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及優化策略

2020-12-23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是指某一地域內一個城市對其他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方面輻射帶動作用的大小。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新時期重要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一,城市協同發展則是經濟地理學者近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18 年 4 月 26 日,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及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指出長江經濟帶應該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2019 年 11 月 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我國將繼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增強開放聯動效應。當前,長江經濟帶正從成本驅動的規模擴張階段逐步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傳統「以鄰為壑」的相互競爭關係亟待轉變為「以鄰為伴」的創新合作關係,協同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與重要途徑。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總面積為 205 萬平方公裡,以佔全國 21% 的國土面積承載著全國 40% 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是我國密度最高的經濟走廊之一,也是世界上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流域經濟帶,在我國總體發展格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探討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空間格局及其優化策略,有助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評價方法

筆者以馬世駿複合生態系統、Cooke 區域創新系統、Bathelt 關係經濟地理為理論基礎,秉承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現實性與前瞻性、國際性與地方性、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參考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SD)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世界銀行城市競爭力指數、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可持續城市標準指標體系等成果,克服了傳統基於城市自身人口、國內生產總值(GDP)等規模數據,採用引力模型而計算的城市間經濟聯繫、空間關聯的不足,從城市自身發展水平和外部合作條件 2 個方面入手,構建由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保護四大領域 19 個指標組成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 1)。其中,中國製造業 500 強總部數、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銀行總分支行數、「雙一流」建設學科數量、合作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機場客貨運量、鐵路班次數量、網際網路用戶數、空氣品質指數(AQI)等 9 個指標用於測度城市外部合作條件,其他 10 個指標用於測度城市內部發展水平。


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城市統計年鑑》《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中國製造業企業 500 強排行榜」、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各省市《重點監控企業名錄》、教育部發布的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國家專利信息資料庫、百度地圖興趣點(POI)、本地寶網站、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數據,以及相關省市統計年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為避免受單個年份個別指標波動的影響,每項指標數值均採用了近 3 年的平均值。此外,主要採用加權平均方法、標準化方法、空間分析、相關分析、自然斷裂點分析、齊普夫(Zipf)規模位序分析等方法,對 2019 年長江經濟帶 11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進行定量計算。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特徵

從城市之間差別、空間格局、不同領域的相關程度來看,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呈現四大特徵。

上海「一枝獨秀」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顯示,上海遙遙領先其他城市(表 2)。2019 年,上海協同發展能力在長江經濟帶 11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遙遙領先,得分是排名第二的南京的 2 倍多,是最後一名臨滄的 100 倍,龍頭地位顯著。從內因來看,得益於雄厚的發展基礎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上海在外資引進、科創資源匯聚、交通、通信服務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此外,長江經濟帶其他城市總體協同發展能力得分較低,呈現東高西低、省會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較高的態勢。


Zipf 規模位序計算結果顯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與其位序服從 Zipf 規模位序分布規律,得分的對數與其排序的擬合優度達到了 86.06%(圖 1)。其中,排名前 10 名城市和後 10 名城市的協同能力偏離了擬合的整體規模—位序分布曲線,這表明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呈現出分散化趨勢,城市之間差別巨大。

城市之間差異明顯

採用自然斷裂點方法,計算了長江經濟帶 11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自然斷裂點分別為 49、17、6、4.6 和 3.2;也就是說,長江經濟帶城市可分為龍頭城市、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區域一般中心城市、區域重要城市、地方重要城市、地方一般城市等 6 個等級(圖 2)。

龍頭城市(得分:100 分)。作為龍頭城市,上海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等領域協同發展能力得分都位居榜首,僅在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能力上排名靠後。究其原因,上海在環保固定投資、單位 GDP 耗電量,以及單位工業產值汙水排放量上表現優異,但高危企業數量過多,這導致了其在生態領域得分較低。

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得分:17—49 分)。包括排名 2—13 位的南京、杭州、武漢、成都、重慶、蘇州、長沙、無錫、寧波、合肥、昆明、常州 12 等個城市。它們分別位居長江上、中、下遊,是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節點城市。

