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張魯傳》記載:「張魯字公祺,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張魯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道陵祖孫三代經營五鬥米道,在四川蜀地成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後來張魯歸順曹操,張道陵創立的正一道得以保留,並延續千年至今。這是歷史上記載中的張道陵。張道陵天行道之師正一真人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之一,張家延續至今。
張道陵作為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之一,在民間很有影響。很多道家典籍中都將其視為神仙。葛洪《神仙傳》中詳細記載了張道陵的身世。張道陵修習道法,築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丹成之後有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後來就被稱為龍虎山。其時張道陵已有六十多歲,服下神丹之後,身體健壯如青年,後又得秘書以及驅鬼之術。為了傳播道法,他離開龍虎山,又到了蜀郡的鶴鳴山修行,著作道書,並且以符水為民治病,信者甚眾。張道陵在蜀中成立了正一盟威道。很多人追隨他學道,以五鬥米為資,後來也稱其成立的教派為五鬥米道。
張道陵創立的教派是以老子的經典學說為宗旨的,因為老子一直說的就是道,東漢時期在蜀山中修煉的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傳授他道法,要讓他推行正一道,張道陵就決定立教為正一盟威道,他對外說太上老君封他為正一真人,有了太上老君的封號,張道陵在進行學術傳播的時候更為便利。他的道徒都尊稱他為天行道之師,後人慢慢也開始接受這個稱呼,都叫他張天師了。
張道陵把老子的《道德經》作為教會學習的標準,張道陵親自寫了《老子想爾注》推廣自己推行的教義,此外張道陵還寫了二十四篇道書,作為教徒的行動準則,張道陵將教徒分成二十四治,讓他們分別管理,每個只都有一個統領的宗教首領,而且他還必須擔任主持祭祀的法師他要具備和鬼怪戰鬥的道行。五鬥米教的活動日上,張道陵設立靜室,讓教徒們在這裡反省思過,禱告跪拜,道徒生病了,讓他寫上自己的名字,說明已經懺悔認罪過了,張道陵122歲的時候,宣布天師的位置由自己的兒子張衡繼承,而且規定道教的傳承只能有張氏來擔當。
天師道在東晉和隋唐時期開始流行起來,就連當時的唐玄宗都是親自追封張道陵為太師,而在元朝以後,又被當時的皇帝追封為了「天師」的稱號並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而天師一脈的傳承從古至今都是自己家解決的,由於都是自傳,不受朝廷的詔書等約束,從而歷史很難考證,這也導致了到現在自第63代天師張恩溥之後,在第64代天師傳承的時候出了點問題,這些爭執是指作為第63代天師張恩溥的侄子張源說自己是第64代天師,可是,在2008年的時候,張美良說自己才是第64代天師,而在2009年的時候,臺灣方面又說張道禎才是第64代天師,但是由於大家都沒有信物從而到現在都在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