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電影《花木蘭》9月11日才在國內正式上映,但迪士尼提前在視頻流平臺開放點播讓這這部電影的資源迅速在網絡上傳開,對於國內院線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但是更糟糕的還在後面,那就是這部電影的口碑。
電影《花木蘭》資源流出的第一天,豆瓣上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有用戶開始打分,很快,電影的評分就出爐了,5.9分!是不是感覺很慘?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一員,真人版《花木蘭》擊敗了同系列中的《沉睡的魔咒2》(6.2分),成為該系列中口碑最差的一部,不過對於這部電影的噩夢還沒有結束,5.9分只不過是個開始,在資源流出不到一周的時間裡,《花木蘭》的豆瓣評分已經從5.9跌到了4.7,而且很可能還會繼續下跌。
這對院線來說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果影片口碑好,即使盜版泛濫,我相信廣大觀眾也願意去影院支持一波,但是口碑爛,即便是沒有盜版,票房照樣撲,甚至就算是有盜版,大家都太不願意去看,《上海堡壘》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以現在的局面來看,《花木蘭》上映後的票房註定會很慘澹,雖然盜版確實會有影響,但這麼大一口黑鍋,還真不該讓盜版來背,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這部《花木蘭》的問題。
故事根據《木蘭辭》改編,這個應該就不用我多說了。故事的主體倒是沒什麼問題——木蘭替父從軍,影片對故事進行拓展和改編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了戲劇效果,但是有一點我不太喜歡,電影最後把花木蘭塑造成一個超級英雄式的角色,單挑可汗那段真的是尬出天際。
那一刻我仿佛有種看星矢救雅典娜的感覺,花木蘭對應星矢,皇帝對應雅典娜,可汗對應哈迪斯,原本花木蘭(星矢)是沒有勝算的,危難之際,皇帝的話讓她小宇宙爆發,反敗為勝。這樣的劇情實在是太老套了!
另外還說掉了一點,劇情裡還有不少bug,最為突出的就是仙娘的死,她有無數種攔截箭矢的方式,可她偏偏選擇了用身體去擋,是為了殺身成仁嗎?
劇情原本就不是迪士尼的強項,特效還是它的看家本領。「劇情不行,特效來撐」,相信很多觀眾起初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然而它又要讓大家失望了,整部電影看下來一個讓人震撼的特效都沒有,雖然比「五毛特效」要強很多,但是對比過去迪士尼的幾部大作,這部《花木蘭》的特效就如同「五毛」一般。
另外,影片裡的動作武打戲也很次,決戰那場戲可以說是毫無波瀾,還不如慢動作版的《倚天屠龍記》精彩。
這也是最有爭議的一個方面。其實故事的精神核心是源自儒家思想裡的「忠、勇、真、孝」,這一點還是很符合我們的歷史文化的。但是在服化道上就看得出東西方文化的詫異,且不說花木蘭那個時代的審美是怎麼樣的,單從影片裡看花木蘭和媒婆的裝束就讓人渾身不自在,我第一聯想居然不是唐朝,而是日本的藝伎。
不過仔細一想詩裡也寫過「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或許的南北朝那個時期就是這種審美吧。不過就算當時真的是這樣,也該進行美化一下吧,至少讓觀眾看起來感覺舒服,這可是電影啊,又不是紀錄片!或許他們認為這就是美,是藝術!我不想用惡意去揣度西方人,「西方人是在故意醜化我們中國人」這種想法就有點極端,當然我也不能完全說就不是,畢竟曾經有個「傅滿洲」讓大家都很不愉快。
不是我對西方文化有偏見,但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註定了他們拍不好以我們中國歷史為背景作品,這部《花木蘭》還算好的,看看之前同樣是劉亦菲主演的《白幽靈傳奇之絕命逃亡》,你就會覺得《花木蘭》好多了。當然,這也改變不了《花木蘭》口碑撲街命運。
這部《花木蘭》可以算是眾星雲集,儘管他們大部分都已經不是中國國籍,但仍然是華裔,漢語依然是他們的母語。而且《花木蘭》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我華夏民族的,我們壓根就不該去看英語版。很顯然,迪士尼在視頻流平臺上沒放出國語資源是明智的,因為他們針對的就不是中國用戶,就算我們翻牆去平臺花錢點播,或者說看盜版也一定都會看得非常彆扭。如果你沒看,請試想一下,一群華人,演著中國的歷史故事,全程你聽不到一句中文,那種感覺真的是說不出的難受。
所以,如果各位還是堅持要看《花木蘭》,請聽我一句勸,一定要看國語版!一定要看國語版!一定要看國語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不過無論怎麼補救,電影《花木蘭》的票房肯定是沒多大指望了,國語版雖然有優勢,但也成不了院線的救命稻草,建議迪士尼還是放棄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故事吧,或者說把主導權交給中國團隊來做,他們只負責拿手的後期特效就行了。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粗糙的個人建議,其中牽扯到的東西又豈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