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我給大家談一下道教正一派的符籙文化,大家都從影視作品中看到過一些關於道士的形象,尤其是香港著名演員林正英老師,他在影視作品中表演的殭屍道長給我們留下很深刻得印象。這些影視作品與我們經常在廟裡道觀中看到的道士有所不同。像林正英老師表演的這種道士形象是我們道教正一派茅山法的道士。很多年輕人都是看林正英老師表演的這種道士開始喜愛了解道士文化的。
一、正一道的淵源和歷史
在東漢時期漢和帝永元2年(公元90年),江蘇沛縣人張陵,他帶領他的弟子王長遊歷天下名山大川,後入鄱陽湖,溯流而上來到了江西信州的雲錦山,也就是我們現在江西市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他在龍虎山東北7.5公裡的西仙源壁魯洞中得到了上古軒轅黃帝留下的丹書,這個傳說有點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玄幻小說和影視作品中表演的情節,很有意思。
張道陵祖師,他是江蘇沛縣人,相傳他的母親生他的時候夢見魁星下降,異香滿室。張道陵生下以後就與常人不同,據說他7歲就能夠通曉《道德經》,對於天文地理之書無不通曉,後漢和帝幾次徵他入宮為官,他都拒絕。他認為儒家之書無法解決生死之問題,他於是棄儒開始學習長生之道。他曾任重慶巴縣的縣令,看到人們疾苦,他想拯救黎民百姓,於是他開始帶領弟子尋找長生之術,他認為,歲月輪轉,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父母妻妾,轉而就會消失,所以他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他開始入山尋道。
二、創二十四治傳道設教
他這一路走過來,從淮河到桐柏山,開始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的雲錦山住了下來。這時這裡的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道家的福地洞天,張道陵祖師就在山上結廬而居,開始煉丹,據說他練成仙丹以後,丹成龍虎而現,又有一說因為這個山形似龍蟠虎踞,故後人把雲錦山改名為龍虎山。是我們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張道陵祖師在龍虎山,棲居30年左右,達到在他90歲高齡的時候,帶領弟子們開始入蜀。在四川重慶一帶設立道壇,設立二十四治,傳道設教。
他在這個年紀,耄耋之年的時候,為什麼要去四川呢?因為當時川蜀一帶少數民族部落比較多,巫蠱之風之比較盛行,很多原始的祭祀方式還在保留著。祖天師看到這個地區的人們比較落後、愚昧,他要興教法之道,他讓人們入道的信徒交五鬥米,這個鬥啊,一鬥相當於現在的二升,啊,所以五鬥米對於當時候當時的人來說是不少,但是他拿這個米呀做什麼用呢?因為東漢末年的時期,戰亂頻繁,人們比較流離失所,祖天師就在山上設立義舍,設的這個像我們現在說的這種快捷酒店一樣,當然是不收費的,他把糧食放在這個義舍之中,讓過路的人們能夠有飯吃,有地方住。救濟這些流離因為戰爭流離失所的災民們。
三、天師從何而來
相傳祖天師在青城山大戰八部鬼帥,他手持太上老君給他的雌雄二劍,然後降服妖魔鬼怪,至今青城山還保留著敕筆石啊降魔石等遺蹟。後人尊他為天師,將張道陵祖師創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稱之為天師道。
我們道教中有四大天師,張道陵天師為四大天師之首,相傳他在109歲的時候,感太上老君親降授他《正一盟威經籙》、授他《正一盟威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二劍等法器、法寶,囑咐他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張天師呢他只想長生飛升,他就請問太上老君,說我要飛升,太上老君說由於你殺氣太大,降服這些鬼怪,大戰這些妖魔,你的殺氣太大,所以現在還飛升不了,還要渡化眾生,天師就用二十四品秘籙開始設立二十四治教化當地的百姓,後來追隨他的弟子有上萬人。啊,天師降妖除魔,普渡眾生,讓當地的百姓們非常感動。祖天師終於在永壽元年九月九日的時候,於四川雲臺山帶領他的弟子王長趙升白日飛升。後人他的第4世,第4世孫張盛真人,遵從古訓從陝西漢中攜帶天師留下的秘籙,法劍,法印等,回到龍虎山,找到祖天師在龍虎山留下的丹灶遺址,攜領家眷定居於此,開壇傳籙,以「正一經」為主要奉持經典,讓後人學習,至此正一天師道在龍虎山開始年年傳遞,至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
四、何謂正一
我們了解正一派的歷史傳說以後,要知道「正一」這兩個字具有怎樣的意義,在道教經典《雲笈七籤》中,是這樣講的:正一者,真一為宗。也就是真宗正一真宗為本。而真一呢則為道。清代的時候,五十四代天師張繼宗真人在《崆峒問答》一書中講到何謂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雜。正一之心則萬法歸一,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顆正心,正念,要有正氣,以正來制邪。正的反面就是邪啊,要用正的東西克服邪的東西,「一」就是「以一統萬」。
《道德經》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一切的根本的是「道」,而道開始的就是「一」。所以用「一」來統萬,以道為本,用正驅邪,所謂正一是針對偽邪提出來的,因為當時祖天師在川蜀一帶設立二十四治,降妖除魔的時候,也就是收服六天故氣,這些都是「巫邪之道」橫行當時候的鄉裡,熒惑百姓。尤其很多人呢走入邪道,天師呢看著這些偽邪的東西,啊。妖惑人心,他提出一個正一之宗,讓人們歸奉真道,這就是正一的來歷。
(圖文源自網絡)
中華民族是一個尊天法祖傳承的民族,祀天、祭祖,是中國人最重視典禮。祭祖的意義是緬懷先輩,弘揚祖德,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有望於後裔的繁昌。
天師林將歷代天師事跡完整詮釋,集中國史於一地,展現出偉大歷史見證,創出心靈生命的仙境。
本文資料和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轉載的目的在於傳播信息的需要,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平臺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敬請讀者自行鑑定。如轉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幾時於本平臺管理員聯繫,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以保障版權方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