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人可以改變,世界很簡單,人人能幸福

2020-12-23 夜小雨的感悟

當有個人告訴你「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人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你會不會覺得這真是一個荒誕的謬論?

在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以前,我也無法想像這三個點可以全部實現。

可這本神奇的書卻向我展示了這三個點的可能性。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通過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心理學「第三大巨頭」奧地利精神科學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相較於傳統的心理學理論,阿德勒的心理學更注重的是人的主觀自由意志。

人的主觀自由意志就像是在井邊喝水。

井水的溫度相對是恆定的,常年都在18度左右。

可是一個人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天飲一口井水,會覺得冰涼爽口。

但在冬天飲一口井水,卻會覺得很溫和。

井水的溫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對於井水的感覺,也就是我們主觀的感覺。

當我們充分發揮我們自由意志的主動權時,我們就能夠達到讓自己改變,讓世界簡單,讓幸福降臨。

1 、我們無法改變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可能你還是會質疑,主觀意志怎麼能夠改變自己呢?

提出這個疑問的你一定是站在弗洛伊德「原因論」的理論基礎上。

而當你站到阿德勒「目的論」的理論基礎上,你就會發現,你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不願意改變。

有人一定會否定,我們每個人都想變的更聰明,變的更漂亮,變的更優秀,怎麼能說我們不願意改變呢?

書中舉了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一個常年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閉門不出的男子。

他說自己「很想要改變」,想要過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但因為與父母關係不和、在學校和職場中都受到了欺辱等不幸的過去使得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無法改變。

真的是這樣所以不能改變嗎?

不是的,男子之所以提及這些痛苦的經歷,正是為了給自己不出房間找足夠的藉口。

改變不是他真正的目的,躲在房間裡才是。

因為通過把自己鎖在房間,他就可以得到父母特別的關心。

通過躲在房間裡,他就可以不用面對外面的世界。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有「臉紅症」的小姑娘,她害怕見人,一見人就臉紅。

她說無論如何也想治好自己的臉紅恐懼症,但卻怎麼治療也治不好。

她為什麼會怎麼也治不好呢?

那是因為她「需要這個臉紅的症狀」。

通過臉紅症,她就可以逃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將會遇到的挫折,把一切可能發生的失敗全部交給臉紅症背鍋。

兩個案例中的人看似是想改變的,但實際卻是他們主動選擇了「不改變」。

因為當前的狀態對他們自身而言都是有利可圖的,而那些「無法改變的藉口」就成了他們真正目的最好的擋箭牌。

不僅是案例中的人,我們大多數人也是一樣。

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改變,但我們卻為自己找了無數個無法改變的理由。

因為我們真正的目的並不是改變自己,而是為自己創造一種「虛假的優越感」。

「我其實也可以跳舞跳的很好,只不過沒時間去練習。」「我現在不漂亮,只是因為我懶得去打理。」「我沒空陪孩子,主要是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太忙,我要掙錢養家。」

這些話語的言下之意,我是足夠優越的,只不過還沒行動罷了。

阿德勒曾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不僅是過去,還有現在的其他事情。

之所以會產生影響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些來充當我們逃避的藉口。

倘若我們能夠充滿勇氣,不再逃避,我們就能改變,而且一定能改變。

2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世界複雜,主要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即如果宇宙之中只有一個人,那世界也就簡單很多,一切煩惱也就蕩然無存。

但有人或許會問那豈不是會感到很孤獨嗎?

孤獨的感實際也是因為有其他人做對比而產生的。

例如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有孤獨感是因為心中知道在遙遠的大陸上有很多人在那裡一起生活。

而阿德勒所說的「一個人」是真正的一個人。

就是從宇宙起源就一個人,不知道其他一切人的存在。

倘若自始至終都只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話,也就體會不到什麼叫做孤獨,更體會不到煩惱了。

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人,想要把世界變簡單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處理呢?

簡單講就是從「競爭關係「中解脫出來,把人人都當作「夥伴」而非「敵人」。

從小到大我們都沉浸在一種競爭的意識當中。

我記得我小時候,學校裡突然風靡起一款帶輪子的鞋,當時我們稱之為暴走鞋。

那鞋子穿著並不舒服,而且特別貴,但為什麼會突然那麼火,幾乎人手一雙呢?

