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李君娜
前晚,音樂響起,上海音樂廳雕花穹頂下由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起舞……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首演。
一場多維藝術碰撞
舞者在漢白玉旋轉樓梯上舞畢後,觀眾跟隨指引來到大廳二樓東西兩側的長廊。這裡,兩位舞者繼續帶來優美的舞蹈。繼而在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難說再見》帶給現場觀眾除了移步換景式的沉浸之美外,還有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多維藝術碰撞。
根據舞蹈編排與音樂廳的空間特點,當晚,每個表演區域均有音樂家現場演奏,包括手風琴、古典吉他、大提琴與鋼琴。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在保留部分原劇中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奏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
這是上海音樂廳首個融合建築之美、音樂之美和舞蹈之美的跨界製作,也是繼公眾開放日後,又一次深度拓展音樂廳內表演新空間的嘗試。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說:「90歲的上海音樂廳是歷史保護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如何挖掘它的建築之美,充分打開它的舞臺,我們需要更多新的創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它、了解它。沉浸式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機。在芭蕾藝術中感受到上海音樂廳的建築之美。」
突破性的創新嘗試
「這也是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的一次全新成長。」吳虎生說。
2017年,吳虎生首次以編導身份排演《難說再見》,集結上芭新生代力量團隊打造。圍繞「成長」主題,《難說再見》在劇本、舞蹈編排上都融入了吳虎生對生活的體會與觀察。相遇與別離、拿起與放下、展望與緬懷,《難說再見》展現了舞者成長中的取捨與心聲。
時隔三年,基於該舞臺版重新製作,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仍由吳虎生擔綱編導、領銜主演,上芭主要演員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獨舞演員塗瀚彬等新生力量主演,在音樂廳不同場景的變換中接力「登臺」。
這也是吳虎生第一次進行沉浸式創作和表演,算是突破性的創新嘗試。他說:「觀演距離的改變,意味著表演細節的放大。演員的一個表情,哪怕是一個很細小的嘴角上揚,觀眾們都可以輕易地觀察捕捉,所以對於舞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適時推出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也讓進行兩個月的「藝樹計劃」又一次成為文藝愛好者熱議的焦點。作為演藝大世界的特色品牌之一,大型藝術公益與普及項目「藝樹計劃」由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上汽集團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