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個人告訴你「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人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你會不會覺得這真是一個荒誕的謬論?
在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以前,我也無法想像這三個點可以全部實現。
可這本神奇的書卻向我展示了這三個點的可能性。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通過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心理學「第三大巨頭」奧地利精神科學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相較於傳統的心理學理論,阿德勒的心理學更注重的是人的主觀自由意志。
人的主觀自由意志就像是在井邊喝水。
井水的溫度相對是恆定的,常年都在18度左右。
可是一個人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天飲一口井水,會覺得冰涼爽口。
但在冬天飲一口井水,卻會覺得很溫和。
井水的溫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對於井水的感覺,也就是我們主觀的感覺。
當我們充分發揮我們自由意志的主動權時,我們就能夠達到讓自己改變,讓世界簡單,讓幸福降臨。
1 、我們無法改變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可能你還是會質疑,主觀意志怎麼能夠改變自己呢?
提出這個疑問的你一定是站在弗洛伊德「原因論」的理論基礎上。
而當你站到阿德勒「目的論」的理論基礎上,你就會發現,你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不願意改變。
有人一定會否定,我們每個人都想變的更聰明,變的更漂亮,變的更優秀,怎麼能說我們不願意改變呢?
書中舉了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一個常年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閉門不出的男子。
他說自己「很想要改變」,想要過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但因為與父母關係不和、在學校和職場中都受到了欺辱等不幸的過去使得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無法改變。
真的是這樣所以不能改變嗎?
不是的,男子之所以提及這些痛苦的經歷,正是為了給自己不出房間找足夠的藉口。
改變不是他真正的目的,躲在房間裡才是。
因為通過把自己鎖在房間,他就可以得到父母特別的關心。
通過躲在房間裡,他就可以不用面對外面的世界。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有「臉紅症」的小姑娘,她害怕見人,一見人就臉紅。
她說無論如何也想治好自己的臉紅恐懼症,但卻怎麼治療也治不好。
她為什麼會怎麼也治不好呢?
那是因為她「需要這個臉紅的症狀」。
通過臉紅症,她就可以逃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將會遇到的挫折,把一切可能發生的失敗全部交給臉紅症背鍋。
兩個案例中的人看似是想改變的,但實際卻是他們主動選擇了「不改變」。
因為當前的狀態對他們自身而言都是有利可圖的,而那些「無法改變的藉口」就成了他們真正目的最好的擋箭牌。
不僅是案例中的人,我們大多數人也是一樣。
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改變,但我們卻為自己找了無數個無法改變的理由。
因為我們真正的目的並不是改變自己,而是為自己創造一種「虛假的優越感」。
「我其實也可以跳舞跳的很好,只不過沒時間去練習。」「我現在不漂亮,只是因為我懶得去打理。」「我沒空陪孩子,主要是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太忙,我要掙錢養家。」
這些話語的言下之意,我是足夠優越的,只不過還沒行動罷了。
阿德勒曾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不僅是過去,還有現在的其他事情。
之所以會產生影響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些來充當我們逃避的藉口。
倘若我們能夠充滿勇氣,不再逃避,我們就能改變,而且一定能改變。
2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世界複雜,主要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即如果宇宙之中只有一個人,那世界也就簡單很多,一切煩惱也就蕩然無存。
但有人或許會問那豈不是會感到很孤獨嗎?
孤獨的感實際也是因為有其他人做對比而產生的。
例如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有孤獨感是因為心中知道在遙遠的大陸上有很多人在那裡一起生活。
而阿德勒所說的「一個人」是真正的一個人。
就是從宇宙起源就一個人,不知道其他一切人的存在。
倘若自始至終都只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話,也就體會不到什麼叫做孤獨,更體會不到煩惱了。
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人,想要把世界變簡單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處理呢?
簡單講就是從「競爭關係「中解脫出來,把人人都當作「夥伴」而非「敵人」。
從小到大我們都沉浸在一種競爭的意識當中。
我記得我小時候,學校裡突然風靡起一款帶輪子的鞋,當時我們稱之為暴走鞋。
那鞋子穿著並不舒服,而且特別貴,但為什麼會突然那麼火,幾乎人手一雙呢?
因為當看到別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暴走鞋,滑著走路很酷的時候,沒有的小朋友就會忍不住也想買一雙屬於自己的暴走鞋。
這種攀比的心理正是把自己置身於競爭關係中的一種。
再例如晚上一家老小吃完了飯,爺爺奶奶出門散步了,孩子寫作業去了,孩子爸看電視去了,只有孩子媽留下來收拾碗筷。
這時候,孩子媽很可能會心想「憑什麼啊?只有我一個人在這裡幹家務?」,然後一肚子怨言的收拾。
這也是一種「競爭」的心理,這裡的孩子媽下意識的把其他家庭成員當做了「敵人」,把「不做家務」當做了給勝利者的獎賞,默認自己在這場比賽中是輸了的一方,是低人一等。
這種「競爭」的想法,會讓我們產生自卑,更會讓我們與人相處時,總把他人往壞處想,最終導致從我們眼睛裡看到的世界是複雜的,是沒有人情味的,是人心險惡的。
但當我們從競爭關係中解脫出來,把他人看作夥伴,那世界就會變得簡單。
例如以上做家務的例子。
當孩子媽從競爭的關係中解脫出來,不再把家人當作「競爭對手」,那麼當她再做家務的時候,她就不會覺得自己是輸的一方。
那麼在她的心裡,做家務就不再是輸了的表現,反而是自己存在的價值體現,心中想的是「我對於家庭這個團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樣一來,她可能就不會再帶著怨言收拾碗筷,反而哼著歡快的曲子,一家人也會因為她的積極而受到正面的影響,整個家庭關係也會因此變得簡單。
所以世界固然客觀存在,但世界是否複雜則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主觀判斷,就像飲進嘴裡的井水溫度一樣。
3 、如何才能讓自己幸福的「活在當下」?
我們時常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阿德勒則說:「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書中舉了個形象的例子。
給自己設定了遠大的目標,就像是登山時把山頂作為最終的目的地一般。
倘若登上山頂才算實現了人生的意義,開啟了真正的人生,那之前登山的過程呢?「臨時的我」在走過自己「臨時的人生」嗎?
那萬一最終沒能成功登到山頂呢?這樣的人生又算作什麼呢?
作者說這一類「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他們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是「在路上」。」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仿佛一生都在追逐著自己的目標,體會不到當下的幸福。
而作者認為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剎那,而現在就是那一剎那。
就像出門旅遊一樣,雖然最終的目的地可能是某個景點,但實際從你踏出家門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在享受旅遊的過程和快樂了。
所以人生目標是我們設想的「潛在性人生」,但實際的生活則更多是由「現實性人生」構成。
認真的活好每一個剎那,就已經構成了人生的意義,也就能感知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