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管理皇族事務的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機構?為何後宮嬪妃聞之色變

2020-12-28 騰訊網

人們經常在許多明清影視劇中看到「宗人府」這個機構,影視劇裡的宗人府,一般都是罪責罰的代名詞。不管是後宮寵妃,還是宮女奴才,似乎只要一入宗人府,猶如下地獄,精神和身體都受到摧殘,罪罰再難逃脫。

但這裡不得不吐槽幾句,現在的一些影視劇在拍攝歷史劇情的時候,其實毫無尊重歷史,背道而馳,導致很多人都學到了錯誤的歷史知識。

那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宗人府,是否也如劇中一樣?後宮嬪妃,一聽說要進宗人府,聞之色變,是真實存在的現象嗎?

在所有資料中,宗人府最標準的釋義就是「中國明清時期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其最早設立於明代初期。

主要的工作職責大概就是:

、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也就是所謂的皇帝族譜;

、按時編纂玉牒,玉牒就是皇族族譜。宗人府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負責每10年纂修清朝皇室的族譜。包括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爵位繼承等等;

、向皇帝轉達陳述宗室子弟的請求。尤其清朝時期,等級制度非常嚴格,不是所有宗室子弟都有權利面見皇帝;

、為宗室子弟引薦賢才,記錄罪責過失。除了是單獨為宗室人員開的綠色通道外,還有個重要職責就是記錄宗室人員的罪責過失。比如滿清時期,皇族有罪,一般的機構是無法單獨審判定責的,得有宗人府參與審判;

、記錄宗室人員的生老病死,喪葬嫁娶,以及諡號等等。

、負責宗室人員的俸祿發放。古代戶部雖然有點類似如今的財政部,管理經濟這塊,包括賦稅、戶籍、俸祿、糧餉等等,但那都是針對的普通人。那作為宗室人員,他們的俸祿,則是由宗人府來負責發放的。

了解了歷史上真實的宗人府,那影視劇中,關於宗人府只有關押懲戒皇室子弟,也就可以確定是脫離歷史了。當然,影視劇中只體現了宗人府懲處性的一面,也待人細細琢磨。

其實道理很簡單,宗人府的日常事務,如同其他機構一般枯燥乏味,如果僅在影視作品中體現這些,收視率就難以保障。故而導演們一般選取更為吸引眼球的懲處功能,也就是俗稱的噱頭。所以說影視作品除了帶給人以視覺享受,有時也會以偏概全,誤導觀眾。

歷史上的宗人府,其實是一個官爵多,事務繁雜的機構。

《明史》記載:「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

明朝時期,宗人府最高行政長官是宗人令,正一品。然後有左右宗正各一人,包括左右宗人各一名,負責管理皇家宗室相關事務。

明朝宗人府設立於建國初期,初為「大宗正院」。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大宗」即是皇室一族,古代常奉大小宗族之分,但是大小宗並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通常來說,大宗就是指官階或家族名望較高的,小宗正恰恰相反,宗人府最初的名字沿用大小宗也正是體現了皇族的至高無上。

但永樂以後,宗人府所管轄事務皆交由禮部辦理,這個時候的宗人府,已經名存實亡。

發展到滿清時期,清朝大多延續明朝政治制度。順治九年,又重設宗人府。

《清史稿》記載:「初制,列署篤恭殿前,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屬官。順治九年,設宗人府。」

滿清時期的宗人府,最高行政長官是「宗令」。一般情況下,專由親王或郡王來擔任。

然後宗令下面又設左、右宗正各一人。一般情況下由貝勒或貝子來擔任。再又設立左、右宗人各一人,前期主要由鎮國公、輔國公及將軍擔任,後面有所調整,不以爵位等級來限制。

雖說一樣是為人臣子,但宗人府的官員地位總是在現實意義上更高些,且又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皇室生殺之權,可以說是風光無限。

但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何其嚴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秩序不容毀壞。因此即便皇室子弟犯了什麼錯被發落到宗人府,也不會真的按照嚴刑峻法被處罰,臣子畢竟礙於天威,要顧全皇室一族的顏面。

