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差點毀滅了整個司馬家族?

2021-02-13 魚羊密史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司馬懿,倪大紅(飾)

司馬家族是三國時期極具傳奇的家族,司馬懿經過曹操至少三次相逼才無奈出山,開始了他傳奇的生涯,曹操雖然相信其才能,但一直忌憚其將成為曹魏政權的掘墓人,所以,對司馬懿的信任始終有所排斥,然而,司馬懿裝瘋賣傻,假裝只研究學問,終逃過曹操的懷疑而幸運保全性命。曹操死後,曹魏政權開始衰弱,司馬家族在司馬懿的帶領下開始逐漸崛起,司馬懿帶領司馬昭、司馬師兩個兒子,經過南抗東吳和蜀漢的北伐,北討遼東公孫政權,逐漸成為曹魏政權的中堅力量,再加上曹丕、曹叡短命,最終在與曹爽的內鬥取勝,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後司馬家族已成曹魏政權核心。但司馬懿終其一生表現出來的還是忠於曹魏,直到去世還依然是曹魏大臣的身份,取代曹魏的重任留給了後人。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之後,其子司馬昭廢曹芳,立曹髦,被封晉王,獲九錫,後又弒曹髦,立曹奐,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實際上已進入司馬時期。然而,司馬家族在取代曹魏的過程中,竟然因為一次戰役差點被毀,這次戰役對於司馬家族的打擊可以說是空前的,推遲了司馬家族取代曹魏的步伐,司馬昭最終未稱帝實際上與這次戰役有關,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呢?這場戰役實際上是三國後期最大的一次戰役,其規模、意義包括力量對比都可以說比肩赤壁之戰,這場戰役就是東興大戰。

原來,司馬懿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252年,東吳大帝孫權去世,東吳政權進入新老更替時代,其軍政大權由諸葛恪把持,而把持曹魏軍政大權的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想趁此機會南徵東吳,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命令在東興濡須修築大堤,並在兩山之間築城兩座,令將軍全端鎮守西城,都尉留略鎮守東城。此時,即公元252年11月,司馬師令王昶率一路大軍進攻南郡,毌丘儉率一路大軍進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一路大軍進攻東興,三路大軍共計15萬人馬,其中胡遵、諸葛誕率領7萬大軍,這三大據點,如果任一據點被攻破,東吳都有可能不保,尤其是東興,這可是陸遜生前就高度關注的地方,可以說東吳已是危在旦夕。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東吳大將軍諸葛恪率領4萬人馬,日夜兼程,救援東興,此時,胡遵、諸葛誕已佔據東興大堤,正在分兵進攻兩城,但東西兩城地勢險要,胡遵、諸葛誕大軍一時沒有攻下,諸葛恪恰好率援兵已到。諸葛恪進入東興之後,派冠軍將軍丁奉和呂據、留贊、唐諮等人為前鋒,從山的西路進攻,丁奉不愧為第一代老將,對各將領說:「現在各部隊行動遲緩,如果魏兵佔據有利地形,就難以與他爭鋒交戰了,我請求快速攻上。」諸葛恪當即同意,於是讓各路軍馬從道路上避開,丁奉親自率領屬下三千人快速突進。當時正刮北風,丁奉揚帆行船兩天就到達了東關,隨即佔據了徐塘。當時漫天飄雪,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聚會飲酒。丁奉見魏軍前部兵力稀少,就對手下人說:「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天。」於是讓士兵們都脫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而不立即整兵對敵。吳兵爬上之後,立即擊鼓吶喊,襲擊攻破魏軍前部營壘,呂據等人也相繼趕到;魏軍驚恐萬狀四散奔逃,爭相搶渡浮橋,浮橋毀壞斷裂,魏兵自己跳入水中,互相踐踏著逃跑。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沒在水中,死者數萬人。韓綜本是東吳叛將,多次危害東吳,當年孫權恨得咬牙切齒,這次,終於有機會報仇,諸葛恪令人從水中抓起韓綜,斬下其首級,然後將其首級送到大帝廟,祭告孫權。東興一戰,曹魏進攻東興的七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東吳大軍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都數以千計,資材器物堆積如山。

