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對談】主旋律電影的表達方式——國慶檔「主旋律」《奪冠》與《我和我的家鄉》

2021-03-03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本期活動,我們啟用了新投入使用的文學系"小鳥巢"活動室,選取了兩部「國慶檔」院線電影《奪冠》和《我和我的家鄉》進行對談,兩部影片分別以票房8.33億和28.01億,收穫了大量觀眾。我們的師生如何看待兩部影片?對於我們的創作能有何啟示?參與本期對談的學生:2019級本科策劃班、劇作班,2020級本科策劃班、劇作班。主持人:馮夢瑤老師,對談嘉賓老師:陳文遠、張引豐、汪曉、丁啟文。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主演: 鞏俐 / 黃渤 / 吳剛 / 彭昱暢 / 白浪 等
類型: 劇情 / 運動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英語 / 日語 / 葡萄牙語
上映日期: 2020-09-25(中國大陸)
片長: 135分鐘
又名: 中國女排 / Leap

2008年8月15日,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中國VS美國。戴著金絲框眼鏡的郎平(鞏俐 飾)坐在美國隊教練席上,大氣沉穩,目光如電;中國隊教練(黃渤 飾)站在場邊,全神貫注,面帶笑容。中國隊教練望向郎平,目光充滿深意,不斷經過的人影遮蔽了他的視線,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景被緩緩打開……

導演: 寧浩 / 徐崢 / 陳思誠 / 閆非 / 彭大魔 / 鄧超 / 俞白眉
主演: 葛優 / 黃渤 / 範偉 / 鄧超 / 沈騰 等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0-10-01(中國大陸)
片長: 153分鐘
又名: My People, My Homeland

該片圍繞十八大以後祖國城鄉的喜人發展、以及廣大老百姓歡欣鼓舞迎小康的主題而進行創作。

《北京好人》

張北京(葛優飾)續集,鏡頭對準在北京漂泊的異鄉人。從《北京你好》到《北京好人》,張北京的這頂奧運紀念帽始終沒有摘下,去年還盼著在奧運開幕式上張藝謀能「給咱掃個鏡頭」,如今竟瀟灑放話沒接藝謀拍戲邀約  。

《天上掉下個UFO》

中秋之夜,貴州黔南的阿福村驚現神秘UFO,距離中國天眼只有15公裡,剎那間轟動全村,爆炸性新聞甚至驚動了北京的記者。《再進科學》節目組的記者老唐(王寶強飾)和小秦(劉昊然飾)深入村中調查,回鄉加入UFO調查隊伍的還有科學家董科學(董子健飾)。村長王守正(王硯輝飾)和商人王出奇(王迅飾)熱烈歡迎三人的到來,然而在調查過程中,幾人又似乎「各懷鬼胎」。事件中的關鍵性人物,外表木訥、內心狂野的農民發明家黃大寶(黃渤 飾)亦驚喜現身 。

《最後一課》

伴隨一通國際長途電話打來,望溪村全村陷入了忙碌之中,為參照老照片恢復出1992年的一堂課,全體村民齊心協力,甚至模擬還原當年那場瓢潑大雨。望溪村全體村民要幫老範(範偉飾)解決什麼問題。

《回鄉之路》

故事發生在陝西的毛烏素沙漠,這片曾經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已是綠樹蔥蔥。「沙地蘋果」經銷商喬樹林(鄧超飾)幫助家鄉致富尋找買家,卻遭到電商閆飛燕(閆妮飾)的嫌棄,兩人因回母校參加校慶而被迫共同踏上回鄉之路,一路波折不斷、摩擦不停 。

《神筆馬亮》

出生在東北山村的馬亮(沈騰飾)感慨「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做點事情 。所以放棄了去重點美術學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為家鄉做了許多好事。為了不讓秋霞(馬麗飾)發現,所以和所有村民共同防止被秋霞發現所發生的事。

馮夢瑤老師:大家好,很高興同學們返校後,我門又能夠面對面進行對談交流,首先,特別歡迎20級的新同學加入我們的討論。雖然疫情還未徹底結束,但國產院線正在逐步恢復。《奪冠》和《我和我的家鄉》兩部片子作為主流電影收穫了高票房和高關注度,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思考?我們先從《奪冠》談起吧。

李若陽:我不是特別喜歡這個片子。在我看來,它整個三幕的結構是比較斷裂的,尤其是第三幕,很像艾倫.索金《點球成金》的整個故事走向,並且整個第二幕和第三幕,完全可以叫「郎平傳」,黃渤演的人物在第二幕是完全缺失的。但在第一幕的時候又不是以郎平這個人物為主線的,所以感覺敘事視點是混亂的。

李玲:我直接說吧,我非常討厭這部片子。看完整部電影下來,覺得自己看了一部整個都沒有編排好的體育賽事集錦,故事內容也沒有什麼獨特的情節,人物變化也沒有。我不知道是因為後期剪輯的緣故,還是前期創作的時候受了很多限制因素的問題。

