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活基礎、內在驅力和發展規律;第二部分主要闡述多種性格持徵的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社會對個體性格特徵的調節作用。
縱觀此書,基於個人淺薄的見解,我覺得阿德勒對於闡述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一個人這個問題上,不僅強調了自身的原因,也更加強調了社會的原因。
1. 自卑補償:因為自卑,所以奮力追求卓越,補償缺憾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自卑與補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追求優越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
① 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
阿德勒認為,人有一種深藏於基因中的自卑,即便是嬰兒,他初到這個世界,他便能發現自己是極為軟弱而無能的,他的四周充滿著比他強大的成人,這是自卑感首先的來源。更何況發展了完整思想和七情六慾的成年人,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跟其他人比較,如此一來,自卑便產生了。
另外,阿德勒這種理論和思想的形成根植於童年時代的經歷。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他雖然從小生活安逸,父慈母愛,但是優渥的家庭條件並未給他的童年帶來快樂。因為他自小便患有軟骨病,身體行動不便,直到4歲了才學會磕磕絆絆的走路;5歲又患上嚴重的肺炎。他不僅曾親眼目睹了重病纏身的3歲弟弟去世,他自己還遭遇過兩次差點喪命的車禍。這些遭遇讓年幼的阿德勒夢想長大做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拯救生命。
阿德勒的父母共生養了6個孩子,阿德勒排行第二。哥哥長相英俊,頭腦發達,頗具經商頭腦,深厚父母喜愛。而阿德勒自己年幼多病,長相一般,內心裡始終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長期生活在哥哥的光環的陰影之下。
這些經歷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他後來提出克服自卑、追求優越的觀點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
1899年,已成為醫生的阿德勒在維也納布雷特公園附近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為中下層社會人群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他發現,這些人雖然在身體上帶有缺陷,卻也在不斷地尋求超越。這給了他思想極大的啟發。
這些人生經歷都給了阿德勒提煉思想、整合理論的現實基礎。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
② 追求卓越,為了補償缺憾
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進的。沒有人能夠長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在阿德勒看來,人類雖然有自卑的原始基因,但它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是隱藏在個體背後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不是弗洛伊德的性,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為人類心理上的負擔,成為人類精神上的壓力。
自卑感有著強大的力量,往不好的一方面看,自卑能摧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但往好的一方面看,它能夠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如此解決原始缺陷和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
阿德勒本人就是很好的正面的例子。比如,阿德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阿德勒實現兒時的夢想,如願成為一名醫生,做過眼科、全科和神經科醫生,而且最後還成為名垂青史的心理學家。
比如,如古希臘的德謨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竟成了希臘最有名的演說家;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痺症,雖然坐在輪椅裡,但對世界事物發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響。還比如,在中國,也不乏這樣的偉人,左丘失明而撰《國語》;孫子臏腳而成《兵法》;司馬遷宮刑而著《史記》。
而反面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也很多,比如那些犯罪的人們。阿德勒曾經對大量犯罪現象進行潛心研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罪犯的目標總是在追求屬於他私人的優越感,他們追求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虛假而不切實際的優越目標,是沒有正視事實的目標。最極端的表現是:欺騙、搶劫、暴力、謀殺等等,即以侵犯他人、犧牲他人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
比如,種族主義者希特勒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他早年坎坷,幼時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想學習繪畫,但遭到父親的拒絕;後來他自己兩度考取藝術學院均以失敗告終;也曾一度流落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生活極其窘迫……據說,這段人生的經歷,讓他後來對權力有了病態的追求,亦成為他鼓吹發動世界第二次戰爭的誘因。
追求優越是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阿德勒認為,人都想要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這種為優越而進行的奮鬥是內在的,小到個體,大到人類,都因此而不斷進步。
但是,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的結果卻有兩重性。它既可以激勵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由於追求個人優越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
總之,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即個體的行為模式起源於童年早期,自卑感是其行為的重要驅力。它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
2. 理解自己和環境 :社會和教育對個體的影響,超乎想像
《理解人性》中有很多關於個體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內容充滿了智慧,特別是關於教育方面,讀下來感觸良多,受益匪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受到許多教育家、諮詢家、治療家的擁護。那麼阿德勒是如何走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道路上的?
