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派芭蕾「沉浸」90歲的上海音樂廳,看過的人都「難說再見」

2020-12-23 瀟湘晨報

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

昨晚,「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的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戳視頻,看完你也「難說再見」 ▲

上海芭蕾舞團

上海音樂廳

01

舞者和觀眾「零距離」

金色的雕花穹頂下,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身材頎長的芭蕾明星吳虎生在手風琴略帶憂傷的音色中緩緩起舞……

難說再見

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脫胎於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虎生首次以編導身份創排的同名作品。

這部誕生於2017年的作品圍繞「成長」主題,在劇本、舞蹈編排上都融入了吳虎生本人對生活的體會與觀察,藉助原創芭蕾靈活的肢體表現形式與古典音樂的多重律動,在緬懷過往、坦然面對取捨的同時展望未來。

《難說再見》圍繞成長主題 王凱 ▲

時隔三年,此次的沉浸版仍由吳虎生擔綱編導、領銜主演,上芭主要演員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以及獨舞演員塗瀚彬等新生力量主演,在音樂廳不同場景的變換中接力「登臺」,一次突破性的創新嘗試,關係著芭蕾表演方式一次因地制宜的重塑,亦與芭蕾訓練中秉承的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相通。

王凱 ▲

這是吳虎生首次將自身融入建築風格中進行表演。雖然舞蹈引來了連連讚嘆,可「挑剔」的他還是覺得不甚滿意。一曲舞畢,他第一時間和小夥伴商量細節上的調整。

王凱 ▲

吳虎生直言:「沉浸版表演對芭蕾舞者的要求非常高,這次的五位演員從團裡最主力的演員中精挑細選後上陣。觀演距離的改變,意味著表演細節的放大,演員的一個情緒,一個表情,哪怕是一個很細小的嘴角上揚,觀眾們都可以輕易地觀察捕捉,所以說對於舞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沉浸班表演對舞者的要求很高 王凱 ▲

走下舞臺,「沉浸」於空間與人群之中,舞者以最真實的肢體表現,與時空和觀者互動。

而觀眾們作為聆聽者、參與者,在場景氣氛的渲染與切換間,感受舞蹈音樂語言、多媒體藝術與歷史空間交織的獨特場域,近距離走近舞者、走進原創芭蕾。

02

探索多元文化交融

歷經一年半修繕,90歲的地標建築上海音樂廳新裝「重啟」。

此次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的推出,讓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衍生出更多可能,原創芭蕾、音樂演奏、新媒體藝術交互融合,將音樂廳的建築之美,和音樂之美、舞蹈之美相融合。

上海音樂廳 郭新洋 ▲

在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看來,沉浸版無疑是音樂廳又一次深度拓展表演新空間的嘗試,亦是一部為音樂廳注入跨界基因的製作。

為保護芭蕾演員,依據音樂廳各個空間的尺寸,「藝樹計劃」特地定製了適合舞者表演的地膠,地膠分為黑、灰等不同的顏色,以適應新媒體藝術創作。

根據原劇舞蹈編排與音樂廳的空間特點,每個表演區域均有音樂家的現場演奏,包括手風琴、古典吉他、大提琴與鋼琴。

地膠是特地定製的 王凱 ▲

上芭、音樂廳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在保留了部分原劇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繹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舞者與音樂在光影浮動中對話,使觀眾們沉浸在「難說再見」的藝術時空中。

王凱 ▲

據悉,繼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後,今年「藝樹計劃」之「芭蕾有你」工作坊即將結業,醫護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城市規劃師、都市白領、學生等各行各業學員即將「成團出道」,作為「彩蛋」環節亮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演出舞臺。

03

記者手記|要沉浸,先沉著

自《不眠之夜》在申城颳起「沉浸式」旋風後,各個藝術領域都在嘗試將作品和環境本身相結合,甚至根據建築物本身特性「度身定製」。

有視覺與藝術結合的沉浸式電影,有融入美食佳餚的沉浸式餐廳,甚至還有每季可以調換主題的「沉浸式圖書館」。

自《不眠之夜》起,「沉浸式」成為流行 ▲

雖說沉浸式舞蹈不算新鮮,但說到芭蕾卻又不同。

芭蕾對演員要求極高,又對場地有要求,因而「沉浸式」芭蕾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對演員是多重考驗。

芭蕾是古典藝術,舞臺上演出隔著樂池和一臺煙霧繚繞,很容易「距離產生美」,但若放在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如旋轉樓梯的臺階上,音樂廳的走廊裡,或是咖啡區域的小舞臺,就拉近了演員和觀眾的距離,演員除了要保證肢體的優雅,還要進行微表情的管理,甚至還有氣息的控制。

此次沉浸版《難說再見》,要在短短半小時內轉換5個場景,對演員除了是技術和體力的挑戰外,也是一種適應能力的鍛鍊,能否在不同的場地完成最安全、最優雅的表演?考驗的是綜合素質。

