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主旋律」的第二年,《我和我的家鄉》有哪些不同?

2020-10-03 躍幕


相比《我和我的祖國》在「史詩感」上的共情,《我和我的家鄉》在「親民」上做了更落地的嘗試。

文/bobby


擔當。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在映前73天定檔國慶,成為今年國慶檔第一部率先定檔的影片。7月20日上下,實體影院剛剛「解封」,《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在第一時間定檔所傳遞的信心是極強的。


一直以來,集行業之力的主旋律影片都承載著遠超市場表現的擔當。去年,集結了「中國電影夢之隊」的《我和我的祖國》成功突破了獻禮片的票房天花板,以「大時代和小人物碰撞」的史詩感一舉衝入華語影史票房前十。相比起票房成績表現,《我和我的祖國》在「全景式主旋律」上所作出的類型嘗試,對於整個產業來說是更為重要的意義。


今年,對於疫情過後第一個能夠成型的「大檔期」,《家鄉》實際上自然也負載著更重的產業責任。在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家鄉》的營銷預熱,在遙遙領先同檔期其他對手的同時也推升了整個檔期的熱度。



而在內容上,《家鄉》採取了和《祖國》同樣的創作模式,相比《我和我的祖國》的史詩感,《家鄉》在另一個維度上進行了嘗試。電影以一種更親民的喜劇方式落地,這對於之後主旋律影片在拓寬題材和類型上也有一定的幫助。


1

喜 劇

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喜劇。



在整個華語電影近二十年的過程裡,實際上每一次市場大盤的「擴容」都伴隨著喜劇流派的崛起。在《家鄉》五個單元裡,集結了華語電影最強的喜劇類型,這也是為何這部電影在定檔過後長期霸佔國慶檔期待值第一的原因所在。


電影基本集結了華語最強的「中國喜劇夢之隊」,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都是過去十幾年華語喜劇電影的絕佳代表,而且導演都保持著極強的個人風格。例如《北京好人》中寧浩對於現實小人物的洞察和關懷成為了故事的主線,在一個看似荒誕的喜劇裡實際上仍然有寧浩的社會關切;而在《最後一課》裡,儘管故事主線並非是徐崢「囧式喜劇」中年男性視角的設定,但範偉飾演的老師在幾十年之後的「回鄉」實際上和徐崢「囧式喜劇」在精神母題上有著一致的脈絡。


由於統一採取了喜劇的類型,所以《我和我的家鄉》在整體風格上趨於統一,而五個單元的整體連貫性也因為風格的統一有所增強。去年,作為《祖國》的總策劃,張一白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此類主旋律影片的創作來說,最難的地方在於單元和單元之間的連接。而《祖國》所採取的方式在於通過「書信」轉場,這也更貼切「史詩感」的表達。



而在《家鄉》裡,不同之處在於電影之間的呼應。葛優主演的《北京好人》和去年《祖國》裡的《北京你好》形成了「呼應」;而《天上掉下個UFO》不僅整體風格上延續了《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熱鬧喜慶的風格,也在UFO、外星人等劇情設定方面和黃渤主演的《瘋狂的外星人》有一定的呼應,這種「呼應」也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此外,五個單元每個故事的完成度都極高,在風格化喜劇的包裹下笑點和淚點兼具。開篇單元《北京好人》中,張北京和鄉下表舅之間的淳樸親情極為感人;《天上掉下個UFO》農民發明家黃大寶各種奇怪發明源於少年時的遺憾和對家鄉發展的祈盼;《最後一課》中學生配合的「演」和範偉停留在過去記憶的「真」讓很多觀眾流淚;《回鄉之路》對抗沙英雄的致敬也觸動了不少觀眾;在壓軸單元《神筆馬亮》中,馬亮扮成玩偶與妻子拍孕婦照,都在喜劇中有著對「人」的關懷與溫情。