而同時進攻南郡和武昌的王昶和毌丘儉兩路大軍,聽說東興戰役失敗,而進攻南郡和武昌也無勝利希望,於是,各自燒毀營地撤走,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在父親司馬懿死後發動的首次戰役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當時曹魏諸大臣要求罷免各將領職務,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自然知道是針對他們,如果要追究責任,雖然直接責任人與他們無關,但這次南徵東吳的戰役總指揮是他們兩兄弟,如果真追究戰爭失敗的責任,他們的責任最大,那司馬家族從此在曹魏政權中將難以東山再起。於是,大將軍司馬師以退為進,對大家說:「我沒有聽諸葛誕的話,才造成這樣的後果。這是我的錯誤,各位將軍有什麼罪?」各大臣見司馬師這樣一說,就不好追究各將軍的責任,既然直接責任人都無法追究,那作為總指揮的司馬師更無法追究責任,但司馬師還是要表現出自己的高風亮節,對自己的弟弟司馬昭,此時是安東將軍,也是本次戰役的監軍,追究了他的責任,當然,也只是做做樣子,只是削其爵位,並未撤其職。司馬家族也因此終於逃過一劫。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然而,東興之戰對於東吳來說,雖然以約4萬之人馬大勝曹魏15大軍,可以比肩當年的赤壁之戰,但此時的東吳政權,已進入風雨飄搖之際,即使是一場大捷也只能說是逃過一劫,難以解變政權內部的矛盾,諸葛恪雖然因此而晉升為丞相,總攬軍政大權,但東吳崛起的士族勢力已實際把持東吳政權,諸葛恪要想真正穩定東吳局勢,擴大自己影響,讓自己穩定根基靠這場勝利還不夠,畢竟,諸葛恪雖為諸葛瑾之子,但在東吳政權中他依然是外來人。所以,急於穩定根基的諸葛恪,想再次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擴大自己影響,穩定自己根基,於公元253年,率20萬大軍伐魏而無戰果,最終被孫峻所害,東吳從此日薄西山。而司馬家族終於也再無真正對手而迅速重振雄風,轉土重來,但東興之戰的失利對於司馬家族來說打擊是巨大的,司馬師也於公元255年去世,司馬昭之心雖然路人皆知,但由於諸葛誕、毌丘儉、文欽等人的反對延緩了司馬昭的取代進程,司馬昭也終於即使在消滅蜀漢之後也未能取代曹魏而歸西。

*作者:丁徵宇,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鳳凰網2014年度十大新銳潮流博主,新浪名博,知音專欄作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丁徵宇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揭秘三國 為啥司馬家族是最終的勝利者?
    本期清君將為你講述對漢末三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家族——司馬家族。在漢末三國的舞臺上,司馬家族孤注一擲,全部出仕於曹魏,並成為了三國最終的勝利者。由於司馬懿的名氣太大,司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為他的附庸和延續,但事實上他們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選擇。
  • 司馬家族
    在漢末三國的舞臺,司馬家族孤注一擲,全部出仕於曹魏,並成為三國最終的勝利者,由於司馬懿的名氣太大,司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為他的附庸和延續,但事實上他們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選擇。由於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司馬俊將河內司馬氏引入了一流門閥的行列,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風順。他年輕時在州郡做官,26歲就被調入中央擔任尚書右丞(中央政府副秘書長尚書僕射的助理,主管錢糧)。當時官員升遷需要有人推薦才可以,在尚書右丞的職位上,司馬防保舉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出任洛陽北部尉(洛陽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長),讓這個年輕人第一次坐上了領導崗位。
  • 【三國夜話】家族風雲之司馬世家——辣手景帝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曹魏權臣,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司馬家族最辣手無情,難以捉摸的人。就連陳壽作為西晉史官,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抹去晉景帝司馬師的這些讓人心顫的歷史。年輕的司馬師,就是一個憤青,在曹睿執政期間,司馬師和夏侯玄、何晏這些官二代整天就是泡吧聊時政,開文化沙龍,抨擊朝政。
  • 「短命」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發家史,為何篡魏會被後世人所罵?
