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五)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末日預言

2021-02-26 電影工廠網

2017年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中,有一半電影展示了未來社會的種種恐怖圖景。現實社會已經出現的能源危機、環境汙染、核武器競賽、媒體和技術控制一切的現象,終將把人類帶入末日的深淵。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些科幻電影無疑就是末日預言。

 

天外魔花

Invasionof the Body Snatchers

導演:唐•希格爾Don Siegel

美國,1956年,80分鐘

醫生米爾斯•本耐爾(Dr Miles Bennell)在一個醫學會議後回到加利佛尼亞的小鎮,他發現有些病人變得非常奇怪,不認識家人,也視其親屬如同陌生人。後來,本耐爾和他的兒時好友貝基·德裡斯科爾(Becky Driscoll)在小鎮的幾個地方發現了人的屍體,這些屍體在來自外太空的如蠶繭一樣的巨型物體裡生長成人形。他們意識到,該鎮的居民已被沒有靈魂的幽靈所取代。可是,已為時太晚,巨型蠶繭裡長成的「人」在數量上已超過了真正的人。活下來的唯一方式就是逃跑。

該片是在影射「共產主義威脅」,還是在警告美國悄然出現的共產主義思想?影片在冷戰期間上映,這在當時引起了激烈的討論。這部充滿懸疑的B類影片之所以成為永恆的經典,原因並不在於它對科幻和驚悚題材電影的影響,而是它突出了外星人那種看似正常的狀態——乍一看,一切正常,而實則不然。

 

神風特攻隊 1989

Kamikaze1989

導演:伍爾夫·格雷姆 Wolf Gremm

聯邦德國,1982年,106分鐘

1989年,聯邦德國政治局勢和社會形勢都得到了「緩和」,公眾輿論完全由一個傳媒集團所主導。公司的高層總部大樓受到炸彈威脅,詹森(Jansen)警探奉命調查此事。他從公司主管和職員那裡知,這個30層的大樓裡還存在神秘的第31層。躲在31層的人和化名為「Krysmopomas」的反對組織有什麼樣的關係?

在這個色彩豐富的科幻鬧劇裡,錄像設備無處不在。詹森警探穿著豹紋西裝,肩挎包裡裝著磁帶錄放機,手上的戒指內置嵌入式攝像頭。在這種刻意製造出來的「邋裡邋遢」的視覺形象影響下,出現了新浪潮的審美。除了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外,電影還採用了不錯的拼貼手法,將阿波羅太空任務的信息傳遞和西德典型的「野獸主義風格」的建築結合在一起。這部電影將這些元素融入了當代「未來無望」的氛圍中。用該影片的一位編劇羅伯特•卡茨(Robert Katz)的話說,「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扮演的詹森代表了未來的無望。這種未來的無望也體現了精神世界的空虛。」

 

等待方舟

O-Bi,O-Ba: The End of Civilization

導演:皮奧特爾·舒爾金Piotr Szulkin

波蘭,1985年,89分鐘

 

核戰摧毀地球之後,大約兩千名倖存者逃到深山,藏身於一個巨型圓頂覆蓋的地下堡壘裡。大約八百五十人活了下來,他們盼望著一艘名叫「方舟」的飛船前來拯救他們。抱著這個希望,他們團結一致。但身為政府工作人員的索夫特(Soft)知道,這希望只是惘然,因為所謂的「方舟」不過是當權者編造的謊言。與此同時,堡壘的圓頂日益朽壞,索夫特屢屢勸說工程師修復,但都以失敗告終。後來,聽說某個停機庫裡尚有一艘飛船,索夫特計劃和女友,一個名叫吉雅(Gea)的妓女,一起逃離這圓頂堡壘……

這部末日影片描繪了核戰之後的世界景象,畫面直逼人心。幾乎始終籠罩在螢光燈冰冷的幽藍色調之中,一個個衣衫襤褸的人影拖著緩慢的步子在地下迷宮裡來回走動,而手持攝像機則營造出一種幽閉恐懼的壓抑感。在這個世界裡,影片借用的基督教救贖神話失去了一切意義。《聖經》經文被當作廢紙聊以充飢,這非但沒有減輕他們精神上的折磨,就連肉體上的苦難也絲毫無法緩和。

 

在海灘上

On the Beach

導演:斯坦利·克萊默Stanley Kramer

美國,1959年,133分鐘

 

