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呂敬人:「唯封面論」的書籍裝幀已經過時了

2021-01-13 澎湃新聞

博爾赫斯曾說:「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的物質性。」在屏幕化閱讀盛行的當下,書籍如何發揮文本閱讀之外的功能,從而留住讀者,留住閱讀?判斷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麼?現代意義上的書籍設計包括哪些方面?好的書籍設計又會給讀者帶來怎樣豐富的閱讀體驗?

最近,由中國圖書館學會主辦的「古籍與文創」主題線上培訓邀請中國版協書籍設計藝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呂敬人開展了題為「美書·留住閱讀: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講座。

據呂敬人統計,中國出版業每年出版圖書近50萬種,而總印數近90億冊,精確到每秒大概250冊圖書,與之相比,蜂鳥為了在飛行中保持身體的平衡每秒扇動翅膀的次數也僅僅是80次左右。由此,全年用紙量達到700多億張,對開紙的一個正反面稱為一個印張,這些印張全部疊加起來而非平鋪開來,其厚度也相當於從北京到東京,或是從北京到首爾的距離。

中國出版業年度出版統計近些年來中國的書籍設計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2003年到2020年中國共有21本書獲得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項。呂敬人提出,雖然中國的書籍設計藝術在近年來有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與瓶頸。「一些出版業者仍然持有唯封面論輸贏的裝幀評判標準,他們忽略編輯設計的投入和精耕細作的物化過程,造成文本閱讀結構、敘述語言和語法流於雷同,這樣的『作品』往往打動不了讀者。滯後的裝幀觀念阻礙中國書籍藝術的進步,投入書籍整體設計新概念是時代閱讀的需要。」好的書籍設計的標準

傳統的裝幀理念認為,好的設計在於新穎,設計者往往耗費巨大精力在書封之上,試圖通過精美的封面設計吸引讀者的目光。在呂敬人看來,好的設計更在於書的內容編輯與整體,最美的書無需光彩奪目。

呂敬人曾於2014年前往德國萊比錫參與全球最美書籍評選活動,擔任評委會成員。在同世界各國書籍設計界人士的交流過程中,與會成員逐漸就好的書籍設計的評判標準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曾經擔任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委會主席達13年的烏塔·斯奈德談道,書籍設計不只是封面好看,而是整體概念的完整。一本好書不僅在於設計的新穎,更在於書的內容編輯整體關係貼切,並十分清晰地讀到內容,從功能的翻閱感受到內容的詩意表達,均有完整的思考。

2014年萊比錫評出的十四本世界最美的書結合「世界最美的書」評選經驗以及中國最美書籍的評選感悟,呂敬人提出好的書籍設計評判的標準。第一是整體完整。一本好書不在於表象,而在於由內向外散發出的完整性。二是編排經營。書籍頁面的編排設計應該章法有序,給閱讀帶來純淨的流暢感。純文本的設計尤其需要注意,如何在體例上達到一目了然,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內容是設計的關鍵。三是編輯設計。設計師要對文本有準確的判斷和態度,組建非線性多維度的敘事結構,從而為文本增添閱讀價值。「以張志奇設計的《老人與海》為例,他把這本書中的圖形重新繪製。整體結構由深藍到淺藍,再由淺藍到深藍,是深海到淺海再到深海的過程,文本設計通透而有溫度。」呂敬人說。

《老人與海》張志奇設計此外,字體設計的合適度、色彩飽和度與油墨的滲透度、圖像的演繹、使用紙張的用材體現出的紙張語言都影響著書籍最終的呈現。在此基礎之上,對於每一個環節的裝幀把關,對於印製工藝的精密度把控都直接影響著讀者翻閱時的感受程度。呂敬人設計的《靈韻天成——清心綠茶》、《蘊芳涵香——靜心烏龍茶》、《閒情雅質——賞心紅茶》系列既是一套生活類圖書,也是一套修身養性了解茶文化的茶藝之書。呂敬人聯想到茶葉泡入水中後騰起的靈動之姿,將「筒子頁」都印上了茶葉的圖案,通過紙張的滲透,翻過一頁頁後茶形仍然若隱若現,帶有煙霧嫋嫋的漂浮感,再配上空氣中浮動著的一縷淡淡的書香,輔之以空靈的文字的編排,給讀者帶來豐富的閱讀體驗。