    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古往今來謀朝篡位的事列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家族又會背負這麼多的罵名呢?司馬篡魏為何會有這麼多的罵名?原因有三點。看似都是篡位,實則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東漢末年,整個朝代已經是岌岌可危,曹操借著大漢的名義東徵西討,最終統一北方,其子曹丕順理成章地接下大漢的江山,改名為「魏」。對於那個時候的東漢而言,早已經是名存實亡,曹魏接手過來的江山也是殘破不堪,曹操一生都在東徵西討,而司馬家族呢?
  • 三國後期名將凋零 《韓版三國志11》只有七人 獲專屬特技能力
    有很多朋友不願意看後半段的主要原因在於《三國演義》當中這半段過於悲傷,諸多東漢末年的英雄豪傑落下帷幕;正義的化身蜀漢,想匡扶漢室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卻因為各種原因無疾而終。情節的過於悲壯,讓人總是忽略這時期的一些武將,今天我們就看看《韓版三國志11》當中後期的知名武將。
  • 三國群雄爭了一輩子,為什麼就便宜了司馬家族?
    曹丕死,魏明帝曹睿接班。輔政大臣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人。我們現代人看三國地圖,有個錯覺,以為魏蜀吳三國面積差不了多少。其實漢末南方還是邊遠地區,益州、荊州、交州的南部地區,根本就是荒原。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直到千年之後的宋朝,蘇東坡被發配到南方,還以來這下回不來了。整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黃河流域,全是曹魏的地盤,屬高度發達地區,人才輩出,物產豐富。曹魏自稱天下三分居其二,就是個事實。司馬懿憑藉著這麼豐厚的家底,對抗客軍遠來的蜀漢軍。
  • 文鴛:嚇死司馬師,大破二十萬胡人,堪稱三國末期第一虎將
    說起三國,大家一定會記得不少武將。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擁有統領軍隊的武將就是最大的資本。而三國的亂世,從來也不缺少武將。
  • 三國志11:後期吳蜀魏能拿得出手的武將有哪些?諸葛亮說的沒錯!
    夏侯霸:可以算一個夏侯淵的小兒子,也是曹魏政權後期比較能拿的出手的將領,司馬家族殺害曹魏曹爽因為害怕司馬家族的陷害和迫害,頭也不回的投降蜀國而且還和姜維多次伐魏。以上只是幾個還有幾個我們就不囉嗦了什麼陳泰、郝昭、郭淮我們就不一一細說了,不過隨著後期司馬家族的篡權又湧現幾個非常不錯的將領!
  • 拉羅謝爾戰役:中世紀英國海軍中規模最大、力量最強、成就最高
    拉羅謝爾戰役是中世紀英國海軍中規模最大、力量最強、成就最高的一次海戰,此戰開創了英國海軍在無畏艦戰役中取得的輝煌戰績。3月5日9時,英軍第一支部隊出發,進入大西洋禁航區(lowregimentoftheupperterritorialguardborderofthewesternengland),英國艦隊由同威廉羅斯柴爾德公爵所掌管,這是1358年以來英國海軍最大規模的行動。
  • 司馬家族取代曹魏時,司馬孚為何痛哭流涕
    這位司馬家族的長老已不是第一次令掌權者極為難堪。司馬炎(236-290年)早在司馬師執政時,魏帝曹芳被廢離宮,司馬孚就旁若無人地放聲痛哭。魏帝曹髦被司馬昭手下殺掉時,朝廷百官都不敢去,司馬孚卻「枕帝屍於股,號哭盡哀」。司馬孚為何屢次做出有損家族顏面、不符合家族(皇族)利益的舉動?
