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光《上海外灘》雜誌"棋手復盤"專欄
朱劍秋與《象棋鬼手百局》
作者:丁旭光
「揚州三劍客」在近代中國象棋史上赫赫有名。
1909年生人,身高1.65米為人謙和的朱劍秋是「揚州三劍客」中出道最晚、年齡最小的一位。朱劍秋的棋風是剛健潑辣,敢於和善於搏殺。朱劍秋成年後移居上海,1949年前曾奪過「上海·南京埠際象棋比賽」第一名、「江南象棋比賽」冠軍等頭銜。1949年後,朱劍秋多次代表上海隊出戰,1960年,他和何順安、胡榮華一起,為上海隊奪取全國象棋團體賽冠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劍秋本人也在1960年獲全國個人賽第4名,是建國後的第一批象棋大師。
青少年時期的朱劍秋,從揚州初級師範學校畢業後,當過小學教師。因懷有爭雄棋國之志,在棋藝上用力較勤。20歲左右時,朱劍秋的棋藝已漸趨成熟。1930年,朱劍秋離開揚州,來到名手如林的上海一試牛刀。來上海後的第一仗,是對湖北名手吳湘亭。吳湘亭的棋風謹慎而細膩,但思路緩慢,有「慢國手」的譽稱。精力充沛的朱劍秋憑精熟的棋藝,連勝吳湘亭兩局。為求生活的基本自保,朱劍秋在上海還大弈讓子棋。因棋風勇猛潑辣,行棋大刀闊斧,朱劍秋殺下手時高人一等。但是,他知道要在大上海成名立業,最好的辦法是找本地名手對弈。朱劍秋有針對性的找來上海棋手的對局資料,研究上海棋手的棋路。其後兩年,朱劍秋在和上海很多名手的較藝中,勝多負少。1932年,寧波舉辦「滬、寧埠際象棋比賽」,上海棋界推舉朱劍秋、羅天揚、竇國柱代表上海出徵。朱劍秋在對東南第一高手張觀雲的兩局棋中,取得兩戰皆和的好成績。1934年,常熟、崑山、蘇州、鎮江等幾家報社聯合舉辦「江南象棋比賽」,朱劍秋榮獲第一。20世紀50年代前期,華東棋壇有了較大的變化:「七省棋王」周德裕於1949年去世;另一位劍客竇國柱因年事巳高導致英雄氣短劍鋒稍鈍;早年活躍於棋壇的萬啟有、張錦榮、吳淞亭、鄧春林或老或故;而正當壯年棋力旺盛的朱劍秋則和何順安輪流主持大世界的棋壇,迎戰各地棋手的挑戰,此舉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繁榮了象棋事業。
朱劍秋一生著有《象棋開局概要》《象棋全盤戰術·過河車專集》《象棋六冠軍爭雄譜》(與朱永康合作)等著作。不僅如此,朱劍秋還為少年棋手的成才盡力。著名棋手、象棋大師林宏敏,就曾多次得到他的教益。
晚年,朱劍秋歷時數年的《象棋鬼手百局》遲遲無緣問世。因為出版社要考慮經濟效益,《象棋鬼手百局》不是暢銷書。如出版必須自費,但錢是以萬計算的。朱劍秋多年每月工資僅數十,他去世後女兒清點其遺產,除一套棉衣褲尚新之外,箱子裡儘是舊衣爛襖。僅有的一張存摺插在一堆棋譜中,全部積蓄共人民幣兩千餘元。為此,朱劍秋曾經的山東路永樂裡的棋迷鄰居、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知名作家王曉玉寫了一篇萬字文章《鬼手百局,你在哪裡》,為朱劍秋的這本尚未出版的書進行呼籲,文章首發於上海新聞出版局的《讀者導報》上,我當時任《讀者導報》文學版的特約主持。後來,這一篇文章被北京的《象棋研究》雜誌轉載。歷時數年,在拐了幾個彎後,《象棋鬼手百局》最終由朱永康大師牽線,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了一個新的版本,責任編輯是楊柏偉。
1994年,朱劍秋卒於上海。
作 者 簡 介
丁旭光:中國棋協大師、上海作家、《上海外灘》「棋手復盤」專欄作家
簡介:短篇小說《漢白玉》被中國小說家學會收錄《中國當代小說家全集》。2004年上海市作家協會小說專業委員會等舉辦的「丁旭光作品研討會」被載入《2005年上海文化年鑑》。散文《外灘的那根老木樁》獲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一屆"禾澤都林"杯散文大獎。長篇小說《褐色木門》獲《小說選刊》2012年度筆會長篇小說二等獎併入選獲獎文叢。人物傳記《胡榮華:一代宗師 曠世棋王》獲2018年上海市文化基金項目資助, 2019年1月被評為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年13本(原創)好書之一。
主要著作:
象棋專著 《橘中雅戲》中短篇小說集《墨綠旗袍》長篇小說《褐色木門》人物傳記 《大音博樂融中外——錢仁康》《胡榮華:一代宗師 曠世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