故事發生在1964年。核戰將致命的核輻射撒向地球。聚集核微粒的雲層尚未抵達澳大利亞。美國核潛艇USS鋸鰩號潛入水下,受命展開一項偵查任務。船長德懷特·託爾斯(DwightTowers)帶領船員們以及兩名澳大利亞人啟程,探究澳大利亞在北半球的氣流運動之下能否免於核汙染,以及核微粒在五個月之內危及澳大利亞的預測是否屬實。同時,他們也在跟蹤一組從聖地牙哥發來的莫爾斯信號。是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美國有人倖存下來?……

斯坦利·克萊默這部描繪人類末日的影片未使用特效,也並未製造全世界災難四起的大場面,但它所要傳遞的信息已經瞭然於心。畢竟,空無一人的街道,死寂荒涼的金門橋已經足夠說明人類的末日。這部由眾多好萊塢當紅影星聯合出演的影片,著重探索人類在生命銳減時的人際關係和欲望。除表現愛情之外,此片對於當時日益嚴峻的冷戰軍備競賽也有明顯的批評意味。美國海軍曾拒絕為此片的拍攝提供支持。

 

 

死者來信

Lettersfrom a Dead Man 

導演:康斯坦丁·羅普桑斯基  KonstantinLopuschanski

蘇聯,1986年,87分鐘

 

末日降臨。一顆意外發射的飛彈引發了一場世界核武器大戰。在一間博物館的地下室裡,一群倖存者等待著被轉移到「地下基地」。他們中間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計算機科學家,拉森博士(Dr Larsen)。在與奄奄一息的妻子的對話中以及他寫給自己失蹤的兒子的信中,他開始對原子彈大爆發和對只能在地下苟且的人類的未來發起深思。在一次次外出探索的過程中,他來到一家戰地醫院以及附近的一間教堂,眾多受傷的孩童藏身於此。這時,令他毛骨悚然的殘酷現實在他眼前展開,人類世界已經淪為一座充滿核輻射的廢墟……

作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昔日的助手,導演羅普桑斯基使用了充滿黃、藍色調的陰鬱畫面來塑造核戰過後夢魘般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裡,公共秩序唯有通過嚴苛、強制的手段才得以維持。倖存者之間的對話探索了在這場人類的滅頂之災中科學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帶來的道德倫理上的後果。據導演所說,這部電影校正拷貝完成的那天恰好車諾比核發生了核事件。 

 

汙染怪物

Ropáci| Oil Gobblers | Ölfresser

導演:揚·斯維拉克Jan Svěrák

捷克斯洛伐克,1988年,22分鐘

 

這部偽紀錄短片的故事背景設定於1987年波西米亞北部的一處棕色煤田上。正是在此處,四人小組在泥地上發現了無法辨別的腳印,認為是某一新物種存在的證據。因科學界對此發現並不感興趣,四人小組於1987年夏天再次前往該地區,試圖證明PetroleusMostensis(「石油怪物」的拉丁名稱)的存在。小組成員(包括一名動物學家,一名生化學家,一名導演及其攝影師)非常幸運,他們在陣陣毒煙和成片的汙水之中找到了一隻「石油怪物」。這傢伙既貪食又膽小,對塑料的巨大胃口,使得橡膠靴都難以倖免……

這部電影是揚·斯維拉克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他在影片中運用了波西米亞工業地區特有的「月球表面」地形,通過一次極其諷刺意義的科學研究,引發人們關注環境問題。當「石油怪物」以虛構的野兔和水獺的混合物的形象出現在鏡頭前時,電影已向人們清晰地展現了捷克斯洛伐克地區,因對自然資源恣意的工業開發而導致的嚴峻環境問題。

 

脫胎換骨

Seconds

導演:約翰·弗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

美國,1966年,107分鐘

 

紐約的一個銀行家已人到中年。一天,他一位早已過世的一位朋友突然聯繫他,並向他介紹了一家公司,說這家公司可以給他一個全新的身份——一個更年輕的身體,一個新的名字。於是,紐約銀行家亞瑟·哈密爾頓(ArthurHamilton)成了託尼·威爾森(Tony Wilson)——住在加州馬裡布的年輕英俊的藝術家。一個年輕女子很快就愛上了他,但託尼的新身份並沒有讓他感到快樂。他發現自己「重生」後的生活依然受到外在力量的重重製約,跟原先的生活並沒什麼兩樣。他本想逃離這虛有華麗外表的牢籠,卻迎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

