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道士為什麼容易單身

2021-02-19 青年道教

       道士為什麼容易單身???為什麼?相信好多道友也是有同樣的想法?到了適婚的年齡卻並沒有出現對的人!真是可悲,可嘆啊 !

       相信許多善信會說:「道士不是出家人嗎?出家人不是應該清心寡欲,忘卻紅塵,六根清淨嗎?」    其實並不是哦!

   眾所周知,佛教徒是改姓從佛陀而姓的。但道教則不改姓的,道士們相信,人通過修煉是可以得道成仙的!而仙道者則要先於人道而修起;人道者則又是以父母之道為主。自古成仙者多為孝子,不孝則不足以「得道成仙」也;而姓又為中華民族之血脈相承相認的符號特徵,也是存在孝心的一種標誌!因此,道士岀家修道者皆不改其姓也。

  至於道士是否能結婚,則要依按派別而定。在道教中,不同的派別有著不同的要求,道士在法職中分不同的層次,其身處於不同層次中,要求也各有不同。就整體而言,道教中的正一派道士,絕大多數是結婚立室的,儘管住觀道士稱之為岀家,但也是成家立室的。

        正一派道士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該派道士按傳統皆為在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平時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法事必須獨居素食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髮式隨俗。俗稱:火居道士。所以相信看到這好多善信也明白了!
       


       在封建社會時期的婚姻主要是家長包辦婚姻。《詩·齊風·南山》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即必須是「父母之命」。封建婚姻的成立還要經過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程序,即所謂「六禮」。納採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女家同意議婚後,男家備彩禮前去求婚;問名是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時;納吉是男家根據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卜得吉兆以後,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納徵也叫納幣,是由男家送聘禮給女家;請期是男家擇定婚期,請求女家同意;親迎是新郎至女家迎娶。歷代法典都有類似「六禮」的規定。後世締結婚姻時,男方付給女方一定的財物作為「聘財」,就淵源於「六禮」中的「納採」和「納徵」。這實際上是買賣婚姻,即所謂「賣女納財,買婦輸絹」,「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顏氏家訓·治家》)。封建法律確認聘財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唐律規定:「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唐律疏議》說:「婚禮,先以聘財為信,故禮云:聘則為妻」。故此小道認為在封建社會到了適婚年齡的道士娶妻生子比較容易!

        而作為在現代化社會的道士吧,你會面臨在這樣的難題,在處對象的道士吧,可能雙方都覺得可以結婚了,然後就是見女方家長,儘管你不是穿著仙風道骨的道袍,而是穿的很正常,但總會面對到這一話題:小x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啊?當你回答道:我是做道士的,對方家長肯定會說:哦,做道士的,小x啊,你怎麼年紀輕輕做道士,道士不是都說些老頭子退休沒事做的嘛!那你有工資嗎?多少一個月啊?然而現代住宮觀的道士吧,是說單費的,每個月的單費也只能夠自己開銷,而散居道士吧,以上門做道場為主,可能比宮觀的多點,但人家父母不是這樣想的,他們往往會考慮到你的工資,工作,名聲等等?相信很多人會問:名聲?打個比方吧,你娶了他家女兒,別人會問老x啊,你女婿是做什麼工作的啊?相信這時他們很不願提起!所以可能很多在處對象的道友被棒打鴛鴦!在者就是很多到了適婚年齡卻久久沒有處對象的道友會說:我發現自己都不會處對象了,可能是一個人習慣了!還有就是身邊接觸不到年紀相仿的女性,想來也是!住宮觀的道長吧需要維護自己道士身份的形象,總不能說年齡相仿的來了你所在的宮觀你就跑上去要號碼要微信吧,那樣的話別人會認為這道士怎麼這樣的啊。。。。。再者就是做道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科儀法事,經韻腔口,十番鑼鼓等等,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什麼時間了!再者就是作為道士的身份,你也得維護道士的形象吧,不可能經常出沒在夜店,ktv等聲色場所吧!再者就是當你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人家問起你做什麼時,你說做道士的,也容易被拒絕吧!

       所以久而久之你單身就了就習慣了!可能你自己心裡渴望遇到那個對的人,但是自你做了道士後就接觸年齡相仿的異性少了,所以機會就少了,所以以上的一些原因也是正一派道士為什麼容易單身的原因!

