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喜歡我,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孤獨的沙漠裡,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張國榮在唱這首歌的時候極儘自由和張揚,
他從萬千的行人中轉身逆行,
以此來證明煙花的絢爛和短暫。
17年的今天,張國榮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縱身一躍。
一代巨星就此隕落。
所有的記者和媒體人蜂擁而至,
想要一睹這位國際巨星最後的芳容。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粉絲們都難以接受他逝去的事實。
而他所飾演的旭仔,
更是成就了《阿飛正傳》這部經典影片,
拍電影期間,
有好幾次王家衛導演喊停之後很長一段時間,
張國榮都沉浸在影片主角的悲傷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有人說張國榮就是旭仔,旭仔就是張國榮。
我們今天可以來重溫這部經典影片,
藉此紀念和緬懷我們對哥哥的敬愛,
緬懷他對那個時代的影響。
閱盡人間愛,仍然不懂愛
《阿飛正傳》其實有八條劇情線,各個劇情線之間相互交錯,相互影響。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人生中的重要的配角,彼此依靠,相互成長。
其中張國榮飾演的旭仔是穿插所有人物唯一的主角。
影片一開始,旭仔便周旋在不計其數的女性之中,和她們纏綿悱惻又無情的拋棄她們,不僅製造的拋棄別人的人生劇情,還製造了被拋棄的情感路線。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他有如情場老手,對待不同的女性遊刃有餘。
知道麗珍猶豫,所以給她大膽的確切的愛,願意和她從朋友做起,用一分鐘的情話鎖住麗珍一生的心。
知道咪咪敢愛敢恨風情萬種,所以大膽直接,只需一晚便開始用肉體廝磨,和她相愛相殺。
他憂鬱又勇敢的姿態迷倒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女子,包括他的養母,不僅女人被他吸引,很多男人也愛著他。
歪仔像跟屁蟲一樣跟著他,萍水相逢的超仔都能在異國他鄉為他捨生忘死。
但他懲罰了所有對他好的人,因為旭仔一直活在遺棄裡,他的認知裡一直認為母親遺棄了他,所以他也在一直創造各種遺棄。
就像《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主角,無論和多少人耳鬢廝磨、肉體纏繞都無法彌補第一個人帶給自己巨大的情感喜悅。
旭仔也是如此,不管進入多少個女人的懷抱都不能找到安定的港灣。
因為生母的遺棄早就在他心裡埋下了恨的種子。所以旭仔只有尋找生母,在尋找安全感港灣的這一條路上,他一直在情感中糾結。
他渴望見到母親,又害怕母親接納他之後,他無法原諒的心將何去何從。
所幸上帝為了避免他糾結為難,安排了一個最無奈的結果。母親從頭到尾避之不見,給了旭仔唯一的成長之路。
底色悲涼的人,很難幸福
「我聽人家說,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地飛呀飛,飛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兒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這是影片中關於無腳鳥的故事,也是影片獻給所有孤獨而迷茫之人的一個童話。
也正是這個故事,讓影片中的旭仔這個「渣男」有了多面性,有了苦衷。
他脆弱迷茫,孤獨寂寞,因為他如浮萍一般沒有根,沒有那個所有人都擁有的安全感。
他不會為任何女人停留,他只能不停的飛,用倔強和離開保護自己,因為一旦停下,他脆弱的心就會變成黑夜將他裹挾。
後來,他終究還是決定尋找生母,無奈生母將他拒之門外,他讓所有人愛而不得的痛苦,終於出現在了自己身上,這是因,也是果。
黃昏的熱帶雨林裡,他攥緊拳頭負恨離開,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母親離開了他,不見他,他也用離開懲罰自己的母親。
所以他說:「當我離開這所房子的時候,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盯著我,但我一定是不會回頭的。我只不過是想見見她,看看她的樣子,既然她不肯給我這個機會,我也一定不會給她這個機會。」
絕望的盡頭就是毀滅,所以他又順口改寫了自己人生的故事。
「以前,以為有一種雀鳥,一開始便會飛到死才落地,其實他什麼地方也沒去,因為那隻雀鳥一開始便已經死了。」
馬東說:「有些人的底色是悲涼的。」。
所有底色悲涼的人其實都是無腳鳥,他們的情緒有一個巨大的空洞,所有的事情從底子裡就是悲觀的,他們只有表面的、短暫的、不經過心的無意識快樂,但那不是幸福,因為他們很難幸福。
出生就是被拋棄的過程
這部影片中人人都是無腳鳥,每個人的心都缺失了一塊,繼續上演著命運的輪迴,梁朝偉的出現又開始續寫了另一個無腳鳥的故事。
影片的創作環境本就是王家衛受到了德國著名的翻譯家海德格爾的影響,海德格爾是老子《道德經》的德文翻譯,他認為每一個人的出生都是被拋棄的過程。
每個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處於茫茫天地中的生死之間。所以王家衛所有的電影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繫。
張國榮飾演的旭仔缺失了母愛,也缺失了父愛,生母的遺棄從本質上讓他有了被遺棄的錯覺,所以他也不斷地模仿這種一起的狀態。
母親沒有給他建立適當的安全感,他的人生是虛無的,所以那些女人渴望從他身上尋找安全感,更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虛無。
尋找是他人生的過程,但不是他的目的,因為他的人生並沒有目的。尋找生母是他的執念,即使找到了,生母也接受了他,他依舊無法安定,漂泊一生。
