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上海音樂廳回來了,為什麼它存在了90年

2021-03-05 樂遊上海

9月6日,與觀眾暫別一年半的上海音樂廳重新開放,首場「相·見」主題開放日活動,便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體驗。此次重歸的上海音樂廳,歷經了一年的半封閉式修繕,為了維護建築原有風格,2000多平方米的「文保區域」嚴格修舊如舊。
為了修復距今已有90年歷史、被稱為「歐特碧之瞳」的海上藍雕花穹頂,技術團隊進行了拍攝掃描,逐塊對比選色,再通過人工手繪的方式還原。穹頂造型天花及頂角線出現老化、變形、飾面開裂問題,修繕中也以純手工的方式進行了修補與加固。此外,穹頂還貼上了800多處金箔,更顯富麗堂皇。

這座有著海上藍雕花穹頂、充滿海派文化底蘊的藝術殿堂迄今已有90年歷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南京大戲院。一座戲院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音樂廳?它又見證了怎樣的歷史?讓我們穿越時光,回溯上海音樂廳的傳奇之路。

1895年,法國裡昂的青年實業家路易·盧米埃爾發明了電影,並於當年的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幾部電影。七個半月後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這種「西洋影戲」,成為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地方。「西洋影戲」的初次亮相,在上海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滬上時髦人士爭相前往,一睹為快。1908年,外國人雷瑪斯在虹口區海寧路乍浦路口,建造了一座可以容納250人的虹口大戲院。於是,上海有了第一座電影院。隨後,雷瑪斯又在海寧路北四川路修建了富麗堂皇可容納750人的維多利亞影戲院。緊接著,大批由外國電影商人投資建造的電影院興起。至20世紀20年代,電影拍攝、放映行業逐漸成為朝陽產業,電影院也繼茶樓、西菜館後成為滬上時髦的場所,滬上時髦人士的聚集地。但這些電影院始終無法與上海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直到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的前身)的出現。1929年,一些留洋回來的人士決定建造一座具備國際水準的電影院。經多方集資,並通過社會名流何挺然名下的聯怡公司向潮州同鄉會會館租地,在上海八仙橋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523號投資建造南京大戲院。

南京大戲院老照片

對聯怡公司出資建造南京大戲院的緣由,世人眾說紛紜。有說不願電影院一直由外商把持,乃民族情感所致;也有說電影放映行業實在是塊令人不忍捨棄的「肥肉」,商業利益驅動而已。不管怎樣,作為一座由華人建築師設計的具有歐洲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佔地1381平方米、可容納觀眾1500人的南京大戲院就此誕生。當時,南京大戲院選址何處,也頗費了一點周章。當年的愛多亞路是一條很長的商業街,有貨棧、二流旅館、大舞臺等等,並非供路人漫步的小馬路。彼時電影院雖然在滬上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但看電影仍然不是大眾娛樂,消費得起電影的人家至少是家境殷實之人,家境殷實之人又大多自備小車。顯然,選址愛多亞路是為了適應目標顧客的需要。既然是國際水準的影院,南京大戲院自然是當時滬上一流電影院中的佼佼者,大光明和美琪只是後起之秀。能與之在地理位置上一拼的,唯有當時位於霞飛路邁爾西愛路(今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的國泰電影院。論建築本身,南京大戲院堪稱業內無人能及。民國時期,一批從歐美留學歸國的建築師雲集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形成了我國第一代建築師群體。在這些近代華人設計師中,第一代留洋歸來的范文照、趙深無疑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因而,南京大戲院的設計就全權交由他們主持設計。1929年5月份,范文照完成了南京大戲院的圖紙設計,至此奠定了南戲的整體建築風格。