這種情況下的賞罰機制也構成了類似於「官官相護」的不利影響,滋生許多腐敗和庇佑犯法的細菌。

儘管宗人府有許多張揚的弊處,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它卻也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王朝秩序,為皇帝的統治奠定宗族基礎。

宗人府總是出現在清宮劇中多,而明宮劇少,這一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上面說過,宗人府雖創立於明朝初期,但到了永樂以後,開始名存實亡。而發展到了清朝,宗人府才開始真正地「崛起」,懲處功能大大加強。

但是由於宗人府的掌權者多為皇室中人,所以皇子或其他皇親國戚在裡面是什麼樣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畢竟古代十分重視家族親信,即便是犯了什麼大錯,也不會真的嚴刑厲法。

且退一萬步來講,如果真的想要嚴懲皇室中人,實現「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想狀態,為何不直接把犯了錯的皇室子弟直接送入大牢呢?根本原因就是維護皇家的利益。

順治年間,宗學最重要的一條規矩就是:「有不循禮法者,學師俱報宗人府,小則訓斥,大則奏聞。」

設立宗人府不過是給信奉律法的百姓一個客觀的交代,避免引起民憤的可能。但是所有被送來的皇子或國戚們都有這樣好的結局嗎?

事實上,宗人府是直接效忠於皇帝的,所以怎樣對待被送進來的人,最終還是要看皇帝的臉色,這就是所謂的揣測聖意。

猜對了,皆大歡喜。猜錯了,違逆聖意,烏紗帽就會不保。所以有時皇帝真的龍顏大怒,宗人府想保全「罪人」也束手無策。

總而言之,要了解宗人府的全貌,不能只依託於影視資料,還應注重對史料的掌握。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帝王專制的時代,所有的官僚機構,都是為皇權服務。哪怕是所謂的宗人府,有關押懲處皇親宗室人員的職責,那也僅僅只是關押和小有懲戒。相比那些被關押幽禁在大牢的普通人,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說到底,宗人府,其實也是那些皇親宗室背後犯罪的「保護傘」。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為何妃子們聞之色變,不寒而慄呢?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清朝的皇帝們一生氣,就將「把某某妃子押送宗人府,嚴加審訊!」妃子們嚇得花容失色,寧死不去。那麼,清朝「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地方,為何是一個那麼一個恐怖的地方,妃子們聞之色變,寧死不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了解其中的歷史真相。
  • 清朝的宗人府是什麼職能,為什麼後宮嬪妃都很害怕?
    清朝的宗人府顧名思義就是管理宗人的地方,那麼何謂宗人,其實就是皇族宗室成員。那又為何妃子們會聞之變色呢?這就得歸功於現代清宮影視劇的傳播了,在電視劇中皇帝不喜歡哪個妃子了,或者哪個妃子犯事失寵,動不動就是交由宗人府處置,大家久而久之就都以為皇帝的後宮妃嬪都懼怕宗人府,認為那是失寵犯事的人才去的地方,所以觀眾腦海中就有了妃子們聞宗人府之名而色變,寧死不去宗人府的認知。
  • 清朝「宗人府」是什麼機構?為何后妃聞之色變,怎麼也不願意去
    「官府」是清代的一個機構,並非指特定的地方。準確地說,「宗人府」是一個專門處理皇帝身邊的一切皇親貴族事務的機構,比如皇帝子女的結婚、出生、葬禮、引薦賢能、記功等,不僅僅是對犯罪行為的懲罰。官邸,官號,是中國明清兩代管理皇族事務的官邸。
  • 「內務府」和「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後者為何有人談之色變?!
    那麼,真實的「內務府」和「宗人府」,又是怎麼樣的呢,它們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其實,有一點我們猜得還是比較對的,那就是「內務府」和「宗人府」的的確確是和皇家有關,至於「銀行」與「監獄」之說,就太過片面,不準確了。
  • 看完清宮劇你覺得「宗人府」可怖?不,慎刑司才是真的冷酷無情!
