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中矩的《明月幾時有》| 影向標

2021-02-18 桃桃淘電影

影向標周末版-第九十八期:評《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得分5.9分

1. 秦婉:7分
鳳凰電影策劃。

明月幾時有,勝利不相逢,待得觀時亦枉然。許鞍華+周迅+久石讓就值回票價。亂世氤氳,氣節自來。維持導演一貫的敘事節奏,雖因題材背景無法像《天水圍》那般在極簡中細膩,但在一片淡然點滴中卻令人找到了那個時代能為理想抗爭犧牲的理由,這才是本片最重要的成功之處,並體現了導演功力。

群戲建構合理,切入點分配亦然,但方式仍不討好觀眾,個人不太喜歡偽紀錄部分,此處梁家輝太突出反而是敗筆。迅哥兒幾乎是為人物所生,到最後已與方姑相依相存,是進階版的顧曉夢。不過群戲因素,只給了她一次演技時刻的機會。一文一武兩個男主裡,艾迪雖帥,表演也乾淨利落,卻只是功能性角色,霍君有幸與永瀨正敏大段對戲,表現力如何有目共睹,僅四五次出場的春夏狀態極佳,那段「雙影后掘墳」是全片亮點之一。最出彩的還是葉德嫻,不出意外明年鎖定金像女配。而王菀之估計是再也逃不開這討嫌角色類型了。與《黃金時代》比較,形式上不那麼極致,若忽略偽紀錄片部分,表達上還是有所超越的。

2. 劉起:7分
電影學博士,電影雜誌編輯。

講述宏大歷史背景下的瑣碎日常。雖然是抗日故事,但導演要呈現的是驚心動魄抗爭活動下普通抗日者的平淡日子。最好的一條敘事線是周迅和母親,幾乎都是特別有現實質感的日常生活細節,吃飯、參加婚禮、家常聊天,每一次執行任務都平淡得像是一次家常出門,那些高度具備戲劇衝突的地下工作大多被隱藏到日常的背景下。 

遺憾的是,幾條敘事線之間的風格不夠統一。劉黑仔抗日殺敵一條敘事線負責承擔動作性與喜劇性功能,霍建華潛伏進日軍司令部那條敘事線負責驚險感與緊張感功能。這些類型敘事段落並不是許鞍華所擅長的,以致形成一種風格上的斷裂。如果整體再拍淡一點可能更適合,但作者沒法徹底放棄抗日中的動作性場面與悲情的情緒段落,導致了影片風格的混亂。

3. 黃文杰:7分
做書人,影評人。

許鞍華對電影形式的執著追求一如既往,只是如她自己所言,感覺有時準有時不準。在該片中,那些不構成嚴密戲劇邏輯的段落、對日常生活細節、人物生存狀態和還原歷史環境的極度迷戀,特別是梁家輝現身說法的偽記錄片段等反類型手法,都構成了對觀眾觀影習慣的挑戰。客觀而言,片中母女情感的刻畫是成功而感人的,葉德嫻老師也再度展現了驚人的演技,其他戲份則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可以肯定的則是,隨著年齡增大,許鞍華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麼,而這一次她又選擇了忠於自我。為了她的堅持,多加一分。

4. 胡續冬:7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全明星+切割敘事像是《黃金時代》的遺留物,特別是船上一堆文化人互相寒暄那段的鏡頭處理,非常《黃金時代》。但總體比《黃金時代》耐看,因為在許鞍華的鏡語中,建築、景物、香港本土空間感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一切。我對許鞍華接這樣一部「命題作文」一開始有點詫異,看完以後明白了其實另有內涵:她要表達的要點不是抗日,而是這座城市用細碎、日常的方式對抗一切佔據行為的內驅力。

5. 石川:7分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博士,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製片人,策展人。

劇情以年邁的士司機口述方式展開,意在為後面的市井女性的抗日故事確立一個平民視點。這是一種對主旋律抗日敘事的去神聖化,真正讓抗日英雄回歸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不足的是,除葉德嫻外,其他幾個主要人物刻畫不夠豐滿。

6. 徐元:7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不結實、不統一、不精彩……但是,依然不愧為本年度最好的中國電影。因為,它不僅具備了「我們的祖先」的歷史質感,而且影片本身的技法、氣韻、節奏,仍是出類拔萃別具一格的。

