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最近徹底火了。
電影的口碑也沖天了,豆瓣評分一口氣衝到了8.3。
目前票房已破30億(還在上漲哦),賈玲也因此成為中國票房最高女導演。
毫無疑問,這部電影成為了今年賀歲電影的一匹黑馬。
看完的觀眾紛紛表示「真香」「笑成花,哭成狗」,還有觀眾看完電影後的第一反應是,我要給媽媽打電話!
小編覺得這部電影不僅適合大人看,也特別適合孩子看!主要有兩個原因:搞笑不低俗,真誠不煽情。
所以,如果我們大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只想抱住孩子,孩子卻無動於衷甚至有點嫌棄時,我們應該對孩子說點啥呢?(畢竟電影票不能白花!)
跟孩子解釋一下為什麼大人看電影會哭並不難,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和媽媽的影子,強烈的代入感讓我們不禁會想「如果我能穿越到媽媽年輕的時候,我會做什麼?」其實這個話題早在幾年前就上過熱搜↓↓↓
評論看得人很心酸,但這就是普通人的心聲↓
電影《你好,李煥英》的主人公曉玲幸運地得到了穿越的機會,她給出了回答:寧願我從來都沒來過這個世界,也要撮合媽媽跟更好的人在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
因為曉玲認為自己是個不讓媽媽省心「熊孩子」,說得更嚴重一點,自己好像就是媽媽不幸福的根源:從小調皮搗蛋,上學了還拉褲兜子;別人家的女兒在國外讀大學、當導演、月薪八萬,而她用造假的大學通知書忽悠人,還在升學宴上當場露餡;就連那場讓媽媽生命垂危的車禍,也與她有些關係……
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在認識媽媽的那天起她就是媽媽了,我們在不停地惹禍中長大,而媽媽在不停地為孩子兜底中變老。細想起來,很多人都會像曉玲一樣感慨:好像從來沒讓媽媽高興或者驕傲一次。
可是媽媽是怎麼想的呢?電影中的李煥英可以說是完美媽媽的化身,雖然我們的媽媽有各種各樣的小缺點,但在李煥英身上我們看到了所有媽媽的共同優點:對孩子無限的包容。
雖然,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是李煥英,也不是所有的媽媽都能在女兒說出「我以後肯定有出息」這種看似不著邊際的幻想時,還能堅定的回應「那肯定的」。
總有人說,每一個孩子身上都延續著父母的期盼,一出生就繼承著要讓父母滿意的使命。在無法避免的比較裡,孩子似乎成了一種可以分出輸贏的武器,而大人們總是談論和誇讚著「別人家的孩子」。
「我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世間一切萬物都自有它的偉大和渺小,媽媽卻只想在你傷心難過時,在你沮喪自我懷疑時,穩穩的接住你。
她給你最堅固的港灣,然後隻身走進風雪裡。「我覺得我這輩子挺幸福的,你怎麼就不信呢」。電影裡,媽媽放棄可以更改命運的機會,因為她想遇見你,如果可以,她還想做你的媽媽。
為什麼80後90後哭的最厲害,因為他們既有「媽媽」又做了「媽媽」,對電影中這對母女之間的真摯情感最深有感觸。
有很多年輕的媽媽看完《你好,李煥英》,開始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對媽媽多份理解和體諒,對孩子多份包容和耐心!電影《你好,李煥英》雖然是飽含「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但更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媽媽豁達通透,對女兒無條件接納,女兒懂得感恩,通過努力成為媽媽的驕傲。
現實中有多少父母能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一切,又有多少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經常用到這些話:如果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有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隨時可能被收走的不安感。孩子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叛逆到底,要麼妥協順從。
而像李煥英那樣無條件的愛,則是無條件的接納:無論你表現的怎麼樣,無論你犯了多大錯,我都會無條件的愛你,接納你,然後我們一起面對。就像麥兜媽媽一樣溫暖動人: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會信你。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也會愛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這也是這部影片中,最感染人的地方。每個父母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給予孩子的愛,到底是哪種類型的。有人會說,無條件的接納會把孩子寵壞的。其實,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是親子溝通的第一步,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就像電影中呈現的那樣,李煥英給予曉玲無條件的愛和包容,並沒有教育出一個自私冷漠叛逆的孩子,相反,雖然曉玲成績不好,還有一些小缺點,但她為人正直善良,懂得感恩,幽默豁達,母女之間溝通完全無障礙。這是多少人都羨慕的親子關係啊!
媽媽的付出和每一次無條件接納,曉玲都記在心裡,比如媽媽給自己縫褲子,帶自己釣小龍蝦,為了省錢在大雪天走路回家……而曉玲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出息,為媽媽長臉。而她也真正做到了,把這麼動人的電影帶給世人。
看完《你好,李煥英》,哭過之後內心似乎變得軟和了一些,這大概就是電影的魔力,讓你在重返冰冷的江湖之前,披上一件柔軟的鎧甲。
趁著柔軟,跟孩子聊聊吧,跟父母聊聊吧,如果不知道怎麼開頭,這裡有一個萬能句式:
「那一年,你/我在哪裡?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