       小道也在此願各位道友都有一份好姻緣,為道門添丁添孫,更好的傳揚道法也是大家的責任哦!

相關焦點

  • 道教的全真派與正一派
    北宋以後,道教的流派發展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等。自明清以來,道教唯存全真、正一兩大派,流傳至今。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派」,為道教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王嚞,號重陽子,即王重陽。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山東傳道,以全性返真為宗旨,名其講道處曰「全真庵」,入道者為「全真道士」。
  • 正一道派從何而來
    今天由我給大家談一下道教正一派的符籙文化,大家都從影視作品中看到過一些關於道士的形象,尤其是香港著名演員林正英老師,他在影視作品中表演的殭屍道長給我們留下很深刻得印象
  • 道教的全真派和正一派,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正一派也稱作正一道、正一教,尊張道陵為祖師,主要從事醮儀與符籙。全真派也稱作全真道、全真教,尊王重陽為祖師,主要從事煉養和清修。道教正一,尊天敬祖,濟世度人正一道道士按傳統都是不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裡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沒有宮觀的正一道士,也稱火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從事各種非宗教職業,遇有喜慶節日或喪葬時,應喜主或喪主之請,穿上道裝去作法事。當然,也有少數正一道士自願不結婚、不食葷,過出家生活的。近現代,一些正一派女道士也模仿全真派女道士,平時也穿道裝,束髮。
  • 正一派、全真派:這兩道家派別有何不同?
    《龍虎山張天師》海報近期比較火的電影《龍虎山張天師》講述了當時在巴蜀一帶,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巴蜀鬥巫蠱的故事;為什麼要提龍虎山張天師了張天師畫像張天師,本名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漢朝東漢時期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 道教全真派與正一派有哪些區別?各派修煉有何特點?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起源於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崇拜。隋唐時期,道教盛興,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元朝後,正一道成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道教自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改革、整頓後,直到北宋末年,已逐漸式微。以符籙派為主流的道教,支派爭流,一些道流徇末遺本,流弊時現。
  • 一萬字詳解:正一道士授籙那些事兒
    而從道教組織本身而言,授予某人道籙,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被授予某一籙 ,則表示該人已經正式皈依道門,也標誌著他在道派中處於什麼地位 。授籙時實際上與授符聯繫在一起 ,所以泛稱為授符籙 。蓋籙本是道士之中秘密傳授的文契,籙中有仙童玉女、將軍吏兵等眾,可供法師驅策。是以玄壇科戒中有一條就是道士不受籙職的,不能為人章醮。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因此道士們非常樂意食素,甚至有些道士還千方百計地少吃少喝,以服食丹藥、辟穀、修鍊氣功等方法來代替日常飲食。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建國以前在白雲觀的觀察記載,道觀中每天的菜譜和蔬菜用量都是經過仔細選定的,如果發現有人作弊,則從嚴處罰般道眾在大齋堂用膳,早晚喝稀飯,兩人一碟鹹菜;中午吃玉米面窩頭和炒菜,外加兩人一碟鹹菜。
  • 道教正一、全真兩派之區別
    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可娶妻成家立業、茹葷、飲酒;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降邪驅鬼、超度追薦為主要宗教活動。「正一」寓意「正以治邪,一以統萬」、「真一不二」。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觀修行,不娶妻,不茹葷,不飲酒,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其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皈依道教一般指皈依全真派或正一派,皈依後稱道教居士、信士,可住觀也可居家修行,可娶妻成家立業、茹葷、飲酒。
  • 道教全真教與正一教的區別
    道士不婚、素食,常住宮觀清修,為出家道士。正一道道教符籙各派的總稱。張陵第三十八代後裔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龍虎山、閤皂山、茅山)符籙。2、正一道士食葷髮式隨俗不住宮觀,可以有家室,為在家道士。3、除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全真派與正一派在教法與科儀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經懺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煉內丹。
  • 什麼是道士?道士有沒有女性,當道士需要出家嗎?
