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民族歷史豐富內涵

2020-11-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是一個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中國的考古學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近年來不斷有重大考古發現、重要研究成果問世。習近平總書記最近關於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考古學的重要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對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對中國考古學乃至整個歷史學,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書寫中華民族發展史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各族人民共同開拓廣闊疆域,書寫文明歷史,創造燦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無論是全國處於單一王朝統治時期,還是多王朝並立時期,各王朝都自認為是中國或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以10—13世紀宋、遼、夏、金時期為例,當時從隋唐的大一統時期,經過五代,進入了多王朝並立時期。考古資料和傳統歷史文獻證實,四個王朝都爭用「中國」名義,自稱「中國」,均以中國傳統的「德運」之說維護自己的正統體制。宋、遼、金三朝都有關於本朝繼承德運的記載,但傳世文獻長期缺乏西夏有關德運的資料。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獻《聖立義海》記載西夏「國屬金」,對傳世文獻作出了重要補充,證實西夏同樣遵循中國王朝「德運」的傳統。這反映出中國在這一特殊時期,雖然各王朝的主體民族不同,但都認同中國的王朝體系,視本朝為其支脈,各民族都表現出對中國政治體制的深層次認同、對中國和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

  在宋、遼、夏、金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斷加大,共同的歷史基因逐步增強。各王朝出於鞏固王朝統治的需要,多方面學習、繼承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文獻和出土文物表明,各王朝都承襲中國傳統,設置年號、尊號;尊崇儒學,實行科舉;繼承中華法系,仿效中原官制;分別借鑑漢字創製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翻譯中原典籍;承襲修史傳統,編撰實錄;發展文學藝術,因襲中原風俗習慣;學習中原科學技術,繁榮手工業技藝。當時,各王朝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都對中華文明有新的發展和弘揚,加強了民族間的大交流、大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了新的貢獻。

  反映各民族密切關係

  考古發現有助於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解。例如,近代在新疆發現了一種特殊錢幣。公元2世紀,由於民族之間商貿交換的需要,當地鑄造了一種錢幣,一面用漢文篆字標明幣值,另一面的周圍一圈是佉盧字母、正中為一匹馬或一頭駱駝的圖案,後被稱為和田馬錢。其中的佉盧文字母為當地國王的名字,因鑄造時代不同而有所區別。這種雙語錢幣反映出中國中原王朝在這一帶影響深廣,漢族與少數民族在經濟和文化上具有密切聯繫。

  在新疆還發現了很多于闐語文獻資料,這些文獻對于闐歷史、語言文化以及于闐與敦煌交往和民族關係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漢語—于闐語詞彙》《突厥語—于闐語詞彙》,表明了當時中原王朝對當地的重要影響,也反映出各民族使用雙語、文化密切交流的實際情況。

  矗立在西藏拉薩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會盟碑,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上刻漢、藏兩體對照文字,盟辭反映了漢藏兩族「歡好之念永未斷絕」「立碑以更續新好」的誓願。會盟以後,兩族人民的友好往來與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密切,為13世紀西藏正式劃入祖國版圖打下了基礎。此碑體現了漢藏兩個民族友好關係的進一步加強,反映出中國各民族之間友好密切的往來符合各族人民的願望,順應了歷史潮流。

  西夏故地還出土了一部西夏文與漢文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它是當時党項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文字的辭書,為兩民族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互通的橋梁。此書是中國最早的雙語雙解四項詞典,反映出古代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文字、加強密切聯繫的熱忱和有效舉措。

  河西走廊有三通與西夏有關的碑刻,一是西夏崇宗時期甘肅武威的涼州感通塔碑,一面為漢文,另一面為西夏文,內容記佛塔感應故事;二是西夏仁宗時期張掖的黑水建橋碑,一面為漢文,另一面為藏文,內容記黑水河患祭祀諸神之事;三是元朝末期酒泉的肅州達魯花赤世襲之碑,一面為漢文,另一面為回鶻文,內容記西夏後裔自西夏滅亡至元末一直擔任當地最高軍政長官事。這三通記載歷史事件的碑文,都是一面使用漢文、另一面使用一種少數民族文字,突出地反映出各民族在歷史上的緊密聯繫,更體現出漢族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地位。

