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會成績錄要:武昌分會
(一)組織
該分會於民國五年五月成立,會所地點在湖北省城之鬥級營街。有特別會員二員,正會員一百六十三員,理事長盛春頤。其內部之組織,有理事四員,議事九員,名譽職一員,文牘書記名二員,會計一員,庶務一員,均抱博愛宗旨,純粹的義務職。
(二)經費
由總會撥助基本金共三批,計洋一千六百八十七元五角。特捐、常捐項下,自五年六月至八年底止,總共收入洋三千八百三十四元九角四分,支出洋五千零十二元二角二分,實虧洋一千一百七十七元二角八分。該會辦事人員,政界實居多數。其所虧各款,聯絡商界,設法籌墊。
(三)成績
該分會成立,是時尚無戰事發生。遂設醫院,周恤貧乏病人,並隨時施治時疫以為進行。自院所布置定妥,設在漢陽門內鴻翔巷中,計廳樓三大□,病房共七間。時當炎夏,正疫症盛行之際,先用中醫中藥開辦,嗣後貧乏之家,病人就診者甚多。自六月至十二月,經二十九星期,診號達二萬一千五百餘號,治癒病人一萬一千二百餘名,辦理尚有成效。惟發藥二萬餘劑,又須外科丹散及時疫藥水,用費綜計合洋二千四百餘元。若以全年計之,每年需款三千數百元之巨。因籌募困難,暫時停辦。至六年冬,由總會致商該會。南北戰爭,風雲日緊,亟應將軍事救護先事籌備,以防不虞。該會同人遂兩開會議,主張募捐首重商界,而商務均在漢口,須清漢口分會協助。於是竭盡心力,一面募捐,一面設法借款籌設臨時醫院,並備救護,一切就緒。旋幸戰地漸遠,戰事漸停,計自七年一月起至四月止,治癒病傷就診軍人八百十三名,男女患病民人七百十五名,種痘男女一百八十六名。所有各項用款,已達一千三百五十餘元矣。據十年七月二十六日來函雲,現擬遵章開辦醫院,延請中兩醫士恤治傷兵,診療各症,並附設中醫學校儲備人材,以資應用而符博愛恤兵之意。
原載《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1年第3期
62.中國紅十字會成績紀略
皖北救疫醫隊:庚戌夏,皖北旱災以後,繼以大疫,死亡枕藉。本會急派醫士學生,攜帶救疫藥物器具,組織救疫醫隊為甲乙丙丁四隊,冒暑馳往。皖北之臨淮,壽州、鳳陽、正臺、懷遠、宿州、蚌埠等及蘇省之清江、海州、桃源等處,竭力拯救。治癒者,六萬七千五百餘人。於時辦理急振者,為華洋義賑會,集款至百七十萬。全活無算,成績昭然。故本會得以全力專任救疫,乃事甫告竣,而武漢事起。
辛亥救護成績 該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辛亥秋,武漢起義。血戰經旬,死傷甚眾。清廷遂派呂海寰為會長,以繼盛宣懷;並派沈敦和、福開森為總董,會同辦理救濟事宜。於時本會,北京則兼組織醫隊,由京漢鐵路赴孝感、黃陂,從事救護。上海則應時事之需求,改名中國紅十字會,組織萬國董事會,以利進行。即舉沈敦和及英按察使蘇瑪利為議長,並舉沈敦和為理事長,施則敬、任逢辛為領袖董事,汪紹墀為理事。開大會於議事廳,藉籌捐款,共策進行。遂組織甲乙丙三醫隊,馳赴戰地。設臨時醫院於漢口、武昌、漢陽,從事救護。別派掩埋隊,攜帶蘆席等物,馳往掩埋屍骸。計武漢治療傷痍數千人,掩埋屍骸八千餘具。當是時,復由董事會決議,制定名譽、特別、正會員三等會員,製造銀質佩章,刊印憑照,由理事長署名發給,從事徵集會員,以裕捐款。旬日之間,入會者千餘人,既而各省響應。宜昌、沙市、荊州、南京、宿州、正陽等處相繼劇戰,本會急就各地組織醫院醫隊,分請當地士紳擔任其事。凡經戰事之處,無不成效卓著。若南京分會之掩埋屍骸,多至七百餘具,刊立碑石以為標識。(見上期月刊中分會成績欄內)天津分會之組織醫隊,馳赴戰地從事救護,則尤為彰明較著者也。(未完)
原載《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1年第3期
63.分會近報