這是一座具有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立面為簡化的古典主義構圖,正門上方用了兩根愛奧尼克半圓壁柱和兩根愛奧尼克四分之一圓形壁柱,構成三開間的壁龕和三扇圓拱形窗。楣梁上方簷口下有一古典風格的浮雕,特邀請留學法國的新詩人兼雕塑家李金髮設計,由音樂、舞蹈、戲劇的情節組成。人物的造型取材於西歐神話故事,特別強調抒情和詩意,富於動感和節奏美,以添藝術氛圍。走進休息大廳,映入眼帘的是十六根合抱的褐色大理石圓柱,氣度不凡。觀眾廳的構圖明確規範,複雜而不凌亂,變化而又富有層次,色彩淡雅莊重。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南戲」的音響效果,其牆壁和柱子均由美國西電公司設計,場內音效極佳。富有戲劇性的是,修建時不知哪個環節的陰差陽錯,將本該不超過0.8秒的電影放映混響時間做成了音樂廳恰到好處的1.5秒(判斷音樂廳優劣的最重要指標是混響時間,混響時間長,樂聲就豐滿圓潤,相反則單調乾癟,但如果過長的話,又會影響清晰度);再加上南京大戲院的造型與音效最佳的窄靴型音樂廳吻合,音質當然無與倫比。這也為「南戲」日後變身為「上海音樂廳」打下了伏筆。1945年,南京大戲院填報的戲院劇團申請登記書(上海市檔案館藏)上海音樂廳的舞臺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這也有其歷史淵源。許是由於當時「國情」,開業後的南京大戲院除了放映電影外,還兼營其他的一些演出,而且其舞臺的規模和結構與幾十年後我們所看到的有所不同。據說這可能是緣自一個叫郎德山的人。郎德山是一個家庭馬戲班的班主,在歐美各國巡演並功成名就,後率團回國,組織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潘家班」,並投資、入股聯怡公司。在建造南京大戲院時,他作為一個重要的股東,提出大戲院的舞臺要適合「潘家班」的演出,所以,南京大戲院的舞臺造得既小又淺,樂池也不大,完全滿足了郎德山的要求。但是無論如何,擁有1540個座位的南京大戲院,仍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影戲院。1930年建成竣工後,於同年3月16日第一次在《申報》登成立廣告:「應社會之潮流,文化之進步,為國家之光榮,民眾之娛樂,同人等本不折之毅力,在本埠愛多亞路自建南京大戲院,建築業已工竣,行於日內貢獻於社會,謹先聞達。上海南怡怡股份有限公司謹啟。」並於同月26日正式營業放映。首映的是美國環球電影公司的歌舞片《百老匯》,廣告詞登得天花亂墜——「全部歌舞對白悲歡離奇巨片」,由此可以想像當時其隆重熱烈的放映盛況。「南戲」的首映,一時成為滬上的一大新聞。1930年3月19日《申報》刊登南京大戲院即將開業的廣告作為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國影片的戲院,南京大戲院獲得了美國米高梅公司和福克斯公司的新片專映權,即便當時滬上電影院均熱衷於播放外國文藝愛情片,「南戲」的獨家仍使其在電影界獨領風騷。當然,當中國電影從原始的放映階段逐漸發展到拍攝、製作階段時,國產電影也成為滬上電影院的主打。1932年12月13日,南京大戲院就放映了第一部國產片《銀河雙星》。它曾放映的美國影片《泰山情侶》,創造了數月客滿的紀錄。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豪華影院南京大戲院的電影票價格在同類影院中偏高。和現代影院一樣,三個放映廳以及日夜場均對應不同價格:日場一般為下午3點一場和5點30分一場,正廳大洋六角,樓廳大洋一元,花樓一元半;夜場為晚上9點15分,正廳大洋一元,樓廳大洋一元半,花樓大洋二元。同類影院,如北京大戲院其日場花樓票價僅為大洋一元。1930年代美國影片《泰山情侶》在南京大戲院上映時的盛況1930年代的「南戲」應該是一個與今天很不相同的地方,用著名文史學者鯤西的話來講,就是安謐。當時買票進入大廳找到座位,即使已接近滿座,即使穿制服的販賣食品的小童來回走著,廳內卻靜悄悄的,更不用說大聲喧譁了。那時沒有廣告,但在放映正片前有新聞短片或預告片。一位老先生還充滿感情地回憶起七十餘年前的「露背裝事件」。那天他坐在正廳稍靠前的位子,一位30歲左右、身著露背裝的西歐女子飄然入座。在上世紀30年代,露背裝出現在晚會上尚能被接受,在街頭依然是禁忌。不難想像,該女子的露背裝是如何引得廳內暗潮湧動,幾位英國老太太更是交頭接耳,忙得不亦樂乎,就差沒有直指其人了。1946年,南京大戲院關於夜場由梅劇團公演平劇報請上海市社會局核備的呈文(上海市檔案館藏)1949年(也有一說為1950年11月18日),經過公私合營,南京大戲院改名為北京電影院,仍以上映福克斯、米高梅等電影公司的電影為主。隨著國內的音樂教育走上了正軌,各種音樂演出活動也日趨頻繁,但偌大的上海,卻沒有一座專門演出音樂會的場所。1959年,為舉辦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需要物色一個專供音樂演出的劇場;而且建國以來,上海交響樂團、廣播樂團、民族樂團以及歌舞劇院相繼成立,也迫切需要一個專業的演出場所。經多方查檢後,發現還是北京電影院的音響效果最好,最符合專業音樂廳的要求,決定改建北京電影院。於是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設備整修,填掉了原樂池,拆除了前排的一些位子,拓展了舞臺的深度以滿足樂隊演出要求。1959年9月20日,整修一新的北京電影院正式更名為上海音樂廳,上海音樂界為上海音樂廳的開幕式舉行了聯合公演。1960年5月10日,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在音樂廳舉行。

