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芭蕾藝術中感受建築之美

2020-12-19 中工網

解放日報記者 李君娜

前晚,音樂響起,上海音樂廳雕花穹頂下由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起舞……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首演。

一場多維藝術碰撞

舞者在漢白玉旋轉樓梯上舞畢後,觀眾跟隨指引來到大廳二樓東西兩側的長廊。這裡,兩位舞者繼續帶來優美的舞蹈。繼而在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難說再見》帶給現場觀眾除了移步換景式的沉浸之美外,還有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多維藝術碰撞。

根據舞蹈編排與音樂廳的空間特點,當晚,每個表演區域均有音樂家現場演奏,包括手風琴、古典吉他、大提琴與鋼琴。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在保留部分原劇中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奏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

這是上海音樂廳首個融合建築之美、音樂之美和舞蹈之美的跨界製作,也是繼公眾開放日後,又一次深度拓展音樂廳內表演新空間的嘗試。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說:「90歲的上海音樂廳是歷史保護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如何挖掘它的建築之美,充分打開它的舞臺,我們需要更多新的創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它、了解它。沉浸式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機。在芭蕾藝術中感受到上海音樂廳的建築之美。」

突破性的創新嘗試

「這也是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的一次全新成長。」吳虎生說。

2017年,吳虎生首次以編導身份排演《難說再見》,集結上芭新生代力量團隊打造。圍繞「成長」主題,《難說再見》在劇本、舞蹈編排上都融入了吳虎生對生活的體會與觀察。相遇與別離、拿起與放下、展望與緬懷,《難說再見》展現了舞者成長中的取捨與心聲。

時隔三年,基於該舞臺版重新製作,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仍由吳虎生擔綱編導、領銜主演,上芭主要演員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獨舞演員塗瀚彬等新生力量主演,在音樂廳不同場景的變換中接力「登臺」。

這也是吳虎生第一次進行沉浸式創作和表演,算是突破性的創新嘗試。他說:「觀演距離的改變,意味著表演細節的放大。演員的一個表情,哪怕是一個很細小的嘴角上揚,觀眾們都可以輕易地觀察捕捉,所以對於舞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適時推出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也讓進行兩個月的「藝樹計劃」又一次成為文藝愛好者熱議的焦點。作為演藝大世界的特色品牌之一,大型藝術公益與普及項目「藝樹計劃」由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上汽集團共同主辦。

