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藍莓群訪,我們邀請到了知名自媒體「黎貝卡的異想世界」主理人、前《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方夷敏「黎貝卡」來與莓果們分享「買買買」神教的粉絲經濟。
| 本期嘉賓:
黎貝卡
知名自媒體「黎貝卡的異想世界」主理人、前《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
| 本期主持:
繩珺
藍莓會公關總監、新莓會秘書長
以下是群訪實錄
▼
主持人:
非常開心本期藍莓群訪邀請到了知名自媒體「黎貝卡的異想世界」主理人、前《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方夷敏「黎貝卡」,歡迎~
自媒體人和傳統媒體一樣
最關鍵的還是內容
`Q1---
主持人:
我先問一下,關於身份的轉變,「黎貝卡的異想世界」從創立到現在已經快兩年了,從國內娛樂報導的五星上將到坐擁大批粉絲的卡卡教主,知名記者和時尚博主的角色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黎貝卡:
謝謝大家這麼晚還參加這個直播,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兩個身份更喜歡哪一個?不能說更喜歡的哪一個,因為每一個階段我做的選擇都是那個階段我自己最感興趣或者是最有熱情的事情。之前做記者的時候從時政線轉去電影線,是因為那個階段對電影特別感興趣。後來選擇做自媒體,做時尚,也是因為這是一個新的領域,覺得特別有熱情。所以很難去比較,但是目前這個階段肯定是很享受做時尚博主的。
`Q2---
主持人:
從興趣出發,成就了一個特別成功的轉型案例,看上去很美也很easy,很想知道傳統媒體人和自媒體運營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壁壘?轉型的過程中最難克服的困難是什麼?
黎貝卡:
對於這兩個角色之間的壁壘,我自己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觸。我不覺得現在有特別大的壁壘,現在比較成功的自媒體很多都是傳統媒體人做的。做自媒體最關鍵的還是內容,傳統媒體人在採編經驗或新聞敏感方面本身就有很多經驗,受過比較系統的訓練,所以在做內容方面是有天然優勢的。
轉型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難我估計每個人都不一樣。對我來說時間和精力就是最大的困難,因為總會覺得時間不夠用,覺得自己精力不夠多。以前做記者就算工作很忙很累,但也不是一個人在撐著,背後會有編輯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做自媒體前期基本上要靠自己,剛開始那段時間,想選題、資料收集、寫、編全是自己一個人,後來又堅持每日更新,每天花在做內容上面的時間非常多。
沒想過跟別人不一樣
只想做自己
`Q3---
主持人:
公號確實很成功,最初是如何進行定位的?怎樣做到與其他眾多同類型自媒體的差異化?
黎貝卡:
公眾號的定位跟我剛才回答的問題很像,一開始我很明確的想做一個時尚類號,但是我沒有想過要怎麼做得跟別人不一樣,我覺得這也是自媒體最好玩的地方,可以很自由,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內容。所以一開始我在做內容的時候就只是想分享我自己的一些買買買的經驗和買買買的體驗,還有一些穿衣搭配心得。因為非常的個人,所以就很自然的會跟其他的時尚號或者自媒體號有差異,這也是基於自媒體本身的特點。我自己倒是沒有想過怎麼特意做得跟別人不一樣。
後來有很多人跟我說之所以很願意看你的分享,是因為你的分享都很實用,而且很接地氣,他們會說我很像他們身邊的朋友或者是閨蜜。這可能跟我自己的個性以及我長期生活在廣州有一定的關係,我一直覺得時尚與美是離我們很近的,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在分享的時候就會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分享,大家會覺得距離比較近。這也是後來我從別人的反饋總結出來的,一開始也沒有想到要特意這樣做。
也許這也與我當時開始做這個號的出發點有關,因為那時候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博客,寫一些自己的分享。後來沒有想到它會變成所謂的大號,或者有那麼多人關注,所以開始就會寫得很私人、很個性化。再後來大家覺得它慢慢變成了一個風格或者說是一個人設,這也算是無心插柳。
試水電商
計劃做自己的品牌店
`Q4---
主持人:
「黎貝卡」已經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個人時尚IP,現在如何看待自己的影響力?