1959年9月,北京電影院正式更名為上海音樂廳。上海音樂界為上海音樂廳開幕式舉行聯合公演,圖為聯合公演節目單(上海市檔案館藏)1960年,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在上海音樂廳舉行,圖為音樂會演節目單(上海市檔案館藏)此後,1973年和1991年上海音樂廳又有過兩次大修。但由於「年事已高」,上海音樂廳疲態漸露:音樂廳門口就是上海車流量最大的延安高架路,汽車尾氣形成嚴重侵蝕;如果車行在延安路高架上,破舊的室外空調機在正面歐式裝飾上觸手可及;音樂廳西側,整片露在外面的西牆滿目瘡痍;南側則緊鄰居民居住區,巡夜人提醒居民「小心火燭」的呼喊,對演出構成不小幹擾;舞臺面積小,合唱隊加上樂隊就會顯得異常侷促……2002年,為配合城市改造,上海市中心綜合改造規劃決定對上海音樂廳進行保護性遷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繕,使之遠離車水馬龍,走進綠蔭叢中。帶著一種淡淡的哀愁,2002年8月31日,上海音樂廳舉行了平移重建前的最後一場告別音樂會——《再見,我的珍愛》。告別音樂會的第二天,上海音樂廳就被重重包裹起來……地基移位歷時兩年,整座老建築向南移動66.46米後,以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平移後的音樂廳,除了作了大量改建和裝飾外,仍保留了入口大廳兩旁蜿蜒而上的樓梯、屋頂及四周極典雅的裝飾。這是舊南京大戲院在視覺上予人最富麗的感覺。從1930年成立、1949年改名、1959年正式定名,到2003年地基平移,再到如今的重生……上海音樂廳本就像是一首歌,在歲月長河中婉轉流淌,固然會遇到起伏,但終究奔流不息。

