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是指某一地域內一個城市對其他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方面輻射帶動作用的大小。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新時期重要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一,城市協同發展則是經濟地理學者近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18 年 4 月 26 日,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及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指出長江經濟帶應該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2019 年 11 月 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我國將繼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增強開放聯動效應。當前,長江經濟帶正從成本驅動的規模擴張階段逐步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傳統「以鄰為壑」的相互競爭關係亟待轉變為「以鄰為伴」的創新合作關係,協同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與重要途徑。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總面積為 205 萬平方公裡,以佔全國 21% 的國土面積承載著全國 40% 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是我國密度最高的經濟走廊之一,也是世界上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流域經濟帶,在我國總體發展格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探討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空間格局及其優化策略,有助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評價方法
筆者以馬世駿複合生態系統、Cooke 區域創新系統、Bathelt 關係經濟地理為理論基礎,秉承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現實性與前瞻性、國際性與地方性、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參考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SD)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世界銀行城市競爭力指數、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可持續城市標準指標體系等成果,克服了傳統基於城市自身人口、國內生產總值(GDP)等規模數據,採用引力模型而計算的城市間經濟聯繫、空間關聯的不足,從城市自身發展水平和外部合作條件 2 個方面入手,構建由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保護四大領域 19 個指標組成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 1)。其中,中國製造業 500 強總部數、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銀行總分支行數、「雙一流」建設學科數量、合作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機場客貨運量、鐵路班次數量、網際網路用戶數、空氣品質指數(AQI)等 9 個指標用於測度城市外部合作條件,其他 10 個指標用於測度城市內部發展水平。
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城市統計年鑑》《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中國製造業企業 500 強排行榜」、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各省市《重點監控企業名錄》、教育部發布的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國家專利信息資料庫、百度地圖興趣點(POI)、本地寶網站、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數據,以及相關省市統計年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為避免受單個年份個別指標波動的影響,每項指標數值均採用了近 3 年的平均值。此外,主要採用加權平均方法、標準化方法、空間分析、相關分析、自然斷裂點分析、齊普夫(Zipf)規模位序分析等方法,對 2019 年長江經濟帶 11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進行定量計算。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特徵
從城市之間差別、空間格局、不同領域的相關程度來看,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呈現四大特徵。
上海「一枝獨秀」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顯示,上海遙遙領先其他城市(表 2)。2019 年,上海協同發展能力在長江經濟帶 11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遙遙領先,得分是排名第二的南京的 2 倍多,是最後一名臨滄的 100 倍,龍頭地位顯著。從內因來看,得益於雄厚的發展基礎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上海在外資引進、科創資源匯聚、交通、通信服務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此外,長江經濟帶其他城市總體協同發展能力得分較低,呈現東高西低、省會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較高的態勢。
Zipf 規模位序計算結果顯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與其位序服從 Zipf 規模位序分布規律,得分的對數與其排序的擬合優度達到了 86.06%(圖 1)。其中,排名前 10 名城市和後 10 名城市的協同能力偏離了擬合的整體規模—位序分布曲線,這表明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呈現出分散化趨勢,城市之間差別巨大。
城市之間差異明顯
採用自然斷裂點方法,計算了長江經濟帶 11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自然斷裂點分別為 49、17、6、4.6 和 3.2;也就是說,長江經濟帶城市可分為龍頭城市、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區域一般中心城市、區域重要城市、地方重要城市、地方一般城市等 6 個等級(圖 2)。
龍頭城市(得分:100 分)。作為龍頭城市,上海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等領域協同發展能力得分都位居榜首,僅在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能力上排名靠後。究其原因,上海在環保固定投資、單位 GDP 耗電量,以及單位工業產值汙水排放量上表現優異,但高危企業數量過多,這導致了其在生態領域得分較低。
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得分:17—49 分)。包括排名 2—13 位的南京、杭州、武漢、成都、重慶、蘇州、長沙、無錫、寧波、合肥、昆明、常州 12 等個城市。它們分別位居長江上、中、下遊,是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節點城市。
區域一般中心城市(得分:6—17 分)。包括排名 14—46 位的溫州、鎮江、徐州、金華、南通、紹興、貴陽、嘉興等 33 個城市。此類城市雖然在綜合能力上遜色於前 2 類城市,但往往在個別領域表現突出。例如,南通、鎮江在生態保護領域表現優異。
區域重要城市(得分:4.6—6 分)。包括排名 47—68 位的九江、撫州、宜春、遵義等 22 座城市。此類城市總體協同、輻射帶動能力一般,大多是地方經濟中心,對鄰近區域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部分專業化城市依託當地特色自然稟賦(如旅遊資源、礦業資源等),在個別領域具備了較強的對外服務能力,未來協同發展能力提升潛力較大。
地方重要城市(得分:3.2—4.6 分)。包括排名 69—93 位的永州、鄂州、婁底等 25 個城市。此類城市總體協同、輻射帶動能力較弱;部分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保護領域總體表現欠佳;部分城市在某個領域表現較差,導致總排名靠後。比如,宜賓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領域表現尚可,但受單位工業產值汙水排放量較大的影響,綜合排名不高。此類城市應該明確自身優勢,補齊短板,大幅提升協同發展水平。
地方一般城市(得分:<3.2分 )。包括排名94—110 位的亳州、隨州、益陽等 17 個城市。此類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薄弱,與前 5 類城市相比差距巨大,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保護、交流服務表現不佳,總體上處於孤立發展狀態。此類城市應以建立對外聯繫為突破口,積極主動加入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網絡。
「核心-邊緣」結構特徵鮮明