黎貝卡:
說到IP,我很感謝吳聲老師在他的新書《超級IP》中專門講到「黎貝卡的異想世界」,說到為什麼這個IP會受歡迎,我也是看到他的分析,覺得有很多收穫。至於自己的影響力,每次推送完都會有讀者給我留言,告訴我因為我的分享,使她們自己變得更美,變得更有自信等等,我都會覺得很開心。最早覺得自己有影響力就是從這種互動來的,我當然會覺得很開心,也會覺得責任越來越重,覺得無論推薦什麼都要更小心。
另一方面,因為大家的關注,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做很久以前一直想做,但是沒有機會做的事。比如我很早以前很想開一個買手店,也會想過出自己的品牌和產品,可以把我喜歡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這些都在逐步地實現,比如個人品牌這方面,這個月初,我和故宮文化珠寶的聯名系列首飾已經出了,賣得還不錯。我們的預售是限量四百件,沒有想到二十分鐘就搶光了。到今天過去十來天了,還不斷的有朋友來問我怎麼買,為什麼做得這麼少。覺得還挺開心的,以後還會做一些這樣的嘗試。
`Q5---
主持人:
那現在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沒有進一步的個人品牌運作計劃?
說到故宮文化珠寶這次合作,是電商的試水,超級成功,也再次印證了神奇的轉化率,怎麼做到的?有沒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呢
黎貝卡:
這個聯名系列賣得這麼好,也有一點出乎我的意料。我知道,我的讀者很愛買,而且她們對我的信任度很高。因為之前我們也為其他品牌做過很多推廣,反響一直都不錯。但是我還是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聯名款會這麼火爆。後來總結了一下,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之前長期建立起來的信任度,我的讀者對我的信任感很高;另外一個是與首飾本身的設計比較受歡迎有關係,因為我們確實花了很長時間去做設計,包括材料、定價,跟故宮溝通了很多輪,我覺得設計做得比較適合我的讀者。
不敢嘗新,怎麼創造10萬+?
`Q6---
主持人:
作為能輕鬆收穫10萬+閱讀的時尚內容產出者,是如何進行日常的欄目策劃和選題的?怎樣做到對用戶喜好的準確把握?是否有試錯機制?還有剛剛主編群會員也問到,成熟自媒體完成一個內容用多長時間是正常的?
黎貝卡:
其實很多規律是我後來總結出來的。比如有人會問我是怎麼漲粉或者怎麼樣做到篇篇10萬+的閱讀量?我也會分享一些經驗,但一開始,包括當時的第一個10萬+也是我自己始料未及的。現在問我有沒有把握再做一個公號,我也不敢說有把握。我也看到很多新的號出來,他們可能只是剛登了幾天,因為一個好的內容,好的時機,就會創造10萬+,或者百萬+,這還是與內容和當時的時機有關。
我也不敢說對用戶的喜好有準確的把握,我可以說一下我日常的一些操作。比如在選題方面怎麼樣做。最早肯定是只寫我最有興趣的選題,慢慢地,會有很多讀者的互動,比如我之前經常開玩笑說我以前肯定不會寫「大胸怎麼穿」,因為我自己又不是大胸。但是因為後臺的讀者和評論裡會不斷地說能不能關愛一下大胸妹,說一下大胸怎麼穿才時髦?我就會開始去想,我要寫這個選題。為了寫這個選題,我可能就會去問很多身邊胸比較大的朋友,問她們覺得怎麼樣穿是適合的。我也會觀察一段時間再來寫這篇文章。所以讀者的互動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來源。
試錯機制是這樣的。有時候我也會嘗試一些非常規的內容,比如我很早以前試著寫過一篇怎麼樣在你的朋友圈假裝有胸,是一個有一點惡搞的內容。那篇的反響很差,閱讀量也不好。還有人跟我說,卡卡你不要做這樣的題目了,不符合你的風格。我就說我覺得無所謂,因為我本身就是在嘗試,就算一些新的選題或者以前沒做過的,不試怎麼能知道反響會怎麼樣呢?我的心態是都試一下吧,試了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
付費閱讀對用心的內容更公平
`Q7---
主持人:
這個問題有點八卦,很多公眾號運營者都認為打賞功能是對原創的支持和認可,「黎貝卡的異想世界」沒有開通打賞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黎貝卡:
我沒有開打賞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在二條做推廣有收入,就不想讓讀者再來付費閱讀了。
`Q8---
主持人: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今天剛出的新聞說馬上要出付費訂閱功能了,不管是不是真的,付費閱讀很多人認為大勢所趨,未來會改變內容創業格局,你怎麼看內容付費這事呢?
