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腦的時候月亮還沒有升起,中秋的午間分外靜謐,陽光武斷地紛揚在窗外,仿佛忘記了今天的它原本不是主角。大凡中國人的節日,總會在狂歡之外帶著無限傷感的可能性,八月十五尤甚。在團圓的命題前,失落也就會分外輕易地襲來。
「酒入愁腸,七分化作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月亮是足以給人靈感的東西,霜凝清露,異客異鄉,望美人兮天一方。幾千年孱弱的靈魂賦予了太多凝重與華美,那方懸於西天的寶玉終於出離了自然本身。所以在這個夜晚,和阿姆斯特朗那偉大的一步相比,更多人翻湧的還是從小便能記誦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大約是人生起步時便出現的分水嶺,從這樣的句子幻化心中開始,我們也就有了選擇憂愁一輩子的資格。如果不願意乾巴巴地看月亮聽故事,那就用一生的眼淚為代價,去走一條自尋煩惱的小徑。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高樓休獨倚。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山寺月間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還是李白說得好,月原本是不解飲的,只為了一群傾訴衷腸的小兒女,也便多情反被無情惱了。「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能悟到這一層,連才華的意義都失去了,太白也就終於借著醉意攬月入水,完成了史上最如夢似幻的人與月的傳奇。
在混沌初開的那個夜晚,美豔絕倫的嫦娥仙子誤服仙丹後拋下夫君后羿獨自奔向那顆寧靜的寶石,后羿能射下九個太陽,卻再也無奈於這廣寒宮中的人仙兩隔。這,就是月光的執著與冷漠。
月,或者已經冰寒徹骨了數千年,而人,也許生來就是多情的吧。
說完傷感和詩情,回歸塵世煙火裡最庸常的幸福和滿足,比如——食物。中秋臨近,標杆式的現象是家裡月餅數量漸以幾何級數增長起來,畢竟在味蕾發達的中國地界裡,小吃常常比節日本身來得讓人印象深刻。
傳說月餅這玩意,原是唐朝時的吐蕃商人偶然進獻給李世民的,當時不過是一種膀大腰圓沒什麼想像力的粗鄙面點,實在是因了機緣巧合,進獻的日子偏偏選在個月圓之夜,蟾光籠上半個長安,襯得萬家燈火絢爛,太平粉墨催人醉,天子一時忘情,心下應景似地陡生起四海昇平的豪邁蒼茫。也大約唐人性子曠達,太宗手邊一時尋不到花啊酒啊這些精緻的器物,玩不出李白那些人的浪漫來,索性舉著個大麵餅子對著月光吟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古來君王寫詩,除了李後主宋徽宗這幾位政治上太不成器的之外,大多都不怎麼地,古有乾隆爺的「蔥蔥梧桐枝,爛爛蓮花萼」,今有江爺爺的「日破雲濤萬裡紅」,為華語詩壇添加了幾百位張打油。李世民行伍出身,這靈光乍現的半句當然是稀鬆平常,不過此君感性思維不壞,一輪月,一張餅,圓圓地對望,從外形的類比上說,一時倒是無紕漏可挑。於是這大麵餅子沾了月亮的真氣,從此天上地下緊緊相隨,從文化意涵裡吹撲不破地綁定至今——華夏兒女憑空多出一件民俗遺產。
今日的人生未免被經營得慘澹,僅一個謀生或打拼事業的名義就楞是能把一大家子人揉碎後丟到世界各地去的。一星天井間數代同堂的推杯換盞,早置換為明月千裡寄相思的自我安慰,雖說月亮這個符號包容性廣,在一個陽臺上共同觀賞和隔著太平洋共同觀賞,都能在不同的角度裡扯出團圓這個命題,但無論如何,既然心境已變,月餅自然都跌落得庸常俗濫。這裝在精緻大禮盒中的你饋我贈,與各大酒店商場博弈般的吆喝攤派,乍一看都是感情注資的歡娛,再一看又粘著懷舊與復興傳統的高調,真真細剖到骨子裡,卻無非都是與狐謀皮和淄銖必較罷了。好比那些從國外禁止月餅郵寄的政策裡憑空拔升出的民族歧視,以及那些被領導們年年上演一回的提著月餅上困難戶的行為藝術,在這樣一個廉價時代裡,做作的熱血噴張與做作的溫情脈脈,都是夠讓人毛髮直豎的。再源遠流長的食物,沾上一些這樣的廉價與做作,除了自甘無奈,又能作什麼好呢?月餅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好在,拋去健康和減肥的因素,我倒是越來越願意將月餅視作一種好吃的食物。原因之一當然是口味的改良,糖份被減少後,小時候那種甜到發膩的記憶也就消解得淡薄,只剩下一些比較溫和的大快朵頤了。只不過按蘇東坡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詩固然鮮活得足以讓人食指大動,但也能看出月餅自古是註定與酥啊飴啊這類膩歪的東西糾結在一起的,一溫和,反倒不正宗了。
依我的經驗,吃月餅,最妙就是搭上一壺茶:紅茶甘冽馥鬱,在味蕾被甜食考驗過之後,能升華出一種相得益彰的溫暖;綠茶清爽靈動,襯得出賞月的疏闊慵散,更可以消解蛋黃蓮蓉果仁之類的積滯。如果一定要與節氣呼應,泡的竟是桂花茶,那意境想是更妙的了。
最後轉發一組網友關於月餅的古詩詞戲仿,佳節當前,開心最好,大家聊作一曬吧
李白家的月餅:
床前明月光,有餅沒包裝。舉頭望明月。低頭聞餅香!
杜甫家的月餅:
細草微風岸,今年送禮多。何物能擺闊?月餅最出色!
柳宗元家的月餅:
無權鳥飛絕,沒錢人蹤滅。品餅蓑笠翁,獨過中秋節!
蘇軾家的月餅:
明月幾時有?舉餅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月餅多少錢?
李煜家的月餅:
無餅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添新愁。冠生園、茅臺酒,全送走。徒留一堆發票在手頭!
徐志摩家的月餅:
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揮一揮衣袖,來年你還送不送!
瓊瑤家的月餅:
我有一塊月餅,不知與誰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餅之人能懂。餅外情深義重,餅內目的重重。迎來送往都無蹤,徒留一簾幽夢。
謝謝您閱讀「邵邵的私人書齋」所發布和推送的文字。
如果您願意關注此號,可點標題下方藍色字「邵邵的私人書齋」,選擇「關注」。或者直接搜索微信公眾號「lingyuzi1984」和「邵邵的私人書齋」。
如果您想閱讀以前的文章,可點標題下方藍色字「邵邵的私人書齋」,選擇「查看歷史消息」。
如果您覺得某篇文字有可取之處,可點右上角按鈕選擇「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您有什麼意見建議與要求,或需要轉載某篇文章,請直接通過回復與作者本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