區域一般中心城市(得分:6—17 分)。包括排名 14—46 位的溫州、鎮江、徐州、金華、南通、紹興、貴陽、嘉興等 33 個城市。此類城市雖然在綜合能力上遜色於前 2 類城市,但往往在個別領域表現突出。例如,南通、鎮江在生態保護領域表現優異。

區域重要城市(得分:4.6—6 分)。包括排名 47—68 位的九江、撫州、宜春、遵義等 22 座城市。此類城市總體協同、輻射帶動能力一般,大多是地方經濟中心,對鄰近區域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部分專業化城市依託當地特色自然稟賦(如旅遊資源、礦業資源等),在個別領域具備了較強的對外服務能力,未來協同發展能力提升潛力較大。

地方重要城市(得分:3.2—4.6 分)。包括排名 69—93 位的永州、鄂州、婁底等 25 個城市。此類城市總體協同、輻射帶動能力較弱;部分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保護領域總體表現欠佳;部分城市在某個領域表現較差,導致總排名靠後。比如,宜賓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領域表現尚可,但受單位工業產值汙水排放量較大的影響,綜合排名不高。此類城市應該明確自身優勢,補齊短板,大幅提升協同發展水平。

地方一般城市(得分:<3.2分 )。包括排名94—110 位的亳州、隨州、益陽等 17 個城市。此類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薄弱,與前 5 類城市相比差距巨大,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保護、交流服務表現不佳,總體上處於孤立發展狀態。此類城市應以建立對外聯繫為突破口,積極主動加入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網絡。

「核心-邊緣」結構特徵鮮明

從空間格局來看,長江經濟帶內長江上、中、下遊地區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存在明顯差異。長江下遊地區是協同發展能力高值集聚區,擁有龍頭城市上海及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合肥等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城市間協同發展能力水平差異不大,已步入一體化發展階段;長江中遊地區的協同發展能力居中,武漢、長沙和南昌 3 個省會城市表現突出,協同能力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廣線和京九線沿線的帶狀區域,但其他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不高;長江上遊地區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總體較低,除了重慶、成都的協同發展能力得分接近 40,昆明、貴陽的協同發展能力得分在 10 以上之外,而其他大部分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得分在 5 以下。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局部 Moran 指數散點圖顯示(圖 3),落在 4 個象限中的城市數量相當,空間異質性明顯。其中,第 1 象限代表高-高集聚區(城市自身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均處於高水平);第 2 象限代表低-高集聚區(城市自身協同發展能力低,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高);第 3 象限代表低-低集聚區(城市自身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第 4 象限代表高-低集聚區(城市自身協同發展能力高,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低)。


總體而言,長三角地區以高水平集聚為主,中西部省會城市鄰近地區以極化分布為主,其他地區則呈低水平集聚態勢。落在「高-高」組合第 1 象限的大部分都是東部沿海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的協同發展能力高,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也高,屬於城市分類中的龍頭城市、區域高級中心城市和區域一般中心城市;落在「低-低」組合第 3 象限的城市則恰恰相反,大多位於中西部地區。普洱、昭通、樂山、雅安、保山、婁底、臨滄的協同發展能力低,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也低,屬於城市分類中的地方一般城市;而落在「高-低」和「低-高」組合的第 2 和第 4 象限的城市主要位於中西部地區,多為區域一般中心城市、區域重要城市及其周邊城市。

不同領域關係複雜

長江經濟帶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保護 4 個領域的協同發展存在著複雜的相關關係。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發展、生態保護領域呈現顯著的空間集聚和一體化特徵,但科技創新、交流服務領域,鄰近效應不明顯。相關係數計算結果顯示,經濟發展與交流服務兩者之間相關性最強,且為正相關關係,相關係數高達 0.923。此外,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交流服務之間也存在較強的正向相關關係,相關係數分別為 0.875 和 0.910。然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之間則表現為微弱負相關關係,相關係數分別為 -0.222、-0.126、-0.152,這表明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等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


