足球場上,一群孩子玩的正嗨。分成紅藍兩隊的雙方,你爭我搶,激烈的攻防著。
突然,紅隊的小剛虛晃一腳,突破了對方的攔截。他抓住這個時機,一腳大力抽射,皮球直奔球門而去。
勝利在望,紅隊甚至都準備擊掌慶賀了。
然而,皮球卻以一個優美的弧度,越過了球門上方,徑直朝著場外的老李家飛去......
之後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老李出來後,狠狠的批評教育了小剛一番,順帶著讓其家人賠償損失。
踢足球震壞玻璃,被人家要求賠償,多麼稀鬆平常的一件事!
可,如果我們的休謨(槓槓)要是在這裡的話,肯定不會這麼認為。
他會說:你只看到了皮球和玻璃發生了接觸,之後你看到玻璃碎了。那你看到皮球和玻璃接觸是玻璃碎了的原因了嗎?你沒有,那你怎麼能說是我弄壞的呢?我為什麼要賠償你?
如果,休謨在這真的這麼說的話,他肯定會遭到一頓暴打。
雖然,老李依然回答不上來休謨的詰問,可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告訴他:皮球把玻璃震碎了這件事,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皮球把玻璃震碎了這個結論,真的對嗎?真的不對嗎?
明明感覺很正常的一件事,為什麼就被懟的啞口無言了呢?
問題到底出在了那裡......
大衛.休謨: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驗論哲學家,徹底的懷疑論者。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休謨問題」。
「休謨問題」,簡單說就是:從「事實命題」能否推出「價值命題」,或者說從「是」能否推出「應該」。它是休謨在其《人性論》中所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到開頭的那個故事,我們同樣可以說:我們只是看到了皮球和玻璃發生了接觸和之後玻璃碎了這兩個獨立的「事實」,我們不能由這兩個獨立的「事實」推出皮球和玻璃發生了接觸是之後玻璃碎了的原因這一「價值命題」。二者之間沒有必然性,只有歸納意義上的或然性。它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性聯想而已。
這種和常識相違背的看法,實在讓人無法忍受,但又不知如何反駁!
那麼,休謨又是如何產生這樣的一種想法的呢?
下面,讓我們從休謨問題誕生的時代背景來說起。
休謨所處的18世紀,是英國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牛頓經典力學,微積分等在工業上的成功應用,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工業上的巨大成功,讓中世紀以來,基於神權的唯心主義思想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崛起。
當時,人們意識到知識不過是客觀物體的反應而已,人類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
人們若非發狂,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當求之於感官 ——培根
在這種經驗論的認識中,最著名的就是洛克的「白板說」。
洛克的「白板說」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如同一張白紙,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外部事物在白紙上留下的痕跡而已,都來源於感官經驗。
這種經驗論的思想,到了休謨那裡更進一步,直接把哲學推向了徹底的懷疑論。
在休謨的認知中,凡是不能被人類感知經驗到的,都是值得懷疑的,都是不可靠的。而只有那些能被人類感知經驗到的,才能稱之為知識。
在這裡,休謨提出了他著名的因果問題:休謨認為因果關係的雙方,不過是空間上的彼此接近和時間上的前後相繼,僅此而已。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在因果關係的整個事件中,感知經驗到任何其他的東西,而無法感知到的東西是不可靠的。
由此,休謨得出結論:因果關係只是人們對於多次重複出現的前後事件的一種習慣性聯想而已。不具有真理意義上的必然性,只具有歸納意義上的或然性。
在休謨的認知中,之前人類所掌握的一切知識,都成了可以懷疑,而且必須被懷疑的東西。
這種想法一旦蔓延開來,便具有了摧毀一切的能力!由此,因果詰問在哲學界掀起了滔天巨浪,各種論戰鋪天蓋地而來。
而這其中,最先起來應戰的便是康德。
康德對休謨詰問的態度
對於休謨的問題,首先康德同意其關於人類一切知識來源於感性經驗的說法。但同時,康德指出:人類的認知不但要與客觀經驗相符合,而且客觀經驗也要與人類自身所固有的先天認知結構相符合。客觀經驗必須被納入到人類的先天認知結構中,才能被我們理解。
而因果關係是我們先天範疇結構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
我們在認知前後相繼的兩個事件時,是把它們納入了我們的因果範疇中,形成了知性知識,然後把它們組織成了一個知識的體系。
故而,一如休謨所說,我們不能在外部經驗到因果本身,因為它是人類自身所固有的知性範疇,是人類將其賦予到前後相繼的兩個事件中的。而人類,也就是這樣來認識客觀世界的。而且,這一歸納意義上的認知也沒有出現過錯誤。
在這裡康德繞了一個彎子:沒有把證明休謨對因果聯繫的懷疑,作為論證的起點,而是把因果的先驗存在作為客觀要與主觀相符合的普遍必然性來證明。至於前後相繼的兩個事件,本身之間是否客觀存在著因果聯繫,那不是康德所關心的問題。
所以實際上,康德並沒有反駁倒休謨的詰問。在其認知中,因果聯繫客觀上,同樣只具有歸納意義上的或然性,而不具有真理意義上的必然性。很顯然,康德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休謨之問。
馬克思對休謨詰問的再解決
對於休謨問題,馬克思認為不能從問題自身的角度來解決,只有從實踐的角度,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馬克思說,人類把自身從客觀世界掌握的知識,應用於了改造客觀世界的,大規模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應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這種巨大的成功,反過來證明了,基於因果聯繫的知識的正確性。
所以馬克思說,只有實踐才能證明兩個事物之間客觀存在著因果聯繫。
但同樣,這種正確性也僅僅只是基於,大規模生產實踐活動的歸納法意義上的正確性,同樣不具有真理意義上的必然性。我們只能說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應該是正確的,卻不能說這種聯繫是必然正確的。
它也只是說明,在之前的大量實踐中,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都是正確的。但,卻不能說明,在之後的工業實踐中,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依然有效。
故而,馬克思同樣未能解決休謨的詰問。
歷史上,還有很多人都對休謨問題傾注了大量心血,但無一例外的,全部以失敗告終。
休謨之問真的無解嗎?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其實,這個問題或許根本就是無解的。因為在它裡面蘊藏著一個,我們之前從未發現的奧秘:那就是人類的感知方式。
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是以一個個獨立的單元的方式進行的。大到我們的地球,小到原子甚至夸克,無一例外。
無論在哪個層面,兩個獨立單元的相互作用,我們所能看到的,永遠只是這兩個獨立單元的「各自變化」。永遠看不到一方的變化,是由另一方引起的原因本身。
所以,在人類的感性直觀中,永遠得不到關於雙方因果聯繫的任何知識。
這種聯繫,也只會是人類基於多次重複的經驗的歸納式的綜合聯想而已,永遠都不會具有必然性。
所以,只要人類對外部事物的感知方式,是以獨立的粒子單元的方式存在,休謨問題就是無解的。這是人類的感知方式,在認知客觀世界上的固有缺陷。
只有打破這種獨立的粒子單元感知方式,休謨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但,那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