人真的有可能青春永駐嗎?作為約翰·弗蘭肯海默創作於麥肯錫時代的「狂想三部曲」中最後一部,美國夢在這部影片中成了噩夢。攝影師黃宗沾(James Wong Howe)使用高對比度廣角鏡頭和扭曲的視角,塑造出這個「美麗新世界」中卡夫卡式的怪誕氛圍,在這裡,每個人不過是整容手術隨意組合的結果。包括主演約翰·倫道夫(John Randolph)在內,劇中三位演員都曾被列入好萊塢黑名單,對他們來說,《脫胎換骨》的確是一次「重生」,是事業上的重新開始。

 

超世紀諜殺案

SoylentGreen

導演:理察·弗萊徹 Richard Fleischer

美國,1973年,97分鐘

 

2022年的紐約。警探索恩(Thorn)正在調查一名商人遇害與豆粒食品公司(Soylent)之間的關係。該公司的最新產品「豆綠」 (Soylent Green)據稱由海洋浮遊生物提煉製成,極受全市四千萬居民的追捧。隨著調查的深入,索恩(Thorn)開始和孤立的富人區以及貧民窟打交道。儘管有人追殺,還有上司的百般阻撓,他還是發現了喪葬業與豆綠產品(Soylent Green)之間的致命關係……

由於片中提到了溫室效應,這部1973年的《超世紀諜殺案》成了首部「生態反烏託邦」電影,也是對羅馬俱樂部1972年那篇極具爭議的論文——《增長的極限》的回應;片中對人口過剩的預測以及對搶奪資源的形象描繪,都符合當時流行的科學觀點(保羅·歐立希Paul R. Ehrlich,《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1968)。此外,該片在「石油危機」爆發同年發行,使得影片中所描繪的已基本癱瘓的社會成為時代的縮影。在這部電影中,有一段錄像永久保存對於一個完整的自然世界的記憶,只有這段錄像原封未動——儘管它給一睹其面目的人帶來了致命的後果。

 

末世紀暴潮

Strange Days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

美國,1995年,142分鐘

 

再過兩天就是2000年了。洛杉磯的街頭像戰區一樣混亂。卸任警探列尼·尼羅(Lenny Nero)是一個黑市商人,主要販賣直接從用戶大腦錄製,然後模擬主觀視角來進行回放的非法黃色錄像帶。列尼(Lenny)通過錄像帶再次體驗與前女友費思(Faith)的親密時刻。而費思(Faith)這個搖滾歌手如今正和一個音樂製作人交往。該製作人旗下有個飽受爭議的黑人說唱歌手,遭到了槍殺。與此同時,列尼(Lenny)得到一盤錄像帶,裡面記錄著他所熟識的一個妓女被殘忍殺害的過程。事實證明,這兩起犯罪是有關聯的……

影片將虛擬的現實和正在發生的事件結合起來。這部名家之作具有現代賽博朋克的美學特點,既是對「科技黑色驚悚片」的展示,也是對美國社會現實的一種審視。說唱歌手傑裡科·萬(Jeriko One)的命運顯然是羅德尼·金遭受虐待的復刻版,因為1991年黑人羅德尼·金被加州警方毆打一事,正好被一個證人用鏡頭錄了下來。

 

五百年後

THX1138

導演: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美國,1971年,88分鐘

 

在未來,某座地下城市的居民被迫服用藥物,已受到完全控制。工人THX 1138拒絕服用藥物,愛上了被分到同屋的室友,他們計劃在被強制分開之前,逃到外面去過另一種生活。監牢管理鬆散,THX 1138設法同其他兩名室友從這裡逃走,但仍未沒能逃出政府(電子設備)的視線……

「買吧買吧,多買一點,快樂地生活!」喬治·盧卡斯的這部導演處女作頗具美學上的進步意義。他緊接著創作的《星球大戰》系列則徹底挑戰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在他的想像中,獨裁國家以技術治國,只顧提高生產力,他為這種想像披上了相應的「技術」圖像外衣。而音效師沃爾特·默奇(Walter Murch)用宣告聲、無線電噠噠聲以及工業噪音等極具科幻性的聲音剪輯支撐起整部電影,他創造的這種奇妙無比的「噪音效果」強化了影片令人恐慌的視覺效果,為對該類型影片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隧道

Le Tunnel

導演:庫爾特·伯恩哈特 Kurt Bernhardt

法國/德國,1933年,76分鐘

 

慈善工程師馬克·艾倫(Mac Allan)計劃建造一條連接美國和歐洲的海底隧道。正在紐約一家酒店聚會的投資界大腕們一致支持他的提議。隧道項目的財團董事長沃夫先生(Woolf)是一個只關心自身利益的投機者,他貪汙了大量資金。三年後,一次海水洩露事故引發了隧道全體工人發生暴亂。馬克·艾倫並沒有意識到這是沃夫在僱傭臥底煽動工人們停工。財團董事長沃夫為了掩蓋自己金融犯罪的事實,竟然沒有阻止炸彈襲擊……

