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肖漢平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是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形勢所做出的重大發展舉措,是新時代進一步推進國內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發展抓手。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有關重大問題作出系統闡述,並對長江經濟帶提出了新要求。在對外開放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長江經濟帶要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正確處理發展、開放和安全之間關係,織牢開放安全網,推動構建高標準開放經濟體制。
一、長江經濟帶在構建開放型新發展格局中責無旁貸
改革開放以後相當時間內,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我國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到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成為世界超大規模經濟體。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旨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經濟帶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明確自我發展定位,探索有利於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途徑。沿江省市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各自定位,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
「雙循環」是經濟大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而是在更高水平的雙循環。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優化升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深化對內經濟聯繫、增加經濟縱深,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
長江經濟帶是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40%的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東西中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是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在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及上中下遊要圍繞自身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和價值鏈分工,探索有利於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途徑,加快培育更多內陸開放高地,形成全方位沿海、內地沿邊和對內對外開放的格局,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二、培育內陸開放高地,全方位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是新時期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始終是我國基本國策之一,對外開放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的戰略問題。實踐證明: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實現了雙贏發展。面對日益複雜的國內和國際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基礎上,順應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命運與共的潮流,把「開放」納入新發展理念,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強調「中國對外開放不會停滯」,並採取切實的行動,推動對外開放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的地區,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之間在對外開放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無論是利用外資、對外投資還是進出口,在全國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近些年來,重慶、成都、武漢等城市採取措施擴大開放,試圖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總體上看,從長三角到中上遊,對外開放水平依然存在梯度落差。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統籌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開放,加快培育更多內陸開放高地,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更高質量利用外資。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係,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沿江省市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各自定位,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擴大投資和貿易,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在新的歷史時期,長江經濟帶不僅要繼續提高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而且還要通過貿易創新發展,培育更多內陸開放新高地,提升內陸和沿邊對外開放的水平。在提高開放水平同時,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係,未雨綢繆,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以有效應對全球經貿格局新變化引發的潛在經濟、產業和金融風險。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從自由貿易試驗區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召開和自由貿易港的建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開放的內涵不斷豐富。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對外開放的貢獻;未來中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只能在更高質量和高水平開放條件下進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各自定位,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
三、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帶一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實踐層面的體現,是中國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也是中國為推動完善全球治理貢獻的重要公共品。當前,中國正處於向世界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因此,推動我國從過去的漸進、被動、單向式的開放走向全面、主動、多邊式的開放,從以「引進來」為主,到以「走出去」為主的重塑全球價值鏈的過程是未來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工作。
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涵蓋著共同省份,存在著交匯點。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內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對接,強化國內外空間發展聯動,有利於統籌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的關係。近些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都在積極探索有效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範式。如,作為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和戰略節點的重慶,正通過「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連接大西北、中亞及歐洲地區,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經濟和貿易合作。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擴大投資和貿易,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動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融合無疑將改變過去主要面向環太平洋和歐美發達國家的沿海開放格局,強化面向東南亞地區、南亞次大陸和中亞地區的對外開放方向,深化與東協的交流合作。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而且可以帶動中國中高端產品出口和價值鏈重塑。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千年絲路,跨越古今。漫長歲月裡,這條古老通道上的不同民族、文化、文明相遇交融、相互滋養。在21世紀的今天,「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共同構成了中國向東向西雙向開放的戰略機遇。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陸海新通道」建設,實現內陸、沿海都能快速聯繫國際市場,推動沿海與內陸之間經濟進一步整合。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一帶一路」有助於拓展我國經濟活動空間,釋放內陸開放潛力、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同時有助於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從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