提升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策略

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長江經濟帶在水汙染治理、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在水汙染治理方面,受傳統「各自為政」治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長江經濟帶水環境汙染的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重大環境汙染事件頻發、科技研發重複投資現象普遍,產業技術總體水平不高。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表明,2018 年,長江經濟帶廢水排放總量佔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 43%;2006—2015 年,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 3 139 起,佔全國總數的 60%。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 2018 年的「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指出,我國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 95% 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這嚴重製約了我國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因此,採取切實措施,破除行政壁壘,提升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也就成為實現新時期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揮上海龍頭作用,構建協同創新網絡

為解決長江經濟帶龍頭城市、區域高級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在創新資源稟賦、創新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建議構建著眼於源頭創新的知識協同創新子網絡和致力於科技成果應用、擴散、轉化的技術協同創新子網絡。發揮上海張江、合肥這 2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基礎研究、重大應用研究領域的科技支撐作用。通過重大科學設施的共建共享,輻射帶動長江中遊、上遊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科技創新活動,實現長江經濟帶重大科技項目的聯合攻關;以長江經濟帶內「雙一流」高校為主導,促進不同高校之間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人才聯合培養,構建高校知識合作網絡,建設高校發展共同體。此外,依託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武漢)的市場和網絡優勢,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相關非營利機構從事科技中介和成果轉化活動,建設運轉高效的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在長江經濟帶內的優化配置和轉移轉化。

發展雙向「創新飛地」,促進核心與邊緣城市互動發展

為了促進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的協同發展,克服「核心-邊緣」結構帶來的弊端,建議借鑑新加坡政府「區域項目計劃 2000」(Regional Progranune 2000)經驗,複製、推廣裕廊工業園設計理念與組織方式,合資建設「創新飛地」。「創新飛地」建設不僅有利於促進各地優勢互補,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而且還有利於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推動「發展共同體」建設。建議推動長江經濟帶中各地開發區管委會向開發區開發運營集團公司轉變,加快園區開發經營機構資本互換、相互投資、合作重組;建設以大型開發區開發運營集團公司為核心的園區管理網絡,充分發揮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在跨地域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整合及「官產學研用」一體化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我國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中的協調作用,建設長江經濟帶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通信、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製造、高新材料等世界級產業集群。

