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豪 文
《羅生門》的故事故事主體其實非常簡單,武士帶著妻子路過荒山,遇到強盜多襄丸,多襄丸覬覦妻子的美貌,綁架了武士,強姦了妻子,最後樵夫意外在竹林中發現了武士的屍體。但在糾察署中,每個人提供的證詞卻各不相同。強盜對行兇供認不諱,卻把自己描繪得英勇善戰,快意恩仇;女人深受貞節的束縛,控訴丈夫的無能及冷漠;武士的亡魂託巫女之口,斥責妻子放蕩的背叛。
旁觀了整場事件的樵夫在羅生門下說出了事實的真相,可即使是他也隱瞞了自己在其中所犯的惡……
和尚,乞丐和樵夫在羅生門下敘述這個故事
《羅生門》絕對可以算是黑澤明最重要的幾部作品之一,他靠這部電影奪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數項國際大獎,從此聞名世界影壇。不過,《羅生門》這部電影從立項到跟觀眾見面,一路可謂風波不斷。更讓人唏噓的是,剛拍完《羅生門》不久,黑澤明自己也遭遇了「羅生門」。
1950年,黑澤明在松竹公司拍了《醜聞》,之前合作過一次的大映(《靜靜的決鬥》)邀請他再拍一部電影。黑澤明左思右想,想到伊丹萬作導演門下一個叫橋本忍的弟子根據芥川龍之介小說《竹林中》改編的劇本。(後來橋本忍繼續跟黑澤明合作,《生之欲》《七武士》《蜘蛛巢城》的劇本都是他們一起寫的)
橋本忍(1918.4.18 - 2018.7.19)
這個劇本寫得非常好,但從體量上來說不足以拍成一部電影。兩人商談後,黑澤明決定將《羅生門》作為故事背景加入其中。因此電影雖名為《羅生門》,故事的主要線索卻是《竹林中》那個人人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堪對兇殺案各執一詞的故事。除了樵夫,乞丐和和尚三人敘述故事的地點是在羅生門外,只有結尾處乞丐瘋搶嬰兒衣物的一幕能看到《羅生門》小說的情節。兩篇小說都是以鋒利的手術刀將人性中最深邃複雜的部分剖出來給人看,可以說這個改編聰明至極。
樵夫帶走嬰兒,黑澤明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
不過,黑澤明的理念在當時的日本太過超前,大映公司給他安排的三個副導演沒有一個看懂了劇本,要求黑澤明給他們解釋。
黑澤明說:「人對於自己的事不說實話,談他自己的事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這個劇本描寫的就是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這樣說,人即使死了他也不放棄虛飾,可見人的罪孽如何之深。這是一幅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人難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的畫卷。諸位說仍然不懂這個劇本,因為它描寫的是人心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點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這一點來讀它,那麼,我以為就容易理解這個劇本了。」
但還是有一個副導演沒有理解,黑澤明後來只有請他另謀高就……
在光明寺的森林拍攝外景時,如果趕上太陽光線不合乎理想,劇組會連個招呼也不打就把樹伐倒。寺裡的和尚開始時對此相當生氣,後來卻漸漸理解,還主動地指揮劇組伐樹。
光明寺的外景拍完後,黑澤明到和尚那裡去辭行。和尚十分感慨地對他說:「老實說,開頭我認為,你們砍寺院的樹就等於砍我們的面子,所以我大為吃驚。不過沒過多久,我被你們這種認認真真的工作精神吸引住了。看到了你們把儘可能讓觀眾看到好作品作為牢固的信念,忘我地工作。我以前不知道,電影是這樣努力的結晶。啊,使我深為感動。」
說完,和尚將一把摺扇放在黑澤明面前,那摺扇上寫著「益眾生」三個字。
拍完《羅生門》之後,黑澤明給松竹拍了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改編的《白痴》,《白痴》得到的評價非常差,他與松竹首腦發生衝突,大映本來請他再拍一部,《白痴》上映後也立刻取消了拍攝計劃。黑澤明實際上落入了低潮期,《羅生門》獲金獅獎才讓他挽回聲譽。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日本經歷了二戰,社會正處於全盤西化的過程中,國民對於本國文化喪失了自信心,因此《羅生門》雖然獲獎,日本評論家卻說這兩個獎(金獅獎與奧斯卡獎)不過是評獎者出於對東洋式的異國情調好奇的結果。
1965年,《紅鬍子》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黑澤明(左)與三船敏郎在威尼斯
《羅生門》電影的主要舞臺是在大森林裡,黑澤明想要用錯綜複雜的光影表現背景中蠕動的人們奇妙的心理活動,因此森林中的光與影就成了整個作品的重要基調,怎樣抓住製造光與影的太陽就成了問題。
攝影機對著太陽拍,現在算不了什麼稀奇,然而當時這還是電影攝影的一項禁忌。那時甚至有人想過,太陽光通過鏡頭聚焦於膠片,有燒壞膠片的危險。黑澤明的攝影師宮川勇敢地挑戰了禁忌,開頭樵夫在森林中奔跑的一場戲,攝影機展示了森林的光與影的世界,以及人的心走向迷途之中的過程,畫面十分出色,這個鏡頭被威尼斯電影節稱之為「攝影機初進森林」。
《羅生門》中直射而來的太陽光
電視臺播放這部作品時,同時還播放了採訪這部作品出品公司經理的錄像。這個經理在拍攝過程中對黑澤明百般刁難,看了樣片之後甚至大發脾氣,說自己完全不明白影片企圖要說明什麼問題,甚至把贊成和主持拍攝這部影片的董事和製片人降了職。可是電視臺記者採訪他時,他卻說,一切都是由於他的推動才拍攝成這部作品。甚至還說,電影過去都是背著太陽拍,這是常識範圍之內的事,這部作品對著太陽拍攝的主意是他提出的,自始至終也沒提黑澤明和攝影師宮川的名字。
在電視前看到這段採訪的黑澤明禁不住啞然失笑,心想,這才是真正的《羅生門》。
微風撩起了馬背上女人的面紗,吹起了她輕柔的裙擺,看到武士之妻美麗的腳踝而震驚的強盜多襄丸,「僅僅是一陣微風。如果沒有那陣微風,也許那個男人就不會死。」
在撰寫自己自傳的過程中,黑澤明想到這件事。人總是本能般地美化自己,那他是不是也在回憶的過程中美化了醜陋的東西呢?所以他不願意恥笑那個經理,而意識到人如實談論自己這件事實在太難,他也不得不停止了寫作。自傳雖然寫於1978年(那時黑澤明已經六十八歲,拍攝《羅生門》時才四十歲),但就寫到《羅生門》為止。
黑澤明對讀者說:「《羅生門》以後的我,從《羅生門》以後我的作品中的人物去認識,我認為這樣最自然,也最合適。」
日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深山裡,有一種特別的蛤蟆,它和同類相比,不僅外表更醜,而且還多長了幾條腿。人們抓到它後,將其放在鏡前或玻璃箱內,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嚇出一身油。這種油,也是民間用來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藥材。
黑澤明給自己的自傳所起的名字,就叫做《蛤蟆的油》。
► 擴展閱讀:戴錦華點評《羅生門》:撲朔迷離的人性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