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中經常提到的宗人府,權力到底有多大?玉牒又為何物?

2021-02-13 歷史大觀園

點擊上面藍字訂閱   商務合作QQ:2488509567

談史論道,以史為鑑,最有味道的歷史,最為溫柔的故事。

在現今的很多清代宮廷劇中,一旦有皇子親王們犯錯,皇帝基本都會下達「移交宗人府嚴加查辦」、「削宗籍、去黃帶、玉牒除名」等詔令,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有這樣一個機構嗎?它的具體職能又是什麼呢?所謂的「黃帶」、「玉牒」又為何物?今天史海君就帶領大家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個熟悉但又神秘的機構。

雍正三子弘時被除玉牒片段

說宗人府熟悉,那是因為我們通過影視劇對它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感,而說到神秘或者陌生,則是因為很多朋友對其是否真實存在、並且到底是一個管理什麼內容的機構,還只是處在一個略知一二的階段。

名存實亡的明代宗人府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宗人府這個機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鮮為人知的是,宗人府在清代並非首創。早在1370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創立了大宗正院,十九年後正式改名為宗人府。

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

說到明代宗人府的管理職能,根據《明史.卷七十二.志四十八》當中的記載,宗人府主要管理「皇九族之屬籍」,也就是說皇帝九族之內所有宗親的事全歸宗人府管理,包括每位宗親的香火傳承問題、生卒年份、生前名號身後諡號等等,可謂是只要跟皇室宗親們有一點點關係的事情,宗人府都有權過問。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詔令,明代的宗人府以宗人令為最高長官,下設左右宗人、宗正以及經歷司與經歷等職(宗人令、左右宗人、左右宗正各一人,皆為正一品)。按照朱元璋的最初想法,宗人府作為重中之重,自然需要有信任以及親近之人才可擔此大任。

朱元璋劇照

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並以親王領之。(秦王樉為令,晉王、燕王棣為左、右宗正,周王隸、楚王楨為左、右宗人。)

但生性多疑向來是明太祖的性格標籤,所以在他心裡,朝中文武百官哪怕功勳再高也並非宗人令的最佳人選。相比之下,他的皇子們還值得更加信任一些,於是首屆宗人府領導班子便成立了,全部都是朱元璋的皇子(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楨)。

可能很多朋友們會問,明代的宮廷劇也不少,為什麼就沒有見過宗人府的出現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地域缺陷。明太祖朱元璋將自己的諸位皇子紛紛封為藩王,不僅有爵位,而且還有封地,並且令其「未經受詔不得進京」。上面我們已經講到了宗人府的領導全部都是藩王,但長期在各自封地上的藩王對於管理宗人府來說很是困難;

其後以勳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而所領亦盡移之禮部。

第二,朱棣的「分而治之」。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將父親定下的由藩王管理宗人府的規定改為由勳貴大臣所管理,這樣看似很好地彌補了地域方面的缺陷,但朱棣的另一項決定徹底讓明代的宗人府形同虛設,「不備官,而所領亦盡移之禮部」,勳貴大臣虛有空銜,具體事宜全部移交禮部掌管,可實際上禮部哪裡能管得了各位高貴的藩王,這也最終導致了明代宗人府的知名度大打折扣甚至知之甚少。

朱棣畫像

順治時期的高瞻遠矚

而說到清朝的宗人府,就不得不提一下清朝「入關第一帝」的順治。早在後金時期,作為清朝的前身,很多官職以及風俗都是嚴格遵守女真族的傳統來定,比如「牛錄額真」、「阿達哈哈番」等,這些習慣一直到清軍入關之前還在嚴格遵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入主中原之後的順治帝越發覺得只有「兼容並包」才是未來發展的最好方向。

所以在他在位時期,很多滿洲的傳統官職都得到了改進優化。例如錦衣衛,我們都知道是明朝大名鼎鼎的特務情報機構,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清朝也存在過這個機構。1644年(順治元年),清朝效仿明朝建立了錦衣衛,而且最高長官也叫指揮使。當然順治的用意並不是用來搜集情報,而是管理皇家儀仗以及護衛職責。而之所以大眾對其很陌生,是因為清朝的錦衣衛只存在了一年的時間,第二年便被改名為「鑾儀衛」,職責不變。

順治劇照

同理,宗人府也是在同樣的環境下成立於1652年(順治九年),在領導層,順治基本保留了明朝原有的官制結構。只不過在名稱上做了稍微的變動,最高長官由宗人令改為宗令,其餘宗人宗正均不變。但在品級上,與明朝明確正一品所不同的是,清朝並未對屬於領導層的宗令、宗人以及宗正做品級規定,但這種看似拉低宗人府整體水平的舉動,實際上卻勝似明文規定品級。究其原因,在於清朝獨有的超品制度。

