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芭蕾舞比賽也叫國際芭蕾舞節,是舞蹈領域裡國際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在於檢閱芭蕾創作和表演方面的成就,發現和培養芭蕾人才,頒發獎學金,舉辦教師進修班和各種講座等。這些比賽擴大了各國之間、各不同學派之間的經驗交流,促進了芭蕾藝術的發展,
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Varna International Ballet Competition是國際芭蕾比賽四個A級賽事中歷史最久,聲譽最高比賽,該項賽事始於1964年,原定每年一次,自1966年起改為每兩年一次,向來以時間長、難度大著稱,被譽為「芭蕾奧林匹克」。
足以說明該項賽事競爭之大,難度之高,而獲得該項賽事的中國選手更是屈指可數。
第25屆國際芭蕾舞比賽男子組金獎獲得者張超藝,從11歲開始專業學習芭蕾舞,到17歲獲得國際芭蕾舞比賽最高級別賽事金獎,這條路通用了雖然僅有6年,但通往金獎的這條條註定是艱辛的路,也是無數汗水和淚水揮灑的天險之路,註定這一路是伴隨著傷與痛交相輝映的讚歌。
舞者日復一日的努力,只為舞臺上綻放的美好,或許僅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卻也是最燦爛的煙火。因為對芭蕾的熱愛而堅持,因為王子夢的追求而勇往直前,即使遍體鱗傷,依舊努力涅槃重生。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這或許是張超藝舞蹈人生的寫照,夏天要冒著高溫、頂著烈日,在練功房裡揮汗如雨;而冬天的瀋陽,更是冷到極致,他經常要在冰天雪地,凜冽寒風中走到練功房,將室外已經凍得僵化四肢再熱身「軟化」在開始芭蕾的功課。
作為一名專業的芭蕾舞者,張超藝無論寒冬酷暑都要日復一日高強度聯繫,大量的積累,量的積累從而達到質變,而每一次動作的重複都不是簡簡單單的重複,而是要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從而讓肌肉產生記憶,這樣芭蕾舞者才能將再舞臺上呈出最完美的姿態。這樣高密度高強度的訓練,一天之內跳壞兩三雙舞蹈軟鞋早已是家長便飯,或許一雙雙舞鞋上的磨損很久早已是他們功勳紀念。
從遼寧芭蕾舞團附中剛入學時懵懂的小學生到世界之巔的瓦爾納金獎,張超藝用了六年,他用是親身經歷告訴人們上天賦異稟加上刻苦努力的化學反應是多麼輝煌,別人的芭科附中是七年,甚至七年也未能達到他的水平,他提前一年從學校畢業進入遼寧芭蕾舞團,到2018年已是為遼寧芭蕾舞團主要演員的張超藝,選擇暫別舞臺光芒,去更沉澱和修煉自己,他報考中國舞蹈專業的最高學府——北京舞蹈學院,並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被錄取。
優秀的人到哪裡都是萬眾矚目,在北舞校園裡他早已是家喻戶曉的芭蕾新星,是多少學生仰望的高峰,課堂上他永遠是老師講述技術動作的執行範本,課堂下也是同學們追隨他學習和練功的標杆。但他從沒有因為這些光環而有一刻懈怠,反而課後練功到最晚的是他,課前最早到練功房的也是他,甚至周末節假日泡在練功房最久的還是他,因為他明白這些光芒是需要捍衛的。
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和領導們對於這位身體條件優秀並且勤奮刻苦的舞者十分欣賞,本來此次芭蕾舞系赴聖彼得堡演出《天鵝湖》的男主角選定的是由張超藝來擔任,可是再之前的訓練中他腳踝不幸受傷,為了不耽誤演出,才不得已換成其他同學。
很多人會說舞者受傷是很正常,一般都輕傷不下火線,的確,張超藝這次的傷不輕,進半年的理療毫無進展,不得已接受北醫三院手術治療。術後不到一個星期,他已經回到學校的基訓課堂,即使現在還不能像以前一樣輕盈的完成各種技術動作,但是仍然堅持每天和其他同學一樣去上早上的專業課,即使做不到,也要耳聽目識,不能讓自己和摯愛的芭蕾疏遠.
芭蕾是純粹的,
他用肢體的表達比引吭高歌更洪亮
而張超藝在芭蕾的世界裡,不斷探索著更高更遠更美好的未來,傷病是暫時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看到這位優秀舞者再舞臺上更優美的身影。
張超藝,畢業於遼寧芭蕾舞團附屬舞蹈學校,曾就職於遼寧芭蕾舞團擔任主要演員。現就讀於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曾出演《堂吉訶德》《天鵝湖》《斯巴達克斯》 《羅密歐與朱麗葉》《二泉映月》《海盜》《八女投江》《遼河搖籃曲》《精品晚會》《胡桃夾子》等劇目。
曾榮獲25屆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金獎;歐洲國際芭蕾舞比賽金獎;全國桃李杯金獎;韓國國際芭蕾舞比賽銀獎;韓國國際舞蹈比賽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