黎貝卡:
我覺得挺好的。付費閱讀確實會讓很多很認真很用心做內容的人更有動力,也會更公平。我比較幸運,因為我做的是時尚類的公眾號,在商業廣告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我有二條推廣的收入,就不讓大家付費閱讀了。但是有很多如文學類、技術類號,他們也許沒有特別明晰的商業變現的可能,或者也沒有特別多的讀者,但是他們的內容做得很好,我看到時經常會很想打賞他們。所以內容付費是很好的,對用心做內容的人是很大的鼓勵。
線上社群只為方便讀者交流
`Q9---
主持人:
您的粉絲叫做「貝殼」,線上的貝殼群現在大概是怎樣的規模?通過哪些方式維護粉絲關係從而提高其忠誠度?
黎貝卡:
線上的貝殼是指讀者群嗎?讀者群現有三個,有1500人。這三個群已經存在很久了,我也沒有想要再建更多的群。本來我只想建一個群,方便大家交流,我也不覺得他們是一個粉絲群。一開始其實是有點類似「藍莓薈」這樣的分享群,他們在裡面不只是討論跟我相關的內容,也可以分享很多購物的資訊,分享一些生活經驗之類的。一個群建了一段時間後,就不斷地有讀者來問怎麼加入,我是一個耳根子特別軟的人,他們天天問,我就想那就再建一個。
但是現在來講,我這邊的人特別少,主要也都是在做內容,而線上的維護,即粉絲群讀者群的維護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我也沒有特別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個事兒,所以目前也沒有打算要擴大規模。關於忠誠度沒有特別想過,讀者群的維護主要都是在避免有代購,以及避免在這個群裡做買賣。因為大家都是基於對我的信任來到這個群裡面,很怕發生一些商業利益上的糾紛,倒是沒有刻意要去提高忠誠度什麼的,主要是想建一個分享的平臺,讓他們更方便地交流。
網友提問部分
▼
自媒體的機會在于堅持
`Q10---
「親愛的卡卡,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很多時尚媒體和自媒體了,那麼對於新的公司來說,內容創作的機會在哪裡……」
黎貝卡:
感覺我要回答這種問題有點壓力,因為我也沒有特別多的時間去研究時尚媒體、自媒體的機會以及現在發展的規律。但是我一直覺得好的內容還是被需要的,無論現在的自媒體有多少。我記得我剛開始做微信公號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現在已經有好多時尚類的號了,現在已經是一片血海了,你進來根本沒機會。但是我當時就在想我只是做我自己喜歡做的分享就好了,也沒有管太多就做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興趣跟熱情。
我有很多朋友後來都做了公眾號,有一些還是在我之前做的,慢慢的沒有再更新了。我覺得不單是因為沒有機會,而是他們的熱情以及精力沒有全情投入進來,沒有辦法做到長期持續地輸出優質內容,慢慢的就會放棄了。
`Q11---
主持人:
來自新莓會群友的問題:時尚自媒體盈利未來廣告和電商哪個會更主導,還是都會有?
黎貝卡:
未來廣告和電商哪個會更主導,這種特別有預測性的問題我自己也很難回答,我也不是特別有研究。我肯定會希望除了廣告以外,還能夠有一些新的嘗試,比如品牌、產品等等,但這都是一些比較遠的夢想,只能一步一步的來。
20%的人篩選內容給80%的人看
`Q12---
公眾號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大量的讀者積累,現在都說微信紅利期已過,在渠道推廣方面有什麼心得與大家分享?