    但是若遇到官官相護,被處罰的皇族自然就會很少,而且在清朝出現袒護的形式也更加明顯。在清朝有個叫宗人府的地方,也許很多人在看清宮劇時都看到過劇中對宗人府的介紹,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與恐怖、酷刑這些字眼強相關,但事實並非如此。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那時的宗人府稱大宗正院,在洪武二十二年才改稱為宗人府。
  • 讓嬪妃們嚇到腿軟的宗人府,到底有多可怕?其實裡面有吃有喝
    文/四季文史在一些明清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如果有阿哥和嬪妃犯了錯,都會被關進宗人府,所以我們會錯誤地認為,宗人府猶如監獄,是封建王朝的懲罰犯人的國家機器。宗人府不是監獄,其主要功能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相當於今天的民政局,只是這個「民政局」只負責皇帝家的戶籍管理事宜,其它則一律不管。
  • 清朝「宗人府」怎樣恐怖?為何讓皇子嬪妃們談之色變,寧死不去
    清朝時期宗人府,為何讓皇室子孫及嬪妃們談之色變,究竟是懼怕什麼呢?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說要把太子胤礽送進「宗人府」,太子馬上嚇得雙腿發軟,竟然癱在地上。可怕的「宗人府」是不是詔獄,裡面有沒有夾棍板子等十八般刑具呢?它跟刑部大牢相比怎樣呢?三個字「更可怕」 ,為何這樣?且聽小編詳解。
  • 大清的「宗人府」,都有什麼特殊權力,為何令皇子格格聞之色變
    明清時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現如今的清宮戲十分盛行,劇裡的皇族角色通常爾虞我詐,互相傾軋,在宮鬥中失敗者一般會激怒皇帝,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十分普遍的情況:皇帝大怒,衝著一位皇子或是公主大吼:「來人!把他拉出去,著宗人府嚴加看守!」這時候,犯錯的皇子或是公主要不狂呼饒命,要不癱倒在地,一副心力憔悴的模樣。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有那麼恐怖嗎?
  • 宗人府到底有多恐怖,為何一被關進宗人府,皇子們就覺得大禍臨頭
    在清朝宮廷劇中,一般皇子或嬪妃犯了錯誤,皇帝一發怒便會下令將他們關進宗人府,而只要一聽說要被關進宗人府,這些皇子皇孫立馬就會臉色大變,似乎宗人府就是一座人間地獄。比如在《康熙王朝》中,廢太子胤礽被關進宗人府不久,人便瘋了;《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對十三阿哥胤祥說道:「當年的拼命十三郎哪去了」?十三阿哥的回答是「我在宗人府被圈禁了十年啊」!
  • 清朝「宗人府」到底多恐怖?為何讓公主阿哥聞之色變,跪地求饒?
    在清朝的古裝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如下的名場面,某個皇妃皇子犯了錯,又或者陰謀被揭穿被發現,皇上馬上大怒:「給我拉到宗人府去!」這立刻讓那些犯了錯的公主阿哥臉色大變,跪地求饒。宗人府究竟有多麼恐怖,讓他們怎麼也不去呢?
  • 清朝「宗人府」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妃子聞之色變,寧死不去?
    在說這幾名后妃遭遇之前,我們先明確一點:宗人府管不到皇帝的後宮,嬪妃以及太監宮女們如果犯錯受到處罰,具體執行部門是內務府的慎刑司。宗人府和內務府的職能劃分很明晰:宗人府是皇帝宗族的管理機構,而內務府是皇帝家庭的管理機構,其下屬的「慎刑司」就是負責裁定罪行、執行刑罰的部門。下面咱們就說說幾名受處罰的嬪妃,從她們身上我們能看到,宮廷生活究竟有離奇和殘酷!
  • 古代時期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什麼朝代擁有宗人府?
    現代人們在平時觀看一些關於清朝時期的影視劇時,都會在劇中看到有關於宗人府的情節,在這些劇情當中,宗人府這樣的機構就是用來懲罰當時的一些皇族罪人。現在大多數人對於宗人府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了解,在電視劇中所體現的宗人府大多都是在主角犯錯了之後,被關押的地方。