相關焦點

  • ​走進臺南藝術大學 播灑芭蕾藝術之花——中央芭蕾舞團首次走進臺灣校園散記
    、走進臺灣高校」的藝術普及之旅。能夠借「走芭之旅」置身於臺南藝術大學暢然的美景中,旅途的疲勞之感頓消。演出場地安排在校園內一座既現代又彰顯藝術氣息的綜合建築群中的合演廳,這裡是該校音樂學院學生匯報演出的場地。為了保證藝術質量,中芭舞臺隊一行又是起早趕路,卸車、裝臺、對光,沒有絲毫懈怠。
  • 見微知著,方寸之間- 中國建築藝術之美
    在傳統建築藝術領域,拙政園、留園等為代表的的「蘇州古典園林」入選《世界遺產》,「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建築設計、建築材料、建築工藝以及建築哲學等領域,向世界展現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思考、中國方案。
  • 院團動態 | 上海芭蕾舞團在上海音樂廳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跳起了芭蕾
    結束後,觀眾又被帶到容納有1185把海上藍座椅的大廳,然後是二樓吧檯附近的走廊……在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裡,在上海音樂廳的海派與古典融合的建築空間內,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帶給現場觀眾除了「移步換景」式的沉浸之美外,還有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多維藝術碰撞。
  • 全城矚目,麗雅·龍璟臺正式亮相,盡顯藝術與建築之美...
    2019年10月16日在南部西區皇冠假日酒店,「宜賓之麗,琴心和雅」麗雅·龍璟臺產品發布盛典在此拉開帷幕,在光影交錯間與美學對話,帶領麗雅的朋友們共同領略一番藝術與建築之美。這曲融合現代藝術與國際東方美學的意境舞蹈,化繁為簡、寫意生活,在簡約大氣的舞蹈動作中澆築對生活的熱情,環繞式聲光背景融情於境,將藝術美學賦予生活風格化的表達,傳遞麗雅·龍璟臺的極致美學理念。
  • 融入在足尖讓人「難說再見」 海派芭蕾沉浸於90後音樂廳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  「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 感受日本現代建築之美
    / 黑川紀章 / 伊東豐雄類型 |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 瑞典語言 | 英語 / 日語上映日期 | 2006又名 | 壺中: 日本現代建築之美聽完張翼老師《不散的筵席——從起居習俗到空間觀》的講座,感嘆日本和中國出於同源而走向不同的方向的生活起居方式帶來空間觀念的巨大差異。
  • 藝樹計劃|海派芭蕾「沉浸式」,上海音樂廳更有魅力了!
    為保護芭蕾演員,「藝樹計劃」還依據音樂廳各個空間的尺寸,特地定製適合舞者表演的地膠,並分為黑、灰等不同的顏色,以適應新媒體藝術創作。上芭、音樂廳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在保留了部分原劇中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奏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舞者與音樂在光影浮動中對話。
  • 辛麗麗、吳虎生揭秘「芭蕾」背後的故事
    《天鵝湖》劇照2020年,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的「藝樹計劃」聚焦世界性的舞蹈語言——芭蕾,以「不止藝術」(MORE THAN JUST ART)為主題,從10月13日到12月25日期間,陸續推出融芭蕾知識導賞、芭蕾深度體驗、沉浸式現代芭蕾等系列活動,全面展現芭蕾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所蘊藏的文化藝術之美,並面向市民開展「芭蕾有你」的工作坊招募,讓廣大市民觀眾有機會登陸年末上海大劇院
  • 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7月16日,「見微知著-方寸之間」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由四川美術學院綠色設計研究院、香港維岸畫廊主辦,並得到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融創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四川美術學院和蘇州世界遺產與古建築保護研究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由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立端與香港維岸畫廊行政總裁鄧良軍共同擔任策展人
  • 芭蕾給你高雅的氣質,禮儀給你文化的底蘊!維也納國際芭蕾/現代/爵士舞夏令營
    歐洲古典藝術之旅奧地利/捷克/德國從踏上這片聖地的那一刻帶給小朋友的不只是舞蹈、音樂禮儀、文化、藝術還有視野的開擴,感受多元化的藝術之旅行 程 簡 介主辦方介紹一周古典芭蕾課程> 匯報演出、結業證書西方兒童餐桌禮儀培訓維也納、布拉格、德勒斯登、柏林市內參觀遊覽感受歐洲藝術文化魅力,提高藝術修養領略世界文化遺產