清代宗人府制度考究

順治九年,設宗人府,置宗令一人;親王、郡王為之。左、右宗正,貝勒、貝子兼攝。宗人,鎮國公、輔國公及將軍兼攝。

在清朝,宗令作為宗人府最高長官,只能由親王、郡王當中誕生。而作為輔佐宗令的宗人宗正也得是貝子、貝勒、鎮國、輔國公以及將軍級別之人,雖然表面上從與皇帝的親疏遠近來看較明朝差了不是一點點,但實際在品級上,清代的王公卻有著非凡的超品級別(比正一品還高),這種僅次於皇帝本人的級別為乾隆時期正式確立,用以突出王公貴族的顯赫地位。所以,雖未明示品級卻勝似明朝的正一品官階。

乾隆劇照

宗令掌皇族屬籍,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系金黃帶。旁支曰覺羅,系紅帶。革字者,系紫帶。

而關於具體的管理內容方面,清朝同明朝一樣,宗人府都負責管理皇帝親族。只不過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皇帝親族劃分更為細緻。在清朝,皇族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塊是顯祖景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的直系後代,我們稱之為「宗室」,也就是本支皇族;而另一塊則是塔克世兄弟的後代,我們稱之為「覺羅」,即旁支皇族。

以時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承陵廟祀事

而本文開篇所提到的「黃帶子」就是宗室的象徵,又可稱之為金黃帶。與之對應的覺羅則為紅帶,也可稱為「紅帶子」。作為最高長官的宗令,其主要職責為「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承陵廟祀事」。所謂的玉牒就是我們俗稱的族譜,清代的玉牒每十年就會更新一次,當然如果有突發性的事件發生,玉牒紀錄就得隨時更新。

清朝玉牒(覺羅為紅冊,宗室為黃冊)

而玉牒中到底要記錄什麼事情,史料也做了明確的記載。在清朝,宗室封爵主要有十二等,從親王開始到奉恩將軍為止,而且這些爵位都是可以通過承襲的方式在後代傳承,當然具體的傳承方式又以嫡長為主,庶幼為次。而且除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一般爵位每傳一代等級都會隨之降低一級。至於俸祿待遇方面,受與皇帝血緣關係親疏等因素影響,又會有著諸多不同,如果與皇帝關係好,即使在爵位等級上較低,但依舊可以受到非凡的待遇。

朋友們看著是不是感覺非常頭大,確實,以上諸多內容實施起來非常複雜,所以需要一個十分精通並且專業的團隊來具體操作。於是,宗人府就這樣成立了,而且以上內容只是管理職責「序爵祿」當中的冰山一角。而所謂的「申教誡,議賞罰」,就是說但凡皇族中人不論是宗室還是覺羅成員,宗人府都有權進行勸誡引導,甚至是進行獎賞和處罰。這也是為什麼皇帝要將此重任要交給超品的宗親來管理的原因,為了更有權威和說服力,而作為最高長官的宗令,更是皇帝至親至近之人方可擔當。

宗人府頒恩碑

史海君說:

雖然清朝順治皇帝在入關之後開始逐漸用明朝的一些制度來鞏固自身的統治,但滿洲八旗的子弟依舊享受十分優厚的待遇,他們自打出生起,人生就如同被安排好了一般,各種福利補貼,不需要參加科舉就可以得到官職。也正是因此,導致當時的旗人多驕縱蠻橫之人,普通旗人尚且如此,何論皇室宗親。

無規矩不成方圓,為了更好地管理皇族宗親,宗人府應運而生。雖然按照《八旗通志》以及玉牒當中的記載,宗人府在大體上還是偏袒皇族,很少有懲罰措施與宗親所犯罪過相對等的時候。這個很好理解,畢竟是封建社會當中的產物,一切還是以皇族正常運轉為宗旨。但不得不承認,與明朝名存實亡的宗人府相比,清代宗人府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具有很大震懾力的。

