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武媚娘傳奇》
搜狐娛樂訊 (蘇三/統籌 王千一/文) 《武媚娘傳奇》復播後仍然話題不斷,滿屏爆乳統統被修改,一到近景鏡頭,娘娘們就慘變「大頭貼」,脖子以下都不見了。有人吐槽,這部劇已經變成了「大頭娘娘和小頭皇上」。
儘管如此,大家對這部電視劇熱情仍然不減,畢竟,「武媚娘」不是光靠胸!後宮女子們下毒、嫁禍、勾心鬥角的劇情也會引發人們對那段真實歷史的思考。比如,皇上後宮佳麗三千怎樣做到雨露均沾?太監為什麼稱皇帝為「大家」?武則天為什麼在劇中叫「武如意」?別以為看了《武媚娘傳奇》你就懂了武則天,搜狐娛樂帶你穿越回唐朝一探歷史真相!
問題1:「武媚娘」波濤洶湧惹來無數爭議,唐朝女人真的這麼愛拋胸嗎?
真相:在唐代,露胸是特權,女人有錢才有事業線!
《武媚娘傳奇》慘遭停播,復播之後,已經再也看不到「波濤洶湧」的畫面。其實,按照歷史記載來看,劇中的設定並不誇張,露胸裝被刪真的「很冤枉」。
據史料記載,齊胸裙定於開元十年(723),當時的男人們對這種「福利政策」紛紛點讚,揮毫潑墨寫詩歌頌大胸的美好,如方幹《贈美人》:「粉胸半掩凝晴雪」;溫庭均《女冠子》:「雪胸鸞鏡裡」;周濆《逢鄰女》:「漫步羅裙半露胸」;李群玉《贈歌妓詩》:「胸前瑞雪燈斜照」;歐陽詢《南陽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等等。而且,露胸是有身份女人的特權,身份高貴的女人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
此外,女著男裝也是唐朝一大時髦,像在《武媚娘傳奇》的琉璃宴上,「範爺」就以男裝出鏡。歷史上,倡導女著男裝中性風的「流行教母」是武媚娘她女兒太平公主。《新唐書•五行志》記載: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在宮內設宴,太平公主身著紫衫,佩玉帶,身上賠著武官的七件飾物,在帝後面前載歌載舞。這股風潮很快便流行開來。
問題2:《武媚娘傳奇》中,女星們都是錐子臉,這符合唐代審美觀嗎?
真相:比起錐子臉,唐代人更喜歡大紅臉哦。
在電視劇中,上到嬪妃下至宮女的肌膚都十分白嫩。但現實中,卻是以紅臉蛋為美,她們的胭脂塗抹的很厚。據史書記載,楊貴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紅色的。但這還不算是最誇張的,還有更「放肆」的小女,王建在《宮詞》中曾描寫過這樣一個宮女:「金盆水裡潑紅泥」她在洗漱完畢之後,臉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唐朝女子的妝容也別出心裁,與現代的審美極為不同。當時,正確的上裝順序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塗唇脂。當時流行的眉毛也不是現在的減齡一字眉,而是將眉毛畫的短而闊,略成八字。
在髮型方面,後宮囂張的韋貴妃的髮髻最高,唐代婦女流行高髻,也是身份的象徵,在當時是沒有劉海的,所以鄭婉言未入宮之前的劉海是不符合實際的。
問題3:這些宮妃臉上貼的是個什麼鬼?
真相:這叫花鈿,唐朝最in流行趨勢!
劇中嬪妃們額頭上貼的花鈿,也可貼在兩鬢、面頰上,這種「時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唐代鼎盛。據說,這一流行趨勢與武則天寵臣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降旨受黥刑,至於原因,有的記載上官婉兒偷窺政務,有的記載因為上官婉兒玩了武則天的男寵張宗昌。後為掩飾疤痕上官婉兒在額頭處畫上紅梅花,誰料更顯嬌媚,引來宮人們紛紛效仿。
當時花鈿的圖案有桃形、梅花形、寶相花形、月形、圓形、三角形、錐形、石榴花形、三葉形以及各式花鳥蟲魚多達30餘種。
問題4:《武媚娘傳奇》中,皇上的貼身太監稱其為「大家」,這科學嗎?
真相:在唐代,「大家」不僅用來稱呼皇上,也可以用來稱呼婆婆。
《武媚娘傳奇》中,皇上的貼身太監稱其為「大家」,這種叫法在之前並不多見。事實上,這是很恰當的。「皇上」在唐代似乎只是一個書面用語,「萬歲」則是群眾情緒激動時給皇帝拍馬屁用的。比較流行的當面稱呼是「聖人」、「主上」、「陛下」,「大家」則是皇上近身人的叫法,大臣們一般不用。有趣的是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為「大家」。
該劇裡還出現了一個平時不多見的稱呼:「御妻」。御妻就是帝王之妻,又稱「御女」、「女御」。《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正六品為寶林,正七品為御女,正八品為彩女,這三個品級的人數均為二十七人,合稱八十一御妻。」
唐朝的稱呼和現在有很多不同,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唐朝,哥哥、爺爺、父親,這三個稱呼會讓你傻傻分不清楚。在唐朝,「哥哥」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對父親,最流行的稱呼是「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像《木蘭詩》中的「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大人」在唐代只用來呼父母,個別情況下可用來呼直系血親尊長,絕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來稱呼各種官員。
問題5:「武才人」為何不如「鄭婕妤」?唐朝後宮品秩怎麼區分?