孫景慧:就像剛才師姐說的,確實有種體育賽事集錦的感覺,可能是導演為了想還原體育比賽的真實吧,得分點都是按照復原歷史的方式去做的。我們在現實中很大一個看點就是我們不知道結果,這部電影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比賽結果,那些展示比賽的段落就感覺很冗長。哪怕最後音效加很多的鼓點,放大心跳聲,但我覺得這也不是一種很新鮮的玩法。

倪子涵:剛才李玲說《奪冠》缺少人物的轉變。其實郎平這個角色設置有一個困境,就是她成為美國排球隊主教練之後,類似有一個「愛國」和「不愛國」之間的爭論困境。但為什麼沒有把這一點做好呢?我覺得可能是缺少一個可以具體植入到這個片中的反派角色,或者說,缺少一個與她價值觀相對立的角色。其實我知道這部片子面臨著很多客觀因素,所以我對這個片子的評價沒有特別苛刻,五星滿分的話,我打三星,因為它有讓我看到和其他主旋律片子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它沒有非常直白的講愛國,而是從集體主義這個層面來表達的。

李玲: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絕殺慕尼黑》,也是講蘇聯時期的集體主義,但裡面人物做的是很完整的。教練為什麼去當教練,為什麼說出電影裡那些話,包括他面對當局的壓力。包括群像人物的各種轉變,電影裡人物的轉變都是完整的。但《奪冠》就沒什麼人物,看不到人物。

陳文遠老師:如果要是設置一個反派角色的話,那肯定首先要知道你傳輸的價值觀是什麼,你的主題是什麼,你才能去設置這個對立面。它的反面到底是與集體主義對立的個人,還是說愛國和不愛國的衝突?前提是需要很明確的找到主題表達。

倪子涵:我覺得郎平頂替原來的教練去訓練球隊,她的教學方式可以作為主題。比如她去教育朱婷的時候,讓朱婷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成為她自己。我覺得這些可能是陳可辛真正想講的東西。其實我覺得陪打教練和郎平亦敵亦友的人物關係也是這個片中最值得看的一點,但總感覺故事挖得還不夠深。

陳文遠老師:我也在思考,陪打教練這個人物是作為最先出場的一個線索人物,而《奪冠》主要講的又是郎平這個角色,那麼必然故事主打的可以是他們的人物關係,並且在他們兩個身上的價值觀對立,也是比較明顯的。我就在想,他們在第三幕什麼時候消失會處理地更加好一點?或者說,他們這對人物關係的最後一場戲,要落在什麼地方才是最恰當的。現在這個呈現,我們就會覺得這組人物關係消失了,有種郎平突然就從海上衝起來的感覺。如何在有限空間中創作,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這組人物關係有趣的話,我覺得大家可以多想一想。

倪子涵:我覺得如果能把「輿論壓力」這個點做很好的話,就能夠和好萊塢大片去抗衡。2008年奧運會那場比賽,郎平帶領美國隊贏了比賽,然後觀眾都在罵她,我覺得通過故事可以去反思一下這種「無腦愛國」的行為。

秦瑞銘:我覺得如果真按照輿論壓力去改的話,出來還是會變成輿論壓力的(笑)。我想補充一下前面的,這部電影它拍了好幾種關係,有「個體」和「集體」的,中美之間的,新老隊員的,但問題是沒有把任何一組關係講清楚或者說講深入。包括片中郎平問了一個「你是否愛排球」的問題,我本來非常期待的,但是電影後續並沒有給出答案。我是覺得作者的態度有點曖昧,仿佛就是既想和官方達成共識,又想表現個人的想法,但在處理的時候就有些找不到平衡點。

阿依波塔:其實我對體育類電影的閱片量特別少,我是昨天才剛看完的,但今天已經記不起來很多內容了,說明它的情節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我跟師哥有同樣的感覺,就是「郎平傳」的感覺,我只記住了鞏俐演的角色。這個片子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出在人物上面,都太符號化了。

王振旭:我是中國女排的球迷,這部影片我看了4遍,我覺得就全片而言還挺值得大家學習的。首先,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也都是基於一個真實事件的改編。《奪冠》的故事是一個跨越了這麼長年份的電影,「中國女排」其實蘊含了很多意義,不僅是郎平,老的球員新的球員,包括訓練方式,這是一個很宏大的東西,作為一部院線電影的長度我覺得很難實現,但是它很巧妙地各自選取了一些點,點燃了我們的激情。為什麼大家之前說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情節沒有很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有兩個原因,因為它的線是通過一點點的事件貫穿下去的,但如果不太了解女排歷史的話就沒有太多激情可燃。第二個就是,這部片子很煽情,而且它的點都是很巧妙的安排,即使它的點很零碎,但是放在整體上看這部電影還是比較圓滿吧,我覺得挺不容易了。