  • 第五十七戰:高平陵之變(1)司馬氏必然興旺的家族密碼
    我們一旦將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拽進來一塊品讀,司馬懿終身的種種抉擇,就好懂的多了。我們開始講述三國乃至中國歷史中最會布局賽道的家族,司馬家族了。話說四百年前,有一個趙國的年輕將軍出身武術世家,剛上班沒多久,國被滅了。這個年輕將軍叫做司馬卬。
  • 三國最悲壯的皇帝,獨自面對司馬家族,至死未辱沒曹操的威名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皇帝就是一位失去實權的傀儡皇帝,他就是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孫,曹操的曾孫曹髦。作為曹操後代骨子裡透著著驕傲,他不甘於做傀儡,他的一生都在於命運做抗爭,他獨自面對著整個龐大的司馬家族,至死沒有辱沒曹操的威名!曹髦是東海定王曹霖之子。而曹霖是曹丕的兒子。曹髦即位前為高貴鄉公,曹髦從小好學,學業早成。
  • 嚇死司馬,北破鮮卑!三國最晚出場的超級猛將:文鴦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
  • 平定淮南三叛的急先鋒,為司馬家族立下汗馬功勞的王基
    由於此次戰役獲得了數千百姓,魏國在南郡特別設置了夷陵縣來安置這些人,等於魏、吳各有一個夷陵,此次勝利也使王基得到關內侯的爵位。雖說這次與東吳交戰獲勝,但王基並未輕敵,反而向王昶建議,把治所遷往江夏。該表文雖沒有全文載於史冊,但《三國志》仍然引用一大段,表明王基對司馬家族並不像許多老臣那般牴觸,而是欣然接受的。實際這也代表了大多數魏國新生代官員的態度,儘管司馬懿從高平陵事變奪權到去世不過兩年時間,但司馬師接掌權力的過程卻非常平穩,說明大多數魏國官員對司馬家族並不反感。
  • 司馬家族是怎麼被滅亡的?司馬懿還有現存後人麼?
    司馬懿無疑是晉朝的奠基人,如果不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爽除掉,那司馬家也不會建立晉朝。
  • 嚇退司馬師,趙雲避而繞道,三國後期頂級武將文鴛,實力讓人害怕
    正所謂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隨著網絡社會的普及,許多人熱衷於討論排出三國之中的各種排行榜。在「誰才是三國第一悍將」的問題上,最近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永久佔據第一名的「人中呂布」排名有些過分誇大,真正的第一悍將其實另有別人。 誰才是實至名歸的第一人呢?有人說應當是文鴦。據說連趙雲見到此人也要退避三舍。
  • 司馬家族滅掉曹魏,曹操手下一武將的後代,又推翻司馬家族的西晉
    三國時代的眾多英傑賢才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無疑是其中的翹楚之輩。兩人才幹半斤八兩,伯仲之間,但兩人的歷史評價卻有天壤之別。諸葛亮一生對蜀漢盡忠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為起點,曹魏江山一步步淪為司馬家族的囊中之物。後來又經過司馬昭、司馬師等人的苦心經營,完全具備了取而代之的條件。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位」,重演了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的一幕。司馬懿家族至此正式滅掉曹魏,建立西晉。
  • 三國中笑到最後的家族,司馬家有什麼獨到之處,真相竟然是這樣
    三國戰火紛飛,不管是魏國還是蜀國魏國,每一個國都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可最後《三國演義》中的最後一章,三國統歸西晉宣告了三國最終的失敗,魏蜀吳都成為了歷史的悲哀,而在之前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司馬家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血戰壽春:諸葛與司馬兩大家族的最後一次決戰,敗者退出歷史舞臺
    任憑諸葛亮攻如猛虎,怎奈司馬懿守如泰山,最終讓諸葛亮北伐大業無結果而終。然而這只是諸葛與司馬兩大家族的第一次碰撞,而非最後一次。三國時代是諸葛家族發展的鼎盛時期,諸葛家的子弟遍及三國,手握兵權,佔據要津。而司馬氏則逐漸竊奪魏國大權,成為魏國的無冕之王。因此諸葛亮死後,兩大家族之間依然免不了再度交手。
  • 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卻不知司馬懿的外號更厲害,難怪三國歸於司馬
    讀過《三國》的人,想必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說好的「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但是劉備的蜀漢集團既獲得了臥龍諸葛孔明,同時又獲得了鳳雛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