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3D的重慶、高低錯落的地勢、蜿蜒盤旋的軌道……除了增添城市獨特的風景線外,也提供了更為便捷準點的出行方式,為山城人民的通勤之路「保駕護航」。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無數軌道人的日夜堅守與辛勤汗水。
作為現重慶軌道集團運營一公司地鐵1號線信號車間副主任,陳曄堅守一線十二年,用刻苦專研與經驗積累「蝶變」成了軌道交通的信號技術能手,最終榮獲2020年「重慶市巴渝工匠年度人物」稱號。
刻苦專研
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
2001年,陳曄投身中鐵八局電務公司的信號設備建設施工;2008年,陳曄進入重慶軌道集團從事信號維修工作,參與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部分信號設備安裝調試、升級改造及維護維修等。
「才來軌道集團時,很多東西都不懂,那時每天都抱著圖紙,向老師傅們學習請教。」陳曄告訴記者,「有時為了解決技術難題,飯都顧不上吃,可在設備面前一待就是一天,後來直到難題解決了,整個人才放鬆下來。」
12年來,陳曄重技術、重學習、善分析、善總結,在信號技術方面,不斷創新、改進,記錄設備的結構、性能、參數、指標,努力掌握新技能,就連每一個小器件,他都力爭了解得一清二楚。
2010年10月,1號線建設進入試運營前的調試階段,陳曄作為技術業務較強的信號工,主動申請入駐1號線現場,帶領其他員工調試設備、查找隱患、全面檢查。「那時1號線新線建設期,條件艱苦、工作繁多,除了在上班時與廠家交流技術問題,下班後還得進行總結歸納,及時將情況匯報給車間。」陳曄告訴記者,正是由於那段時間的高強度工作,才使得他在信號技術研究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同時也為1號線開通後的技術設備資料構建與維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愛崗敬業
工作精益求精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般來說,成為一名懂知識會技術的合格信號工需要1到3年的時間,但在枯燥無聊的環境下幹一行、愛一行,還得要經得起磨鍊,因為日常行車安全責任重大,信號工工作不僅要精益求精,還得穩中求進。
2011年4月,陳曄擔任1號線小什字信號工班班長,由於那時的1號線還處於新線運營前期,工班人手不足,新來員工技術也不熟悉,所以工作開展相對較難。為了保證維護工作高效開展、處置到位,陳曄多次放棄了探親假和公休假,很長時間才會回老家一次,任務最繁重的時候連續一周不論白天還是晚上吃飯和睡覺都呆在班組。「白天軌道要運行,所以信號維護檢修通常都是在夜裡進行,一到冬天的時候,凍得全身都失去知覺了。」陳曄回憶,有時戶外檢修一做就是幾小時,一遇到下雨,就會淋成「落湯雞」。「平常檢修完畢回到值班點都已經凌晨4點過了,早上5點半左右檢查設備運行狀況,所以通宵作業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12年來,陳曄始終如一,著重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不斷努力提高自身崗位技能,先後獲得重慶市「青年職業標兵」、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重慶市「全市技術能手」、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在重慶市第五屆重慶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城軌信號工項目職工組第一名,在「新譽杯」首屆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職業大賽中獲得優秀獎,於2018年成功申報和創建以陳曄為帶頭人的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自主創新
節約運營維護成本
軌道交通1號線從2011年開通試運營到現在已有10年之久,大多數信號設備已過質保期,故障設備若返廠修復需很長時間,且維修、運輸費用成本較高。為了節約運營成本,陳曄帶領工作室成員專研技術難題,自主修復故障設備。
「我們主要是通過拆裝、組合、測試及調試、內部清潔、元器件更換、程序刷新、系統安裝等方式,對故障設備進行自主修復。現已完成國產及進口設備修復130餘件,累計節省經費近600萬元,既提高了備品備件使用效率,也節約了運營維護成本。」陳曄告訴記者。
2019年1月29日,賴家橋車場值班人員巡視發現車場聯鎖邏輯電源1系故障停用,現場初步判斷保險損壞,員工立即進行更換處理,但故障未能恢復。為不影響運營,工作室緊急製作應急電源,消除故障。當天,陳曄安排員工將故障的聯鎖邏輯電源模塊送至工作室進行拆分,逐一檢查,發現內部多處元件損壞,經過一周的「奮戰」,陳曄及團隊成功修復壞件,節省了運營維護成本近25000元。
對於信號維護人員的成長,陳曄有自己的「高招兒」。「優秀的信號工不是一兩年就可以的,而是需要長期持久的不斷經驗積累和鑽研專業技能才行。」陳曄說,針對信號維護人員成才周期較長、業務技能知識面較廣、近期一線新進員工較多等情況,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多次組織開展新員工安全基本技能培訓、老員工專業技術能力提升培訓等。同時,還在故障案例分析時,讓員工們自行分析故障原因,然後舉一反三,講解故障處理方法和技巧,讓員工在以後遇到類似故障時可以快速、準確地處理,從而大大提高一線員工的安全意識、業務技術能力和故障應急處置能力。
上遊新聞 吳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