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聽到大人教育我們的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是,如果連一間屋子都打掃不乾淨,以後怎麼做大事業呢?
故事來源於《後漢書》:東漢有一個叫陳蕃的人,是當時的太守,也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在他15歲的時候,獨自一人居住。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看到他的房間非常的髒亂,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房間來迎接賓客呢?」陳蕃倒也是豪氣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意思是,大丈夫做事情,應該以治理天下為重,何須在乎一間房子呢?薛勤聽了之後嘖嘖稱奇,覺得陳蕃是個人才。
顯然,這裡陳蕃表達的應該是「掃天下,不掃一屋」的觀點。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人逐漸把這句話演變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更看重「掃一屋」。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
是掃好一屋,還是應該掃盡天下?
其實,我們可以把掃一屋和掃天下歸為四類人。
1.既掃一屋,又掃天下。這類人屬於全才。
全才不僅擅長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對於其他知識和技能也能迅速掌握。更重要的是,全才有欲望,有決心,有毅力去鑽研學習新的東西。
此外,事無巨細,只要在他們手中總會辦得漂亮妥當,讓人放心,踏實。
全才往往都是工作狂,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但並非工作狂就是全才,還需要一個天生聰穎的腦袋,需要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
上到國家大事,下到柴米油鹽,全才都能親力親為,安排妥當,既聰明,又能幹,還肯幹,掃得淨一屋,掃得清天下。
當然,這樣的全才少之又少,一旦出現,都是國之棟梁,民之依託。
2.不掃一屋,只掃天下。這類人屬於人才。
相比於全才的認真與勤奮,人才顯然瀟灑得多。
人才有能力,但也孤傲,不願去做「一屋之事」,也做不好「一屋之事」,因為在他們的心裡,做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是大材小用,「天下事」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所以,人才往往都難以被發現,因為如果不能因才施用,人才看起來就庸庸碌碌,甚至有一些笨拙和懶散。
人才只有靜心等待自己的伯樂和一個機遇,以發揮出自己的能量。
對於伯樂來說,也需要眼光和耐心,才能選中真正的千裡馬。
所謂: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3.掃一屋,不掃天下。這類人屬於專才。
專才能做好一件工作,精通一個領域,熟悉一個行業,也用了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熟悉的事情之上,以至於難以再顧及」窗外事「。
專才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熱愛這個行業,二是要精通這個行業,這兩個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因為愛,所以願意花時間去學習,然後逐漸精通。
因為精通,獲得了成就感,滿足感,最終更熱愛。
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才能發掘出一個人真正的潛力。
專才是幸福的,他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即使遇到什麼困難,或者不被看好,都不會改變他們堅定的信念。
在自己的「屋子裡「,他們有信心,也有信念。
4.不掃一屋,也不掃天下。這類人屬於蠢材。
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的人,總是在關鍵的時刻掉鏈子,哪怕是小事,只要交給他們總是不放心,大概率做不好。無論是工作、學習、生活,甚至是玩,都不給力。
然而最為致命的,是他們有幾個共性:
怨天尤人:把自己的不成功歸結於外界因素,總之和自身無關。
好高騖遠:沒有什麼本事卻總覺得自己能行,不學習卻覺得什麼都懂,簡單的工作看不上,複雜的工作做不來。
愛找藉口: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為自己的懦弱找藉口,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而且總能被自己說服。
蠢材就像是阿Q,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迅速找到精神勝利的方法,從而再一次自信滿滿的去迎接下一次失敗。
不過,至少他們是快樂的,是自我肯定的。
1每個人都應該準確認識自己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應該清楚自己的能力。
沒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根據以往的成績,經歷,學習能力,能對自己的實力有一個準確的定位。
別高估自己,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全才和天才,也別低估自己,妄自菲薄。聰明人總能看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特別是一些正在找工作,和一些才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應得的報酬不能準確衡量。
越來越多的人只在乎自己能得到什麼,而不是能付出什麼。
無論做什麼,都請先展示出自己的實力,這樣,別人知道該給你什麼樣的報酬。
2尋找屬於自己的場子
在當今社會,由於生活的壓力,大多數人無法將自己的愛好變為事業,為了生存,必然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學一些對自己未來沒有提升的技能。
這些可能佔據了所有時間,讓你沒有空閒去做你的專長,無法成為專才。
但無論如何也不要放棄,一定要相信,你擅長的必然是你熱愛的,才能發揮出你100%的潛能,堅持下去找到你的天空。
3 知人善任
對於渴求人才的企業來說,判斷員工是何種人才以及如何使用便成了重中之重。
管理者們需要具備發現人才的靈敏嗅覺,和如何與他們溝通的技巧。
對於四種不同的人,應該做到:
惜全才,敬人才,用專才,棄蠢材
在人類社會中,只要不是蠢材,都能有一席之地。
不要看輕自己,堅持學習。
掃一屋,還是掃天下,各憑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