虞滿庭:但是我看完之後很失望,它真的太散了。有場戲我倒是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在上場比賽前教練讓隊員的父母過來包餃子。非常煽情的鏡頭和配樂,非常突兀,但是我媽媽看得非常入戲動情,可能說作為普通觀眾,她對電影的需求並不需要電影多麼完整,可能只需要一個點觸動到她就滿意了。我在想《奪冠》是不是就是要用這樣的方式來達到商業片最大的效益,讓每個群體都有觸動的點?它肯定不能作為在影壇上獲得重要地位的作品,但我覺得商業性上是有值得讚賞的。

李牧歌:我覺得陳可辛是很擅長做大時代和小人物的導演,我覺得他在這個故事裡也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在我國的體育精神之下,集體主義是主流,導演的答案就在郎平這個人物上,你看郎平在美國帶隊贏了,在中國也有勝利,就是探討了個人和集體主義的關係。可能大家看會很散,但我覺得找角度切入去觀察的話,就會認為挺連貫的。一些小衝突,小情節其實都是圍繞著這個點展開的,並沒有很割裂。

黃小璐:我覺得體育電影的題材本身就是挺難掌控的,體育類電影有個很討巧的點就是運動本身就會讓人有感官上的刺激,讓人興奮,然後《奪冠》也巧妙運用了這個點,把很多體育賽事都穿插進來,製造出激烈起伏的劇情。我想說,我覺得郎平不算是「大時代的小人物」,她是「大時代的大人物」吧。她的成長是隨著時間產生的成長,她參加比賽或者最後出國給她造成了什麼影響或者促成什麼轉變,這是沒有看到的。如果做人物傳記,人物成長只和時間相關聯,那就太沒有意思了,那就相當於記錄了她從小到大的過程。

一些做的比較好的體育類電影也是偏向傳記性的,比如《摔跤吧,爸爸》、《百萬美元寶貝》都是這樣。比如前者,主角是個摔跤運動員,又是個女孩兒,經歷競技和苦練實現人物成長,這是個有意思的切口。郎平這個人物其實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點,如果把這些點挖掘出來的話,呈現一定是比現在這個效果好的。

李梁慧:在上電影產業概論課的時候,我記得老師講到,在2017年之後,國內電影產業已經被提升到一個國家戰略意識層面了。所以在2017之後,大量主旋律電影湧現出來。其實每個國家都在做主旋律電影,國外也有很多做得好的主旋律電影。現在很多公眾號還有在說主旋律電影的轉型。剛剛那個師妹說這個電影是個成功的商業片,讓每一個群體都能到電影院來觀看。我覺得這個對於商業,或者對於意識形態來說確實是滿足了的,但我們的標準不能停留在這裡。如果我們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就把標準放到僅僅是吸引觀眾來看,放在票房和賺錢上,這不是學習劇作的目標所在。我們眼光要再高一點,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框架裡把故事做得更好,我們是要把所有東西放到裡面做個大雜燴,還是用心講好一個故事。

劉佳睿:我在想,體育題材電影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拍得好的體育電影我覺得無非是兩個角度入手,一種是極端懸念的「最後一球」,類似於《絕殺慕尼黑》,另外一種是《摔跤吧,爸爸》或者《百萬美元寶貝》這樣從人物入手的。可是,如果做從人物入手的片子,我們能選擇現在還活躍在圈子裡的人物作為主角嗎?我覺得這值得商榷。

比如現在大火的劇集《女王的棋局》,它是雜糅了一些其他的類型,我覺得可能如果體育題材要想有新意,敢於雜糅一些其他類型的東西也許是個出路。但如果人物選擇是活躍於當下的真實人物,我們敢於大膽虛構嗎?我們還能使人物作為故事元素服務於故事嗎?恐怕會是很尷尬的情境。我覺得這個片子選了郎平作為主角,可能就天然被捆住了手腳。

丁啟文:我的想法和大家不太一樣。剛剛提到角色塑造,或者有沒有主角和反角,我覺得是有的。這個劇本一開始呈現的樣貌,其實它的主角很明確啊,就是中國女排。這個中國女排不是人,它是一個幽靈,是一個集體意識。這個片子的主角開始的呈現就是一個代言人,它很空虛。它只有一個集體的想像和一個集體的歷史。反角就更明確了,就是外敵,就是賽場上要打敗的對象。它是哪個國家不重要,但偏偏又是日本和美國。基本是在這個大架構下,就是中國被欺負了很久,我們必須要揚眉吐氣。對我來說郎平不是主角,她只是服務於主題的侍者。我在你還年輕的時候,我要成為你血肉的一部分,等到你後來去美國以後,我開始逐漸變弱,我還是需要你回來幫助我。如果這樣想,其實,主角很明確,只是主角設置很特別。我們一般說故事就是說人的故事,是跟生命經驗、跟情緒、跟行動有關的。但這個故事很有趣,這個故事的前10分鐘都不斷訴諸一種歷史性。歷史的情懷和情感。還有民族性,但民族性也是一種共同的集體想像。它做了一個示範,就一個不是個體作主角的片子會做成什麼樣。它最後大致上還是維持著一個敘事曲線的。

