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被稱為「拉薩之肺」的拉魯溼地。
圖② 當雄淨土牧場郭慶場的犛牛都有「身份證」。掃描犛牛佩戴的電子耳標,年齡、健康狀況、疫苗接種等信息一目了然。
經濟日報 記者 陳學慧 攝
編者按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首府,西藏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既要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又要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拉薩按照黨中央部署,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生態保護第一,以實施「環境立市」戰略為抓手,加強生態保護、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特色產業,讓群眾過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8月,正是拉薩最好的時節。雖然一天中的某個時段會下場雨,但更多時候,湛藍的天空、透亮的陽光、藍天白雲下紅白的布達拉宮,無不展現著這座「日光城」的獨特韻味。
西藏是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既要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又要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拉薩責無旁貸。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拉薩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生態保護第一,以實施「環境立市」戰略為抓手,建設「山青水碧,天藍城靚」的高原生態綠城。
最新統計顯示,去年拉薩市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9.7%,位列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列。主要江河湖泊、7個國控斷面和4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5年至2019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脫貧。
一幅天藍地綠水淨、安居樂業富裕的「高顏值」畫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開。
呵護「拉薩之肺」
被問起拉薩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土生土長的拉薩人嘎瑪多吉很自豪:「空氣好了,綠色多了,水系多了。」
很難想像在一個省會城市的中心能有這麼一大片溼地。在拉薩市區北角,有世界上海拔最高、國內面積最大的城市內陸天然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溼地。這裡綠草萋萋,水鳥聚集,含氧量高,走在步道上,滿眼的綠和水,就像置身江南。不過,倒映在水面的布達拉宮提示著人們,這裡是拉薩。
「拉魯溼地被稱為『拉薩之肺』,是拉薩成為國內空氣品質最好城市的保障。」拉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梁劍豫介紹,近5年來,拉魯溼地水域面積大大增加,比保護區建立之初擴大三分之一;水位明顯上升,平均上升了3釐米;動植物數量逐年得到恢復性增長,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現有高等植物332種,陸生野生動物43種、水生野生動物152種、昆蟲101種。
在這些數字的後面,是拉薩市25年來保護溼地的艱苦努力。尤其是近年來,「動真格」的核心區搬遷、保護區擴展、溼地生態系統恢復、保護區防護林綠化、巡護步道建設、補水系統改造,同時,通過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三渠一河截汙工程、拆除違規建築、制定管理辦法等措施,拉魯溼地進一步得到了有效保護。
北有溼地,南有湖水。拉薩河奔流千年,但豐枯期明顯,每年10月至來年5月為枯水期,河床內出現大量裸露灘地,影響了拉薩河景觀和生態環境。近年來,拉薩積極實施拉薩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工程,拉薩河生態環境得以徹底改觀。「拉薩河(城區段)整治工程建設開工以來,對城市河道周邊環境有了質的提高,原來裸露的河灘面建設成了一個個公園,大大改善了河道周邊環境,給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閒娛樂場所。」拉薩市水利局總工程師騰寶亭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自拉薩河3號閘河閘壩成功蓄水以來,在枯水期或平水期,拉薩河段會形成較大水面,不僅有利於完善城市防洪體系、改善城市環境條件、大量補充拉薩地下水,而且還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拉薩還開展了「綠色圍城」建設工程,持續推進南北山造林綠化。高原苦寒缺氧,種下綠色也種下希望和寄託。自2012年啟動南山造林綠化工程以來,拉薩先後在不同海拔高度、立地條件的南山片區,分別開展了春季、雨季和秋季人工造林試驗,有針對性地試種了不同苗木來源地和不同規格的喬木、灌木20餘種,成功實現了「樹上山」,也在全區實現了海拔3900米人工造林「零的突破」。北山造林綠化工程是在2018年啟動的,記者在北山看到,裸露的山體已大部分被綠植覆蓋。南山、北山作為布達拉宮的正南、正北面山體,形成了橫貫拉薩市的一個重要景觀帶,這份「綠」正將美麗的拉薩「圍」起來。
