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十年前,你告訴我郭敬明會和李成儒一起出現在熱搜上我是一定不會信的。
《小時代》和《重案六組》千差萬別,郭敬明和李成儒也不在一個次元之內。
但《演員請就位》讓這兩個人產生了交集,並不可避免地站在了對立面。
也是,小四和大曾,似乎本就是組反義詞。
去年的第一季,郭敬明就和李成儒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了今年,兩人再續前緣,又把演技類節目變成了辯論類綜藝。
發生了什麼呢?想必熱心的吃瓜群眾都已經有所耳聞了。
事件的背景是兩個年輕演員演《陳情令》的片段,演得都不怎麼樣,具體不怎麼樣到什麼程度,我不評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反正是讓人感到如鯁在喉、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表演結束之後,四位導演一開始的評價也比較統一,不行就是不行,包括郭敬明在內,沒人說行。
關鍵是評級階段。
每段表演演完,四位導演是要做選擇的,選出演得更好的一位,給予更高的評級,這一段《陳情令》,雖然兩個演員都不太好,但何昶希顯然是要更差一些的,於是其餘三個導演都沒選何昶希。
這時,郭敬明做出了驚人之舉,他給了何昶希一張S卡。
S卡的意思是「super」,大概就是要給到演技非常出色的演員的意思,四位導演一共只有八張S卡,獲得S卡的演員,在後續的比賽裡有一定的優先權利。
郭敬明可能是《非誠勿擾》看得比較多,將S卡理解成了類似「爆燈」的存在,心動了,就選擇了,無關演技,只憑眼緣。
郭敬明選完,臺上的導演和臺下的演員都挺驚訝,大家張開了大大的嘴巴,豎起了耳朵想聽郭老師能講出什麼新鮮道理。
英文不錯的郭老師說,自己理解啊,「S」有「student」和「seed」的意思。
他發S卡,是作為老師希望能幫助到學生,是希望這張S卡能夠在何昶希的心裡種下一顆種子,讓他以後在成為一個優秀演員的時候,能夠記得自己是在《演員請就位》開始發芽的。(???)
話講得很好聽,乍一聽好像也挺有道理,但仔細一琢磨都是強詞奪理。
多年研究郭敬明發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郭敬明的說話之道,特別適合當下的網絡輿論環境。
大家只看截圖只看片段,其實通常看不出郭敬明言論的問題。
因為他說的都是「對」的,他的話單拎出來,沒一句是有問題的,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分分鐘春風化雨。
但是,你如果搞清楚這些話產生的語境,明白了來龍去脈,就會知道他的詭辯,根本經不起推敲。
這不是和他辯論是輸是贏的問題,而是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和別人好好講道理,而是給自己預設好了方向,一說到底,你說東他說西,你說一加一等於二,他說我們不做數學題,這麼玩,怎麼都立於不敗之地。
換句話說,真正厲害的辯手如果遇到了郭敬明,恐怕是不願意與他爭辯的,因為沒意思,因為沒水平。
本來就是檔有比賽性質的演技類節目,演技高下也不是多難判斷的事情,郭敬明可以說他覺得何昶希演得很好所以他給S卡,但他不能說明知道何昶希演得差卻因為要給對方種子而給S卡。
你要給種子,怎麼不問人家要郵箱呢?
爾冬陞導演第一期裡懟這個懟那個,到了第二期已經沒有憤怒了,多半是發現演技差的人實在太多。
看到郭敬明亂發S卡,爾冬陞只說了句:
「我希望他能跟敬明合作。」
多狠啊,嫌棄藏在祝福裡,看戲的快樂爾冬陞終於明白了。
陳凱歌身經百戰,見的多了,才不會被郭敬明的詭辯誆到,英語同樣不錯的陳導演表示,對他來說,「S」是個大大的surprise。
值得一提的是,陳凱歌的英語水平顯然要好過郭敬明,郭敬明說了兩個單詞,陳凱歌可直接說了半個句子。
按理說,到這裡,這個發卡風波也就該告一段落了。
但觀眾們發現了,演員們和導演們可能也發現了,李成儒老師沒發言啊。
上一季,這節目能出圈,除了靠陳凱歌精彩的專業點評,就指著李成儒怒懟郭敬明了。
果然,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不知道是節目組給了任務,還是確實看不慣郭敬明,年輕演員董思怡在演完自己的片段後大膽發問,說自己想知道發這個S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郭敬明說我給S啊,就是我想找他拍戲。
陳凱歌說了,這個S卡代表我們對演技的看法,沒明著說郭敬明的標準是扯犢子,但不贊同的意思是很明確了。
郭敬明就繼續自己那一套詭辯術,但已經不太能吸引人了。
「老實人」陳凱歌決定祭出大殺器,讓沉寂許久的李成儒出馬和郭敬明battle。
李成儒表情挺迷茫的,內心其實不迷茫,他是想說話很久了但一直沒什麼機會,他說啊,我不喜歡這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各種做法。
很簡單,李成儒的意思是,你郭敬明說了那麼多其實不就是無視規則嗎?