如果這個片子在剪輯室被大改了,那我們去討論它原本的劇作,可能意義不大。開頭嚴厲的教練和其他隊員都在說那一代非常苦,必須要經過一個苦行僧的磨練方式來熬出頭。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個情況要做一些改變。可能這就是這個劇本一開始沒有注意的地方。就是這麼虛的主角本身,不可能像一個真人一樣去搏鬥。最後感覺主角是郎平,但好像又不是。作為一部電影,不是只給本地觀眾看,不是只給看體育賽事的觀眾看的。如果說郎平是主角,你只知道她去參加比賽,去當別隊的教練,又回來幫助女排站上榮耀巔峰。她完成的一切都是在完成女排的光榮史,但她本人的困境你是看不到的,所謂「五十歲的骨頭六十歲的心臟」,這個沒有特殊性,這是所有運動員都會遇到的事情。這個片子一開始的角色設定就跟其他電影故事不一樣。你的主角就是一個意識,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只要是競賽類電影,基本的設置都很像,都能看出人物必須經歷的一些事情。《奪冠》為什麼差這麼多,其實不是後續工作的問題。雖然它已經被剪的很碎,但我們能看出它原本主角的選擇就不是個體。那些沒有有名字的人,他們都只是木偶而已,只是在服務於中國女排的歷史性轉變。包括最後年輕球員的改變都是因為中國女排要改變。

好吧,這個片子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鏡頭上和剪輯上,以及情懷感也是一個重要的東西。大家在創作時要認知到你的主角是不是選對,如果你一開始就選中國女排這麼虛的東西,那你不如就虛到底,說不定還有一種藝術的滋味。但偏偏到後面,剪輯師又開始猶豫了,最後又給鞏俐多一點鏡頭,就會很尷尬。

汪曉老師:是的,這部電影的劇作上有非常多因為主題搖擺而導致的尷尬問題。我想問大家,郎平作為改革者,她改革的是什麼?是訓練體制方法,還是女排精神的內容?似乎兩者都提了呀。

首先,郎平說要搞「大女排」順應國際潮流,但又說「今天就訓練到這兒吧,你們去談戀愛吧」、「你們要享受排球,不要背負各種負擔。」等等,可是在情節曲線裡面,她們一直在輸,直到對巴西隊那一場,不知道怎麼就贏了。這給觀眾的感覺是:她們贏,是因為輸得多。到底是因為她們快樂地享受排球,所以自然而然就贏了,還是因為戰術方法上的勝利呢?這一點沒解釋清楚。

第二,影片後半部分郎平已經告訴你了要重視個體,然後女排隊又遇到了瓶頸:不知道為誰而打球。在漳州訓練基地,新女排隊員被舊女排精神鼓舞后,郎平又說你們要快樂地享受排球,到底是因為「新女排精神的支撐」還是「舊女排精神的回歸」而贏得比賽?它的主題一直在搖擺。

這背後的原因大概在於創作者的野心太大,但是沒有處理好。創作者要表達「舊女排精神沒有過時」和「新舊女排精神是傳承的」。但你會發現,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個人主義價值觀,這本身就是對衝的關係,創作者要把這兩種對衝的價值觀放在一部電影中表達,所以這個劇本整體看下來是比較「擰巴」的。但是寫「女排精神」,我認為導演和編劇已經做得非常好了,陳可辛的電影節奏和情緒處理得非常準確。我第一遍看的時候電影把我「唬」住了,但是再看第二遍的時候,我看到了導演在主題上的搖擺。

陳文遠老師:編劇和導演可能會告訴你是結合。既要「快樂排球」,也要「競技體育」。

汪曉老師:在我看來兩者的「對衝性」遠大於「可結合性」。

陳文遠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大家有查過朱婷的資料嗎?朱婷在電影中被塑造成那樣一個文弱的形象,好像是在郎平的點撥之下,最後才好不容易打贏了一場仗。直到我看了資料才感慨,為什麼不按她原本的樣子去寫,這是一個多颯的人啊!但可能是因為放進電影裡,她的光芒可能會掩蓋郎平的光芒吧。她太厲害了,她是一個天生的運動員。這可能是中國特色的敘事,為了強調個體的成長,他在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人物出現,其實是有一點賣慘的感覺。

汪曉老師:還有一個地方,為什麼陳忠和會不爽。據說他寫信要求減掉所有與他相關的情節線。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時候,陳忠和作為中國女排主教練挑大梁,創造了四連冠的記錄,請問這一段為什麼沒拍?原因很簡單,因為要把郎平塑造成一個改革者的形象,就勢必要有一個被改革者。

李梁慧:老師,陳忠和作為一個線索人物,但他在第三幕消失了。如果把陳忠和作為主角來寫,而把郎平塑造成一個破壞者,那我們是一直延續這個女排精神呢,還是要再有一個郎平這樣子的角色?她後來居上,作為一個破壞者,她曾經是這裡的一員,慢慢成為一個改革者,她成為一個符號化的人物,我們就不把她做複雜了,我們就把她做成一個符號化的人物,這是不是又跟官方想要的形象塑造不一樣了?