《靈韻天成蘊芳涵香閒情雅質——茶系列》呂敬人設計在呂敬人看來,設計本身也內置有異他性的要求,作品要區別於他人的概念模式,富有實驗性和個性化的創想,通過出人意料的敘述語言和語法贏得讀者的賞心悅目。但美書也未必是一場盛宴,要駕馭「度」的分寸,「大」是從作品的感染中得到的。「書籍設計是解構物質形態,組合精神意義的過程。設計本身蘊含著外在與內在的邏輯,物是形態的製造者;而韻是意義的塑造者,唯有物韻俱在才能形神兼備。」呂敬人說。

從裝幀到書籍設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書籍編輯理念正經歷著從傳統的裝幀概念向現代意義上的書籍設計理念的轉變。呂敬人介紹說,書籍設計包括裝幀、編排設計、編輯設計和信息視覺化設計四個方面,其中編輯設計又是重中之重。書的內在更勝於書的封面。「書的結構就是一張紙的不斷對摺,形成了對開、四開、八開、十六開等,對摺後的裝訂構成了一本書。層層疊疊的書頁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平面,而是信息從上到下的傳遞。不論書的形態——單張、對摺、捲軸或是西洋式的,它就像一部電影。信息呈現非靜止的時空流動的生命。」

書頁構成裝幀(Bookbinding)是為一般書籍外貌或稱之為書衣部分的設計,具有保護和審美的功能。也包含其材料和構成設計,又稱「產品設計」。此外,為了體現在書店裡的展陳效果,體現商品魅力的「包裝設計」,故經常被稱為「書裝」。呂敬人認為,好的封面設計是「繁」與「簡」的對立統一。《外交十記》選用的是相對抽象的表現,而巴金的《家》則是具象化的人形在凝望著「家」的特徵。

《外交十記》、《家》 呂敬人設計編排設計(Typography)指的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礎之上對版面進行閱讀規則下的網格設計分析,在二維平面上進行信息傳達的運思,從有序向著有機發展的圖文創意的過渡。比如箴言類的書籍字體排列疏朗,因為它有記號性,一目了然的閱讀更容易留住記憶;而佛經等則採用繁密的編排便於流暢的朗讀,不需要太多的間隔而是側重於連貫性。《菸斗隨筆》是一個純文學的作品,其間除了作者的畫像外都是文字的內容。「純文學的設計需要注意不同體例的字體、字號、行距以及灰度。其中頁邊距的控制,空白的連用留給讀者記錄閱讀過程中心得體會的空間,以及豎排標題與橫排正文的識別,圓形符號的節奏處理都很關鍵。」

《菸斗隨筆》呂敬人設計編輯設計(Editorial Design)的介入是與裝幀認知的最大區別,是深入解讀文本並注入看法的流通過程,也是提升文本閱讀傳達的重要步驟。以呂敬人設計的《梅蘭芳全傳》為例,讀者在翻閱書籍時左翻是穿戲服的梅蘭芳舞臺形象,右翻是便裝下的梅蘭芳生活剪影,一左一右描繪出他生命中的兩種狀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層層的翻閱對梅蘭芳的一生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讀者在翻閱過程中與書溝通,與書中的人物互動,沉入書中的故事世界,這樣的閱讀體驗是扁平化的屏幕閱讀所無法提供的。

《梅蘭芳全傳》呂敬人設計《剪紙的故事》一書也嘗試通過書的結構展現剪紙這一傳統民間技藝的整個製作過程。由於剪紙是由外往裡剪的過程,所以書頁設計上很多是由外往裡剪的對頁設計,書頁從中部裁開,互相拼接又產生新的圖形。此外,小型的剪紙作品被單獨抽出來散落到不同的內容頁上,在文本之間遊走,彩色絲線裝訂打開之後鮮豔奪目;內部用最薄的紙張作為加頁,拿下來後也可以作為窗花粘貼,而裁下的碎屑也循環利用,每個書袋裡放一把,當讀者打開書之後,紛紛揚揚的碎屑散落出來掉在桌面上,全書也好像是作者剛剛剪完的剪紙隨即送到了讀者的手上。

《剪紙的故事》呂敬人設計

信息視覺化設計(InfoGraphic Design)則是通過可視化的複合體系,由圖像、文字、數字結合,賦予信息以形狀,信息中的矢量關係表達更利於讀者留住記憶,尤以圖表信息類書籍、歷史梳理類書籍的設計為代表。書籍設計就像是童年時的翻花繩遊戲,通過不同的編排方法創造著不同的閱讀體驗。呂敬人提出「書戲」的概念,他認為書籍設計者好似一個演員在書籍視覺信息傳達中擔任某種角色;同時「戲」也有玩耍之意,憑著一顆童心和趣味盎然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捕捉新意,又能夠以一種永不滿足的心態樂在其中。