2

落 地

主題的「通俗化」落地。



去年,在國慶檔上映的《祖國》最終累計綜合票房31.7億票房奪冠。電影對於70年歷史長河中小人物和大時代碰撞引發了觀眾的共鳴。而今年,《家鄉》的不同之處在於五個單元的故事在時間限定上相對統一,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的「空間感」成為了新的軸心,而在人物上依然聚焦的是小人物。無論是保安、農民、還是鄉村老師,都拉近了電影與觀眾的情感距離。而且更親民的「家鄉情」,對於觀眾來說也更容易形成共鳴。


所以,《家鄉》既有《祖國》在人物聚焦上的延續也找到了自己觸動觀眾的軸心。尤其是今年,觀眾對於「家鄉」有了更迫切的情感需求和更新的理解。《家鄉》在整個主題的處理上,實際上也做了非常明顯的通俗化處理。


五個單元的故事本質上都是圍繞著一段「情感故事」展開,這種處理方式無疑更容易讓觀眾所接受。例如《北京好人》中家鄉和城市小人物之間的親情;《天上掉下個UFO》中儘管因地相隔的少年心事並不是故事本身的重點,但卻成為了黃大寶苦心發明的一個起點;《最後一課》中教書育人的師生情;《回鄉之路》喬樹林和閆非燕之間的「同鄉情」;《神筆馬亮》中也呈現了馬亮不能陪伴在懷孕妻子身邊,但通過一組拍照呈現出了和秋霞的愛情。在每一個有笑有淚的故事中,電影也巧妙地表達了主題。



其實五個單元的故事在熱鬧的喜劇故事背後,實際上都是關於家鄉最貼近民生的社會話題。《北京好人》的背後實際上是醫保普及為民造福;《天上掉下個UFO》黃大寶潛心鑽研發明的背後實際上是交通基建滯後情況下農民對於家鄉發展改變的渴望;《最後一課》中學生配合老師表演「最後一課」的背後是對鄉村教師的致敬以及呈現鄉村的發展變化;《回鄉之路》中喬樹林角色背後是對治沙抗沙英雄的致敬;而《神筆馬亮》中馬亮在家庭和投身家鄉建設之間的選擇實際上也是普通人會面臨的抉擇。


在現實的社會環境當中,家鄉發展實際上讓普通人都有極深的感觸,而電影對於這些問題的關注,實際上非常容易觸動觀眾的情緒。也正因如此,讓電影在笑的同時有很強的感動因素。與此同時,在更親民的故事下,也表達了導演對於「家鄉」所希望傳遞的正能量。


3

「全景式主旋律」2.0

產業意義更高。



去年《祖國》一反常態,「中國電影夢之隊」發揮了更重要的「基建」作用,頂級導演對於整個電影創作的把握讓電影得到了普通大眾的認可。而在《家鄉》中,電影邀請到了張藝謀作為電影監製,這也是「國師」首次擔任電影監製,對於電影本身的品質保駕護航。而去年在《祖國》中執導《相遇》並擔任總策劃的張一白,今年同樣作為《家鄉》的總策劃,對於此類「全景式主旋律」的打造方式十分熟悉。


此外,去年執導《祖國》中《北京你好》單元的寧浩今年擔任了《家鄉》的總導演,而在《家鄉》裡開篇第一個單元《北京好人》則和《北京你好》進行了呼應,也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作為中生代導演的寧浩,在此類電影中擔任更重的角色,實際上也展現了導演相對更「年輕」力量的崛起。


作為《祖國》的姊妹篇,《家鄉》在整體的創作模式上延續了前者的成功經驗。而不同之處在於,《家鄉》在「夢之隊」的詮釋上有了不同的理解。除了導演陣容和主演陣容一如既往豪華外,實際上《家鄉》更希望「夢之隊」之間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家鄉》的五個單元當中,除了最後一個單元《神筆馬亮》是一脈相承的麻花喜劇之外,此外四個單元都是多種喜劇風格的碰撞。《北京好人》是寧浩黑色幽默和葛優獨特喜劇風格的一次碰撞,尤其是在一個極具「京味兒」的故事中,既搞笑又溫情,同時還保有寧浩一貫的人文關懷;《天上掉下個UFO》則是陳思誠「唐探式」喜劇和黃渤喜劇風格的一次融合,在一個看似「土味科幻」的故事背景下所表達的依然是小人物對家鄉發展的追求和嚮往;同樣《最後一課》則是徐崢喜劇和範偉喜劇的兼容、《回鄉之路》則是鄧超、俞白眉喜劇和閆妮喜劇的共存。