汪曉老師:所以我說要把陳忠和這個人物做為主角的話,就是拋開意識形態、審查、總局要求這些的。我在想如果是真正的艾倫·索金來寫以陳忠和為主角的故事的話,可能就是2008年奧運會到2016年奧運會,他目睹郎平帶領女排一步步走向冠軍之後的的反應,他怎麼看待自己和女排之間的緣分疑似被終結落幕的狀態。

李梁慧:但是現在的電影裡就是以陳忠和的視點帶入,是他走進訓練館的畫面。我們首先已經把自己代入陳忠和了,我們跟這個東西是有緣分的,我們可能會感到郎平是把它硬生生地切斷了。而且我們的主觀感受是郎平是被看好的,但是郎平一開始就是在這個群體裡面的。但是電影裡面沒有講清楚她為什麼被選中。

汪曉老師:因為郎平比陳忠和更能代表中國女排吧,而且郎平的特質又很吸引人,她自帶很多戲劇性的經歷,比如重新回國這些。

張引豐老師:剛才有同學提到你們的電影產業化概論課程,其實不是形成於2017年,而應該是2017年後,中國電影中承載意識形態的任務更大了,是幫助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工具。所以,這部電影特別像一份屍檢報告,它其實是一種「不得不」,用很多場外因素填充到電影裡面。我的個人觀點是,在講女排精神這個點的時候,我們某種程度上都要用一種「話術」。我所謂的這個「話術」是一種敘事的手法,但是我們本身一定要對這個東西有相當的自知和敏感。其實沒有什麼「女排精神」,說到底就是吃苦。所以我覺得《奪冠》這個案例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在於它敘事上的失敗,而是它在邏輯上、在技巧上不能再往前發展了。

其實這樣作為國家層面主流意識形態敘事的電影,它本身是有一定原理的。不知道張藝謀的《英雄》算不算是主旋律啊,它至少會有一種主旋律的因素在裡面。當時對這部電影爭議最大的,是在美學設計上特別奢侈鋪張,發生在一個毫無道理可講的秦朝時代,而且它是邏輯上的極端悖論:殺了那麼多人,最後是為了不殺。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邏輯悖論嘛。發展到第二個標誌性的電影,馮小剛的《集結號》,它其實已經往前走了一大步了,但還是要擰著來。我記得當時海報上寫得特別煽情,好像說「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還是說「每一個犧牲都是值得紀念的」,乍一聽真覺得好打動人啊。但你回到電影內容來看,那麼多士兵是可以不犧牲的,為什麼要犧牲以後再來紀念他們?

所以我很同意剛才文遠老師所說的,如果艾倫.索金不是為了經濟上的因素,他是不會接中國女排這個戲的,考慮的是那個段位的編劇一個技術上的自尊吧,這樣是不合邏輯的,這樣與國家相關的一個集體主義,是不需要個人的。所以大家覺得第三幕創意的展開可能是陳可辛原本創意的原點,但實際上就出現了邏輯上的悖論。像紀錄片《人生戰術本》其實就說到了,所理解的教練工作,不需要教隊員什麼技術,而是教他們如何融入這個球隊,因為那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教練,反觀國內在涉及教練人物時候卻像是在爭功勞,因為會存在「老闆」很多的情況,不好說誰的功勞最大。

這樣下來就存在一個問題:我們的起點特別不齊。像動作電影裡的霍元甲,我們常規俗套裡面的觀念是西方的死肌肉觀念,日復一日的訓練,是需要用腦子的,而我們因為缺乏對技術的正視與了解,雖然皮毛上學了艾倫·索金的,但實際上《點球成金》裡面有一個核心,是人物合理的利用了規則。但我目之所及,《奪冠》裡面並沒看到。在《摔跤吧爸爸》裡面對技術的了解一點也不差,而通過技術規則帶來的成功才是體育精神,而不是一味強調吃苦。而我們說的「體育技術」的重要性其實一點都不亞於「吃苦」的成分,但在我們情感線的論述裡反而被忽略掉了。

像「電車理論」這樣的話術,所有人一旦被切入這個話術裡面就會立刻被帶著跑偏了。可是我們作為劇作者,要意識到真理是不以數量的疊加而改變的,不能被這樣的情感綁架,當然,很多出於不得不的情況下,會設計出一些技術上的詭計,但我們要對煽情有敏感。

丁啟文:《我和我的家鄉》作為主旋律電影來說做得中規中矩吧。我個人更喜歡且可以在敘事上有所借鑑的應該就是《神筆馬亮》,得益於其敘事流暢且完整度較高。這五部片子其實挺有趣的,作為臺灣人,即使我對大陸的一些背景不熟,我仍然可以只看電影就了解它想表達的故事主題。