「設計師不要被傳統模式所綁架,但也不可能從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被剝離,傳承不是招搖過市,世界各國都在尋找現代語境下的本土基因存在理由,我們更應該吸納傳統並與現代交融,這才是中國書籍設計與時俱進的新途徑。」呂敬人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知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書的美是一種必需
    著名書籍設計家呂敬人 小新 攝中新社三亞11月16日電 題:知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書的美是一種必需中新社記者 高凱作為中國書籍設計界代表人物,呂敬人16日現身此間舉行的「第一屆中國最美旅遊圖書設計大賽」頒獎儀式。
  • 書籍裝幀設計之封面封底設計
    4、冊頁的書籍形態——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5、現代書籍形態——平裝、精裝和電子書籍、多媒體光碟。封面:包括封面、封底和書脊。五、書籍設計基本原則                                   思想性:書籍的裝幀設計離不開書籍的內容,更體現書籍內容的主題思想,並以裝幀設計特有的形式語言、設計規律,反映書籍表現的風格流派。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印刷術的流入,我國的裝訂工藝技術上升了一個平臺,出現了具有現代書籍裝幀意義的精裝本和平裝本,特別是在對傳統的裝幀概念、形態和結構上亦有了大的突破和創新。現代書籍裝幀,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於內容、文字、排版和圖像的研究,色彩、封皮、封面、封底、版權頁、腰封、目錄、函套等課題開闢了現代書籍裝幀新的研究方向。
  • 從視覺美感到「五味俱全」——改革開放40年書籍設計發展之路
    圖書設計家呂敬人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當時出版社有專門的頁面排版科,設計師只負責封面,受經濟條件和觀念發展的限制,部分版面完成後最多讓美編在空頁處添畫個小尾花等,為節約製版費與油墨用量,封面印刷僅限三色,封底都還是白色。
  • 美術設計:什麼是書籍裝幀?意義在哪?看完秒懂!
    內容 摘要:書籍裝幀一詞作為專業用語,在我國已經使用很長時間。但過去,書籍裝幀被理解為封面設計的代名詞,這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裝幀本身一詞在概念上存在局限。應該說,書籍裝幀的含義已經包含了對書籍各部分的設計。
  • 「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開幕
    書籍之美,不僅在於內容,還有創新和具有巧思的表現形式,書籍裝幀藝術涉及書籍的整體考量,是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2019年10月20日,「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在海寧市錢君匋藝術研究館開幕。錢君匋先生是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錢君匋先生就以書籍裝幀藝術蜚聲文壇。
  • 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開拓者之一
    第三部分(最後一節) 表達了詩人詛咒現實, 迫切希望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 全詩對軍閥統治下 黑暗陳腐的舊中國進行了強烈的鞭撻與詛咒 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 沈從文在《論聞一多的
  • 2017年度「中國最美的書」出爐:裝幀設計提升實體書「悅讀」指數
    談起書籍裝幀藝術,它的定義早已不止於做個好看的封面,或是給文本添入插圖。昨天,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的2017年度「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揭曉,來自全國22家出版社的25種圖書獲得這一稱號,並將代表中國角逐2018年度「世界最美的書」,它們再度刷新了讀者對於書籍之美的認知。
  • 看看他的書籍裝幀
    作為現代文化的旗手,魯迅是一名先鋒的現代文學倡導者的同時也是資深的美術研究者,他不僅鑽研漢畫像和碑帖,還提倡木刻版畫,喜愛書籍裝幀設計,在早期更親自對自己和別人的書刊進行設計,而從他的設計風格上,我們還可以窺得到迅哥兒思想脈絡。
  • 書籍裝幀設計中傳統藝術的運用,看完真的漲知識!
    20世紀初,我國傳統書籍開始了向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態轉變,以魯迅、錢君匋、豐子愷、陶元慶等人為代表,堅持將西方的製版、印刷及裝訂技術與中國傳統書籍文化相結合,注重書籍裝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不斷將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書籍設計之中,開拓了中國民族圖書裝幀藝術的現代化道路。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所謂蝴蝶裝,就是將每塊雕板印好的單獨紙頁,從中縫處對摺起來,即沿版心中折線對摺,然後依據頁碼順序,把折口一頁一頁用包背紙包起粘在一起,再用厚紙作為書皮或封面,亦有時將封面用裱有紙的絹護起來,最後形成一冊。