從空間格局來看,長江經濟帶內長江上、中、下遊地區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存在明顯差異。長江下遊地區是協同發展能力高值集聚區,擁有龍頭城市上海及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合肥等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城市間協同發展能力水平差異不大,已步入一體化發展階段;長江中遊地區的協同發展能力居中,武漢、長沙和南昌 3 個省會城市表現突出,協同能力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廣線和京九線沿線的帶狀區域,但其他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不高;長江上遊地區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總體較低,除了重慶、成都的協同發展能力得分接近 40,昆明、貴陽的協同發展能力得分在 10 以上之外,而其他大部分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得分在 5 以下。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局部 Moran 指數散點圖顯示(圖 3),落在 4 個象限中的城市數量相當,空間異質性明顯。其中,第 1 象限代表高-高集聚區(城市自身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均處於高水平);第 2 象限代表低-高集聚區(城市自身協同發展能力低,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高);第 3 象限代表低-低集聚區(城市自身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第 4 象限代表高-低集聚區(城市自身協同發展能力高,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低)。
總體而言,長三角地區以高水平集聚為主,中西部省會城市鄰近地區以極化分布為主,其他地區則呈低水平集聚態勢。落在「高-高」組合第 1 象限的大部分都是東部沿海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的協同發展能力高,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也高,屬於城市分類中的龍頭城市、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和區域一般中心城市;落在「低-低」組合第 3 象限的城市則恰恰相反,大多位於中西部地區。普洱、昭通、樂山、雅安、保山、婁底、臨滄的協同發展能力低,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也低,屬於城市分類中的地方一般城市;而落在「高-低」和「低-高」組合的第 2 和第 4 象限的城市主要位於中西部地區,多為區域一般中心城市、區域重要城市及其周邊城市。
不同領域關係複雜
長江經濟帶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保護 4 個領域的協同發展存在著複雜的相關關係。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發展、生態保護領域呈現顯著的空間集聚和一體化特徵,但科技創新、交流服務領域,鄰近效應不明顯。相關係數計算結果顯示,經濟發展與交流服務兩者之間相關性最強,且為正相關關係,相關係數高達 0.923。此外,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交流服務之間也存在較強的正向相關關係,相關係數分別為 0.875 和 0.910。然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之間則表現為微弱負相關關係,相關係數分別為 -0.222、-0.126、-0.152,這表明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等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
提升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策略
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長江經濟帶在水汙染治理、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在水汙染治理方面,受傳統「各自為政」治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長江經濟帶水環境汙染的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重大環境汙染事件頻發、科技研發重複投資現象普遍,產業技術總體水平不高。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表明,2018 年,長江經濟帶廢水排放總量佔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 43%;2006—2015 年,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 3 139 起,佔全國總數的 60%。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 2018 年的「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指出,我國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 95% 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這嚴重製約了我國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因此,採取切實措施,破除行政壁壘,提升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也就成為實現新時期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揮上海龍頭作用,構建協同創新網絡
為解決長江經濟帶龍頭城市、區域高級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在創新資源稟賦、創新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建議構建著眼於源頭創新的知識協同創新子網絡和致力於科技成果應用、擴散、轉化的技術協同創新子網絡。發揮上海張江、合肥這 2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基礎研究、重大應用研究領域的科技支撐作用。通過重大科學設施的共建共享,輻射帶動長江中遊、上遊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科技創新活動,實現長江經濟帶重大科技項目的聯合攻關;以長江經濟帶內「雙一流」高校為主導,促進不同高校之間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人才聯合培養,構建高校知識合作網絡,建設高校發展共同體。此外,依託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武漢)的市場和網絡優勢,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相關非營利機構從事科技中介和成果轉化活動,建設運轉高效的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在長江經濟帶內的優化配置和轉移轉化。
發展雙向「創新飛地」,促進核心與邊緣城市互動發展
為了促進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的協同發展,克服「核心-邊緣」結構帶來的弊端,建議借鑑新加坡政府「區域項目計劃 2000」(Regional Progranune 2000)經驗,複製、推廣裕廊工業園設計理念與組織方式,合資建設「創新飛地」。「創新飛地」建設不僅有利於促進各地優勢互補,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而且還有利於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推動「發展共同體」建設。建議推動長江經濟帶中各地開發區管委會向開發區開發運營集團公司轉變,加快園區開發經營機構資本互換、相互投資、合作重組;建設以大型開發區開發運營集團公司為核心的園區管理網絡,充分發揮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在跨地域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整合及「官產學研用」一體化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我國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中的協調作用,建設長江經濟帶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通信、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製造、高新材料等世界級產業集群。
重視多領域協同,提高環境保護水平
為了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必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之間的正向互動關係,建議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項目建設的統籌力度。率先在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工作,並與其他城市聯合開展重大綠色環保技術攻關,重視 5G 網絡等新基建設施建設,合作推進人工智慧、網絡經濟、健康經濟發展。此外,建議優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長江上、中、下遊地區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所、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所的作用,引導環保資金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作者:曾 剛,華東師範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賢忠、王豐龍,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