王凱 ▲

當然,隨著沉浸式藝術的不斷湧現,觀眾也要加強自我修養,在被「代入」的同時也要和表演者保持禮貌距離,不要為爭搶最佳視角擁擠或推搡,這既是對演員和作品的保護,也是對每個人獲得最佳觀賞體驗的保障。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朱淵

編輯:小開

圖片:王凱、郭新洋攝影,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融入在足尖讓人「難說再見」 海派芭蕾沉浸於90後音樂廳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  「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 藝樹計劃|海派芭蕾「沉浸式」,上海音樂廳更有魅力了!
    12月16日晚,作為「藝樹計劃」的一次全新嘗試,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音樂廳首演。聆聽著器樂演奏家的現場演奏,觀眾們與芭蕾舞演員「形影相隨」,穿梭於上海音樂廳各處華美的空間,從北廳到二樓走廊,從大廳到南廳,當芭蕾舞者走下舞臺,「沉浸」於空間與人群之中,以最真實的肢體呈現心聲,在纖毫畢現間與觀者互動,所有人都「沉浸
  • 院團動態 | 上海芭蕾舞團在上海音樂廳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跳起了芭蕾
    儘管「沉浸」演出不是新鮮事物,但為一座音樂廳量身定製一臺原創芭蕾尚屬首次。當海派芭蕾的旗幟遇上90歲的文化地標建築,滬上兩大文藝機構攜手落下「沉浸」式芭蕾的第一子。上海音樂廳入口大廳的漢白玉旋轉樓梯,只是包括吳虎生在內的上芭演員當晚的舞臺之一。
  • 經典947 | 在光影裡,難說再見
    穿梭於90歲音樂廳各處華美空間徜徉在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光影之中舞者、樂手、觀眾......都已沉浸於「難說再見」的聲色魅力「藝樹計劃」傾力呈現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12月16日晚在音樂廳舉行首演。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滬上兩大文藝機構攜手落下「沉浸」式芭蕾的第一子。
  • 經典947 X 藝樹計劃 | 國內首臺沉浸版芭蕾《難說再見》
    作為本屆藝樹計劃的重磅活動之一,沉浸版現代芭蕾《難說再見》將於12月16日於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揭開面紗。該作舞臺版於2017年首演,由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虎生自編自演。時隔三年,由上海芭蕾舞團與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難說再見》首次推出,基於原舞臺版劇本重新打造,融芭蕾、現場演奏、多媒體影像技術於一體,亦是國內首臺上演的沉浸版現代芭蕾。
  • 在芭蕾藝術中感受建築之美
    解放日報記者 李君娜前晚,音樂響起,上海音樂廳雕花穹頂下由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起舞……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首演。
  • 跟著周婕聽古典| 吳虎生、方靚、湯惟傑聊沉浸式芭蕾《難說再見》
    沉浸式芭蕾又會給人怎樣的體驗?如果你也有所好奇12月16日在上海音樂廳就即將上演一部沉浸式現代芭蕾《難說再見》《難說再見》現場演出照「沉浸式」演出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演出形式之一,它力求達到身臨其境之感,使觀眾能夠沉浸於表演空間,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 辛麗麗、吳虎生揭秘「芭蕾」背後的故事
    《天鵝湖》劇照2020年,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的「藝樹計劃」聚焦世界性的舞蹈語言——芭蕾,以「不止藝術」(MORE THAN JUST ART)為主題,從10月13日到12月25日期間,陸續推出融芭蕾知識導賞、芭蕾深度體驗、沉浸式現代芭蕾等系列活動,全面展現芭蕾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所蘊藏的文化藝術之美,並面向市民開展「芭蕾有你」的工作坊招募,讓廣大市民觀眾有機會登陸年末上海大劇院
  • 2021年1至7月的音樂會,上海音樂廳為你安排好了!
    即將過完「90歲生日」的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在新年到來之際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2021音樂季冠以「初心向前」為主題,旨在告訴觀眾,無論世事變改,改變不了音樂廳「音樂為人人」的初心。
  • 8歲至63歲,這支零基礎芭蕾女團,在上海大劇院「乘風破浪」--上觀
    《雪花圓舞曲》加上謝幕,不到5分鐘,只是在上海芭蕾舞團舞劇《胡桃夾子》結尾的一枚「彩蛋」,但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芭蕾舞裙和軟底鞋都是按每個人的身材定製的,頭頂上閃閃發光的皇冠也經過精心挑選。在劉維成老年大學的芭蕾班裡,最年長的學員70歲了,身姿挺拔,手腳利落。「我在網上看過一位90多歲的舞者跳《天鵝之死》。雖然腿抬得沒有年輕人高,但經歷歲月沉澱,知識積累、藝術修養跟年輕人不一樣,可以展現不一樣的美,我為什麼不跳下去呢?」
