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譜——玉牒

2021-02-13 北京家譜傳記

  在所有的家譜之中,還有一種最為高貴也最為特殊的家譜,那就是皇帝的家譜,被稱為玉牒。

  早在奴隸制時代,王室就有了系統記載家族世系的家譜,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歷朝均有,後人曾根據這些王室家譜編成一部王室、諸侯世系總譜——《世本》。司馬遷也據此在他不朽著作《史記》中創作了本紀12篇和有關世家、世表與年表。

  皇帝的家譜無論在奴隸制時代,還是在封建時代都是最受重視,也都由專門機構負責編修與管理。秦朝建立,首次設置宗正一職,專事負責管理皇族事務和掌修皇族譜牒,漢代建立後,雖有變動,但大致還是沿襲了秦朝制度,只是兩漢宗正官員均由皇族中人擔任,顯得更加鄭重。三國、西晉沿襲漢制,東晉省宗正併入太常,南朝宋、齊兩代沿用東晉制度,梁代恢復宗正卿一職,以宗室為之,陳代因之,但可以由庶姓擔任,隋朝亦設有宗正卿一職。唐朝設置宗正寺,五代、宋朝一如唐朝,遼改宗正寺為大惕隱司,金為大宗正府,後因避睿宗諱,改為大睦親府。元代恢復為大宗正府,明初設大宗正院,後改為宗人府,清代沿襲明制,設宗人府,職掌一如前代。

  歷代皇室家譜,均屬國家高度機密,極少流傳民間,因此,各代編纂玉牒的確數,如今已無法統計,散見於後代文獻記載的大致有:漢《帝王諸侯世譜》20卷,《宋譜》四卷,《齊梁帝譜》四卷,《齊梁宗簿》三卷,《梁帝譜》13卷,《後魏譜》三卷,《後魏皇帝宗族譜》四卷,《齊高世譜》六卷,《後齊宗譜》一卷,後周有《皇帝譜》和《周宇文氏譜》一卷。唐朝的皇族譜牒大致可以分為專記「帝籍」的玉牒,專記皇后的皇后譜牒,專記帝系的天潢源派譜,記載皇子皇女的譜牒和記載整個皇族的宗室譜等五種。五代後梁有《天潢源派》二種。宋代的皇族譜牒亦分為玉牒、屬籍、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仙源類譜五種。金代有《金重修玉牒》,明代有《天潢玉牒》、《玉牒》、《明宗支》、《明主婿》、《大明宗譜》、《大明譜系》等,清代有《玉牒》和《星源集慶》。非常可惜的是,唐朝以前的所有玉牒均已亡佚,宋代皇帝家譜《天潢玉牒》、《仙源類譜》、《宗藩慶系錄》只有殘冊存世。明代玉牒僅有《四庫全書》「存目」中著錄的《天潢玉牒》一卷,為明太祖歷代世系,以編年為序,止於永樂年,專記皇室世系,包括皇后、太子、諸王諡號、封爵、生卒等內容。

  在歷朝皇室家譜中,清代皇室的玉牒是唯一保存得最為完整和最為系統的。據統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清代各類玉牒達2600餘冊,遼寧省檔案館也保存有內容大體相同的一份。

  清代玉牒是入關以後方才開始編修的。世祖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規定,作為皇家家譜的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六年後,也就是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式開始纂修。纂修的組織工作由專門負責皇族事務的宗人府承擔,每次纂修均先由宗人府提請「欽命」,允準後由專門開設的玉牒館具體實施。玉牒館是與方略館相類似的非常設性臨時機構,通常修譜開館,譜成即撤,由於清代規定玉牒十年一修,玉牒館也就十年一開。

  玉牒館的正、副總裁由皇帝從宗人府宗令、宗正和滿漢大學士、禮部尚書、侍郎、內閣學士中挑選,另委任大學士一人任領催,負責玉牒館與皇帝間的聯繫。以宗人府丞擔任管校官、提調官,纂修官則由宗人府中理事官和滿漢主事、內閣侍讀、翰林學士及禮部司官擔任,有時人數多達五六十人。玉牒修成之後,進呈皇帝,皇帝閱後認可,抄出副本,分送各處,同時,議敘、封賞與事人員,玉牒方告修成,玉牒館撤銷。十年續修時再援前例,修完即撤,每次纂修均興師動眾,耗資巨大。

  與民間家譜纂修不同,民間家譜的續修是在原本基礎之上,增加新的資料,重新增刪,修成一部新譜。新譜、舊譜,詳略不一,同時並存。而玉牒的續修,舊本不動,另作新譜,每次續修,均將前譜再抄一份,然後用紅筆在末尾添上新生者,用墨筆將上次修譜後死亡者改為黑色。新譜完全包括了舊譜的內容,可以取代舊譜。