真相:婕妤正三品,才人只有正五品,自然會被鄙視嘍。
《武媚娘傳奇中》初入宮的少女被封為才人,鄭婉言、徐慧被皇上召幸之後晉升為婕妤,百般得意。如果不懂得這些品級還怎麼看她們鬥下去?
唐朝的后妃等級制度在《周官》中記載最為詳盡,唐建國之初,參照隋朝舊制,皇后以外另設四妃(即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採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武媚娘在李世民期間一直都只是個low咖小才人,皇后不在了,論分位韋貴妃是后妃中絕對的老大。
唐朝後宮女子的來源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禮聘,這種方式是需要拼爹的。唐代豪門大族的女子和士宦人家美名遠播的女子朝廷進行挑選,然後禮聘入宮,這類女子往往一入深宮就予以冊封。第二種是採選,唐代宮廷定期向民間採選良家女入宮。其餘兩種是醉心仕途官員的進獻和獲罪官員的女兒,武則天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兒就是這樣進入深宮的。「一入宮門深似海」,她們可不想做安靜的美女子。見於史書的唐代36 個后妃,有15 個結局悽慘:九個死於政敵毒手;兩個死於爭寵;兩個失蹤;一個自殺;一個獲罪而死。
問題6:武才人黑夜偷跑出去與李世民邂逅,這樣的情節真的沒問題嗎?
真相:唐朝有嚴格的宵禁制度,入夜後不可隨便外出。
唐朝非常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劇中武才人與李世民第一次邂逅在承慶殿共舞已是夜晚,但在唐朝有嚴格的宵禁制度,入夜後是不能隨便外出的,所以武才人已經觸犯了宮規。
此外,皇上會夜夜召鄭婉言侍寢的情節也存在漏洞。皇上後宮佳麗三千人所言非虛,為了雨露均沾,唐朝後宮是有侍寢順序的。一般是按照月圓月缺來定,每月的前十五日為漸滿,後十五日為漸缺,所以從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輪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則反由地位高的輪到低的。皇后及三夫人有優先權,九嬪以下則「九九而御」,即每九個人共同承恩一夜。所以在侍寢方面皇上是沒有那麼多自由的,多半不會夜夜召鄭婉言侍寢,更沒有時間和武才人「私會」。
問題7:《蘭陵王入陣曲》是支神馬神曲?眾御妻為何為了它爭個你死我活?
真相:其實,這原本是一支男子獨舞你信嗎?
電視劇的開始,眾御妻就為爭做蘭陵王打個你死我活。《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於北齊,盛於唐代。一開始,這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著重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俊。
到隋唐時期,被列入宮廷曲目。初唐時的《秦王破陣曲》即根據《蘭陵王入陣曲》改編(並擴容成120人的群舞)。中唐時期,漸漸娛樂化,失去武樂色彩,成為「軟舞」。遺憾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將其定位「非正聲」,下詔禁演,以後國內漸漸失傳。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將其帶入日本,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的雅樂,十分珍視並視為日本「能劇」國粹的始祖,對這支舞曲的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問題8:明明是武則天的故事,為什麼範爺在劇裡叫「武如意」?
真相:武則天本名叫什麼一直是個謎。
其實武則天真正的本名叫什麼,現在還不可考,但是根據確證的資料顯示,她本名中有一個華山的『華』字。影視劇裡,常常稱武則天為「武媚娘」,這來自於唐太宗給她的賜號「武媚」,武則天在唐中宗、唐睿宗以皇太后身份臨朝期間,又改名為「曌」。
劇中像武則天一樣被改名的還有徐慧,她真名叫徐惠,歷史上確有其人。這個在唐太宗李世民稱帝那年出生的湖州女子,父親徐孝德是唐高祖李淵手裡的果州刺史,出身十分高貴。徐惠也是唐太宗晚年最受寵的後宮妃子。
廣電總局近些年對古裝劇有了新的要求,「比如一些大家熟悉的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在改編創作上過度虛構、戲說的成分太大,還有一些完全篡改了歷史。這樣造成的後果很容易混亂歷史,特別是一些未成年人,對他們的影響很不好。」在這樣的背景下,除非劇情特別嚴謹,古裝劇在人名上做些改動可以規避風險,像近期播出的以霍去病故事為原型的《風中奇緣》也做了類似處理。
話說回來,既然這部劇都已經改成這樣了,那大家就當成是發生在大唐背景下的宮廷偶像劇看吧,別計較真實武媚娘啥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