這種「兩兩碰撞」除了增強電影本身的看點外,實際上也給整個國產喜劇留出了更大的思考空間。去年《祖國》對於「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呈現方式,給主旋律電影帶來了諸多啟發性的思考,尤其是在主旋律電影在主題表達和人物塑造上的平衡提供了一個方向。而《家鄉》能否讓國產喜劇在多重喜劇風格組合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拓寬題材可能是更大的一個看點所在。



無論是扶貧、教育還是抗沙,傳統意義上的喜劇都很難呈現這些相對嚴肅的故事背景。《家鄉》在五個故事上所作出的努力嘗試和最終得到的反饋,都有可能幫助國產喜劇未來在題材上有所拓寬。


不同於《祖國》對於歷史長河「史詩感」的拿捏,《家鄉》在對祖國「廣度」的呈現上是值得肯定的,這種呈現方式也讓其和《祖國》有很明顯的差異性。所以,對於「全景式主旋律」影片來說,更關鍵之處在於從產業的意義上所帶來的啟發和突破。


有了去年《祖國》在國慶檔的突出表現,作為姊妹篇的《家鄉》在「國民度」上實際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今年,10月1日恰好是中秋節和國慶節的「重疊」,《我和我的家鄉》首日預售票房也突破了5500萬,實際上也呈現出在節日氛圍烘託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期待。

