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書寫的另一種可能:評許鞍華《明月幾時有》

2021-03-02 夜航船野錄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這一天,反映東江縱隊抗日故事的《明月幾時有》上映。延續許鞍華的傳統,《明月幾時有》這部愛國題材的獻禮片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樸實細膩、觸動心靈,呈現出極致的沉鬱、極致的美。

抗戰電影有著幾種程式化的敘事模式:

第一種,以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代表,以全景視角呈現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浮沉,是宏闊的平民史詩。

第二種,或許我們更為熟悉。這就是以《鐵道遊擊隊》、《地雷戰》等為代表的抗戰傳奇劇,正邪勢不兩立。這種類型發展到後來趨向極端,遂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日神劇」。

第三種,以《血戰臺兒莊》、《七七事變》為代表的軍事歷史片,由於要反映歷史,留給創作者的空間有限,故常處於「不見人」的尷尬境地。

第四種,以《色·戒》、《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為代表,表現抗戰背景下人性思考的「另類敘事」。這類影片打破傳統二元對立的敘事,將不同國族、性別、階級身份集中於相對封閉的故事場景中,模糊彼此的界限,剖析兩軍對壘格局中某些曖昧的、帶有爭議性的人性話題。相比第三種,顯然這一類影片的創作空間更大,容易展現主創的個人風格。

在影史上給《明月幾時有》一個定位,很難,或者說很難把它嵌入以上任意一種類型。較之第四種,許鞍華似乎沒有展現諸如「國族、性別、階級」命題的野心,她著眼的,是戰爭背景下香港一眾升鬥小民的瑣碎日常——愛、恨、情、仇、掙扎、求生、悲愴、守望……這是部異常舒展的片子,堪稱戰時香港的「清明上河圖」。

電影前三十分鐘,是一個很長的開場。文化人失陷於香港,東江縱隊準備營救。不少評論說這一段太過冗長,事實上,這個片段向我們展示了革命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遠處有悲壯的笳聲。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不知到什麼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聲!有雷!風挾著雷聲!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這是影片中相當美的一個片段,方蘭(周迅 飾)朗讀茅盾的《黃昏》。在周公子的語調中,觀眾似乎能夠得到一種來自母語的、文學的共鳴——是的,這是《明月幾時有》呈現出的「革命啟蒙」。影片一開始,許鞍華沒有極力渲染國讎家恨,也沒有援引任何革命話語。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方蘭之所以做了第一件抗日工作(將茅盾送到碼頭),是因為她讀過他的書、喜愛他的文章。在許鞍華的電影裡,啟蒙話語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學性的,是審美的。

可以說,這與宏大敘事徹底劃清了界限;然而,也可以說,這是另一種「宏大」敘事——愛國,愛的是這片未遭蹂躪的大好河山,愛的是來自母語的精神皈依。

文學的意義在哪裡呢?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舒衡哲說:「抽象是記憶的最狂熱的敵人。它殺死記憶,因為抽象鼓吹拉開距離並且常常讚許淡漠。而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牢記在心的是:大屠殺意味著的不是六百萬這個數字,而是一個人,加一個人,再加一個……只有這樣,大屠殺的意義才是可理解的。」文學藝術本身的最核心的界定尺度是具體性。從影視的角度講,宏大敘事的弱點即在於失去具體性。因為有詩一般的語言,這個民族的輪廓得以呈現。鏡頭掃過山巒與田野,掃過莊稼與稗草,掃過熱戀的情人,掃過亂離的蒼生——藉由這種文學而非呼號的表達,革命的思想萌發在當時當地每個人心頭,家國之愛讓他們走上一條同樣的道路。方蘭、李錦榮、劉黑仔——他們抗日,追求的是自由,免於匱乏,免於恐懼,是太平歲月,是安居樂業。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被日軍佔領。對於香港居民來說,這是一種「雙重淪陷」。港英政府全面癱瘓,甚至淪為日軍的走狗。殖民者之間的鬥爭,在許鞍華的構思之中微妙呈現。方蘭送傳單時,被華人警察發現,安然無恙;然而,方母渡輪上落入搜刮民脂民膏的印度巡捕手裡,是他們向日本人告發,導致了方母和張小姐的慘死。種族意識在這一細節中體現,這也是《明月幾時有》區別於內地電影的一個重要特點。

李錦榮,戰亂年代他依然有著與愛人方蘭死生契闊的浪漫夢想,然而,亂離社會不容許他「文藝青年」的夢想。他成了日軍大佐的中文老師,他們討論詩詞、烤肉喝酒,其樂融融之際,大佐突然拔槍要李景榮七步成詩。

他剛才還可以帶著驕傲和得意談著自己民族的文化,可是侵略者終究是侵略者,風雅事終成生死劫。

什麼是民族的悲愴?

