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為什麼容易單身???為什麼?相信好多道友也是有同樣的想法?到了適婚的年齡卻並沒有出現對的人!真是可悲,可嘆啊 !
相信許多善信會說:「道士不是出家人嗎?出家人不是應該清心寡欲,忘卻紅塵,六根清淨嗎?」 其實並不是哦!
眾所周知,佛教徒是改姓從佛陀而姓的。但道教則不改姓的,道士們相信,人通過修煉是可以得道成仙的!而仙道者則要先於人道而修起;人道者則又是以父母之道為主。自古成仙者多為孝子,不孝則不足以「得道成仙」也;而姓又為中華民族之血脈相承相認的符號特徵,也是存在孝心的一種標誌!因此,道士岀家修道者皆不改其姓也。
至於道士是否能結婚,則要依按派別而定。在道教中,不同的派別有著不同的要求,道士在法職中分不同的層次,其身處於不同層次中,要求也各有不同。就整體而言,道教中的正一派道士,絕大多數是結婚立室的,儘管住觀道士稱之為岀家,但也是成家立室的。
正一派道士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該派道士按傳統皆為在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平時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法事必須獨居素食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髮式隨俗。俗稱:火居道士。所以相信看到這好多善信也明白了!
在封建社會時期的婚姻主要是家長包辦婚姻。《詩·齊風·南山》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即必須是「父母之命」。封建婚姻的成立還要經過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程序,即所謂「六禮」。納採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女家同意議婚後,男家備彩禮前去求婚;問名是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時;納吉是男家根據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卜得吉兆以後,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納徵也叫納幣,是由男家送聘禮給女家;請期是男家擇定婚期,請求女家同意;親迎是新郎至女家迎娶。歷代法典都有類似「六禮」的規定。後世締結婚姻時,男方付給女方一定的財物作為「聘財」,就淵源於「六禮」中的「納採」和「納徵」。這實際上是買賣婚姻,即所謂「賣女納財,買婦輸絹」,「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顏氏家訓·治家》)。封建法律確認聘財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唐律規定:「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唐律疏議》說:「婚禮,先以聘財為信,故禮云:聘則為妻」。故此小道認為在封建社會到了適婚年齡的道士娶妻生子比較容易!
而作為在現代化社會的道士吧,你會面臨在這樣的難題,在處對象的道士吧,可能雙方都覺得可以結婚了,然後就是見女方家長,儘管你不是穿著仙風道骨的道袍,而是穿的很正常,但總會面對到這一話題:小x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啊?當你回答道:我是做道士的,對方家長肯定會說:哦,做道士的,小x啊,你怎麼年紀輕輕做道士,道士不是都說些老頭子退休沒事做的嘛!那你有工資嗎?多少一個月啊?然而現代住宮觀的道士吧,是說單費的,每個月的單費也只能夠自己開銷,而散居道士吧,以上門做道場為主,可能比宮觀的多點,但人家父母不是這樣想的,他們往往會考慮到你的工資,工作,名聲等等?相信很多人會問:名聲?打個比方吧,你娶了他家女兒,別人會問老x啊,你女婿是做什麼工作的啊?相信這時他們很不願提起!所以可能很多在處對象的道友被棒打鴛鴦!在者就是很多到了適婚年齡卻久久沒有處對象的道友會說:我發現自己都不會處對象了,可能是一個人習慣了!還有就是身邊接觸不到年紀相仿的女性,想來也是!住宮觀的道長吧需要維護自己道士身份的形象,總不能說年齡相仿的來了你所在的宮觀你就跑上去要號碼要微信吧,那樣的話別人會認為這道士怎麼這樣的啊。。。。。再者就是做道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科儀法事,經韻腔口,十番鑼鼓等等,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什麼時間了!再者就是作為道士的身份,你也得維護道士的形象吧,不可能經常出沒在夜店,ktv等聲色場所吧!再者就是當你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人家問起你做什麼時,你說做道士的,也容易被拒絕吧!
所以久而久之你單身就了就習慣了!可能你自己心裡渴望遇到那個對的人,但是自你做了道士後就接觸年齡相仿的異性少了,所以機會就少了,所以以上的一些原因也是正一派道士為什麼容易單身的原因!
小道也在此願各位道友都有一份好姻緣,為道門添丁添孫,更好的傳揚道法也是大家的責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