1902年,因為阿德勒公開聲援弗洛伊德,受到他本人的邀請參加「星期三精神分析討論會」,故而這兩位心理學巨頭也曾親密無間在心理學和精神學層面上探討過、合作過。只是後來,阿德勒不贊同弗洛伊德強調的人的生物學本能說法,更加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於是彼此分道揚鑣。
從此,阿德勒全身心致力於發展、弘揚和實踐個體必理學思想,在個體心理學領域越走越深,也越走越遠。阿德勒從1922年到1930年,主持召開了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大會,在維也納建立了22所兒童指導中心,開辦個體也理學實驗學校。個體心理學得到了長遠的發展。
在《理解人性》這本書中,阿德勒詳細的闡述了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同伴的關係。阿德勒認可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個體的生存都有三條重要的聯繫或要解決三個主要的問題,即職業問題、社會關係和性(戀愛與婚姻)。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糾纏,關係錯綜複雜,其中一個問題的妥善解決有助於另外兩個問題的解決。
他認為,社會和他人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個人良好的發展有賴於社會興趣發展的程度。而社會興趣是所有人的一種與他人友好、合作和共建完美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是通過學習而發展起來的。故而,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
艾利斯指出:「阿德勒不僅是一位在其全盛時期傑出的治療師,還是一位世界範圍內傑出的社會教育者。」阿德勒終身都關注教育問題,而且他最為關心的還是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畢生致力於把個體心理學應用於兒童教育實踐。
他早期在醫學報刊上撰寫一系列文章,提倡醫生要作為教育者,和教師、父母一起幫助兒童。阿德勒的《理解人性》這本書就涉及到了兒童從出生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家庭及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會對其心靈成長造成的影響,他還特別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① 家庭教育
阿德勒慨嘆說,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也不是稱職的教師。於是孩子被迫接受著錯誤的觀念,其結果或者可能導致孩子不健康的自卑情結,或者導致孩子長大後對社會和他人極端冷漠、仇視,或者導致孩子長大後成為缺乏社會興趣、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阿德勒大聲疾呼,要加強孩子的早期教育,從增強兒童的社會興趣來進行教育,使他們獲得正確的生活意義。比如,努力營造完滿的夫妻婚姻生活,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安全感,運用遊戲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等等,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② 學校教育
阿德勒認為,如果學校的職能不被濫用,那麼學校的教育也是絕對可以起到將人改變的作用。前提是不能把權威強加到孩子身上,否則會對兒童的心靈發展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權威萬萬不可以依靠強制手段來確立,它一定要建立在社會感的基礎上。學校務必應該成為一個適於心靈健康發展的場所,如此,才算一個有益於人類社會的好學校。
③ 重視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作
阿德勒曾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他說學校是一個顯示器,是家庭教育情況的一個測試場,意思就是孩子在學校表現出的種種問題都是家庭教育問題的投射。
所以,孩子的性格品性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家庭教育,學校的任務則是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糾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偏差,讓每一個孩子經過適合正確的教育成為人格健全的優秀人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必要補充,學校與家庭教育應該合作共育,讓孩子這顆小樹苗筆直健康的成長。
總而言之,《理解人性》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以下理念:人的心靈是一種具備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遺傳性物質,其發展完全由社會影響決定。
通俗點講,就是以期幫助普通大眾正確認識並處理他所面臨的日常關係——不單包括,還包括人的生活模式。除此之外,這本書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剖析,教會個體去識別他自己的錯誤,指出個體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和公共生活的和諧,並指導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生活。
閱讀這本書,我們就像與一位睿智的長者談心,談論的都是於人於己密切相關的問題,讓人心靈受到滌蕩;而且我們還能從這本書中掌握和運用關於人性的科學,獲得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