李錦榮的痛,與民族的痛,合二為一了。

電影尾聲,圖窮匕見,李錦榮身份敗露。

大佐問他:「你們中國人難道只會說謊和欺騙?」

李錦榮說:「你們日本人只會殺人和搶劫。」

……大佐憔悴而幽怨的質問李景榮:「這不是日本和支那之間的事,是我和你之間的事!」

可是李錦榮會說:「你們,永遠也不會懂得,這裡的一些東西。」

許鞍華鏡頭下的李錦榮,細膩,內斂,精緻,自然;從不乏忍耐、克制,與勇氣。

無論怎樣繞不過的,是方蘭在黑暗樹林裡決定放棄救母的表演。

當方母被處死時,兩聲槍響,鏡頭對著天空,陽光刺眼。

——永恆的、引導人類的,女性。

革命書寫,女性敘事。似乎越來越受到重視——很簡單,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革命敘事很難再有突破了,於是視野轉向了女性。從《風聲》到《明月幾時有》,無不是這種嘗試。

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

但我堅信,

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親愛的人,

我對你們如此無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

我輩只能奮不顧身,

挽救於萬一。

我的肉體即將隕滅,

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

敵人不會了解,

老鬼、老槍不是個人,

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正如方蘭受文學的啟蒙走上抗戰事業守護她珍視的東西,方母、劉黑仔、李錦榮——他們,也都有他們亂世之中的堅持。

或許這種堅持比起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功績微不足道,史書也不會留下他們的名字——就好像影片以彬仔匆忙結束跟導演的訪談,開著計程車無聲駛入香港繁華街頭一樣——當從前的人一個又一個逝去,誰還記得他們?