但也有許多可惜之處。比如第一個電影故事的人物刻畫就做的比較真實,而其他幾部出於風格化、類型化的考量人物塑造就脫離了實際。另外,短片更注重節奏性和喜劇性,從而忽略了邏輯連貫性。

這五部短片有個最大的問題,還是太急於喊口號了,以至於在短片的結尾總會讓人跳戲。稍微做得好一點的《神筆馬亮》最後是借用人物之口說出「這是觀景臺,不是主席臺」,我覺得挺好的,這不僅能化解類型的尷尬,同時還能表達出作者的態度,值得學習。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影片,好的作品都不應該把主旨直接吼出來,否則會折損劇作的魅力。

程子豪:我比較喜歡《最後一課》和《神筆馬亮》。前者取景的鄉村和我的老家很像,因此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對空間的閃回也更有代入感。後者劇中的角色本身帶有喜劇色彩,因此故事整體效果也不錯。《回鄉之路》中喬樹林一角的正面形象立不起來,主要可能是因為前面抑得太過,導致後面人物翻不過來。另外,五個短片之間聯繫不強,銜接略顯生硬,反而是中間穿插的採訪令我耳目一新。儘管很多人批評這部片子,甚至我同學都為我去看這部電影而感到驚訝,但我看到了它作為主旋律電影的很多閃光點,覺得是一部值得學習的電影。

馮夢瑤老師:我首先要給這位大一新同學的觀點點個讚。大家在觀影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這個判斷也許目前會很稚嫩、很主觀、不夠全面,但我相信隨著你們學習和思考的深入,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會逐漸趨於成熟。但我希望大家有堅持自己看法和判斷的勇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由於時間的原因,幾位嘉賓老師可以直接來談談嗎?

汪曉老師:我簡單說兩句吧。我覺得,提到《我和我的家鄉》還是會想到《我和我的祖國》,它也的確延續了整個《我和我的祖國》的風格樣式。哪怕你比較落入俗套,我覺得也是可以接受的,值得一提的確實是《神筆馬亮》,同樣主體是很典型的套路,但是它到了臨界點之後,選用了一種自嘲的方式往回做了找補。

馮夢瑤老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五個短篇故事中其實有個特別大的共同點,所有的故事結構都玩的是「反轉」的梗,前半部分敘事中,人物全部都在欺騙。葛優演的張北京,聯合他的遠方親戚騙醫生;黃渤也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以欺騙和掩飾的方式來面對村幹部和「唐探組合」;鄧超演的角色在開篇的形象就是個赤裸裸的騙子;範偉主演的故事也不用說了,核心是回到一個具有「欺騙性」的過去;沈騰的駐村幹部在夫妻關係中,也是以哄騙老婆為主要敘事線的。我相信,五個導演或者說他們的團隊,應該沒有事先一起商量好,是分別領了任務之後進行創作的。所以很有趣吧,怎麼會這麼統一呢?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了這樣一種敘事模式,或者說這樣一種劇作結構。我覺得這一點其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我們的創作過程中,尤其在某種「命題作文」的要求之下,比如這次的集體創作除了主題表達的要求、我們解讀出來的每個故事呈現的鄉村特色建設要求、可能還有預設了「十一國慶檔」上映需要在合家歡的這麼一種消費氛圍裡做出符合時宜的喜劇風格。如果我們是創作者之一,能不能有跳出套路或者慣性思維的可能性,哪怕只是和同伴們有一點點不同角度的思考,可能就會顯得很特別。這也是為什麼麻花的《神筆馬亮》那麼脫穎而出,哪怕就是做了一點點突破。

我在課堂上也跟大家提到過,主旋律電影創作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可能你們以後畢業入行以後,也仍然會面臨當下所謂「命題」創作的困境。你們能不能完成剛才汪曉老師提到的「新主旋律電影」轉型呢?此類電影的出路在哪裡?我相信如果在座有哪個同學把破題了,你就真的非常成功了。

張引豐老師:而且我很認同剛才有同學提到這部電影中家鄉裡的樣子,都是很偏遠、貧困、奇特等等,確實是幾個不同的故事,但思維同質化比較嚴重。其實一些大城市難道就不是家鄉了嗎?沒有出走離鄉,就不足以講述家鄉的故事嗎?現在的呈現,反而更像是一種都市生活的人對遠方的某種臆想。

馮夢瑤老師:非常感謝幾位老師的分享,相信同學們也有所收穫。期待大家更多的思考與發言,我們以後的對談活動中再見!