  清代玉牒,在內容上,有宗室玉牒和覺羅玉牒之別。順治年間規定,清代皇族從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顯祖塔克世算起,其直系子孫後代為大宗,稱為「宗室」,顯祖的兄弟及叔伯兄弟的子孫後代即興祖、景祖的後代為小宗,稱為「覺羅」。宗室、覺羅平時就有區別,宗室腰束黃帶子,俗稱黃帶子宗室,覺羅腰系紅帶子,俗稱紅帶子覺羅。反映在玉牒上,宗室玉牒為黃色封面,覺羅玉牒為紅色封面,以示區別。無論是宗室還是覺羅,男女均不同冊,分別載於不同名稱的玉牒之中。

  從編排方式上,清代玉牒有橫格玉牒和直格玉牒兩類,橫格表示支系,直格表示輩份,二者在內容上詳略不一,編排上各有所長,互相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玉牒體系。

  橫格玉牒不錄女子,分為宗室子孫橫格玉牒(亦稱列祖子孫宗室橫格玉牒)和覺羅子孫橫格玉牒兩種。其基本形式為每頁13行橫格,每格代表一個輩份,輩份最高者寫於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後代依輩份遞降,內容極為簡單,只有入譜人姓名、宗支、房次、職銜、封爵、有無子嗣、生卒年月日時。宗室橫格玉牒不記載皇帝本人情況,皇帝及其直系子女,單獨編成帝系玉牒,按照輩份,每代皇帝及其皇子為一頁。此外,在宗室橫格玉牒中,還有一種單用漢字寫成的被稱作「星源集慶」,專門記載乾隆以後各代皇帝的子女後裔情況,男女各分一份。「星源集慶」初修於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皇帝親自題籤,自此之後,成為一種定製。

  直格玉牒也稱豎格玉牒,每頁16行豎格,原則上每輩修一冊,男女分開,也有幾代合訂成為一冊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分為四種:宗室子孫直格玉牒(亦稱列祖子孫宗室豎格玉牒),覺羅子孫直格玉牒,宗室女孫直格玉牒(亦稱列祖女孫宗室豎格玉牒),覺羅女孫直格玉牒。格式大同小異,一般一至二格記載一人。男子玉牒內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職、生卒年月日時、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嶽父姓名、職銜、子女、所授獎懲等,皇子還有封諡等情況。有關皇帝的記載尤為詳細,除上述各項之外,還包括被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諡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情況。

  由於皇帝后妃很多,不可能全部列入,因而,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方準載入玉牒;道光十七年以後,改為皇后無論有無子女,均載入玉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概不收錄。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諱的,玉牒中凡是出現皇帝名字之處,均用小黃綾蓋住,以示敬重。多數情況是只寫皇帝的年號或廟號,一般不直書皇帝名字。女子玉牒的內容比男子玉牒簡單,只寫生卒年月日時、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職銜、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職銜,不書名字,只寫某某第幾女,有封號的則將封號署於下面。

  清代前期重要文書都是用滿文書寫,玉牒也不例外。有關皇帝的家系和生辰八字,屬於最高機密,不能讓漢人知道,參與纂修者只能是滿人,故清初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只有滿文一種。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方才準許漢官參與。因此,雍正以後纂修的玉牒,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格式、內容完全一樣。此外,嘉慶以後纂修的橫格玉牒「星源集慶」,卻是只用漢文,沒有滿文。

  清代玉牒資料來源於日常積累和撰寫時的收集。平時,宗室和覺羅成員定期要向宗人府報告其家庭狀況,包括本人名字、父祖世系、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諡號、承襲次序、時間、秩俸、差遣等。清代初年規定,宗室、覺羅新生子女,由各旗首領等查詢清楚後,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冊報宗人府,一年一次,宗人府分別載入宗室黃冊和覺羅紅冊,以備纂修玉牒時使用。後因皇族人口劇增,一年一次已不能適應,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改為三個月報告一次,一年四次。

  為了保持皇族血統的純正,又規定:凡生子不報,以有作無,或本無子嗣,抱養而來以無作有者,一經查出,除本人要被治罪,連負責官員也要一併處罰。嘉慶中葉遷回盛京(今遼寧瀋陽)的皇族,每十年須向北京宗人府造報一次宗室、覺羅輩分支派清冊。居住盛京的皇族載入玉牒時,均在人名旁註上「盛京居住」字樣。

  清代玉牒,規定十年續修一次,可在康熙、雍正兩朝,不是過十年再修,而是到第十年就要續修完畢,實際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成過十年續修一次,可是,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重修完畢後,理應17年再修,但事隔五年,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又提前重修。清朝滅亡後,溥儀小朝廷又於1921年修了最後一次。因而,自順治十八年第一次纂修玉牒始,清代的玉牒,一共修了28次。