本文由@檔案春秋 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上海音樂廳回來了,一文告訴你它存在了90年的理由
    這座有著海上藍雕花穹頂、充滿海派文化底蘊的藝術殿堂迄今已有90年歷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南京大戲院。一座戲院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音樂廳?它又見證了怎樣的歷史?讓我們穿越時光,回溯上海音樂廳的傳奇之路。♬..♩~ ♫. ♪ ~ ♬..♩..♩~ ♫. ♪ ~ ♬..♩..♩~ ♫. ♪ ~ ♬..♩..♩~ ♫. ♪ ~ ♬..
  • 全國第一座音樂廳90歲了
    建成於1930年,上海音樂廳已經走過了90年的春秋。在這裡,每年有500多場音樂會上演,上百場公益教育活動發生。《歷玖彌新》是一部濃縮了時間的紀錄宣傳片,在上海音樂廳90周年之際,它通過音樂廳不同參與者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重新認識這座傳奇音樂廳的另一視角。
  • 奏生日歌,敲武漢鑼,90歲的上海音樂廳,今天歸來!
    在這場名為「歸來」的音樂會裡,譚盾攜手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青年琵琶演奏家韓妍、古箏演奏家蘇暢,為上海音樂廳重修開業奏響最強音。《節日序曲》。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提供。「這瓶90年的老酒煥然一新,非常華麗,但又非常樸素,很舒服。」
  • 90歲上海音樂廳華麗歸來,美翻了!
    一年半封閉式修繕後的上海音樂廳。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攝上海音樂廳回來了!自2019年3月開啟一年半封閉式修繕,90年歲的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華麗歸來。9月2日,尚未正式對外開放的上海音樂廳,首度揭開面紗,開放媒體探班。
  • 上海音樂廳專訪|王博士與上海音樂廳「七分錢」的回憶
    2008年,於上海音樂廳門前舉辦汶川大地震義賣活動所以我想,上海音樂廳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家而言,它真的是自己的一個家,所以很習慣,上海音樂廳就在那,儘管今天已經變成兩塊錢(的路程)。2009年,王勇幫助引進芬蘭拉赫提交響樂團訪華,在上海音樂廳後臺。
  • 「90歲」上海音樂廳華麗回歸,還記得一年半前許下的那個約定嗎?
    開廳 「廳默森」恭候多時 音樂廳內為參與開放日的觀眾準備了幾場小型音樂會,以上海音樂廳員工為班底組成的重奏樂團「廳默森」於北廳奏響開廳第一曲。
  • 歷「玖」彌新,90歲上海音樂廳「破圈」歸來
    歷經一年半的修繕後,今年90歲的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重新回歸公眾視野。下月起至年底,「歷玖彌新——上海音樂廳建成90周年系列演出活動」將以54場音樂會及觀眾開放日、高峰論壇、藝術大展、線上直播等活動,讓市民遊客全方位感受這座上海文化地標的活力。
  • 上海音樂廳3月1日起停業修繕,2020年重新開館
    你知道,從未開放過的音樂廳後臺,是怎樣的?它的地下藏著什麼「寶貝」?你知道,大修後的音樂廳,會發生哪些變化?2月24日,申城陽光燦爛。有著上海「城市音樂客廳」之稱的上海音樂廳,人氣爆棚。這座已經有89年歷史的音樂廳,將從下月起至年底閉關修繕,修繕期間整棟建築將全部封閉,停止所有對外演出和經營活動。
  • 「90歲」上海音樂廳華麗回歸,迎修繕後首批觀眾
    「90歲」上海音樂廳華麗回歸,迎修繕後首批觀眾 9月6日,歷經一年半的封閉式修繕,擁有90年歷史的上海音樂廳重新向公眾開放。澎湃新聞直擊首個「相·見」主題開放日,聆聽修繕歷程、感受音樂與建築之美。
  • 來90歲上海音樂廳一起「不正經」跨年 有彩虹合唱團陪你「躺贏...
    央廣網上海12月29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每年到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聽新年音樂會,已經是上海音樂廳和很多老樂迷之間的默契。今年,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攜手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帶來一場完全顛覆觀眾想像的「新年音樂會」,特別呈現90周年專屬版,「全員睡衣護體 躺贏2021——金承志與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跨年音樂會」,用歌聲陪伴樂迷迎接2021年。
  • 上海音樂廳的前世今生
    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1950年更名為北京電影院。1959年再更名為上海音樂廳至今。現今的音樂廳是從原址整體平移過來的,完好地保留了原貌。在1959年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是上海音樂活動的中心之一,歷屆上海之春音樂節、國際廣播音樂節都以此為中心場所;眾多的中外著名音樂家、樂團先後登臨音樂廳舞臺展現藝術風採,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薩爾瓦多·阿卡多、伊戈爾·奧伊斯特拉赫
  • 當海派芭蕾「沉浸」90歲的上海音樂廳,看過的人都「難說再見」
    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昨晚,「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的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 院團動態 | 上海芭蕾舞團在上海音樂廳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跳起了芭蕾
    12月16日晚17點30分,音樂響起,上海音樂廳雕花穹頂下由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虎生起舞……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上海音樂廳首演揭開面紗。
  • 修繕重啟 | 上海音樂廳修繕工程大揭秘(內附視頻實錄)
    今天讓我們和參與修繕工程各位專家們一起,走進上海音樂廳的「內臟」,深度了解這座90歲老建築,在我們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修繕紀錄片》(詳細文字版請繼續往下閱讀)「平移「之後,上海音樂廳還需要什麼?「希望再過100年後,我們下一代再做100年,上海音樂廳一直傳承下去。」
  • 2021年1至7月的音樂會,上海音樂廳為你安排好了!
    即將過完「90歲生日」的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在新年到來之際 特別企劃·mini音樂節「國潮最自得」 明年5月,上海音樂廳品牌項目「mini音樂節」終於回歸。mini音樂節是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自2013年開始策劃推出的一個古典音樂節,已連續舉辦6屆。
  • 上海音樂廳公布2017音樂季
    打造鋼琴、古樂、室內樂等多個「小而精緻」系列音樂會「聽古樂,到上海音樂廳」;「聽室內樂,到上海音樂廳」……這些年,始終秉持為觀眾引進世界最頂尖、最原味古典音樂的理念,上海音樂廳逐步通過「不同尋常的巴洛克」系列音樂會、MINI音樂節等品牌建設,逐步在申城樂迷中確立了獨具特色、小而精緻的音樂會定位。
  • 久別重逢,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重新開業,攜手經典947「再遇見」
    在經歷了為期1年半的修繕後,有著90年悠久歷史的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重新開業,正式對公眾開放。上海音樂廳自2019年3月起開始了平移15年來首次大規模修繕。
  • 城事|9月6日將華麗回歸:細探90歲的上海音樂廳
    1/12 城事|9月6日將華麗回歸:細探90歲的上海音樂廳 2020-09-02 11:52 責任編輯:薛晶
  • 上海音樂廳官宣2021年節目單,60場音樂會呈現「建黨百年...
    攝影:葉辰亮  即將過完「90歲生日」的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在新年到來之際對外發布2021音樂季1月-7月音樂會內容。  mini音樂節「國潮最自得」,邀請「自得琴社」作為駐節樂團  明年5月,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品牌項目「mini音樂節」在修繕後回歸。mini音樂節是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自2013年開始策劃推出的一個古典音樂節,已連續舉辦6屆。
  • 融入在足尖讓人「難說再見」 海派芭蕾沉浸於90後音樂廳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  「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