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
昨晚,「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的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戳視頻,看完你也「難說再見」 ▲
上海芭蕾舞團
上海音樂廳
01
舞者和觀眾「零距離」
金色的雕花穹頂下,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身材頎長的芭蕾明星吳虎生在手風琴略帶憂傷的音色中緩緩起舞……
難說再見
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脫胎於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虎生首次以編導身份創排的同名作品。
這部誕生於2017年的作品圍繞「成長」主題,在劇本、舞蹈編排上都融入了吳虎生本人對生活的體會與觀察,藉助原創芭蕾靈活的肢體表現形式與古典音樂的多重律動,在緬懷過往、坦然面對取捨的同時展望未來。
《難說再見》圍繞成長主題 王凱 ▲
時隔三年,此次的沉浸版仍由吳虎生擔綱編導、領銜主演,上芭主要演員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以及獨舞演員塗瀚彬等新生力量主演,在音樂廳不同場景的變換中接力「登臺」,一次突破性的創新嘗試,關係著芭蕾表演方式一次因地制宜的重塑,亦與芭蕾訓練中秉承的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相通。
王凱 ▲
這是吳虎生首次將自身融入建築風格中進行表演。雖然舞蹈引來了連連讚嘆,可「挑剔」的他還是覺得不甚滿意。一曲舞畢,他第一時間和小夥伴商量細節上的調整。
王凱 ▲
吳虎生直言:「沉浸版表演對芭蕾舞者的要求非常高,這次的五位演員從團裡最主力的演員中精挑細選後上陣。觀演距離的改變,意味著表演細節的放大,演員的一個情緒,一個表情,哪怕是一個很細小的嘴角上揚,觀眾們都可以輕易地觀察捕捉,所以說對於舞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沉浸班表演對舞者的要求很高 王凱 ▲
走下舞臺,「沉浸」於空間與人群之中,舞者以最真實的肢體表現,與時空和觀者互動。
而觀眾們作為聆聽者、參與者,在場景氣氛的渲染與切換間,感受舞蹈音樂語言、多媒體藝術與歷史空間交織的獨特場域,近距離走近舞者、走進原創芭蕾。
02
探索多元文化交融
歷經一年半修繕,90歲的地標建築上海音樂廳新裝「重啟」。
此次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的推出,讓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衍生出更多可能,原創芭蕾、音樂演奏、新媒體藝術交互融合,將音樂廳的建築之美,和音樂之美、舞蹈之美相融合。
上海音樂廳 郭新洋 ▲
在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看來,沉浸版無疑是音樂廳又一次深度拓展表演新空間的嘗試,亦是一部為音樂廳注入跨界基因的製作。
為保護芭蕾演員,依據音樂廳各個空間的尺寸,「藝樹計劃」特地定製了適合舞者表演的地膠,地膠分為黑、灰等不同的顏色,以適應新媒體藝術創作。
根據原劇舞蹈編排與音樂廳的空間特點,每個表演區域均有音樂家的現場演奏,包括手風琴、古典吉他、大提琴與鋼琴。
地膠是特地定製的 王凱 ▲
上芭、音樂廳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在保留了部分原劇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繹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舞者與音樂在光影浮動中對話,使觀眾們沉浸在「難說再見」的藝術時空中。
王凱 ▲
據悉,繼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後,今年「藝樹計劃」之「芭蕾有你」工作坊即將結業,醫護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城市規劃師、都市白領、學生等各行各業學員即將「成團出道」,作為「彩蛋」環節亮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演出舞臺。
03
記者手記|要沉浸,先沉著
自《不眠之夜》在申城颳起「沉浸式」旋風後,各個藝術領域都在嘗試將作品和環境本身相結合,甚至根據建築物本身特性「度身定製」。
有視覺與藝術結合的沉浸式電影,有融入美食佳餚的沉浸式餐廳,甚至還有每季可以調換主題的「沉浸式圖書館」。
自《不眠之夜》起,「沉浸式」成為流行 ▲
雖說沉浸式舞蹈不算新鮮,但說到芭蕾卻又不同。
芭蕾對演員要求極高,又對場地有要求,因而「沉浸式」芭蕾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對演員是多重考驗。
芭蕾是古典藝術,舞臺上演出隔著樂池和一臺煙霧繚繞,很容易「距離產生美」,但若放在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如旋轉樓梯的臺階上,音樂廳的走廊裡,或是咖啡區域的小舞臺,就拉近了演員和觀眾的距離,演員除了要保證肢體的優雅,還要進行微表情的管理,甚至還有氣息的控制。
此次沉浸版《難說再見》,要在短短半小時內轉換5個場景,對演員除了是技術和體力的挑戰外,也是一種適應能力的鍛鍊,能否在不同的場地完成最安全、最優雅的表演?考驗的是綜合素質。
王凱 ▲
當然,隨著沉浸式藝術的不斷湧現,觀眾也要加強自我修養,在被「代入」的同時也要和表演者保持禮貌距離,不要為爭搶最佳視角擁擠或推搡,這既是對演員和作品的保護,也是對每個人獲得最佳觀賞體驗的保障。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朱淵
編輯:小開
圖片:王凱、郭新洋攝影,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