此片拍攝於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電影製片廠,以德語和法語兩個版本拍攝。紐約摩天大樓的遠景似乎給那些對技術持有樂觀態度的人以希望:建造太平洋海底隧道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現實。馬克·艾倫的對手身著大禮帽、高筒靴和白領結。影片借這樣顯眼的「舊式」服裝暗示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反襯出該電影的前瞻性。

 

世界旦夕之間

World on a Wire

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Fassbinder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73年,212分鐘

 

控制論與未來科學研究所負責人的神秘死亡,給他的繼承人佛雷德·斯蒂勒(Fred Stiller)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研究所的安全顧問勞茲(Günther Lause)說有要事告知斯蒂勒,之後不久就突然消失了。那麼為什麼斯蒂勒是唯一一個記得勞茲的人呢? 這一切都和研究所的通過電路刺激人類生命的模擬項目有關嗎?而喧囂的街市又為何突然化為烏有?斯蒂勒的存在有可能只是一種模擬嗎?……

「我思故我在」-1973年的影片《世界旦夕之間》與後來的《黑客帝國》相比不僅更加深刻,而且讓人不安地挑戰了這個根本的哲學信條。該片通過將柏拉圖的「洞穴之喻」簡單地置換到以按鈕電話、可視電話和發光雕塑為特徵的未來,質疑身份的問題。法斯賓德的上下集電視電影以其電子音效為特徵,此外還有麥可·包浩斯(Michael Ballhaus』)的讓人眩暈的移動攝影和大量使用的鏡像鏡頭,使人不知身在何處。這些都使人們無論在情感上還是在理性上更容易接受IBM大型機帶來的威脅。

【續完】

點擊閱讀系列文章:

連載(一)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並不完美的未來

連載(二)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並不完美的未來

連載(三)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地球人與外星人

連載(四)柏林電影節科幻電影回顧展:人類與機器人

 

本文由電影工廠網編輯,轉載請聯繫我們。

電郵:lianxi@dianyinggongchang.com

官網:www.dianyinggongchang.com

  