重視多領域協同,提高環境保護水平

為了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必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之間的正向互動關係,建議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項目建設的統籌力度。率先在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工作,並與其他城市聯合開展重大綠色環保技術攻關,重視 5G 網絡等新基建設施建設,合作推進人工智慧、網絡經濟、健康經濟發展。此外,建議優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長江上、中、下遊地區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所、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所的作用,引導環保資金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作者:曾 剛,華東師範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賢忠、王豐龍,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發布110座城市排名!詳解協同發展能力
    從指數研究報告看,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連續六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曾剛教授指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各分領域表現存在一定差異。長江下遊地區是協同發展能力高值集聚區,擁有上海這個輻射帶動、協同引領全經濟帶的龍頭以及杭州、南京、蘇州、寧波、合肥、無錫等6個高級區域性中心城市,呈現出較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一體化態勢,成為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協同發展的樣板;長江中遊地區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居中,但是除了武漢、長沙和南昌3個省會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較高外,其餘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較為低下,三大省會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首位度畸高
  • 黃奇帆:加強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發展
    圍繞長江經濟帶城市群的發展問題,談三方面思考與體會:  一、加強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的發展,首要前提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和服務業  長江經濟帶的面積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無論從地理位置、生態環境還是資源水平來看,都是中國960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上條件最好的地段
  • ...指示批示精神 奮力在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新作為
    原標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 奮力在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新作為 本報訊(通訊員 鄭言 記者 吳林紅)12月24日上午,全省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項行動工作部署會議在合肥召開,省委書記李錦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 江蘇立足新起點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_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全省各界引起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立意深遠、內涵豐富,深刻闡明事關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江蘇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 人民論壇網評 |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
    這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從「大開發」轉向「大保護」指明了方向、劃定了禁區。5年來,長江經濟帶沿江11個省市漁民退捕上岸,制度法規紛紛出臺,破舊船舶與廠房不見蹤影,母親河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為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 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這個群排名第二,將成我國經濟第四極
    而最近,華東師範大學發布了2019年「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所以今天我們就以協同發展指數為依據,看看長江經濟帶各個城市和城市群的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綜合實力到底如何?首先我們還是先看看長江經濟帶各大城市的協同發展指數,後面再看看長三角、長江中遊和成渝三個城市群的協同發展能力。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通過摸清真實情況、找準問題癥結、完善應對之策,精細解決熱難點或痛點問題,使長江經濟帶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主戰場。   發展長江經濟帶更要夯實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增強領導力、引領力、組織力和號召力,不斷把黨員幹部群眾組織起來,把優秀人才凝聚起來。
  • 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然奏響!長江經濟帶這五年有什麼變化?來看這份...
    2018年4月26日,武漢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從重慶到上海 看長江經濟帶如何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現在,從環境保護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從市場一體化建設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沿江省市正積極推進上中下遊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
  • 2019年京津冀地區及長江經濟帶GDP數據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作為重要動力源的引領作用強勁。2019年全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84580.1億元,比上年增長6.1%,佔全國的比重為8.6%。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457805.2億元,增長6.9%,佔全國的比重為46.5%。
  • 五年看變化 長江經濟帶煥發新生機
    鳥類研究專家表示,這是近十年來在長江重慶段觀測到的最大規模紅嘴鷗遷徙種群。開展生態修復 打造城市綠肺開展生態修復,打造城市綠肺。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拿出實招。 近年來,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督促沿江9省市開展長江幹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工作。
  • 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優先投向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記者鬱瓊源)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15日正式揭牌,標誌著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第一支國家級投資基金——中央財政出資100億元、總規模885億元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正式設立。
  • 江蘇南通:產業協同,勾勒優江拓海黃金線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節點城市、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濱江臨海的江蘇南通如何更好發揮江海優勢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對江海聯動發展趨勢討論熱烈。處於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多重國家機遇疊加的南通,無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實現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區,也是重要的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區。」
  •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立足長江上中下遊地區的比較優勢,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中上遊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發內生發展活力,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示範帶。  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
  • 經濟大家談 | 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是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形勢所做出的重大發展舉措,是新時代進一步推進國內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發展抓手。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有關重大問題作出系統闡述,並對長江經濟帶提出了新要求。
  • 給長江經濟帶全方位立體化保護
    本文轉自【檢察日報】;本報湖州12月11日電(全媒體記者閆晶晶 李春薇)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今天在浙江省湖州市召開,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副主任肖瑋在會上發布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第三批),為各級檢察機關特別是長江沿線省市檢察機關開展相關辦案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引
  • 中國•重慶開州2020萬達開城市協同發展論壇舉行
    6月23日下午,由區城市提升領導小組主辦的以「唱響雙城記•築夢金開州」為主題的中國•重慶開州2020城市協同發展論壇如期舉行,區領導蔣牧宸、張重新、馬文森、鄭清術、高顯權、覃興建、田水松、張定安出席。
  • 問策長江經濟帶③:江蘇抓好「壓倒性任務」的制度保障
    南京作為長江江蘇段上遊城市,大力調整沿江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視覺中國 / 圖   長江策(ID:changjiangce)注意到,除了編制長江利用規劃,江蘇還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比如《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關於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重點突破實施方案》《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江蘇省長江保護修復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每份政府文件背後都是實實在在的治理行動。
  •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他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 不騙你,這才是長江經濟帶跨省大聯動全貌圖
    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翼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2016全國兩會召開前,國家發改委回應《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全面發展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重大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