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橋下夜泊,飲米酒,醉後不知身在何處,忽見不遠處皇城燈火通明,青瓦紅牆之間盡顯莊嚴。
宮牆外大街上的叫賣聲熱鬧了起來,宮牆外則是一片不斷的寂靜,千裡之外冰冷的鐵器兵刃對著火槍筒,煙霧繚繞,一時間竟不知道更濃的是夜色還是鮮血。
越過寂靜的河流,越過群山環抱的土地,在古老長城的殘垣斷壁上,直到皇城腳下,這是這片古老土地上兩千年來最大的風暴。
1840年,英國的炮艦和大炮敲開了中國塵土飛揚的大門,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踏上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這片土地上的豐富文明和財富讓入侵者眼花繚亂。
藍天被霧霾籠罩,硝煙和戰火瀰漫,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毀滅包圍著他們。鴉片煙瀰漫大地,愚昧的人們終日醉生夢死,白煙滾滾中飄蕩,這個盤踞在中華大地兩千多年的政權迎來了最大的災難。
但當時的清政府無力抵擋敵人的堅船利炮,長時間的封閉和自古流傳的天朝上國思想讓這個突然暴露於農業文明的古老國度一時間不知所措,它極其抗拒先進文明的滲透,幾乎所有的列強都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即使京城之外的土地上人聲鼎沸。皇城大廳裡依然是歌舞昇平,推杯換盞。
皇帝教人裝聾作啞,聽不見,說不出,看不見一切不想看的東西,這個國家腐朽的政權教人如何接受恐怖,就像接受冬天的寒冷。
1900年,帝國主義為了鎮壓北方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藉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策劃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敵人的鐵騎從南向北一路殺來。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寸草不生,寸草不生。許多村莊成為廢墟,無數無辜村民死傷,天津市區大部分被燒毀。
聯軍的勢頭不可阻擋,鐵騎抵達皇城,勝利刺激了敵人的大腦,他們更加大肆掃蕩北京,他們侵入圓明園,在園林中大肆掠奪珠寶傑作,最後更是一把火燒掉了建築史上的瑰寶,曾經繁華祥和的皇城在硝煙中變成了人間煉獄。
宮牆外已是血流成河,滿宮皇族人心惶惶,他們害怕聯軍鐵騎攻入皇城,更害怕驚世駭俗的火槍指著自己的心臟,慈禧太后決定放棄北京,帶著光緒帝和家人一路西行,逃往西安避難。
一路走來,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太后此刻已經顧不上什麼天下民生了,她要的是活下去,她要將皇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大清不倒,不管天下變成了什麼樣子,山河如何的毀滅和分裂,她的太后依然受到億萬百姓的尊敬和崇敬。
逃亡的路上,整個隊伍亂作一團,他們一邊要趕路,一邊還要躲避聯軍的追擊,風餐露宿的日子對於這些習慣了宮廷精緻生活的皇親國戚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即使在逃亡,但慈禧太后的貴族架子還在,當時的中國雖然受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但盤踞在中國大地上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尊卑觀念還沒有被連根拔起,地方士紳和地方豪強對慈禧太后還是十分敬畏並紛紛為她的逃亡提供經濟支持。其中,陝西女首富周瑩的貢獻最大。
周穎出生於陝西省三原縣,自幼家境優越的周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隨後家道中落,十多歲又嫁到涇陽安吳堡大族吳家,成了大少爺吳聘的妻子,少女品萍婷婷,才學俱佳,眉眼間既有大族小姐的沉穩端莊又帶著這個年紀女人特有的青春活力。
後來,吳家遭遇了滅頂之災,家裡的兩大頂梁柱相繼倒下,年輕的周瑩成了寡婦,吳家的生意也因為沒有男性接手而逐漸沒落,但周瑩畢竟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這種端莊大氣的氛圍足以讓她自成一方。
生死關頭,周瑩以吳家媳婦的身份毅然站出來接手吳家生意,吳家生意在小女人的手中起死回生,從此周瑩成為陝西商界的傳奇。
周瑩在慈禧太后逃亡期間給予了大量的資助,並向慈禧太后和滿清皇室捐贈了十萬兩白銀。面對這及時的銀子,慈禧太后非常感動,稱讚周瑩是女中豪傑。慈禧太后沒有女兒,為表感激,回京後將周瑩收為養女,並親自為她題寫了"護國夫人"匾額。
周瑩出身大戶人家,家境落後於江湖,她不僅是佼佼者,更是一位俠肝義膽的俠女,她是女人,卻如此深明大義,捐款只是為了守住江山。遺憾的是,當時的晚清政府根本沒有能力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慈禧太后更是難保自己,周瑩的熱情和忠誠最終付諸東流。
昏昏沉沉的慈禧太后同時向所有國家宣戰,本土清醒的統治者與外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慈禧很快對自己的輕舉妄動後悔不已。
政府的軟弱無能引起了各方的不滿,當地民眾頻頻起義,最終八國聯軍的徵戰以《辛丑條約》的籤訂而告終,中國也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周瑩雖然是一個真誠的女人,在國難當頭之際,她願意仗義疏財保國,但她看不清形勢,看不清她賴以生存的封建專制制度有多麼愚昧和黑暗。
當權者拋棄了榮耀,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拋棄了那些將自己的信任託付給人民的人,賄賂了自己的良心,屈服於恥辱,讓外來者淹沒了這片土地,在旱季的高空中淹沒了光明,淹沒了無數的忠誠和鮮血。
歸來雖有一段愁,只願家鄉無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