  玉牒修成之後,早期是抄寫三份,一份「進呈御覽」,皇帝覽畢,藏之宮內皇史宬〔cheng成〕,另二份則分送宗人府和禮部恭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為抄寫兩份,一份仍存皇史宬,另一份原送禮部的改為送回盛京(今遼寧瀋陽)故宮內敬典閣恭貯,每份均是滿漢兩種文字,宗人府僅存稿本。整個送貯過程,是非常隆重的,在欽天監選定的吉日,玉牒館官員在總裁帶領下,穿上朝服,對著玉牒行三跪九叩首禮,然後由宗人府和禮部組成的儀仗隊吹吹打打送至皇宮,由皇帝審閱,文武百官於午門外跪迎,皇帝審閱完畢後,由太監捧出,再由王公大臣護送至皇史宬;送至盛京的玉牒,除出京時仍有上述這一套禮儀外,玉牒經過之處,各地方官員均要搭新棚迎送,出山海關後,由盛京將軍派員專程迎接,玉牒到達盛京,官員均須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後送至盛京故宮崇政殿陳設,再移到敬典閣恭貯。

  皇室家譜規格也與民間家譜不同,十分寬大,紙張厚實,長度通常為90釐米,寬為45釐米,一本玉牒的厚度,大約有50—80釐米,最厚者竟達140釐米,400公斤,要四個大漢方能抬起,外面再用黃綾嚴密包好,放入木櫃收貯,由於太大、太笨,難以利用,現在只能作為文物保存。玉牒的稿本俗稱小玉牒,規格為54釐米×31釐米,厚度一般為10釐米,便於利用。同時,小玉牒因系稿本,冊內夾籤、塗改、加注之處很多,研究價值不低於正式玉牒。原來保存於皇史宬的一部玉牒和宗人府的稿本玉牒現在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存放在瀋陽敬典閣的一部,現藏於遼寧省檔案館。稿本玉牒已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基本整理完畢,編有詳細目錄,可供社會各界利用。