本期活動內容根據錄音整理

整理:唐悅菡、孔星月、張瑞琦、於含笑

阿依博塔·海拉提、鄧振達、程子豪、何靜雯

相關焦點

  • 《奪冠》《家鄉》……主旋律電影成「主旋律」,國慶檔電影你選哪一部?
    文/陳玉琪失去了春節檔,暑期檔新片屈指可數,2020年的國慶檔被電影人稱為「全村的希望」。《姜子牙》《奪冠》《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等7部影片紛紛定檔國慶。在目前影院上座率最高為75%的疫情防控指導下,是否能成為「史上最強」還未可知,但或許能成為「史上最擠」的國慶檔了。
  • 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等熱映 我省電影市場逐步回暖
    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漸消退,國慶節期間各大高口碑影片陸續定檔上映,其中《奪冠》提前點映預熱假日市場,《我和我的家鄉》國慶節首映後,憑藉高口碑迅速帶動電影市場消費。據貓眼電影專業版數據統計,《我和我的家鄉》首日票房達到了2.73億,截至10月4日,該票房累計已達8.7億,《奪冠》自9.25日超前點映以來,累計票房4.49億。
  • 姜子牙封神,急先鋒奪冠,主旋律家鄉,國慶檔電影誰能笑到最後?
    國慶檔和春節檔,歷來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檔期,選擇在這兩個檔期上映的電影無一不是精心策劃的大製作,也是電影質量和製片方信心的一種體現,畢竟誰也不想當做炮灰,將自己的努力付出付之東流。因為疫情的原因,國內電影市場在沉寂了半年多之後,隨著《八佰》的強勢表現,影迷們對國慶檔的電影也充滿了信心,這也讓今年的國慶檔變得與眾不同,競爭也將變得更加的激烈。
  • 我和我的家鄉,一種主旋律的正確表達方式
    但電影出乎意料地帶來了舒爽的類型快感,僅憑此便可稱得上完全超越了她「姐姐」。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主旋律電影的正確表達方式,當然,不是唯一的方式。《家鄉》的五個短片充滿了巧思,將喜劇的類型深度與主題情感很好地結合到一起。實際上,許多人眼中充滿貶義的「小品電影」一詞,恰恰最能概括五部短片的優點。
  • 十二年國慶檔回顧,主旋律開創新紀元
    今年的國慶節和中秋節又合在一起了,而且還是本世紀的唯四之一。作為一個小影迷,除了放假休息,國慶檔的電影也是我關心的一件事情。截止到目前,國慶檔定檔電影7部,分別為:《菊次郎的夏天》、《奪冠》、《急先鋒》、《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木蘭:橫空出世》、《一點就到家》。
  • 「全景式主旋律」的第二年,《我和我的家鄉》有哪些不同?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在映前73天定檔國慶,成為今年國慶檔第一部率先定檔的影片。7月20日上下,實體影院剛剛「解封」,《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在第一時間定檔所傳遞的信心是極強的。一直以來,集行業之力的主旋律影片都承載著遠超市場表現的擔當。
  • 《我和我的家鄉》票房領跑國慶檔 8天18億!「家鄉」豐收了
    而截至10月8日晚8時,今年國慶檔共誕生了兩部10億票房大片,其中由多位導演聯合執導的《我和我的家鄉》更是8天拿下18億元,榮登國慶檔票房冠軍,並且有望成為今年繼《八佰》後又一部票房突破30億元的國產新片。
  • 《我和我的家鄉》主旋律下的喜劇
    2020國慶檔,在一個相關醫療、交通、教育、扶貧、駐村的小故事當中展開,聚集內地眾多喜劇大碗和導演大咖的五個故事,以喜劇手段將兩小時的一場電影變成不斷讓人笑,偶爾又讓人感動涕零的五部好電影。同時有把高大上的主旋律電影以喜劇方式呈現,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我和我的祖國》的紀錄片方式的描述,以更加親民的方式歌頌時代。
  • 《我和我的家鄉》:喜劇天團國慶檔集結,帶來主旋律正確打開方式
    但好在《我和我的家鄉》做到了。憑藉著中國喜劇天團和編導全明星聯盟聯手發力,《我鄉》讓國慶檔的影院變成了歡笑的海洋,各顯其能,將笑點和淚點合理分配排布,使得兩個半小時白駒過隙,讓每一刻皆有看點。實際上,從電影的角度,《我和我的家鄉》有著比《我和我的祖國》更高的完成度,畢竟喜劇比之正劇更難,而「下沉」式的處理,使得主旋律不再高大上,而是呈現了親民又熱情的姿態,讓人歡喜之餘,多了一絲回味。這才是主旋律電影在今時今日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 我和我的國慶檔|2019年:主旋律陣容「頂配」,口碑市場雙贏
    其實最早我們預計《奪冠》會於去年國慶檔上映,後來因為製作周期原因延到了今年春節檔,但意想不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這部電影又推遲到今年9月25日上映。可以說這部作品是我付出時間、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品。如今主旋律電影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體現了人性和情感,讓所有觀眾能夠在身心上得到共鳴。
  • 許金晶 | 新時代背景下的「主旋律電影」——2020國慶檔電影的人民性與家國情懷表達 | 文藝界
    在國慶檔上映的諸多院線電影裡,最受觀眾、媒體和學界關注的,莫過於《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姜子牙》這三部電影。就題材而言,這三部電影,都跟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有一定的距離,但基於國慶檔跟共和國節日直接相關的檔期屬性,三部電影在營銷、傳播與相關公眾輿論的生成時,都跟愛國主義、家國情懷、人民性等關鍵詞緊密相關。