李成儒話還沒說完,就被郭敬明打斷了。
李成儒挺生氣的,就說:小小的年紀要懂得尊重人。
然後李成儒繼續強調規則的重要性,郭敬明呢,則繼續詭辯,說自己是老師,說什麼差學生老師也要教,還說自己拍電影的時候並不是所有演員的演技都很成熟。
我也是納悶了,難道郭敬明導演真的覺得自己拍的電影很出色嗎?
這些演技不是很成熟的演員,難道不是貢獻了不是很好的表演,而讓劇本本就不是很精彩的電影變得更加不是很讓人能看下去嗎?
再者說了,差學生老師當然要教,但不代表要把該給好學生的獎學金髮給差學生。
黃奕一語道破天機,導演好會說話。
會不會拍戲懂不懂演戲另說,會說話是確實會說話。
可惜,說的話,都是詭辯。
郭敬明看到自己在言語上佔據上風了,就將剩勇追窮寇,又說,上一季我就給李老師說了,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的存在。
說白了,這就是存在即合理那一套。
李成儒說了,這個就是你郭敬明的口頭禪。
郭敬明終於抓住漏洞了,他沒說「存在即合理」,他說的是「請允許它的存在」,但李成儒這麼說,所以他抓住不放。
但其實,兩句話說白了就是一碼事,郭敬明這樣的詭辯家,最擅長做的事情,正是摳字眼,將辯論繼續偏離正軌,從而在無關緊要的戰場上取得勝利。
這時,最不該加入battle卻加入了battle的人出現了。
主持人大鵬站了出來和郭敬明一起摳字眼,並在隨後的battle中表示自己站郭敬明,說了一些「我們有不同觀點的交鋒」之類的片湯話,結束了這場爭論。
什麼叫片湯話?
經常看足球的朋友們可能知道央視有位著名解說徐陽徐指導,他解說比賽,就喜歡說「在加強進攻的同時要注意防守」之類的話。
都對,但沒什麼意義。
說完這番話之後,大鵬面露喜色,節目之後還上了名為「大鵬情商」的熱搜。
要我說,「大鵬情商」這四個字的彆扭程度,恐怕僅次於一本書的名字:畢福劍的說話之道。
主持人要做的事情,不該「站」這個更不該是「站」那個,拉偏架是主持人的大忌,說片湯話沒錯,但說完於事無補的片湯話還標榜高情商,就有點尷尬了。
總而言之,這場郭敬明battle李成儒的大戲,其實並沒有什麼結果。
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必說服誰。
誰佔理,觀眾心裡明鏡似的。
郭敬明真要說自己選演員給S卡就是因為自己獨特的審美,自己就是喜歡花美男,那其實大家倒也沒什麼可說的,但他非要詭辯扯各種各樣的大道理,就有些把觀眾都當三歲小孩來哄了。
李成儒吃虧就吃虧在說話的方式問題上,李老師年紀大了,有種好為人師的氣質,遇到郭敬明這種詭辯專家,更難免著急上火說話變衝,一衝就容易不討喜,被詭辯專家抓住了漏洞,就有苦說不出了。
但是,李成儒在節目中做了些什麼,觀眾也是看得到的。
除了和郭敬明爭論,李老師給演員們提建議,還是相當有價值的,比如他給費啟鳴講戲那一段,就一定讓費啟鳴受用不少。
再者說了,李成儒也不是見誰脾氣都不好。
胡杏兒表演完,李成儒點評的時候一口一個「您」,用了敬語還要帶「老師」的稱謂,面對真正有本事的演員,李成儒也是給夠了尊重。
但像胡杏兒這樣的演員,得到的關注度其實並沒有很高。
一檔演技類節目,從來沒有靠誰的演技出過圈,而是屢屢靠製造話題霸佔熱搜。
說到底,其實還是這種演技類節目本身的問題。
表演片段作為節目主體,其實是挺無聊的,演技差的演員表演不好看,演技好的演員表演其實也沒什麼看點,自然而然,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了各種場外因素上,比如導演們的點評,比如李成儒和郭敬明的爭論。
換句話說,這些場外因素,某種程度上也挽救了這樣的節目。
看到郭敬明挨罵,開心的可不是李成儒。
節目需要流量,觀眾需要談資,至於演技,又有誰真的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