煮酒君為你講歷史

這裡是中國高端精英讀物

這裡是新銳思想者陣地

                         這裡是文史愛好者精神家園

長按下方二維碼免費關注


相關焦點

  • 專門管理皇族事務的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機構?為何後宮嬪妃聞之色變
    人們經常在許多明清影視劇中看到「宗人府」這個機構,影視劇裡的宗人府,一般都是罪責罰的代名詞。不管是後宮寵妃,還是宮女奴才,似乎只要一入宗人府,猶如下地獄,精神和身體都受到摧殘,罪罰再難逃脫。
  • 甄嬛傳:為什麼大家提到慎刑司就害怕,提到宗人府卻雲淡風輕
    而在前一集中,雍正召集了一堆大臣,說老八老九被關在宗人府有段日子了,不僅不安心思過,還辱罵他和先帝,問大臣們這件事怎麼處理。由此可以推斷出,老八老九當年造反,被先帝關進了宗人府,雍正即位後他們一直被關在宗人府思過。這就很有意思了,宮人們犯了什麼錯動輒就被打發到慎刑司受刑,而皇子造反卻只是在宗人府思過。
  • 大清的「宗人府」,都有什麼特殊權力,為何令皇子格格聞之色變
    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現如今的清宮戲十分盛行,劇裡的皇族角色通常爾虞我詐,互相傾軋,在宮鬥中失敗者一般會激怒皇帝,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十分普遍的情況:皇帝大怒,衝著一位皇子或是公主大吼:「來人!把他拉出去,著宗人府嚴加看守!」這時候,犯錯的皇子或是公主要不狂呼饒命,要不癱倒在地,一副心力憔悴的模樣。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有那麼恐怖嗎?
  • 清朝的宗人府是什麼職能,為什麼後宮嬪妃都很害怕?
    這就得歸功於現代清宮影視劇的傳播了,在電視劇中皇帝不喜歡哪個妃子了,或者哪個妃子犯事失寵,動不動就是交由宗人府處置,大家久而久之就都以為皇帝的後宮妃嬪都懼怕宗人府,認為那是失寵犯事的人才去的地方,所以觀眾腦海中就有了妃子們聞宗人府之名而色變,寧死不去宗人府的認知。
  • 為何妃子們聞「宗人府」色變,寧死不去?
    清代影視劇中常常出現這樣一個場景:皇帝boss一怒之下將某個妃子打入宗人府......那麼,宗人府作為懲罰中的一種到底有多可怕?但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宗人府其實是這樣的......宗人府咋來的?因此,宗人府會把宗親的請求或其他事項匯總,之後再上報給皇帝。3、監禁親戚多了,總有那麼幾位不靠譜的!而主管刑法的大理寺又沒有處罰宗親的權力,那咋辦?很簡單!宗人府負責把人抓起來,然後兩方聯合審理。
  • 慎刑司、宗人府、辛者庫,這仨到底啥區別?別被清宮劇忽悠了
    清宮劇是近些年來非常熱門的一種影視題材,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兩位四爺——雍正和他的兒子乾隆。清宮劇的熱播,讓觀眾們對於清宮的一些制度漸漸熟悉了起來。好比說皇帝每晚就寢前要翻牌子,翻到哪個妃嬪的牌子,哪個妃嬪當晚就要侍寢等等。而在各大清宮劇之中,有三個地方是出鏡率最高的:慎刑司、辛者庫、宗人府。
  • 特殊家譜——玉牒
    三國、西晉沿襲漢制,東晉省宗正併入太常,南朝宋、齊兩代沿用東晉制度,梁代恢復宗正卿一職,以宗室為之,陳代因之,但可以由庶姓擔任,隋朝亦設有宗正卿一職。唐朝設置宗正寺,五代、宋朝一如唐朝,遼改宗正寺為大惕隱司,金為大宗正府,後因避睿宗諱,改為大睦親府。元代恢復為大宗正府,明初設大宗正院,後改為宗人府,清代沿襲明制,設宗人府,職掌一如前代。
  • 清朝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為何妃子們聞之色變,不寒而慄呢?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清朝的皇帝們一生氣,就將「把某某妃子押送宗人府,嚴加審訊!」妃子們嚇得花容失色,寧死不去。那麼,清朝「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地方,為何是一個那麼一個恐怖的地方,妃子們聞之色變,寧死不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了解其中的歷史真相。
  • 「內務府」和「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後者為何有人談之色變?!
    戲迷好友會但凡看過有關清朝電視劇的朋友,一定對清朝的兩個「府」不陌生,那就是「內務府」和「宗人府」,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兩個名字,而且通過電視劇中的臺詞,我們還對這兩個「府」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那就是
  • 清宮劇中的慎刑司、辛者庫、四執庫、宗人府具體位置分別在哪兒?
    當我們到故宮博物院裡面參觀的時候,不僅會對影視劇中的娘娘們住在哪兒感興趣,而且對近幾年熱播的清宮戲裡面的那幾個宮廷職能部門也特別感興趣。那這幾個職能部門分別在哪裡呢?1.慎刑司《甄嬛傳》中,皇后的大宮女剪秋就是最後被皇帝下旨送去了慎刑司受審,劇中,慎刑司的嬤嬤說:咱們是換了皇上的旨意,不惜一切手段,只要問出實話,即便你們的身子是鐵打的,怕也熬不過這流水的刑具。可見,慎刑司是一宮中之人受刑的地方。在看電視劇時,我們都會感覺慎刑司其實是在紫禁城之中的,但實際上卻不是,他是在皇城之中。