  • 字談字暢丨《平野甲賀100作》書籍和GEETYPE甲賀奇怪體創作分享
    書籍設計家,插圖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呂敬人老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蔣華老師;《平野甲賀100作》書籍設計師,中國出版協會裝幀藝委會常務委員吳綺虹老師以及REEJI銳字家族創意總監,GEETYPE字庫產品總監,甲賀奇怪體項目負責人楊偉先生,從不同視角,嘗試與到場的百餘位觀眾一起讀懂平野甲賀!
  • 「書」的好看的皮囊——淺談日本近代書籍裝幀設計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才會有意識的從內容入手去搜集書籍,但是,一個令人心動的裝幀設計無疑是給書籍內容加了不少分。有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在封面設計上卻並沒有太大的花樣。這使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書籍如果合上頁,就封面設計來說,都是大同小異的。反觀全球的書籍設計歷史,封面設計的歷史遠沒有繪畫、工藝美術源流那樣的五彩繽紛。
  • 數千人次觀展「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受歡迎
    近日,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的三十餘名學生為欣賞「君匋」首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來到市區,先後參觀了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張宗祥書畫院以及徐邦達藝術館展出的書籍裝幀作品。錢君匋是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錢君匋就以書籍裝幀藝術蜚聲文壇。他曾經為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葉聖陶、鬱達夫、戴望舒等著名作家與文化名人設計書籍,一生設計的書面多達一千七百餘件,贏得了「錢封面」的美譽。「錢老的裝幀作品,本身是很有特點的。」
  • 讓人讚不絕口的書籍裝幀設計
    二○○一年受知名建築師阮慶嶽之邀,為《阮慶嶽四色書》做整體設計,同年又為《迷幻異域》設計封面,一出手震驚臺灣出版界,從此開啟近十六年的平面設計生涯,成為臺灣頂尖平面設計師。文化評論家詹偉雄說王志弘的設計風格內斂沉靜,沉澱著禪意和詩意,宛如日本建築家安藤忠雄。除了書籍裝幀設計之外,王志弘也從事音樂、建築、電影、藝術表演、企業識別等方面的視覺規畫。
  • 出版 「寒冬」 | 臺灣書籍裝幀設計如何殺出血路?
    2. 《創世紀的創世紀》封面,以色塊與燙印的視覺效果,復刻出《創世紀》詩刊。裝幀設計師許晉維,以線條呈現太宰治《小丑之花》的封面。8. 許晉維的裝幀設計中,常見他喜愛的日本與懸疑視覺元素。Designer. 許晉維 Hsu Jin-Wei〔 追求畫面與手感並存的想像 〕Q:現在來看,大部份讀者都是透過網路買書,你認為這對裝幀設計的影響為何?
  • 封面裝幀,買紙質書的理由
    圖書的裝幀與封面設計作為其展示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出版社需要著力經營的。傑出的設計常能成就一本書,使其進入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之列。除了單本的圖書封面,許多傳統出版社下的出版品牌、小而精的出版工作室近些年投入很多在品牌的設計,並以該系列叢書中的每一個個體強化、回應品牌風格;而隨著出版文創時代的到來,圖書的封面作為由書中的文字提煉出的視覺信息和代言符號,常從書籍這個載體溢出,成為做文創設計時主要的參考元素,甚至被直接平移挪用,這就需要在設計圖書封面時用更多的心思來為之後的營銷和文創打基礎。
  • 探究裝幀之美
    群山深諳書籍裝幀之道,對於版本、封面設計和紙張印刷都頗有研究。當然,仁者見仁,其他藏書家可能會對那些題款或是封面構圖有不同意見。但是,群山的「採葑小集」的確令我們這些門外漢眼前一亮,可謂了解裝幀知識的啟蒙文章。普通人買書,倘若略有涉及裝幀,只關心用紙好不好,封面美不美……孰不知,其中包藏著大學問。這種學問並非專業知識,而是歲月帶來的沉澱,是在老時光裡摸索出來的舊人履跡。
  • 設計學院 | Irma Brósz書籍裝幀設計欣賞
    設計學院 | Irma Brósz書籍裝幀設計欣賞
  • 愷蒂︱英倫書生活,迷的是裝幀
    (一)從十五世紀的《古騰堡聖經》開始,一直到1830年前後,歐洲書籍大都是手工印製及裝幀,使用的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工藝。這種工藝源於早期抄本的架構,將書頁穿訂成冊後,再覆以保護性的封面封底。最早的書籍通常採用穿孔縫訂,針線從上到下穿過所有書頁,和東方的線裝書縫訂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