7. 妖靈妖:7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以當下的環境看,這是一部淡然、勇敢、帶有一絲樂觀主義的抗爭之作,對香港和對香港市民的鼓勵更是呼之欲出。

8. 王昕:6分
電影研究者。

相對於通過方蘭、劉黑仔講述的東江遊擊隊(市區中隊)故事,影片更值得玩味的是插入其間的「虛構紀錄片」。由梁家輝扮演的東江遊擊隊最後一人(當時十多歲,至今應該八十好幾了)老來仍要開出租謀生,小時候他是那樣機敏伶俐,如今講起話卻磕磕絆絆,而這或許是創作者想要說出卻不願明言的層次——「老左」們在今日香港的邊緣與失語。

影片以茅盾、鄒韜奮、梁漱溟、柳亞子等閃耀的名字開頭,這些人物和今日名人(梁文道等)的連接照亮了一小塊空間,在這小塊空間裡現在的觀眾得以重溫方蘭的選擇,和她一道投身這一選擇。然而在結尾跨越歷史的橫搖鏡頭中,摩天大樓組成的天際線已讓劉黑仔們的傳奇過於遙遠。這一《紐約黑幫》式的結尾,難以適用於當下焦灼的香港,奉歷史與中國之名的詢喚該如何發出/抵達,該如何共同改變、創造相互認可的敘述,這也絕不僅是電影所能回答的。

9. 風間隼:6分
影評人。

算許鞍華作品中較普通的一部,依舊關注政治、依舊雅好古典詩詞,甚至方姑與茅盾的關係也有些微師生戀的影子。梁家輝的角色帶出對香港地方記憶和身份認同的探尋。彭于晏的幾場動作戲很好。桃姐的演技撐起了全片。可惜的是霍建華這條線太過無趣,被永瀨正敏完全壓制住了。許導關注人文而非戲劇衝突的傾向中和了影片的商業性和主旋律成分,結果是人性深度和商業娛樂都沒有做到極致,實為遺憾。

10. 桃桃林林:6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文藝腔抗日題材,仍是許鞍華一貫的味道,弱化劇情,模糊人物,文藝腔調的。整體故事還是太平,也太散,觀賞性也沒那麼強,不過片段細節的味道還是有的。有幾個演員表演很好,有些演員則很差。整體看略平庸。

11. 西帕克:6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有些模仿梅爾維爾《影子部隊》和羅西裡尼《戰火》的意思。講述的是遊擊隊和地下黨的日常生活,但顯得過於拔高,並沒有那兩部的人性力量。

12. 賽人:5分
影評人。

我對許鞍華常產生不足為外人道的好感,而這部影片之前言不搭後語,外加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漫不經心,讓我跌破眼鏡之餘,又讓我產生不知如何是好的尷尬。主線應是母女情,劇力的燃點是在國讎和家恨之間作出抉擇,而影片並沒有輸入剜心刺骨的艱難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相當冷漠的影片。一部理應高度催淚的影片,因國家概念深入卻不淺出的儀態,而無法動心動情。

13. 大奇特:5分
歐美老電影愛好者,DVD收藏發燒友。

命題作文般,「死不重要,不要連累隊友」,中心思想概括得很好,可卻放棄了作者擅長的日常寫法,轉寫家國。雖還有作者一貫的風格,透過不同事件,刻畫女性角色之餘去書寫香港淪陷,但線索繁多,沒有取捨,個別角色並沒有存在的理由。幸有葉德嫻撐場,其他人的表演無突出,最差不是霍建華,而是災難性的王菀之。希望許導以後還是能拍自己擅長的小格局題材。

14. 胤祥:4分
電影學者。

大概是《黃金時代》在新文藝座談會上被表揚了,這部片活活兒被收編成了一個香港抗日的主旋律。但是真的……沒法看啊。幾乎所有情節都蜜汁尷尬,簡直是拍喜劇而不自知的至高境界。攝影尤其夜景怎麼看都像是電視劇。為數不多的亮點,按順序排列是久石讓的音樂,桃姐和永瀨正敏的演技,周公子的顏。劇作的支離破碎神經刀狀態,莫不是改來改去最後強行開拍?太多不可講述與太多掣肘,可以想見,但絕對不能接受。