張曼玉飾演的麗珍缺失了和父親的聯繫,缺失了父愛,她的內心渴望父愛,渴望出現一個能給她確定的愛,幫她無私的承擔所有責任的人。
所以當旭仔對麗珍說:「你今天晚上會夢見我的,如果沒有,那是因為你沒有睡著。」這句話的時候給了麗珍一個非常確定性的愛的感覺。便讓她一生都無法忘懷。
劉德華飾演的超仔則是缺少了跟父親的聯繫,超仔曾經說過:「我很想去跑船,可最後還是當了警察,因為媽媽生病了,我要陪著媽媽」。
很多父母親,尤其是母親臥病在床的家庭中的男孩,往往都有一種拯救者情節。因為父親的角色不存在或者是太弱,兒子不自覺的承擔了家庭中責任。
所以超仔看到了楚楚動人的麗珍,便油然而生一種憐香惜玉之情。但他自認為不能走進麗珍,因為他覺得麗珍只是需要找一個人填補失戀的空虛,還沒有到達真正需要他赴湯蹈火去拯救的狀態。
只有麗珍真的到達痛不欲生的境地,他才會實施拯救和麗珍在一起。他不僅拯救女性,還拯救男性,因為只有充當拯救者他才會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劉嘉玲飾演的咪咪缺失了和父母兩人的聯繫,她渴望在平淡的人生中尋找到濃烈的愛。她的愛熾烈勇敢,如飛蛾撲火。
哪怕一瞬間也在所不惜,所以她是唯一沒有從旭仔這盞燈火中掙脫的人,因為他不害怕失去,她只害怕沒有。
而旭仔的傷害最為嚴重,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情感的傾訴和家的渴望,也逃不過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所以他不斷地逃避,不斷地拒絕,直至孤獨至極的狀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父母都有一些抱怨。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隻無腳鳥。
我們很多人的愛都不成熟,都卡在了成年小孩兒的狀態下,我們每個人都缺愛都不會愛,都在尋找愛。
愛是治癒一切的靈丹妙藥
影片中如果麗珍不再執著追求曾經那種堅定的父愛,她和超仔的愛情便能圓滿,便能得到想要的安穩一生。
如果超仔不再執著的追尋拯救者的存在感,放下對母親的拯救,而是跟隨自己的心去愛,那便不會糾結,不會猶豫,不會錯過和麗珍在一起幸福的很多次機會。
如果咪咪不追求所謂的濃烈,以此來填補心裡巨大的平淡,她便可以放下旭仔,尋一個良人,安穩度過一生。
如果旭仔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安全,放下尋找生母的執念,放下心裡的恨,不再懲罰那些對他好的人,他便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平靜地面對生活,面對那些他愛的女人。
如果任憑原生家庭和外界的傷害侵蝕我們,我們也將被自己內心無盡的欲望吞噬。這種填不滿的欲望瘋狂向外界索取愛,便會走向毀滅。
現實世界中的張國榮便是如此,巨大的空虛和虛無讓他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所有想做的事都已經做到了,他自認為生命已經沒有了意義。
而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他們都沒有得到愛,他們都在尋找愛,怎麼得到愛,卻沒有一個人想知道怎麼去愛,沒有一個人放下執念,想要釋懷。
當我們把對別人的愛轉化成了愛自己,別人也無法將愛奉獻給我們。
董卿說:「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健康在於平衡,發展在於平衡,對抗有時候也是一種平衡,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就沒有贏家。」
愛自己和愛別人同樣如此,一旦愛自己更多,便會失去別人的愛,一旦愛別人更多,便會迷失自己。
命運亦是如此,我們盡到了自己的努力,但因為某種原因我們無法做到想像的那樣圓滿,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執著於結局。
生命自有自己的安排,他會在我們急功近利瘋狂索取時讓我們失望,因為人的野心需要平衡。又會在我們淡看風雲無欲無求的時候,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生命需要活力。
大自然無時無刻都都在維持著平衡,而自然賦予了生物最寶貴的天賦,那就是愛,愛是一切事物的平衡。
存在本身就是虛無
我們不能去評判影片中的這些人所作所為是否正義,有沒有惡劣的影響。因為因果是無限循環的,所有不如意亦或是驚喜的結果,都是那些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原因造成的。
旭仔的孤獨和虛無是因為父母的拋棄,而他生母的決絕又是因為時代的限制和扼殺。
時代是無數的群體結合的產物。時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人也牽引著時代的發展。
我們無法阻隔世界的發展,理解整個自然運行的規律,甚至不明白命運的安排。
天地萬物而人渺小如塵埃,落入大地的凡塵,看似牽起的波瀾十分微小,卻偶爾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歷史長河更是一葉扁舟,看似孤獨又虛無,卻又時常泛起無數的漣漪。
愛因斯坦說: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就是人類竟然可以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無法證明它的存在到底是個秘密,還是一個笑話。因為存在本就是虛無的,一味的尋找最後的結果,只能回到原點,看見一片虛無。
人們把它稱之為挫折,於是再一次回到因果循環的輪迴中。
END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轉發、留言互動、在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