搬進幸福家園
「我們雖然住在城區,卻都是土坯房,沒有自來水,日常用水靠壓水井,幾十家人共用一個衛生間,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結冰,出行很不方便,道路也很窄。」82歲的澤榮大媽說話思路很清晰,她是拉薩市城關區加措棚戶區的住戶之一,今年回遷入住了加措棚戶區小康安居點。儘管可以「拎包入住」,4個子女還是花錢給老人的房子做了精裝修。澤榮坐在自家寬敞的客廳裡跟記者聊天、喝酥油茶,心情很好。
安居點裡,一棟棟藏式風格的住宅錯落有致,路燈、綠化帶、便民商店等一應俱全,新樓房還裝上了電梯,小區環境乾淨,房子寬敞明亮。
近年來,拉薩市將棚戶區改造工程作為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升人居質量、建設民生幸福拉薩的惠民工程穩步推進,讓群眾的安居夢得以早日實現。目前,城關區加措棚戶區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94戶回遷戶可入住新房。
除了棚戶區改造,大面積解決住房問題的,還有集中搬遷安置點。
位於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境內的四季吉祥村,毗鄰通往拉薩貢嘎機場的高等級公路,是曲水縣第二個集中搬遷安置點。全村依據房屋顏色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小組,村裡12條主幹道象徵一年中的12個月,365棟二層別墅式的特色藏式民居代表了365天,該安置點被命名為「扎西堆喜」,意為四季吉祥。
為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四季吉祥村附近配套了萬畝藏藥材種植基地、林木良種繁育基地、有機肥廠、奶牛養殖場、百畝溫室大棚等產業,有勞動能力的群眾逐步轉變為了產業工人,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收入。同時,四季吉祥村周邊還配套了幼兒園、小學、衛生院、一站式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方便群眾日常生活。
目前,四季吉祥村已完成搬遷入住303戶1468人。從西藏昌都市貢覺縣雄松鄉加卡村搬遷而來的群眾次仁多吉說:「與以前相比,搬遷到四季吉祥村後,衣食住行、生活環境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孩子上學、自己就業、老人就醫都得到了保障。」
發展「淨土」產業
8月,駕車行駛在拉薩當雄縣,公路兩旁隨處可見綠油油的草場和草場上慢悠悠的犛牛。當雄縣是拉薩乃至西藏犛牛產業的先行者,這項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淨土」產業,既天然環保,又是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來到當雄縣,記者看到了一個傳統農牧產業的全鏈條現代化流程。
在犛牛飼養環節,當雄淨土牧場郭慶場擁有一個集裝化智能牧草生產廠,採用生物營養液無土栽培,不受天氣和季節影響,使犛牛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牧草,有效解決了冬季牧區飼料短缺問題,並能補充犛牛的營養需求。這裡的犛牛分欄飼養,牆上貼著餵養時間和草量,餵以天然精補飼料補充營養需求,同時配有獸醫,及時預防和發現疾病,讓犛牛健康成長。每頭犛牛都有「身份證」,即佩戴電子耳標。掃描電子耳標後,年齡、健康狀況、疫苗接種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樣的標準化飼養犛牛農場,採取「犛牛入股、草場流轉、牧民入園」的經營方式,不僅穩定了犛牛來源,也讓牧民獲得了穩定收益。當雄縣縣長其美次仁說,「有了產業支撐,就能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飼養的犛牛,出欄後由當地的牛肉加工企業直接收購併製作加工成犛牛牛排等產品,通過電商方式銷往全國各地。
當雄縣高原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擁有全自動化屠宰車間,一頭犛牛要經過30多道程序,才能成為可供冷鏈包裝的成品犛牛肉。高原藍公司還在開發一些高附加值的犛牛肉製成品,其中的「紙片犛牛肉」,儘管還未上市,但市場前景可期。
「當雄犛牛」成功申報為中國地理標誌商標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頗受歡迎。8月20日,由拉薩市人民政府主辦,拉薩市脫貧攻堅指揮部、拉薩市扶貧開發辦公室、拼多多承辦的「淨土拉薩 高原優品」消費扶貧直播節在拉薩啟動。啟動儀式當日開展了一場持續14小時的直播,12位基層負責人走進直播間,向消費者推薦包括犛牛肉醬、藏香、蜂蜜、靈芝等在內的88款當地特色農畜產品和多款文旅產品。已經是「帶貨老手」的其美次仁第一個走進直播間,十分熟練地推薦起黑帳篷等文旅產品。數據顯示,超過75萬網友觀看了本場直播,直播店鋪「粉絲」新增2萬人,成交額環比增長890%,帶動當地犛牛肉、藜麥在平臺的搜索量環比增長826%、753%。
「當雄犛牛」就這樣演繹著一個植根於大自然的傳統產業,如何搭上「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數位化」的現代化產業快車的經典案例。
拉薩市地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做精文化旅遊產業,做大淨土健康產業,推動工業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在西藏這片「淨土」發展「淨土」產業,大有可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陳學慧 代玲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