    道士就是指奉道行道的有道之士,或道教的神職人員。據資料記載,道士之名源於古時候的方士,《太霄琅書經》上說:「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道士之名,源於他們的行住坐臥,觀念思想,一切唯「道」是從。
  • 鎮江的茅山道士,就是影視劇中驅鬼捉妖道士的原型
    上世紀九十年代,港劇鬼片,屢有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的茅山道士,這茅山道士與鎮江句容的茅山有何關聯呢?茅山道士,來源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其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之弟子,稱為茅山道士。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處,距南京約60公裡。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
  • 道家弟子入門常識之正一派和全真派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士,當年香港道士電影風靡一時,大部分朋友都知道了茅山道士九叔,但貧道今天要和大家真正的介紹一下道士是幹什麼的,又有哪些門派之分。諸位看官瓜子飲料備好,且聽小道一一道來。 道教在中國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按照道歷來算,距今是已經4717年了,為什麼呢?
  • 一組百年前道士的實拍老照片:道骨仙風,圖七道士正打坐「入定」
    今天我們很多人對於道教的認識大多來源於影視劇,不過真實的道士與影視劇中表現的想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老照片帶著大家看看百年前的道士長什麼樣。這張照片就是清末民初的道士。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興於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基本完善。在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
  • 古人為何把道士稱為「牛鼻子老道」?看完改變了對他們的認知
    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嚴格遵守道教戒律,期望通過刻苦修行以求長生久視,同時道士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影響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道士產生於道教,東漢中葉,教祖張道陵天師分別在龍虎山和鶴鳴山修道煉丹,最終創立了道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因此道士在華夏大地也存在了數千年的歷史。道士見證了歷史的盛衰,同樣也歷經了道教的繁榮與沒落。
  • 道士結婚,兒子炫富,網友:現實為啥和影視劇差別這麼大?
    據考證,道教細分起來有十宗十三派。到了明代,官方設立了主管道教事務的道錄司,為了方便管理,正式把它們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王重陽這一派的北宗,和張伯端的南宗,由於共尊鍾離權和呂洞賓為祖,都以養氣練內丹為主,就劃歸全真派。而龍虎山、茅山、皂閣山這些以符祿齋醮為主,替人消災祈福、求籤問卜、畫符捉鬼的,就劃歸正一派。
  • 正一派授籙道士心印秘密大公開(全)
    《正一派授籙心印的千古之秘(下):煉將》昨天沒有發出去,可見傳法機緣未至,而元辰心印在《天壇玉格》上有載,這些心印符篆已然不算是秘密。然而貧道見當今不少道門中人,未知其心印源流,傳授弟子時解釋不太全面,故而在此正本清源一下,說明一些關竅之處,若是有助後學,亦不枉此番心思。
  • 《一人之下》第三季,道士為什麼會被稱為「牛鼻子」
    提到了有趣的事情,從什麼時候「牛鼻子」成為了道士的標籤,下面我們就來深究一下!「牛鼻子」的稱呼來自於道士獨特的服飾裝扮每個教派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服飾,用以區分派別,道教也是如此。道士著帽,名為道士帽,又稱「沖天帽」,前沿上翹,類似牛鼻。
  • 一人之下509:無根生師傅是正一派馮道長,神明靈源自天師府?
    一人之下509:無根生師傅是正一派馮道長,神明靈源自天師府?說起來道長這個稱謂可不是能隨便亂叫,也不是能夠自封的,我們都知道道教分支繁雜,但往大了說無論是天師府,上清派,還是茅山派等等,都是「正一教」的分支。而無根生的師傅馮道長,顯然也是道教的一員,至於他到底是哪一個分支雖然暫且沒說,但是從張懷義的所作所為可以猜測,應該是出自天師府!為何這樣說呢?
  • 道教:齊雲山,被譽為「江南小武當」,見證全真教和正一道的合併
    據史料記載,唐朝末年,一個叫龔棲霞的道士雲遊至齊雲山,隱居於石門巖,由此開創了齊雲山道教文化一脈。其後,南宋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方士餘道元自黃山雲遊至齊雲山天門巖,斬草結庵以居,得到當地好道居士的贊助,並創建了佑聖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
  • 道教門派系列:玄之又玄的重玄派,與正一道並列的全真教!(下)
    文/曉夢閣主道教門派多達86個,選擇性地給大家介紹了主要的門派,前期說到了正一道、上清派、靈寶派、劍仙門、太一教,這一期來說說道教重要哲學流派的重玄派,和正一道並列的全真教。重玄派起源魏晉,以東晉道士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道德經》而奠定宗門。之後又吸收了佛教的「雙遣法」,融入莊子的「忘心」,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即為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放入重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