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作人 主播┃藍調
林語堂先生說,法國一位演說家勸人緘默,成書三十卷,為世所笑,所以我現在做講沉默的文章,想竭力節省,以原稿紙三張為度。
提倡沉默從其他方面講來,大約很有材料,神秘主義裡很看重沉默,美忒林克便有一篇極妙的文章。但是我並不想這樣做,不僅因為怕有擁護神秘的嫌疑,實在是沒有這種知識與才力。現在只就人情世故上著眼說一說罷。
沉默的好處第一是省力。
中國人說,多說話傷氣,多寫字傷神。不說話不寫字大約是長生之基,不過平常人總不易做到。那麼一時的沉默也就很好,於我們大有裨益。
三十小時草成一篇宏文,連睡覺的時光都沒有,第三天必要頭痛;演說家在講臺上呼號兩點鐘,難免口乾喉痛,不值得。
若沉默,則可無此種勞苦——雖然也得不到名聲。
沉默的第二個好處是省事。
自己想說服別人,或是有所辯解,照例是沒有什麼影響,而且愈說愈是渺茫,不如及早沉默,雖然不能因此而說服或辯明,但至少是不會增添誤會。又或別人有所陳說,在這面也照例不很能理解,極不容易答覆,這時候沉默是適當的辦法之一。
古人說不言是最大的理解,這句話有深奧的道理,在我至少可以藏過不理解,而在他也就可以有猜想被理解了之自由。沉默的好處,此其二。
老實說,我覺得人之互相理解是至難——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表現自己之真實的思想感情也同樣難。
我們說話作文,聽別人的話,讀別人的文,以為互相理解了,這是一個聊以自娛的如意的好夢,好到連自己覺得的時候還不肯立即承認,知道是夢了卻還想在夢境中多流連一刻。
其實我們這樣說話作文無非只是想這樣做,想這樣聊以自娛,如其覺得沒有什麼可娛,那麼盡可簡單地停止。我們在門外草地上翻幾個筋鬥,想像那對面高樓上的美人看看,很是高興,是一種辦法;反正她不會看見,不翻筋鬥了,且臥在草地上看雲罷,這也是一種辦法。
兩種都是對的,我這回是在做第二個題目罷了。
我是喜翻筋頭的人,雖然知道翻得不好,但這也只是不巧妙罷了,未必有什麼害處,足為世道人心之憂。
不過自己的評語總是不大靠得住的,所以在許多知識階級的道學家看來,我的筋鬥都翻得有點不道德,不是這種姿勢足以壞亂風俗,便是這個主意近於妨害治安。
這種情形在中國可以說是意表之內的事,我們也並不想因此而變更態度,但如民間這種傾向到了某一程度,翻筋鬥的人至少也應有想到省力的時候了。
我費了三張紙來提倡沉默,因為這是對於現在的適當辦法。
然而這原來只是兩種辦法之一,有時也可以擇取另一辦法:高興的時候弄點小把戲,「藉資排遣」。
將來別處看有什麼機緣,再來噪聒,也未可知。
周作人
周作人,浙江紹興人,近代著名散文家。曾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參與籌組文學研究會,倡導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文學。著有散文集《苦茶隨筆》、《苦竹雜記》和《風雨談》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