  揭示中華民族重要貢獻

  各民族共同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並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輻射到周邊一些國家。這些國家借鑑中國的儒學思想體系,實行科舉,效法中華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國的傳統禮儀等。至今,中國和周邊一些國家仍保存著中國對有關國家良好影響的文物遺存,證明中國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和相關制度。

  歷史文獻明確記載,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然而遺憾的是,尚未發現宋代的活字印刷實物。但是,考古資料證明,當時活字印刷術很快傳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種西夏文獻證實,西夏學習、推行泥活字印刷,並成功實現了木活字印刷。寧夏賀蘭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和甘肅武威出土的《維摩詰所說經》等,是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在敦煌莫高窟,則發現了很多早期回鶻文木活字。大量印刷實物成為中國發明活字印刷的有力證據,展示出漢族和少數民族在活字印刷領域衣缽相傳、爭奇鬥豔,共同對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夏和回鶻相繼使用活字印刷,從使用時間上填充了印刷術西傳過程中兩個世紀的過渡時期,從地域上由中原地區向西推進了2000多公裡。這為此後中國活字印刷術向西方傳播打下了基礎。此後,中國的活字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向東西方傳播開來,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文物承載文明和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共同發展力量。

  過去因有關西夏的文獻稀少,人們對其認識模糊朦朧,西夏往往被稱為「神秘的西夏」。20世紀初,中國黑水城遺址發現了大量考古資料,但不幸被國外探險隊席捲而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大了搜集、整理流失海外文物的力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同俄羅斯有關部門合作,全面整理、出版了保存於聖彼得堡的黑水城出土文獻,陸續出版了大型文獻叢書《俄藏黑水城文獻》,使流失文物實現再生性回歸,為西夏學提供了大量新的重要資料。近些年西夏研究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突破點,多以這批黑水城出土的文物為基礎資料,融通相關學科,逐步揭開了西夏神秘的面紗。這是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典型成功例證。

  近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甘肅省古籍編譯中心聯合寧夏、甘肅、內蒙古文博部門和敦煌研究院等30多家單位,在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西夏文獻文物研究」下設置重大課題,全面普查、認真整理研究藏於國內的西夏考古資料,集中力量攻關。現已編輯《西夏文物》5編34冊(已出版3編22冊),將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刊布出來,其中包括很多新的文物資料。這些成果填補了不少歷史認識空白,為豐富西夏歷史內涵、完善中國歷史鏈條、活化中國多民族歷史場景作出了新的貢獻。

  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下的西夏陵,分布著9座帝陵、270餘座陪葬墓,規模宏偉。過去這裡一片荒涼,人們不明其就裡。自20世紀70年代起,寧夏考古部門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和指導下,加強了文物考古和保護工作。西夏陵吸收唐宋陵之長,並具有自身的建築特點,形成了中國陵園建築中既有傳承又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陸續出土了很多重要文物,文物工作者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西夏陵》《西夏三號陵》《西夏六號陵》《西夏陵突出普遍價值研究》等,填補了西夏歷史的不少空白。1988年,西夏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11年,啟動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夏陵的考古工作,使過去鮮為人知的西夏王朝逐漸受到國內外的青睞。

  中國豐富多彩的文物、越來越多的考古成就,不僅增加了很多歷史知識,而且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我在出國訪問時以「中國繁榮和發展傳統文化事業的新成就」為題,向國外介紹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的發展成就,主要包括:文物普查和保護工作的新進展、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新收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傳承。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豐富了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強支撐。

