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又見才子伴樂談。
難忘的2020年終於過去,我們迎來的又是一個新的年頭。不知不覺間,大家壇和我們相伴也多了一個年頭,回頭看看自己的註冊年份,都已經是17年前了,當年的青澀少年如今已經變成了青澀中年,當初一起意氣風發折騰MX500和E888的那些依舊聯繫或者失聯的小夥伴們,你們都還好嗎?人生就是一站一站的轉場,我們在旅途中偶遇,相處,也會在命運的註定後轉身遠離,鐵打的論壇,流水的過客,時間永遠是最中立的旁觀和見證,如同若干年前,我們並不會想到,耳機大家壇,竟然會在臨近20周年的花樣年華,推出紀念版的音箱產品E20/E20pro。
這是一款中等體積的桌面書架音箱,然而並沒有選擇有源音箱這種比較潮流的形式,而是回歸到傳統無源HIFI音箱的路子,E20/E20pro其實是大家壇桌面系統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論壇主事人AF2000先生最早的想法是,構建一個面向桌面和小空間玩家的套餐,包括無源音箱+藍牙(LDAC)/USB解碼+電子管功放,這個套餐對於普通玩家來說,無論是功能的互補,還是把玩的層次,都是對純耳機發燒的一個有力補充。如前文所言,漫漫燒路,多數人以耳機入門,數年以後,有人默默退出,有人原地自樂,也有人更近一層,而這個桌面系統其實就是為第三種群體準備的,在房價居高不下的當下,個人一直相信,耳機和小尺寸音箱兼修互補會是將來的方向。而目前這套桌面系統的進度,是音箱E20/E20pro已經開發完成,而解碼和功放還在進行中,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提前感受一下音箱的魅力。
先羅列E20/E20pro的硬體配置吧,這是傳統的兩單元兩分頻的書架箱,高低音選用的都是挪威西雅士(SEAS)的單體,分別是H1318-06和H1216-08。別看低音單元只有5寸,但是別忘了那可是SEAS啊,出了名的大力出潛力的品牌。所以拿到E20pro的玩家,需要考慮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功放選擇了,這點也可以從其86dB的靈敏度可以看出來。同時不要覺得5寸單元意味著小體積,E20/E20pro的外形尺寸達到了W200×H335×D280(mm),相對龐大的箱體有了更多內部聲學處理的空間。箱體表面貼合了啞光漆的酸枝木皮,如果把它說成一個鞋盒子,那麼裝的也是巨人的鞋子。E20/E20pro的頻響標註的相對保守,為50Hz~20kHz,但是實際上,普通版和pro版最大區別在內部分頻器器件,E20使用Erse電容電感,而E20pro使用Jantzen電容電感,兩者在高頻延伸和質感上還是有差別的,我手裡這對,是E20pro,談談磨合一陣子之後的感受吧。
西雅士的單元,整體來說屬於靈敏度中等,上下限很高的類型,需要充沛的大電流讓它消化更多的信息。這使得E20pro變成開聲門檻比較低,隨便開聲也不難聽,但是想推好需要一定搭配的定位。我將E20pro分別在自己主系統、耳機系統和電腦系統上都嘗試了一遍,前端不同,表現不同,拋磚引玉一下。
首先是用在耳機系統上,有玩家肯定要問,耳機系統怎麼搭配無源音箱?因為我用的是兼顧功放功能的大功率耳放,原創OPA-4A,這是採用EL34功率管輸出的膽機,如果驅動音箱,功率大約在6w+6w,而前端則是基於roon專機+sagradac的網播系統,這套設備拿來驅動大部分耳機,基本沒有推不動的,但是搭配E20pro的效果,則是突出細膩而缺乏起伏的,EL34本身的音色特長可以被E20pro敏銳捕捉並還原出來,整體柔順有韻味,但是如果聆聽獨奏和四重奏之外的作品,比方說中等編制室內樂,或者一些強調動態的OST,就顯得太肉了,整體跟不上音樂節奏的步調,很多快節奏的凌厲動態變化,就被系統選擇性忽略了,這就是峰值驅動電流不夠用的表現,低頻會糊。解決辦法,當然就是增加功放的輸出能力。