  • 上海音樂廳發布新樂季,mini音樂節和玲瓏國樂回歸
    新年到來之際,即將過完90歲生日的上海音樂廳,對外發布了2021音樂季1月-7月內容,包括60場音樂會。mini音樂節和玲瓏國樂回歸因為大修,上海音樂廳品牌項目「mini音樂節」遠離觀眾視線多時,明年5月,mini音樂節將正式回歸。
  • 歷「玖」彌新,90歲上海音樂廳「破圈」歸來
    歷經一年半的修繕後,今年90歲的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重新回歸公眾視野。下月起至年底,「歷玖彌新——上海音樂廳建成90周年系列演出活動」將以54場音樂會及觀眾開放日、高峰論壇、藝術大展、線上直播等活動,讓市民遊客全方位感受這座上海文化地標的活力。
  • 現代芭蕾雲端「綻放」,中比友誼續寫篇章
    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1周年,共度中秋佳節,慶祝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成立五周年,上海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現代芭蕾《秋·綻放》。本次演出為比利時專場,國內六大新媒體平臺以及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Facebook、中國駐歐盟使團Facebook將同步直播。精彩節目,先睹為快! 獨舞芭蕾舞劇《青藍紫》,創作靈感來自傅國華建築師系列音樂劇《河谷三號的故事》《尋找安貝爾》《交換生》。
  • 「2020藝樹計劃·芭蕾」啟動|零基礎也可「成團出道」,登上大劇院的「夢想舞臺」
    此後,上海芭蕾舞團在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和中外交匯的文藝對話影響下,發展出優雅細膩、博採眾長的「海派芭蕾」風格。而六大芭蕾學派的名團在上海大劇院落成運營20多年來接踵而至,舉辦至第六屆的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吸引五大洲選手共競榮譽,使得上海在全球芭蕾舞壇的話語權上再添砝碼。芭蕾這一看似「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如今已幾度引發大眾「學舞潮」,在網絡上保持著不小的熱度。
  • 故事‖上海音樂廳回來了,為什麼它存在了90年
    此次重歸的上海音樂廳,歷經了一年的半封閉式修繕,為了維護建築原有風格,2000多平方米的「文保區域」嚴格修舊如舊。為了修復距今已有90年歷史、被稱為「歐特碧之瞳」的海上藍雕花穹頂,技術團隊進行了拍攝掃描,逐塊對比選色,再通過人工手繪的方式還原。穹頂造型天花及頂角線出現老化、變形、飾面開裂問題,修繕中也以純手工的方式進行了修補與加固。此外,穹頂還貼上了800多處金箔,更顯富麗堂皇。
  • 90歲上海音樂廳華麗歸來,美翻了!
    一年半封閉式修繕後的上海音樂廳。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攝上海音樂廳回來了!自2019年3月開啟一年半封閉式修繕,90年歲的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華麗歸來。9月2日,尚未正式對外開放的上海音樂廳,首度揭開面紗,開放媒體探班。
  • 從8歲到63歲,30位素人組成「芭蕾女團」成團出道
    報名後,24小時內,「芭蕾有你」便收到300多人報名。最終成團的30名學員中,年齡最長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職業橫跨醫護人員、媒體記者、教師、城市規劃者、科技工作者、都市白領,還有不少學生。上海芭蕾舞團資深教員席小貝第一次擔任「素人團」的教員。兩個月來,她帶著她們排練了六次,每一節課一個半小時,「每一個學員都積極配合,一個半小時沒有一分鐘休息。
  • 獻禮建黨百年,上海音樂廳年末發布「初心向前——2021音樂季1月-7...
    12月23日,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正式發布2021音樂季1月-7月音樂會內容。60場音樂會呈現「建黨百年」主題、「mini音樂節·國潮最自得」主題以及音樂廳堅守的「古典·變奏」主題;「玲瓏國樂」「家庭音樂會」等音樂廳品牌項目將持續為觀眾送上精彩演出;同時音樂廳將在暑假上線全新文旅產品「沉浸式音樂劇場」,利用整個音樂廳內部環境呈現建築與音樂藝術之美。
  • 全國第一座音樂廳90歲了
    建成於1930年,上海音樂廳已經走過了90年的春秋。在這裡,每年有500多場音樂會上演,上百場公益教育活動發生。《歷玖彌新》是一部濃縮了時間的紀錄宣傳片,在上海音樂廳90周年之際,它通過音樂廳不同參與者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重新認識這座傳奇音樂廳的另一視角。
  • 上海音樂廳回來了,一文告訴你它存在了90年的理由
    這座有著海上藍雕花穹頂、充滿海派文化底蘊的藝術殿堂迄今已有90年歷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南京大戲院。一座戲院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音樂廳?它又見證了怎樣的歷史?讓我們穿越時光,回溯上海音樂廳的傳奇之路。♬..♩~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