相關焦點

  • 檔案探秘┃存世規模最大家譜——清代玉牒那些事兒【中秋最「靠譜」的禮物】
    本文集萃了現有研究的優秀成果,同時也加入了一些作者在整理玉牒過程中的新發現,並對現有研究中部分不大準確的表述予以修正。中秋團圓日,漲姿勢,講給家人親朋聽!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用以記述氏族世系。秦漢以前帝王諸侯世系稱其為譜牒,但其後漸不專指,而泛化至世家大族。玉牒則是歷朝歷代皇帝家譜的雅稱。牒,形聲,字從片。「枼」本指記有家世的薄木片。玉,自古即為帝王專用的象徵之物。
  • 家譜的名稱與格式
    從古至今,家譜類文獻的名稱大致還有如下這些:譜、譜牒、族譜、族系錄、族姓昭穆記、族志、宗譜、宗簿、宗系譜、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記、百家集譜、世錄、世家、世本、世紀、世譜、世傳、世系錄、世家譜、支譜、本支世系、枝分譜、帝系、玉牒、辨宗錄、偕日譜、系譜、圖譜、新譜、星源集慶、列姓譜牒、血脈譜、源派譜、系葉譜、述系譜、大同譜、大成譜、大同宗譜、氏族要狀、中表簿、房從譜、維城錄、譜錄、祖譜、聯宗譜、真譜
  • 玉牒又為何物?
    在現今的很多清代宮廷劇中,一旦有皇子親王們犯錯,皇帝基本都會下達「移交宗人府嚴加查辦」、「削宗籍、去黃帶、玉牒除名」等詔令,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有這樣一個機構嗎?它的具體職能又是什麼呢?所謂的「黃帶」、「玉牒」又為何物?今天史海君就帶領大家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個熟悉但又神秘的機構。
  • 孟氏家譜|家譜概念與輩序排行之昭穆
    家譜的概念家譜又稱為宗譜、族譜、家乘、家傳、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聯宗譜、大成譜、房譜、譜系、譜牒、會通譜、統宗譜等,或稱為譜傳、真譜、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典、世牒、世恩錄、故譜、族譜圖、族系、族講、石譜、世家、私譜、本書、大同譜、鄉賢錄、傳芳集、家傳簿、先德傳、系譜、譜志略、家譜彙編、家模彙編。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 隆科多背叛雍正幽禁至死,恃寵生驕是淺層原因,私藏玉牒才逆龍鱗
    隆科多背叛雍正幽禁至死,恃寵生驕是淺層原因,私藏玉牒才逆龍鱗在康熙末年的奪位之爭中,隆科多對雍正從擁護到背叛,轉變之快令人心驚。隆科多力挺雍正順利繼承皇位,並助他穩定了京師局勢。雍正即位後,對隆科多榮寵備至,但隆科多恃寵生驕,不斷通過擅權、結黨等方式發展個人勢力。
  • 【戴家譜】家譜製作大概原理
    家譜是我國歷史文化中值得整理、開發、研究的一份珍貴遺產。明清以來家譜,內容豐富,儘管編纂形式有不同,收載內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譜,大致包含以下內容:(1)譜名:為明血統,防亂宗,譜名一般包含裡籍,如《韶山毛氏族譜》、《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包玉剛),有的還加編修時間、次數,如《同治九年進賢劉氏重修族譜》、《中湘陳氏六修族譜》等。(2)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緣由、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理論等,續修譜一般保存以前的譜序。
  • 傳統家譜製作方法
    唐朝的家譜,大多為合譜,一般是以姓為單位排列連寫的。宋代以後,又開始分代分格。明清時代的家譜,大多取法於此,卷首列世系總表,以備檢查,然後每人半頁,依輩排列。」「家譜修撰,到了明清兩代其結構已基本定 型.
  • 沒有老家譜,如何創修家譜?
    能解決人生這三大哲學問題只有家譜!先祖有祭祀,家風有傳承!是吾輩的夢想,譜牒也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問題是對好多人來說沒譜。那麼沒有家譜之人如何編修家譜?家譜有一個屬性就是書善隱惡,對家族對社會有過大貢獻之人,會專門拿出篇幅大書特書,目的就是給族人梳理榜樣,灌輸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五代小家譜承襲自家譜,所以家族名人的介紹可以在家譜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篇幅,增加可讀性,激發家族的榮譽感、自豪感,族人才能更團結,才願意拿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為家族做事。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
  • 德雲社最新「家譜」家譜修改了?看點滿滿
    嶽雲鵬欒雲平收徒儀式德雲社每三年修訂一次家譜,第一次公布家譜是在2016年的時候,當時還是在嶽雲鵬欒雲平收徒儀式上出現的現在德雲社正在全世界各地巡演,臨近2020年,新一版的「德雲家譜」終於有消息了,郭德綱老師發了一個家譜的封面。
  • 王家家譜全部的字輩分,王氏家譜字輩志大全
    請耐心尋找王氏家譜字輩大全三槐堂字輩您好,現在網上的家譜一般都很不全都是簡單搜集,千億家譜網上採用線上收集、書籍資料收集、線下走訪收集,耗時三年多,如今搜集了各姓氏數萬條家譜字輩 您可以去看看 能否找到您想要的字輩家譜, 百度:千億家譜網誰知道王氏族譜的字輩排列順序?
  • 家譜:明辨祖宗世系、重溫先祖門風、教育鞭策後世
    家譜,是以特殊的形式記載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其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一、明辨祖宗世系傳承家譜的基本功能是延續血脈親情的載體,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體現。
  • 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關於家譜裡的字輩
    眾所周知,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起名形式,像老一輩很多人名字都是按家譜起的,父姓+中間的家譜,家長起好最後一個字就好了,這樣的起名方式挺簡單省事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卻不願用這種方式給寶寶起名了,這是為啥呢?
  • 德雲社新家譜:張雲雷、曹鶴陽成為大師兄,王耀宗從家譜「消失」
    1/18日,德雲社封箱演出的第二天,德雲社「新家譜」便被郭德綱徒弟、上海「笑樂匯」班主——高鶴彩率先在微博張貼了出來。這下新家譜公布,張雲雷正式二爺變成了大爺,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可喜可賀。由於剛做完新一次的手術,張雲雷的身體正處於恢復期,所以就連今年的封箱他都沒能參加——觀眾雖有遺憾,但是大家也都理解!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並墓記」。隋之後,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按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有什麼不同
    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 從《項脊軒志》到《家譜記》:傳承千年的家譜文化逐漸隱退
    可這一切活動的前提都是知道自己的先祖究竟是誰,於是家譜文化應運而生。家譜乃是記載一族血脈、遺訓、期望、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一代代的接續,家風綿延,是治家修身人的根本。歸有光在《家譜記》中寫道,對於活著的人如果不能供養他們,對於死去的人如果不能了解他們,那是多麼大的悲痛啊。
  • 我們的《陳氏家譜》完成了
    這個喜事,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喜事,更是一個家族的喜事。「我們家族的人,以後在馬路上遇見,再也不會是陌生人了」。  陳鍾華一輩人分居上海臺灣等地  堂兄說,再不寫家譜,家族歷史都被遺忘了  說起寫家譜的初衷,陳鍾華老人說,這個得從他的一個堂兄說起。陳鍾華老人解放前就隨家人去了上海。而曾經跟他一起念書的一個堂兄,在1948年時去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