民族大義,九死不悔。

影片結尾,幾秒鐘的蒙太奇,灰暗的小漁村已經成為燈火輝煌的維多利亞港。

黑屏。

配樂出。

電影的英文名叫:Our Time Will Come 。

我們的時代終將到來。

相關焦點

  • 首屆獲獎影評賞析 | 《明月幾時有》
    給香港歷史的散文詩——評《明月幾時有》摘要:香港九七年回歸之後,許鞍華的創作主題開始以港人生活展開。許鞍華曾說「我從小在香港長大,在這裡接受教育、拍電影、拿獎。我希望我可以多幫這個城市」。可見,一切有關於香港人的故事,都能成為許鞍華電影中的重要表現主題。
  • 許鞍華最新力作《明月幾時有》7月1日起正式全面公映
    ­  網易娛樂7月1日報導 「2017年迄今為止最好看的華語片」,帶著如此美譽,許鞍華最新力作《明月幾時有》今日起正式全面公映。作為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之作,《明月幾時有》將1940年代的香港熱血抗爭史呈現銀幕。
  • 比起《芳華》,我們更需要《明月幾時有》這樣的電影和許鞍華這樣的導演(可在線觀看)
    現實很糟心,為什麼不能像《明月幾時有》這樣正面講歷史,幫助人們從歷史中尋得鏡鑑,找到出路?充當了中情局文化打手的嚴歌苓及其諸多作品,如《芳華》、《陸犯焉識》(拍成了電影《過來》)為什麼卻拼命抹黑社會主義的歷史?原因無他,就是讓人們痛恨過去「革命」的歷史,安於資本把控的秩序。然而屏幕也是資本掌控的,儘管有這麼多明星加盟,但該片上映前的媒體曝光率和首映日的拍片佔比都不高。
  • 明月幾時有 (2017)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 日語上映日期: 2017-07-01(中國大陸) / 2017-06-18(上海電影節)片長: 130分鐘又名: Our Time Will Come豆瓣評分6.9明月幾時有的劇情簡介 · · · · · ·
  • 首屆獲獎影評欣賞|《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是香港導演許鞍華繼《黃金時代》後一部以周迅飾演的傳奇女性「方蘭」為代表的香港小人物在淪陷區的日子裡,為保衛香港與日軍抗戰,奉獻出青春與生命的真實故事。這部電影是在「獻禮香港回歸二十周年」這一宏大的敘事命題下進行的創作,難能可貴的是影片中仍帶有許鞍華以往電影中一以貫之的獨特女性主義風格。
  • 影視評論|《明月幾時有》之文化隱喻和文人風格
    從「文」入手,也可確認許鞍華一貫秉持的獨特風格和文人氣質。    香港女導演許鞍華的影片《明月幾時有》2017年6月中在上影節首映就顯示出特殊的文藝片氣質:無論是海報、電影本身還是導演見面會,都圍繞電影所展現的或多或少被忽視的香港抗戰史,普通人的捲入經歷,戰時日常百態以及許導的細膩鋪陳。
  • 中規中矩的《明月幾時有》| 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九十八期:評《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得分5.9
  • 《明月幾時有》:小人物的驚世之戰
    說起來,《明月幾時有》已經是許鞍華第四次民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許鞍華又有了不同的一種民國想像。
  • 《明月幾時有》:許鞍華導演指導的電影,一部被低估了的作品
    《明月幾時有》是由許鞍華導演指導的抗日題材電影,豆瓣評分6.9分評分並不是十分的讓人滿意。但是看過了這部電影之後,這部電影的分確實有點的低了。因為抗日神劇橫行,不少人對這一類題材有著很強的排斥感。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十分了解,豆瓣電影被劃分為幾個檔次。
  • 電影《明月幾時有》: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一首刀叢中的詩
    1942年初,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難,將何香凝、柳亞子、梁漱溟、茅盾、鄒韜奮、胡繩、範長江、夏衍、胡風、金山等數百位文化名人及愛國人士成功營救出戰火紛飛的香港——歷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為編劇何冀平、導演許鞍華提供了創作靈感,一段並不廣為人知的「香港抗戰故事」在電影作品中得以展現——作為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片,電影《明月幾時有》將於7月1日在全國公映。
  • 《明月幾時有》真的那麼讓人失望嗎?
    《明月幾時有》出品人於冬上影節講話像大多數未映先紅的影片一樣,《明月幾時有》獻禮香港回歸20周年,從「出生」就自帶光環,之前我們對此有過介紹,此外,這份新片計劃中,還有一部片子,不得不提,那就是許鞍華的新作,文藝動作史詩巨製——《明月幾時有》。
  • 2017年第9期·光影記|張莉:《明月幾時有》——作為倖存者言說(影評)
    ——茅盾、梁漱溟、夏衍等人從香港的撤退是開始,方姑由此與劉黑仔相識,從而成為抗日革命隊伍中的一員。這開端看似平淡,底子裡卻有千山萬水,它乾淨利落地交待了人物之間的關係:作為革命文人領袖茅盾與作為抗日英雄方姑之間是一種引導與被引導的關係,這也是孤島香港與大後方關係的隱喻。與《黃金時代》時相比,許鞍華的導演功力更勝一籌。《明月幾時有》中,那迷人的文學氣質化為了故事的肌理。
  • 《明月幾時有》王菲 主題曲,周迅 、彭于晏 、 霍建華 ……
    《明月幾時有》算是一部蠻低調的電影,網絡上新聞寥寥,關於片名最廣為人知的還是水調歌頭那首詞,可能該片算是蘇軾的第一個大IP吧,另外還自帶一首王菲唱的主題曲
  • 張碧晨獻聲「守候」《明月幾時有》 周迅、彭于晏、霍建華7月1日上演亂世兒女情
    此前在電影《明月幾時有》發布會上,由張碧晨獻唱的影片宣傳主題曲,曾讓導演許鞍華領銜的主創聽得欲罷不能。完整版歌曲《曾經守候》在各大音樂平臺上線後,即時開啟了高分模式。網友紛紛表示「張碧晨美聲療愈,唱出『被時代洪流衝走的愛情』!」「張碧晨唱歌有種隱忍的堅強,很讓人心疼,這首歌就是如此!」「願世間所有真情都能被善待,期待《明月幾時有》!」
  • 影評|普通人身上的勇敢最動人——我看《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獲最佳影片,許鞍華摘得最佳導演獎,這是許導第六次獲得最佳導演。葉德嫻也憑藉該片獲得最佳女配角,《明月幾時有》還拿下了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美術指導兩個技術獎。我號2017年7月5日刊發過張欣老師「我看〈明月幾時有〉」的影評,這篇文章是張老師在《明月幾時有》上畫時寫的,再發一次。
  • 影評大賽優秀作品 | 第四輯 明月幾時有?不問鬼神問蒼生 —— 評電影《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這樣一個從名字上看就不像抗戰片的電影,電影的平緩敘事節奏和看似無用的線索更讓人費解,但正是這看似平淡無用的部分,恰巧是導演的精心設計,我們透過這部電影
  • 香港底色,許鞍華
    在許鞍華的創作中存在著一條清晰的國族書寫脈絡,尤其集中在《客途秋恨》(1990)、《上海假期》(1991)、《明月幾時有》(2017)等影片中。《明月幾時有》則接續了許鞍華反契約論的國族觀念。無疑,在國族愈發構成問題的今天,《明月幾時有》構成一次圍繞著身份認同的感覺結構進行重新配置的政治事件。
  • 《明月幾時有》:從念詩到拔槍,一個文藝女青年經歷了什麼?
    文:絲抗日題材電影《明月幾時有》由曾經五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許鞍華執導。許鞍華 明月幾時有(2017年)在這位著名女導演的履歷中,諸如《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月》、《桃姐》等電影,均以女性視角與生活化敘事見長。
  • 【百線影城|會員福利】《明月幾時有》會員免費看!!!
    當然啦,周迅跟彭于晏和霍建華是在電影中碰撞出了火花,這三位有顏值有演技還有人氣的優秀演員,在許鞍華導演的新作《明月幾時有》中難得一見地合作啦!相信影迷們早就對這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獻禮大片有所耳聞了,《明月幾時有》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講述的是此前從未登上大銀幕的香港抗日往事——「東江縱隊大營救」。
  • 《明月幾時有》:這部電影,光看演員陣容就激動不要不要的~
    ,還是有點不開燻~~不過前段時間,定檔7月1日的《明月幾時有》憑藉著超級強大的主創陣容,率先給觀眾打了一針強心劑~哇咔咔~就憑那麼多大咖,小編一定要去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代詞人蘇軾用一首《水調歌頭》表達出他對團圓的企盼。作為獻禮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影片,《明月幾時有》將近代史上著名的「勝利大營救」搬上大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