簡單來說,E20pro在我的耳機系統上,只能承擔背景音樂的功能,這並不能令人滿意,然後我把它挪到了電腦系統上,個人這套電腦系統主要承擔的就是各類雲音樂播放、各種抓軌音樂、各類遊戲、各類視頻播放任務。前端是電腦連接audiomis(唐韹)的DAC10pro解碼,再連接雅俊的α7合併機,這是英國老牌廠家的舊款中高端產品,並不是DIVA系列偏新英國聲的走向,而是比較醇美,速度不快,講究韻味的機器,照理說,這種不強調動態的機器,搭配E20pro會不會也出現和前面一樣的問題呢?答案是,完全不會!E20pro在α7的驅動下,一方面保留了老英國聲裡面迷人的音色和流暢的樂感,另一方面動態並不弱,至少在近場聆聽的時候,絲毫沒有短腿或者層次感凌亂的情況出現。這看似矛盾的結果其實不難解釋,就倆字:功率。α7是一臺AB類的70w+70w的功放,相比耳機系統,功率儲備和冗餘都大了許多。其實作為用家,我很清楚自家電腦系統的價位和優化都是三套系統裡面最隨性的,甚至我都沒有為E20pro配置桌面腳架,只是簡單地放在一摞硬殼書上面(書太軟就不行了,要注意),但是奈何一力遮百醜啊,只要給E20pro足夠的功率,它並不需要其他苛刻的條件就可以開心歌唱了。僅僅在驅動環節有優勢,就使得電腦系統下的細節,是超過身價數倍的耳機系統的。E20pro流暢的樂感和同尺寸下鬆弛不緊張的聲線,給了我一個全新的好印象。
而當E20pro接入音箱主系統以後,驅動它的則是力士MQ88U膽後級,採用4根KT88功率管進行輸出,可以達到A類25w+25w的功率,咋一看,這比雅俊α7少了挺多,但是別忽略了α7是AB類的輸出,論大電流的持續輸出能力,力士是更強一籌的。這個系統下前端也是綜合素質更強的轉盤解碼,有了信息量和驅動力的雙重支持,E20pro的表現可以說比先前更強了一部,和先前相比,聲音中不變的元素是流暢、飽滿的樂感,音色和能量分布是比較雜食的路線,尤其適合聆聽人聲、小編制和ACG/OST,作為小口徑書架箱,E20pro有個很大的優勢是空間結像的精細,用港臺音響雜誌的描述就是「脫箱感」比較強。只要給予它足夠的空間,你可以聽到很工整的樂器定位和層次規模,誇張點說,空間甚至比音箱本身都重要。
對玩家來說,房間聲學裝修,擺位,以及腳架都是需要考慮的,這也是從純耳機玩家進階到音箱玩家的必修課。對E20pro來說,得益於小口徑,它對於室內聲學處理的要求沒那麼高,房間裡面儘量避免一些大的反射面就行,對擺位和腳架和要求也不算苛刻,直接脫離腳架放在桌面上也沒啥共振(如果口徑再大一點就儘量別這樣了),整體來說對於玩家和使用條件的寬容度還是挺高的,新手門檻,進階音質,確實也符合最初的設計定位。關於喇叭線,我嘗試了低價的加奈美、平價的揚仕和貴价的TAD CGR2,E20pro對於線材也是比較敏感的,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揚仕的單晶銅&單晶銅鍍銀混編的線材效果是最貼近E20pro定位和聲音風格的。三者當中,加納美的特點是音色樸實,但是缺點就是糊,缺細節,揚仕的混編線材更突出的是密度和動態,這兩項都是大部分小口徑音箱的短板,兩者搭配可以說揚長避短,而Tad Cgr2更強調層次感、結像的凝聚和兩端延伸,更加適合大口徑多分頻的音箱。喇叭線的環節,相當於可更換耳機線在耳機系統中的作用,由於走的是大電流,其對於聲音的影響程度,甚至高於耳機線。
小談了一番最近使用E20pro的心得手記,耳機大家壇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快迎來20周年的生日了,今天的紀念,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前行,歲月與音樂,我們都不要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