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書籍裝幀藝術,它的定義早已不止於做個好看的封面,或是給文本添入插圖。昨天,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的2017年度「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揭曉,來自全國22家出版社的25種圖書獲得這一稱號,並將代表中國角逐2018年度「世界最美的書」,它們再度刷新了讀者對於書籍之美的認知。出版界、設計界人士認為,當我們親密接觸一本本設計感十足的紙質書時,只有它們的質感、肌理與圖書主題、架構默契融合,才能予人有溫度的「悅讀」享受。
電子屏時代,怎樣的設計才能讓讀者願意捧起並翻開實體書籍?知名書籍設計師、評委之一呂敬人認為,書是活的,有其呼吸和生命———文字的疏密度,圖文布局的虛實度,紙質的柔挺度,纖維的透隔度,都傳遞出圖書獨有的信息與靈魂。一旦充分調動讀者的閱讀感受和樂趣,紙質圖書具有獨特的魅力。
創新契合的書籍設計語言,吸引讀者「全感官參與」
一本書,「白紙黑字」就夠了嗎?其實,讀書不光是看文字,有時還要喚起視覺之外的觸覺、聽覺等全感官參與。這就要求書籍設計師以「整體設計」的理念,全方位表達圖書。
比如,《介入》一書在今年25種「中國最美的書」中格外搶眼。這本解讀建築藝術與理念的圖書,本身就如同一棟造型別致的「建築」,藉助書籍的兩個穿孔洞眼,以跨橋方式連結雙孔進行區隔。書脊中穿線裝訂,利用爬坡形成書口斜面,使得孔眼內側形成了奇妙的建築感。中英日韓四種文本設計則採用流動的編排,形成隔空交談的格局。穿插與切割等藝術元素的靈活運用,巧妙吻合了書名的「介入」主題,創意新穎。
有學者談到,「中國最美的書」評選,對於業界最大的啟發,在於建立起書之「美」的標準:從視覺美,到觸覺美,再到韻律美,「美」是一個整體,包括用材設計與內容的匹配統一。設計師靠一味抓取「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而是要琢磨相應的封面、環襯、扉頁、正文體例、風格、節奏層次等。
《箋譜日曆2018》成為今年「中國最美的書」裡唯一的日曆書。書中所夾小信封上印有雅致圖案,與書頁上的信箋圖案遙相呼應,護封裡藏有一張木版水印的真信箋,趣味性十足,突出了箋譜的特點。
營造生活美學的磁場,滿足閱讀細分需求
在「中國最美的書」評委會副主任祝君波看來,隨著閱讀市場需求的細分和多元,「最美的書」承載起越來越重的期待。好的創意有助於讓設計成為讀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窗口,也能營造出生活美學的磁場。
以《姑蘇繁華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特展作品集》為例,該書的封面設計以鍥形鏤空象徵著一把木刻刀,與雕版印刷的年畫內容十分契合。書中的彩圖鄰頁都留白處理,使主體更為突出;筒子頁以M形折制,夾在中間的中英文字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畫作;紙質薄軟細膩,方便攤開,增加了閱讀舒適度。
不難發現,當下圖書設計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書籍設計者需深度理解、分析、解構文本,與作者、編輯、製作人員共同探討,尋找最佳的敘述方法和語言,傳遞書的內涵,提升閱讀的附加值。比如,《意思意思》一反傳統的書籍裝幀,做成可手撕、類似日曆的形式,每篇內容都是即興、隨機的,看似簡單隨意,卻可以反覆把玩。不少人耳熟能詳的作家汪曾祺作品,還能呈現出怎樣耳目一新的設計? 《夢故鄉》採用多種紙張組合,以不同顏色區別散文、小說、書信、圖片等,便於讀者閱讀檢索;皺紋布面暗合時光流逝的意味,上下天地切口毛邊,隱現懷舊情調。
「設計,是一種語境,包含裝幀、版式、編輯、信息的設計。設計師要了解文本,才能將書中的信息閱讀化、可視化,有對比才能留住記憶。」呂敬人說,有些閱讀能通過電子載體完成,但讓人感受到紙張本真的紙質書,卻是難以替代的。(許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