  • 《我和我的家鄉》:主旋律拼盤電影變品牌IP還差幾步?
    我和我的祖國》之後,又一部拼盤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唱響國慶檔,豆瓣評分7.5,高於其他幾部同檔期國產大片,票房也漸成領先之勢,上映四天票房超10億。這種方式也讓人聯想到我們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的組成和製作形式。只不過,集錦式電影是由電影故事短篇組成。去年電影界為向祖國70周年獻禮,《我和我的祖國》應運而生,口碑和票房獲得了雙豐收。其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延續了大導演監製,名導合作、同主題各選一個故事、分別拍攝的創作/製作形式。
  • 《我和的家鄉》上映三個月熱度不減,主旋律電影為何越來越受歡迎
    今年的元旦檔可以說給了大家巨大的驚喜,在2020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半年的休市之後,重開的中國電影一躍成為了世界電影市場最的票房貢獻地,而在2020年中國電影最為火爆的幾部電影,都是以宣傳愛國為主的主旋律電影打開百度熱搜榜,你會發現一部三個月國慶檔上映的電影,現在依然佔據電影熱搜榜的第一名,這部電影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熱度,他豪華的演員陣容和特殊的故事線,以及精妙的構思都是這部電影火爆至今的原因
  • 《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破18億,國慶檔冠軍憑什麼是它?
    國慶檔進入到最後一天,《我和我的家鄉》已經一枝獨秀,無片能敵了。票房一舉突破18億大關,劍指20億。大眾評分9.3,累計觀影人次超4500萬。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可謂屢試不爽,讓這類主旋律影片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堪比春節檔的這個國慶檔,五部大片接踵而至,起初《我和我的祖國》並不突出,但是後來卻逆襲突圍,一舉拿下日冠,最終將其它影片狠狠甩在了身後,成為國慶檔最強影片。
  • 《我和我的家鄉》:新聞聯播喜劇版,主旋律宣傳「騙」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國慶檔影片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就像春節檔的電影一樣,它們的目的都是把大家都吸引到的電影院裡,讓大家感受到普國同慶的歡慶氛圍。尤其是今年國慶節,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作為去年國慶節多段式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理所當然地為中國鄉村生活注入了幸福美滿的耀眼光輝。影片中充滿了無人機拍攝的壯觀地貌和生動風景,如果不是其中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簡直可以稱之為一部旅遊宣傳片。
  • 成龍+楊洋,同樣主打主旋律的《急先鋒》能在國慶檔奪冠嗎?
    繼《奪冠》和《姜子牙》之後,由成龍主演,唐季禮執導的《急先鋒》也進入到了國慶檔。此前一直有傳聞說《急先鋒》會在復工初期就擇檔上映,但如今電影選擇熱度極高的國慶檔和5部大片硬剛,某種程度上也能看到這部電影本身的內容自信。
  • 中國香港導演奏響主旋律之歌,國慶檔再度霸屏
    去年國慶檔的3部主旋律電影中,豪取29.12億票房的《中國機長》和拿下10.98億票房的《攀登者》就分別由中國香港導演劉偉強和李仁港執導。那麼在本屆國慶檔大戰中,這曲主旋律之歌,陳可辛和許宏宇又唱的怎麼樣呢?《奪冠》,成中國體育電影新突破陳可辛的《奪冠》,正在熱映中。截至發稿前,豆瓣評分7.3。可見,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奪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
  • 徵文 |《我和我的家鄉》為例分析新主旋律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是去年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以下簡稱《祖國》)的姐妹篇,在創作方式和主題表達上也是一脈相承。都是命題作文式的拼盤電影,主題上都宣揚了家國情懷與時代進步,是極為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新主旋律」影片。
  • 《我和我的家鄉》口碑票房雙豐收,又一次與主旋律三合一
    吳京、沈騰、黃渤、鄧超、張譯、王寶強、劉昊然等百億影帝,傾情出演的《我和我的家鄉》終於在國慶檔上映,網絡叫好聲一片,於是在國慶假期一半的時候,我也終於在疫情之後首次走進影院,帶領公司留守值班的七八個同仁觀影了這部《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看的這一場影院基本座無虛席,影院也沒有實行隔座,觀影中有笑有淚
  • 影評:《我和我的家鄉》究竟是主旋律電影,還是一部喜劇小品?
    相比於去年同期的《我和我的祖國》31億的總票房,也不遑多讓。但很多觀眾看完《我和我的家鄉》,會特別有種看春晚小品的感覺:短小精悍、誇張搞笑、精彩反轉、題材廣泛、貼近生活、內含哲理。這些,幾乎就是喜劇小品的所有特徵了。那這部電影究竟是一部喜劇小品,還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