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好友遍布娛樂圈和時尚圈,就連「上海吳太」這個名字都是劉嘉玲給她取的,張瀞仁和劉嘉玲、章子怡、陳喬恩、安以軒等也是好朋友。當地醫生表示,張瀞仁是因為動脈瘤破裂引致腦出血猝死,實在令人惋惜。家中還有一對十幾歲的兒女,這樣的離開對於哪個家庭來說都是十分悲痛的。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十幾二十年的奮鬥,在社會上單位裡可能一席之地,但也是承受壓力最大的時候。
最怕就是突發一場疾病拿走生命的全部,沒有任何預兆,讓人猝不及防,觸目驚心。這類疾病中除了心血管病以外,另外一個重大的兇手,就是顱內動脈瘤。
我們可以自我安慰:自己堅持健身啊,每年都查體啊,指標都正常啊。
但是目前國內體檢很少涉及腦血管,其實在腦動脈狹窄之外,無症狀性顱內動脈瘤在正常人群中可以佔到30%。顱內動脈瘤的發病可以沒有任何危險因素,只是因為先天發育的缺陷。
「這些潛在的炸彈可以伴隨我們終生而不產生危害,但也可能在家庭最需要你時奪走您的生命。人到中年,記得每3~5年記得做個頭頸CTA,儘量認識一位靠譜的腦血管醫生。」
這是來自北京宣武醫院李桂林教授朋友圈的感慨,也讓身為中年、身為醫生的他感同身受,他經手的病人有很多相似的情況。
特別是腦動脈瘤患者的一級親屬,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家庭成員受到影響時,千萬不能再大意。
顱內動脈瘤,常規體檢能篩出來嗎?
目前的常規體檢項目,更多的是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檢查內容,包括:一般體格檢查與神經系統體檢、血壓、心電圖、心臟超聲、血常規、血脂、血糖、凝血、頸部血管超聲;更加深度的內容包括:經顱都卜勒超聲(TCD)、頭顱CT/MR平掃。
目前的常規體檢,對於發現頭部病變,尤其是腦動脈瘤,幾乎沒有任何意義。頭顱CT/MR平掃只能發現比較大的動脈瘤,而對更常見的中等動脈瘤檢出率幾乎為零。
顱內動脈瘤的篩查,目前只有頭顱CTA和頭顱MRA相對靠譜。
為什麼常規體檢內容中沒有頭顱CTA和頭顱MR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呢?
因為顱內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往往很低,低到人們忽視它的存在。同時因為顱內動脈瘤的檢出率較低,而這兩項檢查佔用檢查時間相對較長,同時費用稍高(頭顱CTA和頭顱MRA在公立醫院價格為1000元左右),因此從經濟學上考慮,常規體檢項目中就不包括頭顱CTA和頭顱MRA。這是一般的解釋。
這樣做合理嗎?不合理!
顱內動脈瘤的常規篩查的必要性
顱內動脈瘤,簡單地說是腦血管上的異常膨出,這是一種良性疾病,其發生原因第一位是先天性的(遺傳),而高血壓、動脈硬化、吸菸等可能是生長及破裂的觸發因素。
它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潛在性,可能很多時間是靜息的,與攜帶者和平共處,但它在某種條件下(緊張、便秘、勞累、血壓增高)發生破裂,如撒旦幽靈釋放出來,或者說是潘多拉魔盒被打開,而且它的危害極大。
高患病率
一般認為人群中顱內未破裂動脈瘤(UIA)的患病率約為1%~8%。而我國的UIA患病率約為8.61%,這是國內上海李明華教授的一項基於上海社區調查的普通人群顱內未破裂動脈瘤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這就表明我國約有4千萬顱內動脈瘤攜帶者。
高破裂率、高死殘率
顱內動脈瘤的破裂率約為每年1%-2%,而顱內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致殘致死率大約為30~40%。更嚴重的是,出過血的動脈瘤再次破裂的機會及危險程度均大大增加,大約有40%~60%的病人會在動脈瘤出血後的一個月內再次發生破裂, 而第二次破裂後致殘致死率約為60%~80%。
所以顱內動脈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腦中的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一旦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上醫治未病
因此,有人提出定期做頭部的MRA或CTA(建議3~5年一次)。同時需要專業的醫生閱片。當檢查懷疑腦動脈瘤等血管性疾病時,必須做DSA,更準確地說是三維腦血管造影,3D-DSA是腦血管病精準診斷的基礎。
這樣我們可以提前發現這些顱內未破裂動脈瘤(早期診斷),同時進行精準測量,準確評估其破裂風險,最後形成最優治療建議(精準治療),確保健康安全,將撒旦幽靈限制在瓶子裡,讓這顆「不定時」炸彈變成一顆啞彈。
顱內動脈瘤的常規篩查,勢在必行!
PS:如今,多少醫生日夜顛倒,甚至不眠不休地工作,在高危、高風險、高壓力的職業,如何能做到「愛自己」、「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