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番字仲舉,今河南平輿縣人,生年不詳,死於建寧元年(漢靈帝繼位之時),他的一生可以用如下一首詩來概括!
少年志平天下,
幾經官場沉浮,
老驥初心未改,
志未平生先死。
一、少年志平天下。
陳番年少時是劉炳漢衝帝時期,爺爺是河東太守,當時外有強敵做亂,內有外戚專權,地方多貪官汙吏,皇帝也沒有怎麼治理國家,使民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正處在這樣一個時期的少年陳番便立下要澄清天下的大志,從小跟隨老師胡廣學習儒學,但是從小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不怎麼愛打掃衛生,這樣人也很邋遢,有空閒時間寧願做著發呆、玩也不願意打掃衛生,有一天,陳番正好無聊的坐在屋裡發呆,暢想未來,父親的同縣朋友薛勤過來串門,看到滿屋子的垃圾,覺得看不下去了對他說「小子,你為什麼寧願發呆也不打掃衛生迎接我這位客人呢?」陳番瞟了一眼說「大丈夫,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垃圾為己任,哪還能顧得上這一屋子的垃圾呢?」薛勤知道陳番的志向遠大,立即對他刮目相看,但同時也想搓搓他的銳氣,便用一種譏諷的語氣跟他說「小子,道理雖然是如此,但是一屋都掃不好,哪能掃好天下呢?」陳番並沒有過激的舉動,而是想了一會,應聲附和,連忙拿起掃把打掃,把整個屋子掃的乾乾淨淨,從此便讓他掃除天下的志向更加堅定!
二、幾經官場沉浮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長起來的陳番被朝廷推舉為孝廉,開始步入了官場,初入官場為郎中,郎中是當時步入官場的實習生,曹操也做過同樣的職位,用現代解釋是宮廷的寶安兼提意見的官職!
初入職場沒過多久,母親便去世了,於是辭職回家守孝三年,期滿後被刺史周景召為自己的秘書,當時稱之為(別駕),意思是出行時與刺史分開各做一輛車,所以被稱作別駕。
兩個人在一起共事的時刻,難免會有爭吵,當爭吵不休的時刻陳番每每掙的面紅耳赤,而刺史周景卻面不改色,因為最終拍板的還得是他,當陳番據理力爭後又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陳番一急眼拍拍屁股老子不幹了,辭官拂袖而去。
陳番他相信是金子怎會發光的,然而也是如此,沒過多久被舉為方正(方正是個舉薦科目,可以解釋為應對的要求,如果當時有人賢良,就有可能被舉方正,賢良方正)同時又被太尉李固上書舉薦,得到貴人的幫助很快上升為議郎任樂安太守,身正不怕影子歪,當時李膺任青州刺史時,其他有貪汙的太守都主動辭職,而陳番應為自己為官清白只有他沒走,而且李膺對他也是格外照顧,正是如此,他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梁翼。從而被貶官為縣令,時間過不久,當梁翼一黨被清除後,有招陳番去京城任職,時常侍奉在劉志左右,由於屢屢上書要劉志改變他的一些作風,從而被免職。
從做官開始,到辭職、升遷、貶官、升遷再到免職,陳番始終堅持他的剛正不阿,以掃除天下的志向始終如一,可是當時政自上而下的昏庸無道,並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道德經》中說國家昏亂有忠臣,而陳番就是這種忠臣!
三、老驥初心未改。
被免職的陳番已經七十來歲了,雖然有心,但是沒有那個力,同時也沒有那個職位,面對他的只是黃昏最後的回憶,然而老天或許又給了他最後一次機會,漢恆帝劉志駕崩,又沒有生一個兒子,這個時刻皇帝位置空缺,而當時的朝廷說需要一位剛正不阿賢能的人來輔佐皇帝,陳番就被任為太傅,此時整個朝廷基本上掌握在宦官的手中,對於當時外戚竇武完全沒有存在感,他想搬到宦官集團,而剛好國親劉淑、陳番都有此意思,於是三個人聯合起來策劃了肅清宦官的政變。
可恨當時宦官集團的耳目眾多,事情很快就敗露了,竇武、劉淑自殺,而年過七十的陳番獨自帶著幾十個學生,衝入宮中做最後的掙扎,結局可想而知,以陳番被捕而告終!
四、志未平生先死。
最終被捕當晚就被宦官們活活打死了,夢想未能完成就這樣消亡,這是陳番的遺憾,是竇武、劉淑的遺憾,同時是整個時代的遺憾。自陳番去世之後,敢於直諫、剛正不阿的人基本沒有了,從此整個朝廷一蹶不振自漢靈帝去世後漢朝已經名存實亡。
蘇轍:蕃一朝老臣,名重天下,而狷狂寡慮,乃與未嘗更事者比,幾乎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斯豈孔子所謂賢哉!
王夫之:竇武、陳蕃殺,而漢之亡必不可支矣。陳蕃老矣,而誅權豎、安社稷、扶進君子之心,不為少衰,惜乎不知擇而託於竇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