因為當看到別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暴走鞋,滑著走路很酷的時候,沒有的小朋友就會忍不住也想買一雙屬於自己的暴走鞋。

這種攀比的心理正是把自己置身於競爭關係中的一種。

再例如晚上一家老小吃完了飯,爺爺奶奶出門散步了,孩子寫作業去了,孩子爸看電視去了,只有孩子媽留下來收拾碗筷。

這時候,孩子媽很可能會心想「憑什麼啊?只有我一個人在這裡幹家務?」,然後一肚子怨言的收拾。

這也是一種「競爭」的心理,這裡的孩子媽下意識的把其他家庭成員當做了「敵人」,把「不做家務」當做了給勝利者的獎賞,默認自己在這場比賽中是輸了的一方,是低人一等。

這種「競爭」的想法,會讓我們產生自卑,更會讓我們與人相處時,總把他人往壞處想,最終導致從我們眼睛裡看到的世界是複雜的,是沒有人情味的,是人心險惡的。

但當我們從競爭關係中解脫出來,把他人看作夥伴,那世界就會變得簡單。

例如以上做家務的例子。

當孩子媽從競爭的關係中解脫出來,不再把家人當作「競爭對手」,那麼當她再做家務的時候,她就不會覺得自己是輸的一方。

那麼在她的心裡,做家務就不再是輸了的表現,反而是自己存在的價值體現,心中想的是「我對於家庭這個團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樣一來,她可能就不會再帶著怨言收拾碗筷,反而哼著歡快的曲子,一家人也會因為她的積極而受到正面的影響,整個家庭關係也會因此變得簡單。

所以世界固然客觀存在,但世界是否複雜則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主觀判斷,就像飲進嘴裡的井水溫度一樣。

3 、如何才能讓自己幸福的「活在當下」?

我們時常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阿德勒則說:「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書中舉了個形象的例子。

給自己設定了遠大的目標,就像是登山時把山頂作為最終的目的地一般。

倘若登上山頂才算實現了人生的意義,開啟了真正的人生,那之前登山的過程呢?「臨時的我」在走過自己「臨時的人生」嗎?

那萬一最終沒能成功登到山頂呢?這樣的人生又算作什麼呢?

作者說這一類「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他們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是「在路上」。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仿佛一生都在追逐著自己的目標,體會不到當下的幸福。

而作者認為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剎那,而現在就是那一剎那。

就像出門旅遊一樣,雖然最終的目的地可能是某個景點,但實際從你踏出家門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在享受旅遊的過程和快樂了。