15. 獨孤島主:4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在宏大敘事與平民視角之間做了折中的處理,無論導演本意如何,在劇作細節上的瑕瑜互見,是本片整體意圖最糾纏也最難以通達觀眾的部位。

16. 吳李冰:3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虹膜》電影雜誌編輯總監。

許鞍華的電影只要一涉及到某個類型片種就極端的難看乏味,《明月幾時有》再次為證。本來應該跌宕起伏的抵抗運動居然被拍得乏味到分分鐘叫人入睡,幾條夾在一起的線索也是輕重不分。古怪莫名的國配版聲音更是大災難。

相關焦點

  • 影向標 | 《明月幾時有》評價非常分化
    明月幾時有,勝利不相逢,待得觀時亦枉然。許鞍華+周迅+久石讓就值回票價。亂世氤氳,氣節自來。維持導演一貫的敘事節奏,雖因題材背景無法像《天水圍》那般在極簡中細膩,但在一片淡然點滴中卻令人找到了那個時代能為理想抗爭犧牲的理由,這才是本片最重要的成功之處,並體現了導演功力。
  • 明月幾時有 (2017)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 日語上映日期: 2017-07-01(中國大陸) / 2017-06-18(上海電影節)片長: 130分鐘又名: Our Time Will Come豆瓣評分6.9明月幾時有的劇情簡介 · · · · · ·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文怎麼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詩大家一定在很多地方都聽到過,在很多的歌裡面也有這句詩。那麼除了這兩句之外,大家還知不知道它的其它內容呢?它的全文又是什麼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詩詞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朗讀者:張其勝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影向標:《壞蛋必須死》《消失的兇手》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一天一首古詩詞 I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
  • 蘇軾+王菲=明月幾時有
    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一日一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自序」與「他序」兩種。自序,是作者自己所寫;他序,是別人所寫。這首詞的序,屬於自序。詩人在序裡說他在丙辰年中秋節的夜晚喝了個大醉,此時明月當空,於是趁著酒勁寫起詞來,同時寄託他對其弟蘇轍的思念。2.講講這首詞上闋(上片)的含義。「水調歌頭」四個字只是一個詞牌名,與這首詞的內容無關。至於「明月幾時有」這個題目也不是詩人確定的,而是後人加的。
  • 革命書寫的另一種可能:評許鞍華《明月幾時有》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這一天,反映東江縱隊抗日故事的《明月幾時有》上映。延續許鞍華的傳統,《明月幾時有》這部愛國題材的獻禮片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樸實細膩、觸動心靈,呈現出極致的沉鬱、極致的美。抗戰電影有著幾種程式化的敘事模式:第一種,以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代表,以全景視角呈現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浮沉,是宏闊的平民史詩。
  • 古風愛情《拾憶長安·明月幾時有》
    《拾憶長安·明月幾時有》是一部受眾主要為女性的古風愛情動畫,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戰亂的年代,主人公汐月國公主李明月自小目睹了汐月、大唐、南麓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她立志要成為一名女戰士,守護人民的長久和平,但卻因為一紙婚約,從而奉命前往大唐和親。角色上例如英姿颯爽女性不輸男主李謙,讓不少觀眾大喊意難平的男二——金吾衛中郎將連世英。
  • 《明月幾時有》:小人物的驚世之戰
    說起來,《明月幾時有》已經是許鞍華第四次民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許鞍華又有了不同的一種民國想像。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首經典的月夜抒懷詩詞,值得收藏
    蘇軾在中秋月夜,開懷暢飲,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無限感慨;張九齡望著海上明月,揮筆寫下千年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仙」李白望著同一輪永恆的明月,回想著人類世世代代更替,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更是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追問……當你仰望夜空時,是否也曾因月,產生過幾多情愫?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箏演奏家蘇儀桐箏樂重奏公益課
    海上明月共潮生,國音公益邀你聽。2020年9月30,青年古箏演奏家蘇儀桐將舉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箏樂重奏公益課。中秋月團圓,我們用音樂邀請大家共享團圓、美好的時刻。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也表達了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