  總之,考古學有利於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今後,我們應更加重視和加強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堅強支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首次系統闡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義、時代價值、理論方向和實踐目標,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光輝,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是一篇引領新時代考古和歷史研究繁榮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 線上線下全面展示豐富文化遺產
    新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線上線下全面展示豐富文化遺產 2020年06月16日 09:3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瑟 字號 內容摘要: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我國現代考古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全面闡述我國考古發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對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意義,強調這些成就:  延伸了歷史軸線  增強了歷史信度
  • 遺址格局逐步清晰 北庭故城考古發現不斷深入
    遺址格局逐步清晰,歷史文化內涵日益豐富  北庭故城考古發現不斷深入  本報記者 楊雪梅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2日 第 12 版)  核心閱讀  位於新疆吉木薩爾縣城北偏東12公裡處的北庭故城遺址,是古代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在後來不斷深入的陶瓷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陶瓷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陶瓷考古研究不光是傳統的斷代史的研究,它更多的是對器物本身文化內涵的揭示。」這也吸引著江建新一直堅持研究到現在。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接到報告後,我們第二天就組織文物考古研究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鳳劍回憶起當初的發現仍難掩喜悅,除了最初發現的象牙化石,在取土現場又發現部分象牙臼齒化石。當時仍處於疫情肆虐時期,考古人員卻毫不遲疑地對該地點展開發掘清理工作,驚喜再次襲來:又發現了一根完整的大象門齒,和取土時發現的象牙位於同一位置,兩根象牙交錯在一起。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現場有專家認為,這艘船所代表的水下考古放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從打撈沉船開始,就採用了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考古與展示同時進行。入選項目上至人類初生的舊石器時代、下至文人風雅的北宋一朝,以周秦漢唐遺址為主,地域分布從陝北到陝南,遍布三秦大地,充分彰顯了陝西省深厚的歷史積澱,為提升陝西省文化自信貢獻了考古力量。有人戲稱考古是為了「挖寶」,其實不然。考古的意義,並不只是為了獲得驚世文物,而是要理清這些遺址和文物背後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脈絡。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 安利 | 歷史考古類紀錄片
    from=search&seid=8735501957527998759本片展示了2014年最具影響力的七個考古發現,包括兵馬俑修復、蜀都宦官墓藏群等,展示了野外考古、城市考古、實驗室考古等考古方式的不同以及考古人員的艱辛。
  • 考古專家講述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河南省文物局供圖 中新網鄭州4月23日電(劉鵬  梅志剛) 22日,一場以「啟封中原記憶,感知河南考古」為主題的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河南博物院拉開序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業界專家學者向社會公眾集中披露了鄭韓故城遺址、洛陽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官方表示,此舉旨在讓考古走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希望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關注考古,並參與到文物保護事業中來。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線田野工作者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央視《中國考古大會》即將登場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中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將創新推出《中國考古大會》,致敬中國考古,探尋中華文明。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 「海南考古七十年」 重現瓊島歷史文明脈絡
    距今3000多年的陶缽形釜、紋飾精美的漢代四耳銅鼓、惟妙惟肖的明代侍女俑……展廳裡一件件文物讓海南的文明發展脈絡活了起來,帶領廣大觀眾從遺址、文物背後的故事去解讀海南歷史。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通過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三個部分共300餘件文物,展示了海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
  • 紀錄片《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三集紀錄片記錄了中國考古學家近年來的一些重要發現,比如紀錄片中介紹的長城「暗門」獨特的軍事防禦作用以及關於石峁城消亡的原因等內容,都是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考古發現。經由該系列紀錄片,我國考古學、歷史學等方面的學術發現得以通過視聽藝術向世界廣泛傳播,不僅有利於世界人民了解我國的歷史與文化,還有利於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
  • 【社科專訪】武仙竹:從舊石器考古中追溯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
    如通過浙江餘杭良渚遺址5000年前巨型水壩和城址的研究,確定中國早期文明至少在5000年前已形成,中國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歷史。通過對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等的發現與研究,揭示出中華文明實際是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等廣闊的地理範圍內普遍展開並結成的一個巨大叢體。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入圍
    2020年度重要考古成果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在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上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196票,位列前十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50票以上。     從遺址年代來看,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6項、夏商周考古4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6項、唐宋元明考古4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入圍項目數量較往年有所上升,與向來成果豐碩的史前考古齊頭並進,佔據入圍項目的前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