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自殺者多為忠義貞潔而死,今日自殺者多因受責難而死。
責難,在否定他人的同時,也在竭力地肯定自己,事後美化自己的動機,又一次加深了對自己的肯定。責難的動機,也有善意與惡意之分,無論善意惡意,我們從心裡上都很難接受別人的責難,因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保留著一份最後的尊嚴,它隨年齡成長,隨閱歷堅硬,即使再強大,也會有自己的底線,被傷害之後,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自殺,在一個人所有的希望被盡數剝奪,通過定格生命的方式清空自己的孤獨、無助、痛苦、絕望等消極情緒。人類的向生是常態,自殺是例外,而在動物界很少有自殺的動物,雖有耳聞,卻不常見,這可能是人類比其他動物擁有更複雜的情感而帶來的結果。我們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老百姓們應該都聽過,這是在交談某人自殺時常說的一句話,一是對他人自殺的否定,二是對他人自殺的惋惜。想要自殺的人,比任何活著的人都更渴望活著,表面在求死,其實在求生。他們站在高樓上並不是為了嚇唬別人,而是等待救贖,當他們站在高樓簷那一刻,就已經算是死過了,所以當被救贖之後,他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壓抑,他們大哭,哭的像孩子,仿佛迎接新生。但是有的尋死者,並未得到救贖。
現在的自殺者多因受到責難而自殺,現在的人,總是把好好活著的人往死裡逼,再勸想死的人好好活著。實施責難的一方常常不在意受責難一方的感受,而是自顧自地責難,享受高人一等責難他人帶來的快感。其實大家都不容易,奔走在城市中,隨時可能會崩潰,即使是實施責難的人,也可能受到過別人的責難,也可能會崩潰。
現在的自殺者逐漸傾向於年輕化,主要是學生自殺。家人買不起智慧型手機導致無法上網課而自殺,在教室打牌被叫家長而自殺,作文被老師當班批評而自殺,未完成作業遭批評而自殺,陷入裸貸而自殺等皆有之。孩子還沒生下來的時候,父母就默默祝願孩子以後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任務就開始多了起來,各種補習班也陸陸續續安排上了,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卻可能倒在半路。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學習佔據了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而少有體驗生活的機會,所以當孩子禁不起挫折的時候,也不必去責怪孩子,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孩子是無罪的。
對於別人的評價,包括責難,無論評價對錯與否我們都很難做到不去在意,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別人的評價,也許會豁然一些。誰人背後不說人,談論別人是多數人的一大副業,別人的評價是針對自己的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給出的反饋,這個反饋必定是片面的,或者可能是錯誤的,不具有準確性,因為我們不可能對所有人的做法一樣。對於別人的評價,有責改之,無則加勉。
那些自殺的人有屈原,有老舍、王國維,有某歌手、某演員,有某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老師,也有普通的上班族,任何獨立的有感情的個體都可能自殺,而今自殺之人多直接或間接受到責難。責難是很難避免的,可以先做到不去責難別人,善待身邊的人,對於別人的責難,不妨就將其視為一種片面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別人的責難真的觸及自己心靈,那就試試走入人群。
個人僅對別人的自殺表示理解,但不支持,自殺這種社會現象,值得每個人去深刻反思,人微言輕,理解甚淺,僅以此文希望少一些責難,多一些善待,希望每個絕望的人都能得到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