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2 09:18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許濤
一紙家譜牽動血脈相連,尋根溯源踏訪先賢足跡。家譜,既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海寧通過接收、徵集、購買等途徑推進家譜收集工作,目前,藏有《海寧查氏族譜》《海寧朱氏小桃源支世系》《海寧硤石蔣氏支譜》等13姓16種紙質家譜,以及《安化王氏》《海昌祝氏》《海寧渤海陳氏》等19姓35種掃描、拍攝電子版家譜。記者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市史志學會會員高翔扮演著重要角色,他是一位熱心的家譜收集整理者,先後收集整理家譜50多部,他還在網易博客註冊了海寧家譜館,把收集整理的一些成果放上去,讓更多人看到。
高翔在家中整理資料。
從小對姓氏感興趣 被他人五修家譜感動
高翔今年40歲,家住丁橋鎮利群村,小地名皇崗,他從小就對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感興趣。「小時候聽見大人談論親戚關係的時候就覺得很有意思,誰家最遠的親戚在哪裡,誰家最早是從哪裡遷來的。」高翔說,有時碰到同姓的同學也忘不了問一句對方老家哪裡的!
後來,高翔就對家譜來了興趣,一開始也看不大懂,不過誰家有,就希望能借來看看。通過自學研究,他積累了很多關於家譜的知識,如家譜應該怎麼修,上面應該包含哪些信息等。同時,他還弄清楚了自己以及皇崗周邊姓高的村民,大多屬於海寧巖門高氏。
很多人都知道,海寧渤海陳氏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譽。幾年前,有幾位來自江蘇常州,帶著陳氏宗譜的尋根人找到了高翔。「對方為常州陳氏,只知道自己祖上來自浙江海寧,並且帶了兩套陳氏宗譜。」高翔說,他們已經是第五次續修家譜了,而且家譜上關於始祖的信息和海寧這邊的資料也能對應上。這件事對高翔的觸動很大,現在很少有人會想到去修家譜,一些人家即使家中有老家譜,但也已經斷了數十年了,傳承是個大問題。
正在整理成電子版的《張氏宗譜》。
走村串戶收集整理海寧家譜 吃過不少閉門羹
從那以後,高翔就更加堅定了要去收集整理家譜的決心。但過程著實不易。「我去走訪的時候很多人還是不理解,問東問西有什麼用,比如人家姓馬的,為什麼要把家族人的名字告訴一個姓高的呢?」高翔吃過很多閉門羹。
當然,支持的人也有,比如鹽官鎮祝會村有一位姓張的老人就十分信任高翔,甚至把家中所藏的《海寧半海張氏宗譜》借給他拿回家研究。高翔說,這本家譜裡記載的主要是鹽官、丁橋、袁花等地的張姓人,但由於印刷時間久了,很多頁已經破損。
為了將《海寧半海張氏宗譜》的信息完整保存,高翔決定重新整理一份,把裡面的信息全部輸入電腦中,並儘可能續寫完整。他說,像這本《海寧半海張氏宗譜》其實也有很多年沒有續修了,自己能夠續上多少就算多少,有些家譜目前只能續上幾十年,再往前就很難了。
有一次,高翔去丁橋鎮海星村,小地名張家場附近尋找張姓人。當時高翔遇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就問她是不是姓張,知不知道祖輩們是從哪裡遷來的。結果,老人說自己不姓張,但公公姓張,自己是張家的兒媳婦。再一問,老人還記起來,公公是領養來的!「聽到這個信息,我去宗譜上找,還真找到了她公公的名字,而且上面也寫明了是領養!」高翔說。
白天工作晚上研究 還想編寫一部《丁橋姓氏志》
高翔白天還有工作,整理都是在晚上進行。如果是休息天,他就選擇外出走訪。幾年下來,高翔家中的電腦裡保存了許許多多文檔。「我還借了臺筆記本電腦,現在裡面也全是我的文檔了。」高翔說,自己還在網上購買了許多書籍資料,幫助佐證相關信息。
《海寧地名志》《海寧歷史人物名錄》和《清代硃卷集成》等書是高翔最常用的,前兩本就不必多說了,家譜中涉及的地名或者是名人,都可以用來印證。後者也非常有用,等於是一本小家譜。硃卷其實是記載清代科舉考試的歷史文獻,此書收錄清代從康熙到光緒年間的鄉試、會試等8235份,其中會試卷1635份,涉及的進士近12000人。「很多海寧鄉賢都在其中,家譜中如果涉及這些名人,就可以從硃卷中查詢一些信息。」高翔說。
在翻閱《海寧歷史人物名錄》這本書時,上面記載的南北朝時期的學者顧歡、顧越格外引起了高翔的注意,因為他們都是海寧皇崗人。既然這兩位學者當時名氣這麼大,為何沒有他們後代的信息呢?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高翔心頭。在和其他地方修譜人的一次交流中,他得知金華、紹興等地有較為完整的顧氏家譜存在。「後來我在諸暨圖書館查家譜時,在一本《暨陽南山顧氏宗譜》中找到了顧歡的名字,在金華武義的《武川顧氏宗譜》中找到了顧越!」高翔說,原來他們的後代都定居在外了。
每每有這些發現,高翔都能高興好一陣。高翔說,自己整理家譜堅持了五六年,也得到了市檔案局的支持,覺得很有意義,儘管能力精力有限,但會堅持做下去。
最近,他又有了一個想法,打算把丁橋鎮的每一個村的每一個村民小組都採訪一遍,把丁橋所有的姓、相關家譜信息全匯總進去,最後編寫一本《丁橋姓氏志》。
14945519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