  • 檔案探秘┃存世規模最大家譜——清代玉牒那些事兒【中秋最「靠譜」的禮物】
    本文集萃了現有研究的優秀成果,同時也加入了一些作者在整理玉牒過程中的新發現,並對現有研究中部分不大準確的表述予以修正。中秋團圓日,漲姿勢,講給家人親朋聽!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用以記述氏族世系。秦漢以前帝王諸侯世系稱其為譜牒,但其後漸不專指,而泛化至世家大族。玉牒則是歷朝歷代皇帝家譜的雅稱。牒,形聲,字從片。「枼」本指記有家世的薄木片。玉,自古即為帝王專用的象徵之物。
  • 古代時期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什麼朝代擁有宗人府?
    現代人們在平時觀看一些關於清朝時期的影視劇時,都會在劇中看到有關於宗人府的情節,在這些劇情當中,宗人府這樣的機構就是用來懲罰當時的一些皇族罪人。現在大多數人對於宗人府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了解,在電視劇中所體現的宗人府大多都是在主角犯錯了之後,被關押的地方。
  • 清朝「宗人府」是什麼機構?為何后妃聞之色變,怎麼也不願意去
    準確地說,「宗人府」是一個專門處理皇帝身邊的一切皇親貴族事務的機構,比如皇帝子女的結婚、出生、葬禮、引薦賢能、記功等,不僅僅是對犯罪行為的懲罰。官邸,官號,是中國明清兩代管理皇族事務的官邸。負責九族九族的族譜編撰,按時編撰玉牒,記載嫡系、姓名、封爵、生辰、婚嫁、諡號、葬禮等事項。凡宗室提出要求,都要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載罪過。
  • 宗人府到底有多恐怖,為何一被關進宗人府,皇子們就覺得大禍臨頭
    在清朝宮廷劇中,一般皇子或嬪妃犯了錯誤,皇帝一發怒便會下令將他們關進宗人府,而只要一聽說要被關進宗人府,這些皇子皇孫立馬就會臉色大變,似乎宗人府就是一座人間地獄。比如在《康熙王朝》中,廢太子胤礽被關進宗人府不久,人便瘋了;《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對十三阿哥胤祥說道:「當年的拼命十三郎哪去了」?十三阿哥的回答是「我在宗人府被圈禁了十年啊」!
  • 看完清宮劇你覺得「宗人府」可怖?不,慎刑司才是真的冷酷無情!
    在清朝有個叫宗人府的地方,也許很多人在看清宮劇時都看到過劇中對宗人府的介紹,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與恐怖、酷刑這些字眼強相關,但事實並非如此。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那時的宗人府稱大宗正院,在洪武二十二年才改稱為宗人府。
  • 「宗人府」在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現今滿屏充斥的大辮子清宮劇,在給我們帶來審美疲勞的同時,也將很多詞語變成了網紅名詞,比如配享太廟、世襲罔替、慎刑司、寧古塔、宗人府等等。接下來,我們著重聊一聊「宗人府」,看看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和單位。
  • 隆科多背叛雍正幽禁至死,恃寵生驕是淺層原因,私藏玉牒才逆龍鱗
    隆科多從忠誠走向背叛,不僅是個人行為不羈所致,也是君臣權力衝突的必然結果。1.隆科多將雍正的榮寵當作理所當然,為君臣矛盾埋下隱患歷史上真正的隆科多,跟《雍正王朝》中的設定有點差別。他跟佟國維的關係並非是影視中的叔侄關係,而是真正的父子關係。
  • 清朝宗人府到底是幹嘛的?為何落難的妃子寧願死也不敢進去
    我們看清宮電視劇的時候,總是會聽到這麼一句,「將某某交給宗人府發落……」似乎宗人府是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地方。其實,清朝的宗人府雖然的確有刑獄,但卻只是針對皇族的人,而且這也不是宗人府的主要職能。首先說說宗人府有什麼可怕之處清朝皇族宗室的人犯了錯,不能交給刑部審訊處理,因為要顧及皇家的顏面,所以一律交給宗人府進行處置,這叫關起門來審,好壞都不能讓外人知道。
  • 清朝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無論皇家宗室官多大,聽起來也很害怕
    清朝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無論皇家宗室官多大,聽起來也很害怕。宗人府是一個管理皇室的機構,它剛開始的出現的時候並不是清朝,只不過在清朝的時候,才會經常用到的一個機構。我們可以在電視劇中可以看到有時候會出現這個機構的名字,但是幾乎都是讓人們害怕的一個名字。
  • 清朝「宗人府」到底多恐怖?為何讓公主阿哥聞之色變,跪地求饒?
    在清朝的古裝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如下的名場面,某個皇妃皇子犯了錯,又或者陰謀被揭穿被發現,皇上馬上大怒:「給我拉到宗人府去!」這立刻讓那些犯了錯的公主阿哥臉色大變,跪地求饒。宗人府究竟有多麼恐怖,讓他們怎麼也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