  • 北京當代芭蕾舞團芭蕾藝術中心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壯大,至今舞團已創作17部作品,藝術足跡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60多個國際城市的重要舞臺,以及中國幾乎全部的省會和主要城市。王媛媛,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是中國享有國際聲譽的現代芭蕾編舞家,北京舞蹈家協會理事。先後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與美國加州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創始人,現任藝術總監、舞團團長。
  • 當海派芭蕾「沉浸」90歲的上海音樂廳,看過的人都「難說再見」
    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王凱 ▲這是吳虎生首次將自身融入建築風格中進行表演。雖然舞蹈引來了連連讚嘆,可「挑剔」的他還是覺得不甚滿意。一曲舞畢,他第一時間和小夥伴商量細節上的調整。
  • 俄羅斯芭蕾,真正的「北境之王」
    比如在巴黎,芭蕾舞成了歌劇的穿插部分。而另一位與柴可夫斯基長期搭檔的,素有「古典芭蕾舞之父」之稱的馬利烏斯·波提帕,同樣也是功不可沒的。不僅如此,他在和柴可夫斯基的合作中,還對各種音樂要素——風格、情緒、長度、節拍、速度和力度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從而發展出至今仍在沿用的全本芭蕾舞劇的形式。正是這份對藝術的堅守,使得芭蕾作為一種精緻,在很長時間都是貴族政權的重要裝飾品之一。直到今天,儘管芭蕾舞早已走出宮廷,走進劇場,但這份精緻的體驗,依舊得到了延續。
  • 【學思踐悟】在上海寶龍感受社會力量辦藝術之美
    美術館位於閔行區,外表極富現代建築藝術美感。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多為家長陪同下的學生和青年群體。通過藝術展覽、學術交流和公共教育等活動形式,讓大眾領略文化魅力,感受藝術之美。美術館的展品來源於寶龍商業集團創始人許健康先生。將這麼多的藏品以非營利方式向社會大眾公開展示,在寶龍集團布局文化產業鏈的同時,體現了企業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其中也不無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精神。每個人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參與者、享有者和責任者,都要從自身出發,貢獻平凡力量。
  • 動律芭蕾舞服:芭蕾藝術發展的各個時期也是世界服飾創意,設計,水平...
    在西方,芭蕾一直被認為是美麗的象徵,被奉為「舞蹈藝術皇冠之珠」。它所展現的人體美,始終都是西方人所追求的美的形式。作為一種綜合藝術表演形式,芭蕾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宮廷,是伴隨著歐洲近代文明一路走來的。
  • 從古今建築美的規則,看東西方地標藝術何以牽動人心?
    (一)從希臘神廟到雪梨歌劇院——建築如何變成偉大的藝術?公元前450年的古希臘,坐落在帕那塞斯山山腳坡地上的德爾斐神廟是最為神聖的地方之一——阿波羅神和9位激發了藝術家靈感的繆斯神的棲居之所。(二)西方建築之美的四大規則這本《建築的故事》認真從細節分析了世界上多個著名建築的特點,從而可以讓普通人更深刻地理解西方建築之美的規則:1.秩序人造之美不同於自然天成的地方,就在於井然有序,令人心生愉悅的秩序感,傳遞出簡潔的幾何之美和乾脆利落不複雜的情緒
  • 從「芭蕾教育起源」到中國!法國芭蕾藝術交流中心「跨國勁旅」發布!為中外芭蕾、高雅藝術交流注入全新活力!
    此前芭蕾世界發布《願中國每一座城市都有「法國芭蕾藝術交流中心」!願每一個人都能學習到最正統的法國芭蕾!》《官宣!法國芭蕾藝術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法國芭蕾藝術交流中心」將進駐中國超100個城市!》,法國芭蕾藝術交流中心的核心骨幹成員由法國著名芭蕾舞大師、高等藝術院校校長、知名教育大師以及優秀的芭蕾產業青年人才組成。權威的教學資源、充沛的活力以及前沿的思想賦予了中心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 天鵝公主邱思婷化身時尚繆斯, 讓芭蕾在歷史遺蹟中《Reborn 重生》
    夕陽映照在哥德式建築的屋頂上,華燈初上的外灘在燈影交錯中時光流轉,經歷著一場古典與現代的碰撞,芭蕾舞藝術與高定華服融合的律動,猶如一場光與影的對話
  • 芭蕾小知識|芭蕾簡史與馬林斯基芭蕾舞團
    1832年義大利明星瑪麗·塔裡奧尼首演芭蕾舞劇《仙女》,首次穿上白色的長紗裙,站在腳尖上起舞,開創了芭蕾女演員用足尖跳舞的歷史,也揭開了芭蕾新的一頁,瑪麗·塔裡奧尼被譽為「腳不沾地的芭蕾仙女」。1841年6月28日有著「白色芭蕾」之美譽的古典芭蕾舞劇《吉賽爾》在巴黎上演,《吉賽爾》的誕生標誌著法國芭蕾發展達到巔峰時期。
  • 為什麼藝術體操、花樣滑冰都需要練「芭蕾基訓」?
    ,其實除了國標舞、中國舞,我們所知道的藝術體操、花樣滑冰的運動員們,也一樣要進行芭蕾基本功訓練。藝術體操是一項體操與舞蹈結合的運動項目,它要靠肢體語言來表現一套動作的主題,優美正確的姿態,技術動作的難、新、美是藝術體操所追求的目標,藝術體操運動員普遍有出色的技藝、優美的舞姿、迷人的身材和甜美的面容,可以說,美麗無處不在,美是藝術體操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