黎貝卡:
好像每一段時間都會有人說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但我不是特別得相信。我做的時候有人就跟我說微信的紅利期已經過了,你漲粉很難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咪蒙也開了新的公眾號,她們也還是長了很多的粉。所以我並不覺得一定在什麼時候紅利期就沒有了,讀者積累就不可能了。我覺得還是看內容,因為現在大家都還在用微信,都還很習慣從微信公眾號去獲取信息,或者看文章。只要微信還是主要的社交媒體,我都不覺得紅利期過去了。
說到渠道的推廣。我沒有特別的渠道,我個人覺得我要感謝我的朋友圈,我的微信公眾號能做起來的很大一個原因是我的朋友都在非常非常熱情地積極地轉發。我記得曾經看到一個說法,是朋友圈的二八法則。只有20%的人會直接從公眾號裡面獲取內容,另外80%都是通過朋友圈的轉發來選擇看什麼內容的。即20%的人在各個公眾號篩選了一遍,把他們覺得值得分享,值得看的內容轉發到朋友圈,讓另外80%的人來看這些內容,這20%就是朋友圈中的一些意見領袖。我之前有很多年媒體工作的經驗,也認識很多傳播圈、公關圈的人,他們本身就屬於這20%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分享和轉發就會特別有用。我經常跟剛剛開始做公眾號的人說,你們一定要厚著臉皮,讓你的朋友幫你轉發。轉發會帶來一些新的讀者,但是他們要不要關注你,也是要看內容的,內容還是核心。
面對直播誘惑,還是更愛文字
`Q13---
「你好,卡卡。我們也是做時尚自媒體的。現在視頻和直播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想問問您在視頻這塊有做嘗試嗎?你怎麼看時尚視頻呢,這個板塊也有可能在下一階段孵化成功自媒體嗎?」
黎貝卡:
最近幾乎每一天我都收到很多很多關於直播的邀請,無論是平臺、媒體還是品牌,都會說你來做個直播。但是我基本上沒有做過,只是前段時間做過一個是跟霍建華一起的直播。直播現在是一個風口,包括視頻,有很多人說現在就是視頻的天下,你一定要儘早去做視頻,才能佔住這個山頭,等等。我並沒有這方面的嘗試,我還是覺得應該做自己有興趣和擅長的方面。比如說我擅長的是文字的表達,我也更喜歡這種方式。我覺得直播和視頻不是特別適合我,所以也沒有這方面的規劃。
只有更深入,才能持續優質
`Q14---
「請問你每天都堅持寫文章嗎?很多自媒體內容作者其實疲於寫作,更多的是否都是案頭功夫?說的刻薄些,閉門造車?你怎麼看?」
黎貝卡: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比如我剛開公眾號的時候,我會覺得有好多好多的內容想跟大家分享,每一天都在很多個題目中猶豫我到底先選哪個好,我會覺得有很多想要分享的內容。但是當我寫了一年以後,我確實也會發現很多內容都寫過了,很多我也都分享過了,那接下來還要寫什麼呢?慢慢的我自己也會去想這個問題,這時候媒體人的優勢就會表現出來,比如我會想到我可以去採訪,我可以去參加更多的品牌的活動,了解更多新的資訊,或者我可以通過欄目的策劃來提供內容,讓內容更豐富。
這一年,我覺得我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我以前會把很多採訪的邀請、活動的邀請都推掉,因為我覺得我要在家裡寫內容。但是慢慢地,我覺得不能一直做案頭功夫,我應該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行業,才可以分享更多、更新、更深入的內容,所以我會儘量多去參加一些採訪和一些品牌的活動,去了解更多。最近在做的一些嘗試是想通過一些互動,來提供內容。比如剛剛做了一期明星的開箱記,就是去採訪井柏然,打開他的行李箱,看看他的一些穿搭習慣等等。
我認為這也是傳統媒體人轉型做新媒體或者做自媒體的一個優勢,因為之前的內容生產和內容採寫本身就是我們的強勢和優勢,在如何持續提供優質內容方面,從傳統媒體人轉型過來的會有更天然的優勢。
·往期精彩內容·
———— 點擊文字連結,即可查看相關詳情 ————
▼
▲
[掃一掃]藍莓會訂閱號、APP
中國領先的品牌公關與營銷傳播高端社群,
致力為營銷精英提供學習、
交流分享與跨界合作
的資源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