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第一次看《精武英雄》時,那是在中央電視臺的電影頻道,但並不是從頭看到尾,而是調到這個頻道時,「陳真」(李連杰飾)恰好正在和「船越文夫」(倉田保昭飾)切磋武藝。
年幼的我看完這部作品後意猶未盡,從此家門口的野草,被我手中的木條「壓抑」著生機,難有「出頭之日」,而我始終也對於前面沒有看到的段落,一直耿耿於懷。
直到初中後,一次在網吧通宵砍傳奇時,正想找部電影消磨時光,無意看到了文件夾裡有部,名為《精武英雄》的電影,點進去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念念不忘多年的電影,終於被我找到。
不知從何時起,我特別鍾愛這一類的武打電影,不管是方世玉系列,還是黃飛鴻系列,都是我愛不釋手的作品,套用網上的一段話,那個時候真的是上帝也想看電影的年代,好電影太多了,那個時候的港片,不管是文藝片還是警匪、動作電影,都屬於是港片的巔峰時期。
但《精武英雄》並不是從「出生」就被人奉為經典,它的「成長」道路可謂是一路坎坷、歷經磨難,上映一周僅有1000萬票房,16天就慘遭下架,但從上映之時的「罵聲四起」到震驚中外的經典佳片,時間卻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好飯不怕晚」也許就是對《精武英雄》最好的詮釋!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精武英雄》幕後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當劇本準備就緒後,眼看就要開機了,可導演陳嘉上對於電影的動作風格遲遲沒有拍板,武術指導袁和平就問陳嘉上:「你風格不定下來,我如何設計動作呢?」但陳嘉上卻說:「沒事,我們先拍著再說。」
直到開拍的第一天,當時第一場戲是拍攝拍李連杰在日本課堂中的一場打戲,這場戲讓陳嘉上至今難忘,因為正是這場打戲,讓陳嘉上找到了本部電影動作風格的靈感。開拍前袁和平問陳嘉上:「還好嗎?」陳嘉上說:「很不好!」陳嘉上的這一回答讓袁和平開始緊張起來,因為此刻的環境是必須要等他確立了風格袁和平才能繼續拍攝。
但此時所有的道具都已準備就緒,並且袁和平為了呈現出動作的美感,早已將所有的家具都換成了「輕木」材料,演員一旦摔在上面就會瞬間四分五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陳嘉上說:「先拍吧。」於是《精武英雄》第一場戲正式開拍。
當其中的一位配角被李連杰甩出去後,掉在了一根木凳上時,意外發生了木凳並沒有被瞬間壓碎,演員在木凳上彈了起來,摔到了地上!
袁和平看到了,氣急敗壞地喊道:「停停停!重新換道具」,可這時一旁的陳嘉上攔住了他說:「等等八爺,你把這段重新放給我看看。」於是兩人在監視器前,將這段打戲重新看了一遍,陳嘉上哈哈大笑道:「找到了,這就是我想要的!」
眾人疑惑不解一頭霧水,一個道具的失誤,怎麼就成了導演想要的呢?後來陳嘉上解釋道:「道具沒有壓壞,讓我看到了真正的衝擊碰撞,這種風格就是反射障礙物,這就是我想要的「寫實主義|」。
而後在後續的拍攝過程中,陳嘉上對袁和平提了一個要求,能不吊鋼絲就儘量不吊鋼絲,並且陳嘉上為了防止袁和平「手癢」,特意將室內的屋頂降低,以此來防止袁八爺吊威亞!
《精武英雄》中有3場經典的打戲。
第一場:陳真對戰霍廷恩,這場打戲揭露中國傳統功夫的一個弊端,雖然技巧靈活,但缺乏了實戰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第二場:陳真對戰船越文夫,船越文夫代表著日本武功的至高巔峰,其實力出眾,紮實有力。而陳真則是「中西結合」,在速度和機變能力以及爆發上,都有著極大的進步。第三場:陳真對戰藤田剛,這場動作戲,代表了港片中實戰技擊的巔峰。
三場對戰,都各自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差異,以及武者各自不同的性情,我想這三場動作,大家應該都是歷歷在目。
在陳真對戰霍廷恩(錢小豪飾)時,有一幕李連杰單手撐地踢錢小豪頭部的畫面,我想大家對此一定印象深刻,這場動作戲不僅動作行雲流水,讓人難以忘懷,其實也是一個諸多影迷飽有爭議的片段。有人說這個動作不吊威亞根本做不出來,可也有人說有個十多年的武術功底,做這個動作很簡單,對此,我向大家講述一下這場戲的來龍去脈。
這場戲看似簡單,其實李連杰與錢小豪僅僅拍了兩條就過了,當時陳嘉上要求既要踢中又要好看,先開始試了一下覺得沒問題,然後就正式開拍。
起初在拍攝時,袁和平是要求錢小豪用手擋住並化解這個招式的,但由於錢小豪更中意李小龍和洪金寶的動作風格,不想輕易的避開踢腿,於是錢小豪就要求用身體硬接,結果沒成想效果非常的不錯,但由於姿勢不是很完美,於是重新拍攝了一條。
據錢小豪在採訪中透露,當時李連杰身上是綁了一根鋼絲的,但鋼絲的作用並不是幫助李連杰完成這個動作,而是幫助錢小豪,因為這一腳下去,李連杰是收不住力的,加上身體的慣性,一旦有失誤會對錢小豪造成極大的傷害。
但就算李連杰有鋼絲的拉力,錢小豪本人也是被一腳踢得暈暈沉沉,電影中霍廷恩的眩暈狀態,也並非是他自己演繹出來的,而是真的被李連杰一腳踢暈。
我想可能現在很少演員能做到這一點了吧,以現在的技術只需要幾個綠幕,幾段動作剪輯就能完成,畢竟現在拍動作戲演員怕,導演也怕。
而那個年代的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全靠演員的一條命在拼,那時的他們也不是比誰能打,而是誰更能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