  • 為何妃子們聞「宗人府」色變,寧死不去?
    清代影視劇中常常出現這樣一個場景:皇帝boss一怒之下將某個妃子打入宗人府......那麼,宗人府作為懲罰中的一種到底有多可怕?但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宗人府其實是這樣的......宗人府咋來的?宗人府最終設立於明朝,洪武三年時起名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時改名宗人府,明朝永樂之後,宗人府多由功勳臣子以及皇親國戚管理,但他所管轄的事情都被移交給禮部,此時的宗人府已經名存實亡了。清朝建立初期,順治皇帝了解明朝各種組織架構後,認為宗人府挺不錯的,於是它被保留了下來。
  • 清朝宗人府到底是幹嘛的?為何落難的妃子寧願死也不敢進去
    由於皇帝的兄弟姐妹、龍子龍孫、六宮嬪妃……人數實在太多,所以管理起來就比較麻煩,因此清朝皇家特意設了一機構,來對皇族的事務進行打理,這個機構就叫作宗人府。首先說說宗人府有什麼可怕之處清朝皇族宗室的人犯了錯,不能交給刑部審訊處理,因為要顧及皇家的顏面,所以一律交給宗人府進行處置,這叫關起門來審,好壞都不能讓外人知道。
  • 清朝「宗人府」到底有多恐怖?為何讓皇子王爺談之色變,寧死不去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其中一集,當時小燕子和紫薇把自己的身世如實告訴乾隆,氣得乾隆直接把她們打入「宗人府」,當時負責辦案的梁大人早就看不慣她們了,遂對小燕子等人動用私刑,把她們打得渾身是血。包括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說要把太子胤礽關進「宗人府」,太子竟然嚇到雙腿發軟,直接癱在地上。那麼「宗人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 清宮劇中經常提到的宗人府,權力到底有多大?玉牒又為何物?
    在現今的很多清代宮廷劇中,一旦有皇子親王們犯錯,皇帝基本都會下達「移交宗人府嚴加查辦」、「削宗籍、去黃帶、玉牒除名」等詔令,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有這樣一個機構嗎?它的具體職能又是什麼呢?所謂的「黃帶」、「玉牒」又為何物?今天史海君就帶領大家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個熟悉但又神秘的機構。
  • 夢回古代,小女子入後宮飛上枝頭變鳳凰,漫談嬪妃森嚴等級制度
    隨著《大明風華》、《清平樂》、《延禧攻略》等古裝歷史劇的熱播,古代後宮女子的生活場景被現代人所熟悉,很多歷史發燒的愛好者,有想夢回宋朝的,有想夢回明朝的,還有想夢回大清朝的,特別懷揣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少女,想學學從一個宮女到皇后逆襲之路,其實,古代後宮女子的升遷之路是很艱難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後宮管理。
  • 「宗人府」在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現今滿屏充斥的大辮子清宮劇,在給我們帶來審美疲勞的同時,也將很多詞語變成了網紅名詞,比如配享太廟、世襲罔替、慎刑司、寧古塔、宗人府等等。接下來,我們著重聊一聊「宗人府」,看看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和單位。
  • 清朝「慎刑司」是幹什麼的,為何讓宮女太監心生恐懼,寧死不去?
    清宮劇中經常會提到宗人府、慎刑司、刑部這些專門處置犯罪的地方,但是你知道他們每個部門之間的區別嗎?為什麼犯錯的人一聽說交由宗人府、慎刑司審理,就心生恐懼,感覺生存無望呢?要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們需要先從清朝的司法制度開始說起。
  • 【韓國社會】韓國兵役為何令人聞之色變?
    4級則是部分項目未達標的人員,會被派遣至國家及地方政府機構或公共團體做「公益勤務要員」。5級人員會被編入第二國民役,僅在緊急情況時出動。6級則是屬於有嚴重疾病或精神障礙的人員,可免除兵役。而7級則視為無法斷定身體狀況,次年須重新檢查。不同兵種的服役期限也略有不同,一般服役期限為2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