相關焦點

  • 徵文|淺談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策略——《我和我的家鄉》
    國慶中秋檔《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以豆瓣7.5,八天18億的票房成績,一騎絕塵,勇奪桂冠,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家鄉》的成功離不開春風化雨般的家鄉故事,同樣也離不開電影商業化策略的合理運用,接下來筆者將圍繞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類型化策略、明星化策略和視聽奇觀化策略三大點進行商業化策略分析。
  • 我和我的家鄉,一種主旋律的正確表達方式
    因為《我和我的祖國》的緣故,本人對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沒有任何期待尤其對於短片而言,我並不認為「小品電影」有多麼低級,能將小品的意趣以合理方式納入到鏡頭語言內,同樣考驗創作者的影像編織能力。《我和我的家鄉》裡面的五個短故事,都是文本層面合格的小品,而其中四個,又以小品結構為出發點,建構出了一整套的影像表現力和情感描繪,以及文本主題中的鄉土情結,可以說是幾位導演一次集中的超水平發揮。
  • 《我和我的家鄉》主旋律下的喜劇
    2020國慶檔,在一個相關醫療、交通、教育、扶貧、駐村的小故事當中展開,聚集內地眾多喜劇大碗和導演大咖的五個故事,以喜劇手段將兩小時的一場電影變成不斷讓人笑,偶爾又讓人感動涕零的五部好電影。同時有把高大上的主旋律電影以喜劇方式呈現,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我和我的祖國》的紀錄片方式的描述,以更加親民的方式歌頌時代。
  • 一曲清新別致的主旋律讚歌——觀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有感
    >閻鈺虹繼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獲得億萬觀眾的飽贊之後,又一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以姊妹篇形式如約而至。其採用拼接式的敘事模式,圍繞「我」和「我的家鄉」兩個選題,以喜劇的方式將五個新穎明快的故事奉獻給了觀眾,故事涵蓋了從民生之利到鄉村建設,從環境治理到脫貧攻堅等多個社會熱點話題,以小見大地通過「我」的視角,將「我的家鄉」發生的天翻地覆的巨變展示了出來,其屢獲好評與點讚的美譽以及不斷刷出票房新高的誘人業績,或將成為近年來主旋律電影最為成功的一個典範,同時也為我們在探索貼合時代的主旋律電影提供了新的思索。
  • 影評:《我和我的家鄉》究竟是主旋律電影,還是一部喜劇小品?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艾青國慶節上映的獻禮片《我和我的家鄉》票房一路大賣,截止10月21日,總票房已高達25億。相比於去年同期的《我和我的祖國》31億的總票房,也不遑多讓。但很多觀眾看完《我和我的家鄉》,會特別有種看春晚小品的感覺:短小精悍、誇張搞笑、精彩反轉、題材廣泛、貼近生活、內含哲理。這些,幾乎就是喜劇小品的所有特徵了。那這部電影究竟是一部喜劇小品,還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呢?
  • 《我和我的家鄉》:主旋律拼盤電影變品牌IP還差幾步?
    我和我的祖國》之後,又一部拼盤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唱響國慶檔,豆瓣評分7.5,高於其他幾部同檔期國產大片,票房也漸成領先之勢,上映四天票房超10億。它吸引觀眾的亮點有哪些,這種「集錦式」拼盤電影的製作方式是否可以一直延續,甚至打造成全國民喜愛的新IP?
  • 徵文 |《我和我的家鄉》為例分析新主旋律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是去年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以下簡稱《祖國》)的姐妹篇,在創作方式和主題表達上也是一脈相承。都是命題作文式的拼盤電影,主題上都宣揚了家國情懷與時代進步,是極為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新主旋律」影片。
  • 《我和我的家鄉》一次主旋律電影從小人物出發的深度嘗試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上映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如果《我和我的祖國》是一場華山論劍,7位導演誰功力最強?」。時間過得好快,一年之後《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也要和大家見面了,不禁令人有些好奇,拍完了「祖國」拍「家鄉」,有點期待明年「我和我的」系列還會拍點啥?
  • 《我和我的家鄉》口碑票房雙豐收,又一次與主旋律三合一
    吳京、沈騰、黃渤、鄧超、張譯、王寶強、劉昊然等百億影帝,傾情出演的《我和我的家鄉》終於在國慶檔上映,網絡叫好聲一片,於是在國慶假期一半的時候,我也終於在疫情之後首次走進影院,帶領公司留守值班的七八個同仁觀影了這部《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看的這一場影院基本座無虛席,影院也沒有實行隔座,觀影中有笑有淚
  • 《我和我的家鄉》:新聞聯播喜劇版,主旋律宣傳「騙」
    包括《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去年國慶節多段式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理所當然地為中國鄉村生活注入了幸福美滿的耀眼光輝。影片中充滿了無人機拍攝的壯觀地貌和生動風景,如果不是其中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簡直可以稱之為一部旅遊宣傳片。