所以人生目標是我們設想的「潛在性人生」,但實際的生活則更多是由「現實性人生」構成。

認真的活好每一個剎那,就已經構成了人生的意義,也就能感知到幸福。

相關焦點

  • 日本自我啟發之父、世界暢銷百萬的《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首次來華分享!
    因此,我們為大家請來了——日本自我啟發之父世界暢銷百萬的《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掀起阿德勒心理學狂潮的第一人岸見一郎老師首次來華開設大型公開課岸見一郎日本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全球心理學暢銷書作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他是「日本自我啟發之父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你用「我之所以不能談戀愛是因為我一見到人就胡說」來逃避。
  • 閱讀:擺脫心理困境 在自我啟發中成長
    通過本書簡單而深遠的真知灼見,你將學會如何放慢速度,在接受、友善、誠實和肯定自我價值的基礎上,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你也會發現如何改變因不斷試圖取悅他人而產生的壓力、焦慮和不安全感,從而使你獲得持久的自信、自尊和內心的平靜。
  • 《改變的勇氣》——「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又一力作
    其實,所有這些令人煩憂的問題,在個體心理學家鼻祖阿德勒看來,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那麼,如果是阿德勒遇到這些問題,他會如何應對呢?  近日,百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就為讀者提供了答案。他的又一力作《改變的勇氣》是他在汲取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知識和營養,並結合自己多年心理諮詢經驗的基礎之上,創作出來的。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山茶文具店》|如何在生活的平淡無奇中,獲取人生幸福
    那麼,如何獲得幸福呢?在《「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裡就有一章書中講到,「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的哲學探討。「一切煩惱皆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反過來說就是,我們的幸福也在人際關係之中。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這就是人生課題。
  • 豆瓣8.3《被討厭的勇氣》:人人皆可改變,皆可自由,皆有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提起阿德勒和他所創立的阿德勒心理學知道的人很少。但阿德勒在歷史上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大巨頭」。隨著《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暢銷,阿德勒心理學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之內。雖然很少人知道阿德勒這個名字,但他的思想影響頗廣。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我最初完全不考慮讓父親去照護機構,甚至很牴觸這種做法,但是後來我的觀念改變了。本書將談及父親住進照護機構後我如何改變照護方式。  近年來,報紙或其他媒體報導了一些由照護問題引發的不幸事件,每每讀到,總是令人痛心。鑑於此,我決心寫本關於照護的書,希望能防止此類不幸事件的發生,雖然此舉未必全然有用。
  • 為什麼有些人討厭自己?對自我評價比較低?那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的青年,聽到了一名哲人主張的「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便來挑戰,兩人展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在一夜一夜過去後,青年開始思考,為什麼「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人的行為,始終來自於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這樣和世界相處》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著作者最有名的是《自卑與超越》,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行為習慣都與童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人都是從童年開始就已經塑造起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人處在社會之中,總會面臨困難和挑戰,解決問題的方式決定了前進的道路,而如何解決問題,受到的是個人風格的影響。
  •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帶你重新審視人生
    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選擇的可能性。 6、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會在你想不到的時候發生改變。 7、當我們開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時,世界或許不會因此而一定發生改變;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去做,事情只會朝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
  • 一份能讓人內外兼修的心理書單
    每個人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因自己的行為、看待或感受事物的方式而痛苦。能否改變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的幸福。有時,改變似乎簡單又自然,但經常看起來很難,似乎不可能。就像馬克·吐溫說的,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紅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所以,從意識到行動:一步一步來。
  • 阿德勒: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並且, 所有的答案都受限於一個現實,受制於我們的生存之地,一切的不幸和幸福都維繫於此。第二大問題,就是人類相互聯繫,沒有誰是孤立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有人都和他人息息相關。單一個體不可能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實現目標。如果誰孤零零地生活並試圖單獨解決問題,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最終導致自身生活無以為繼,也會喪失為人類繁衍做貢獻的能力。
  • 阿德勒心理學博士瑪麗娜關於「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分享
    任何人想要學習阿德勒心理學,首先必須先理解阿德勒心理學作為生活哲學的理解。 我們要了解阿德勒是如何去了解人的本性,要去了解阿德勒是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 基於這樣我們才能去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
  • 2020年閱讀總結:不斷自我更新,成為更好的自己
    既然我們知道了原因,那麼改變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捨棄舊的想法和做法。唯有捨棄舊的習慣,我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現狀的新的想法和做法,養成新的習慣。那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做?在《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一書中,作者椎原崇告訴我們,「對討厭的事情說『NO』,對害怕的事情說『GO』。」對自己雖然害怕,但是特別想做的事情,要大聲說「Go」。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阿德勒:自卑是個偽概念
    阿德勒有一個重要發現,當生命失去利他的意義,當生命脫離團隊,脫離一個共同體,就開始墮入自卑的漩渦。共同體感覺對於一個人走出自卑極其重要。——王育琨手記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
  • 詮釋自我塑造與展現|以《當幸福來敲門》為例淺析《溝通的藝術》
    本書作者羅納德阿德勒以溝通寫作為專業,擅長幫助商務人士改進他們在職場中的人際溝通技巧;拉塞爾普羅克特北肯塔基大學教授,於1990年在一次溝通會議上與阿德勒相遇,兩人就使用故事片作為教學用具達成了共識,倆人合作出版了許多教材。本文以《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男主角克裡斯 ·加納為藍本,揭示其成功背後的溝通藝術,詮釋溝通和認同,即如何實現自我的塑造和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