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上,上海音樂廳北廳的雕花穹頂下,手風琴悠揚的旋律響起,一束追光燈投向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優雅起舞。
忽而,燈光轉到了二樓東側的深邃長廊,水晶燈下的吉他手撥弄起琴弦,一段雙人舞在光影交錯間,浪漫交融……
12月16日晚,作為「藝樹計劃」的一次全新嘗試,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音樂廳首演。
儘管「沉浸」(immersive)演出不是新鮮事物,為一座音樂廳量身定製一臺原創芭蕾尚屬首次。
聆聽著器樂演奏家的現場演奏,觀眾們與芭蕾舞演員「形影相隨」,穿梭於上海音樂廳各處華美的空間,從北廳到二樓走廊,從大廳到南廳,當芭蕾舞者走下舞臺,「沉浸」於空間與人群之中,以最真實的肢體呈現心聲,在纖毫畢現間與觀者互動,所有人都「沉浸」在不同於鏡框式舞臺的聲色魅力中。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兩大文藝機構攜手落下了滬上「沉浸」式芭蕾第一。
這臺演出,脫胎於吳虎生在三年首次以編導身份排演的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圍繞「成長」主題,在劇本、舞蹈編排上都融入了吳虎生本人對生活的體會與觀察,藉助原創芭蕾靈活的肢體表現形式與古典音樂的多重律動,在緬懷過往、坦然面對取捨的同時展望未來。
而此次上演的沉浸版仍由吳虎生擔綱編導並領銜主演,上芭主要演員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獨舞演員塗瀚彬等新生力量,在音樂廳不同場景的變換中接力「登臺」。
「時隔三年,這部作品以全新的方式上演,也見證著我的成長」,吳虎生透露,為了更好地適應沉浸式的演出形式,他不但增加了獨舞與雙人舞的部分,還與主創團隊一同精心設計了不同的轉場方式。場景切換怎麼銜接,是用舞者、音樂還是多媒體?如何更好地引導觀眾?「這些都花了我們很多心思去設計。」
此外,沉浸版的表演對芭蕾舞者的要求也非常高,「觀演距離的改變,讓演員的每一個情緒、表情,哪怕是一次細小的嘴角的上揚,都能被觀眾輕易捕捉,這對舞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吳虎生說。
為保護芭蕾演員,「藝樹計劃」還依據音樂廳各個空間的尺寸,特地定製適合舞者表演的地膠,並分為黑、灰等不同的顏色,以適應新媒體藝術創作。
同時,根據舞蹈編排與音樂廳的空間特點,每個表演區域均有音樂家的現場演奏,包括手風琴、古典吉他、大提琴與鋼琴。
上芭、音樂廳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在保留了部分原劇中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奏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舞者與音樂在光影浮動中對話。
全新表演方式,也給予了表演者更新鮮的刺激,「尤其是和現場演奏家如此近距離的互動,就感覺有一個人在強有力地支撐,讓我更盡情地去釋放內心的情感。」
此番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的推出,是繼公眾開放日後,上海音樂廳又一次深度拓展表演新空間的嘗試。
「上海音樂廳大修後,如何開放更多元的藝術空間?這次演出是很好的試水」,在總經理方靚看來,上海音樂廳的建築場景豐富,通過沉浸式表演讓觀眾感受建築之美再合適不過,「一個文化空間想要吸引更多觀眾,就不斷解鎖全新玩法」。
她還透露,未來上海音樂廳還計劃打造一臺長期駐演的沉浸式表演,讓更多觀眾把藝術欣賞和建築體驗結合在一起。
作為演藝大世界的特色品牌之一,大型藝術公益與普及項目「藝樹計劃」由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上汽集團共同主辦,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音樂頻率傾力支持,以「藝術讓生活更美好」為指導方針,秉承「民族性、普及性、大眾性」的品牌定位。
今年「藝樹計劃」舉辦至第二屆,繼古琴之後首度聚焦芭蕾藝術,10月啟動以來,連續策劃芭蕾與妝容、服飾、配飾、電影、健康等不同領域的跨界活動,帶領市民觀眾探秘上芭、感受 「口罩芭蕾」奮鬥之美,而「芭蕾有你」工作坊更吸引學齡前至60歲市民踴躍報名。
值得一提的是,繼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後,今年「藝樹計劃」之「芭蕾有你」工作坊即將結業,醫護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城市規劃師、都市白領、學生等各行各業學員即將「成團出道」,作為「彩蛋」環節亮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演出舞臺。
原標題:《藝樹計劃|海派芭蕾「沉浸式」,上海音樂廳更有魅力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