  • 《我和我的家鄉》小人物的人生百態,主旋律一樣令人淚目
    主旋律電影,聚焦了全國多位出名的導演和實力派演員,《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去年《我和我的祖國》獻禮之作的姐妹篇,可以說,這樣的配置,使得這部電影本就是國慶檔最有保障的存在。不同於去年的祖國,它用七個故事,去為我們展現了從新中國到現在,我國的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整體的觀感,是感動又所思頗多,故事的整體水平參差不齊。
  • 《我和我的家鄉》成為30億爆款,得益於主旋律電影的2大變化
    上映第24天,《我和我的家鄉》的最新累計票房已接近26億,同時更是創下上映以來連續20日的單日票房冠軍。毫無疑問,影片已成為今年國慶檔以來最為成功的影片。而在這部影片成功背後則來源於中國電影市場的變化。近些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存在著這樣的變化:一是主旋律電影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肯定。
  • 徵文 | 主旋律電影的新探索——評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前面有《戰狼2》《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以下簡稱「祖國」)》等電影「叫好又叫座」,如今又有《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讓觀眾「笑中有淚」。相較於之前的主旋律電影,《家鄉》則在電影傳播和敘事策略上有新的探索,使得它在今年電影市場並不景氣的情況下輕鬆突破
  • 徐崢回母校談《我和我的家鄉》:主旋律也可以有趣生動
    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將於10月1日正式上映,目前,該片已經開啟了今年久違的全國路演。影片縱橫祖國東西南北中,跨越5個不同的地域,直指中國人心底最深的故土情結。在繼重慶、武漢校園路演之後,在9月21日來到了《最後一課》單元導演徐崢的家鄉上海,帶著小主演韓昊霖與現場觀眾進行交流互動。徐崢回到家鄉及母校上海戲劇學院勾起諸多記憶和感觸,表示將自己對老師的情感放入影片裡很有意義。
  • 16天票房23億,衝刺30億的《我和我的家鄉》創造了哪些奇蹟
    作為一部典型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家鄉》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與《我和我的祖國》將視角選擇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不同,《我和我的家鄉》的觸角更小,影片展現的是當代正在不斷崛起的中國發生的時代革變,並通過這些變化來反映當代中國人的生存面貌。
  • 《我和我的家鄉》:喜劇天團國慶檔集結,帶來主旋律正確打開方式
    但好在《我和我的家鄉》做到了。各顯其能,將笑點和淚點合理分配排布,使得兩個半小時白駒過隙,讓每一刻皆有看點。實際上,從電影的角度,《我和我的家鄉》有著比《我和我的祖國》更高的完成度,畢竟喜劇比之正劇更難,而「下沉」式的處理,使得主旋律不再高大上,而是呈現了親民又熱情的姿態,讓人歡喜之餘,多了一絲回味。這才是主旋律電影在今時今日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 用喜劇方式重塑主旋律,《我和我的家鄉》帶來不一樣的笑與感動
    用喜劇的方式重塑主旋律,《我和我的家鄉》帶來不一樣的笑與感動 毫無疑問,《我和我的家鄉》是主旋律,充分表達了當前中國人的積極樂觀的拼搏奮鬥的精神。《我和我的家鄉》用喜劇方式打開主旋律,寓教於樂非常搞笑。張藝謀總監製、寧浩總導演、張一白總策劃,這三位作為本片的總擔當,無論是內在精神還是外在形式,都有足夠的保障和品相。《我和我的家鄉》由五段故事組成,角色們都是祖國和家鄉的建設者,既有傳統行業,也有新產業,積極努力的人生是最為美好的。
  • 《我和我的家鄉》和主旋律喜劇的笑中有淚|對話張苗
    但這一數字在《我和我的家鄉》總製片人、總發行人張苗心裡,仍留有少許遺憾。《我和我的家鄉》總製片人、總發行人張苗此時的遺憾不關乎影片的具體盈利表現,而是「還有太多人沒看到《家鄉》」。 譬如,疫情還沒有消除,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大量的學校施行封閉式管理,一些地區的影院尚未復工。
  • 《我和我的家鄉》和主旋律喜劇的「笑中有淚」|對話張苗
    但這一數字在《我和我的家鄉》總製片人、總發行人張苗心裡,仍留有少許遺憾。 首先,它有名字了,就叫《我和我的家鄉》,原來經歷過很多其他的名字。 三聲:比如呢? 張苗: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家鄉》等。實際上,《我和我的家鄉》傳達了一個信息,它是跟《我和我的祖國》有關係、有傳承的。
  • 《我和我的家鄉》故事環肥燕瘦,導演強強競爭,有笑有淚有驚喜!
    繼《我和我的祖國》(後稱祖國)之後,《我和我的家鄉》在這個國慶檔票房、口碑雙爆發,截止10月7日票房已過17億,並且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觀眾品評討論著自己更喜歡其中的哪個故事,哪一個笑的最多,哪一個哭的最多,哪一個演技在線,哪一個又碰觸到了對家鄉最柔弱的內心。相比於前一部《祖國》,《家鄉》不但不遜色,而且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