宜都紅十字會出發宜昌戰地記略(十月十九日到):宜昌自八月初一日戰事發生,本會當即電請總會轉告雙方司令準備出發,向宜昌戰地方面救護。初一二三等日,宜昌河西地面戰事方烈,間有軍民淹死大江者,屍骸漂流,目不忍睹。經本會沿江收撈掩埋者,約有二百餘具。維時雙方攻擊日益激烈,於是本會遂租定二馬路之屋,宏大,可容百餘人,並於北門外北五省會館內設駐紮掩埋隊。連日以來,分隊向戰地出發,救傷埋亡,竭力前往營救,以盡天職。惟夏曆八月十四日晚,雙方猛擊異常劇烈,是晚受傷來至本會就診者,已達數百名。本會職員幾無立足之地。翌晨,理事長雷春陽,救護隊長鮮于丹、庭書記、彭晴川,醫務長曹藍田、盧幼青親身率領救護隊、醫隊共七十餘名向東山寺、慈雲寺等地,向戰線一帶實行救護。是時戰事未停,而聞傷軍呼救之聲頻入耳鼓。本隊員等體耶穌捨己救人之心,懷孔子殺身成仁之訓,乘雙方射擊於槍林彈雨之中,救護傷軍甚多。雙方軍隊甚表歡迎。本會經歷戰線,救傷恤亡,甫及月餘,全隊人員幸皆無恙。本會夫役餘海山、姚德□被流彈射穿衣帽,而身未受創。此我宜都紅十字會之幸福,實系上帝默佑之所賜也。現槍聲漸遠,宜昌平靖。本會掩埋治療,亦將收束。然有雙方重病軍人數十名,尚未痊癒,一併帶至宜都治療。待痊癒後,當給護照,分送回籍。用將本會出發宜昌經過事實,略志報章,以貢獻閱者諸君。
永順分會賑災來函(十月四月到):上海紅十字總會總辦事處鈞鑑,敬稟者,竊分會前因永邑年歲奇荒,業經具文稟報鈞總會懇示撫恤在案,旋奉鈞總會函示,湘省災情甚重,特發洋二千元,撥交駐滬急賑會收轉分放,希即接洽等因。分會當即電請駐滬急賑會,酌量匯發,以濟萬急。復奉鈞總會函示,已撥交駐滬湖南急賑局轉撥湖南永順寶慶矣,仰即和照等因,遵即赴永順急賑。分會面商,已承發給分會銅元錢二百串文,遵即具領在案。分會於陰曆五月十八日在府文廟內設立粥廠。始則每日數百人,僅需米七八鬥之譜,逐暫增加,至日需米二石上下。食粥者,合全縣及外縣饑民,不下一千七八百人,至七月初十日停辦。惟時早稻登場,中晚二稻業已就熟,是以停辦。共計五十三日,共需米一百於民石,約計元錢五千陸百餘串文。前由分會會員量力捐輸,次向殷富殷商勸募,又得新舊兩知事並急賑會暨天主福音兩教堂樂於捐助,幸得善全始終。分會綿力徵薄,凡關於慈善事宜,自應力圖進行。遵照會章辦理,肅此。敬請鈞安。永順分會會長陳文國謹稟,九月十八日。
原載《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1年第3期
64.分會成績錄要:大冶分會
十年十二月九日,接到大冶分會成立後第一次報告四條,如左:
一、招待軍隊。本年七、八月間湘鄂之戰,有大批軍隊自汀泗碼潰下,紛集大冶縣屬之黃石港、石灰窯一帶,連同輸送夫,為數不下萬餘人,其勢極形複雜。本分會協同各團體預備供應,設法招待,始免他虞。該軍隊見本會十字旗幟,頗加敬禮。
二、輸送難民。常潰軍紛集之時,即有無數亂民,狀極狼狽。隨軍隊至港,絡繹不絕。本分會協同各團體設法輸送。除商由漢冶萍輪駁輸送外,並函知本埠各輪船公司,酌給半票,分送上下水輪船。俾難民分途歸去,藉免流落。
三、施診施藥。本分會應俟募集大宗捐款後,照章建立醫院,始盡一份天職。現因甫告成立,經費未充,建立醫院遽難辦到,爰暫就施診入手。現有精通中西名醫及內外方脈詹君玉華、楊君春山、阮君毓齊、方君文軒。諸先生熱心慈善,毅力救濟,按日施診。由會分設男女兩候診所,候診者頗形踴躍。每位暫取號金六十文,分作各個醫士津貼,前經陳報覆準在卷,並由會酌制膏丹分給,以惠貧苦。
四、施棺救生。施棺一項,頗需巨款,加以地近市鎮,失業窮黎死無棺木者,歲計不知凡幾。本會為慈善機關,對於此事,特加注意。凡無棺木,確係窮黎,以及路斃浮屍,自當照施。前並蒙武幫財神會會首朱芹香君撥交該會木匣、基金錢三十串文,以為補助,足證樂善好施。此外,救生一事,亦在極力進行。現時規定每名酌給救生費若干緡,俾船戶勇於救濟,以廣好生之德。
原載《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