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是長影廠1956年攝製的,是中國最經典老電影之一。影片描寫了我志願軍一個連隊在上甘嶺戰役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守坑道與美國鬼子作鬥爭的故事。該劇片林杉、沙蒙,導演沙蒙、林杉。作曲劉熾,作詞喬羽,演唱郭蘭英。演員有高寶成、徐林格、張亮、劉磊、白英寬、張健佑、劉玉茹、李樹楷、張鳳翔、張巨光、王楓、田烈。客串段斌、周森冠、張輝。
該片的軍事顧問是趙毛臣。關於趙毛臣得多說幾句,因為他是我的老鄉,是我市曹鎮鄉趙莊村人。上甘嶺戰役時他擔任志願軍15軍某連指導員,帶領戰士們堅守坑道與敵人作艱苦卓絕的鬥爭,(電影裡有表現,但實際境況比電影裡艱苦的多,)一直堅持到反擊部隊到來,並與反擊部隊配合收復了表面陣地。戰後立特等功,並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朝鮮議會還頒發他二級國旗勳章。他後來最高職務只做到軍後勤部副政委(副師級),但卻當過多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九大代表,1987年被軍委授予勝利勳章。
《上甘嶺》和《英雄兒女》一樣,也是一部歌頌英雄主義的作品,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整個影片基調很悲壯。有很多場景令人激動,令人感動,令人震撼,令人淚奔。
1、七連指導員眼睛瞎了還堅持戰鬥,讓我十分激動。
2、戰士們排隊等待到洞口用機關槍對敵人掃射,這件事很危險,前面已經有很多戰友犧牲或者負傷,但他們個個仍面無表情,視死如歸。他們表現的越平靜,越令人震撼。
3、坑道內嚴重缺水,到剩下最後一壺水時,輪到的戰士們都不喝,寧肯留給其他戰友喝。
4、楊德才堵槍眼是黃繼光的原型。黃繼光就是15軍的一個通訊員,就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後被授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整個志願軍只有他和楊根思獲得這一殊榮。)他最後犧牲的場景也讓我熱淚盈眶。
5、看到志願軍戰士與美國鬼子肉搏,背景是悲壯的音樂,我的內心也充滿了悲壯之情。看到美國鬼子慘無人性的用火焰噴射器殺害我志願軍戰士,憤怒異常。
6、為了給坑道送給養後勤人員犧牲那麼多,為了取水喝坑道裡戰士也犧牲那麼多,尤其是指導員的犧牲,讓我頓時淚奔。戰役結束,師長上來巡視,看到全連包括女衛生員只剩下幾個人,太殘酷了。我再次淚如泉湧,志願軍戰士全是英雄!都是好樣的!抗美援朝絕對是一場戰爭史上的奇蹟,上甘嶺戰役也是奇蹟,當時敵我力量懸殊,我軍能夠獲勝,完全是靠志願軍戰士用血肉築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其實電影還是有所虛構的,真實的上甘嶺坑道又短又窄,戰士們都是人挨人擠在一起,根本不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那麼寬敞,甚至還能放幾張床和桌子。所以實際的上甘嶺比電影裡描繪的要艱苦卓絕得多。戰士們在那樣的環境下還堅持那麼久,怎能不令人敬仰。
現在的電影電視裡經常出現戰鬥場面,即便是遊擊隊打仗,也都是炮火連天山搖地動的,天曉得土八路拿著邊區造的土手榴彈怎麼能造成威力那麼巨大的爆炸效果,甚至人挨了一槍不是向後倒而是向前栽,這種違反常識的場景屢見不鮮,幾成常態。但老電影就沒有這麼逆天,像《上甘嶺》裡的爆炸就顯得很真實,因為美國鬼子的飛機大炮相當先進,投擲的炸彈確實威力巨大,上甘嶺的山頭都被削低了幾米!
片中的師長原型應該是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他原來是東北軍士兵,直羅鎮戰役中被俘,後來參加紅軍,逐漸成長為一個高級將領,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不過,片中師長原型更多的是15軍軍長秦基偉,(應該還有12軍副軍長李德生,)因為師長沒有那麼多的決策權。
本片整體基調是悲壯的,但為了體現除了革命英雄主義外還有革命樂觀主義,也設置了一些輕鬆詼諧的內容,張忠發的性格就很幽默。片中的小松鼠也是有寓意的,按說那種環境是不可能有小松鼠活著的,主要是以小松鼠代表著生命與和平。
本片的音樂是一大亮點,可謂盪氣迴腸,具有史詩風格。優美抒情的歌聲裡,艱苦昏暗的坑道裡,突然出現了祖國的大江大河,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巍峨的水庫大壩,藍天白雲以及當時代表經濟發展的工廠煙囪畫面,讓人十分震撼。衣衫破爛、硝煙滿面的戰士代表著嚴酷的戰爭,而那些畫面代表著和平的美好。這些本都是和平年代很普通的景色,此時此刻出現,顯得那麼珍貴,那麼令人嚮往,表現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與和平的美好願望,儘管他們正在與美國鬼子進行殊死的搏鬥,但內心深處卻依然渴望和平,渴望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渴望祖國繁榮昌盛,他們確實是最可愛的人。
片中音樂有一點很有趣:張忠髮帶領八連戰士趕到七連陣地時,音樂響起,但音樂竟和《三笑》插曲「叫一聲二奶奶聽我表一表,華安本是塊好材料……」的旋律一樣,後來大反攻時,背景音樂又出現《三笑》的旋律。當然這是開玩笑,其實這都是江南小調的旋律,只是巧合罷了,何況《上甘嶺》在前,《三笑》在後。
本片雖然非常優秀,但也有個別情節可以商榷。電影裡開始描述戰士們出坑道很不易,為了取水犧牲很多人,後來都出不去了,跟後方也失去了聯繫。但決定大反攻後,張忠發和通訊員突然就很輕易的回到了後方。而在大反攻前夕,戰士們也突然很輕易的得到了水和食物,也不知道怎麼送來的,缺乏相應交代,沒能做到前後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