通過電影,觀察和感悟我們身處的大千世界

為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貢獻力量

關注電影工廠網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在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坎城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不管是影響力還是展映電影質量,都是國際頂尖水平。回顧往年柏林電影節,哪些中國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呢?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大家也可以把這份盤點當做一份「優秀華語電影補片片單」。
  • 空速動漫《沉默之藍:序》入圍柏林科幻電影節
    近日,柏林科幻電影節(Berlin Sci-Fi Filmfest)組委會公布了2020年度電影節入圍名單,空速動漫《沉默之藍:序》(Tacit Blue)成功入圍動畫(Animation)單元。柏林科幻電影節(Berlin Sci-Fi Filmfest)是德國首個特定科幻類別電影節,將於2020年11月迎來第四屆的舉辦。每年,該電影節都在歐洲最負盛名的電影院之一——巴比倫電影院(Babylon Cinema)舉行展映,專注於發掘並展示全球優秀的科幻題材影視作品,並立志於拓寬電影節的視野,使其更有趣、更國際化、更好地為全球科幻電影人服務。
  • 長春電影節展映單元 將舉辦於藍作品回顧展
    下設的二級子單元包括「國際視野」「電影節直通車」「華語新片展」及「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女性影展。「原力」是長春電影節國際影展中彰顯創作活力、倡導探索精神的一級單元,入圍影片均為年輕導演的首部或第二部長片。回顧歷史,以電影的名義,向經典老片或傑出影人致敬。
  • 柏林電影節開啟男神路線
    當地時間12月11日,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公布第一批主競賽片單,其中包括雲集了老牌男神科林·費爾斯、裘德·洛及蓋·皮爾斯的傳記電影《天才》、法德新舊「大眾情人」文森特·佩雷斯(導演)與丹尼爾·布魯赫(主演)聯手的《柏林孤影》、麥可·珊農與喬爾·埃哲頓合作的科幻電影《午夜逃亡》等五部影片。此外,還有麥可·摩爾執導的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等三部影片在內的特別展映單元。
  • 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早期作品回顧展
    羅曼-波蘭斯基是奧斯卡和世界三大電影節的常客,善於在電影創作中挖掘人性之惡、批判人性之罪,被譽為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新浪娛樂訊 11月25日下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在上海舉行「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早期作品回顧展」發布會。
  • 十大末日科幻電影,看美國電影是如何作死人類的
    末日討論是科幻電影常用的命題,網友經常調侃中美電影的區別在於中國沒未來,美國沒過去。意思是說中國想拍科幻片卻一直拍不好,美國想拍歷史片,講的都是別的國家的歷史。其實有時候,美國的科幻片也沒有未來,因為他們會拉著人類共赴末日。下面就為大家列舉十個美國電影作死人類的末日科幻片。
  • 中國電影強勢入圍柏林電影節
    最受關注的主競賽單元共有23部電影入選,其中17部參與角逐金熊獎。張藝謀、王小帥、王全安均攜最新力作加入金熊獎的角逐,本屆「全明星中國隊」可謂聲勢浩大。丹麥女導演羅勒·莎菲執導的最新力作《陌生的善意》(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被選為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五次攜作品入圍柏林電影節的張藝謀曾憑藉《紅高粱》一舉擒獲金熊。
  • 2020柏林電影節回顧 擁護那些新鮮大膽的聲音
    從3月1日電影節閉幕後的各方反饋看,在聖丹斯和奧斯卡的雙夾擊下,新柏林電影節不僅關注度更勝一籌,而且佳作湧現爆款連出,捍衛了它國際頂級A類電影節的榮譽,也給坎城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不小的壓力。開幕前備受矚目的新設競賽單元「奇遇」(Encounters),被全世界青年導演看作蘊藏功名的新機會。
  • 10部未卜先知科幻電影 預言成真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所知道的黑科技內容都來自科幻電影,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些「未卜先知」的科幻電影,片中出現的科技,在現在已經成真
  • 《鋼鐵蒼穹:方舟》亮相柏林電影節 海報預告掀科幻風暴
    柏林當地時間2月13日下午3點,由中影股份、嘉博文化出品的科幻巨製《鋼鐵蒼穹:方舟》(Iron Sky :The Ark)在第67屆柏林電影節上舉行盛大的發布會
  • 預言成真!10 部未卜先知的科幻電影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所知道的黑科技內容都來自科幻電影,筆者曾報導過電影裡人工智慧化為現實的系列盤點,而今天要帶來的,則是一些「未卜先知」的科幻電影,片中出現的科技,在現在已經成真。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當年心潮澎湃過的影視作品吧。
  • 格拉蘇蒂原創與第66屆柏林電影節的星光時刻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紅毯時刻,星光熠熠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作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柏林以對電影內涵和實力的關注
  • 打破邊界 多向融合——記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的前沿電影
    上任後,夏特裡安主要負責電影節的藝術形態,即領導整個電影節競賽單元和展映單元的策展工作,包括選片委員會的組織、主要競賽單元負責人的任命、評委會的組織等等。同時新上任的執行總監馬麗葉特·裡森貝克負責電影節的產業方面,包括電影節的融資、產業活動的組織及相關部門的協調、國內外傳媒工作以及探索各種新戰略和相關的新概念。
  • 深圳丨「法國新浪潮雙傑電影回顧展」即將開啟!
    那就是,即將開始了「法國新浪潮雙傑電影回顧展」,將帶來新浪潮雙傑戈達爾與特呂弗的多部作品,作品選擇還是非常不錯的,感興趣的朋友不可錯過哦!4月20日開始「法國新浪潮雙傑電影回顧展」我們也特別真誠地希望通過那個時期的電影和導演,來推動一場全新的電影生活方式變革,讓城市裡的浮華褪盡之後,不只剩下一片文化荒漠。「喜歡現在的電影,但它就是缺乏誠意,我只是想讓他獲得進步」。
  • 真「一鏡到底」影片來了,俄羅斯電影大師展重啟
    本次俄羅斯電影大師展將推出八位俄羅斯電影大師執導的九部經典作品,全面回顧近一個世紀來引領世界藝術電影潮流的俄羅斯電影,滿足觀眾更多的觀影需求。電影大師展是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最具有吸引力的放映品牌之一,此前曾先後舉辦過庫布裡克回顧展、波蘭斯基回顧展、赫爾佐格回顧展、日本電影大師展等多場放映,深受觀眾喜愛。
  • 《動物方言》Q&A|柏林電影節之旅回顧
    雷磊在柏林電影節:《Lei Lei@Berlinale》拍攝:雷磊的朋友們剪輯:Joyce Lanxin
  • 依照世界末日預言而生的電影,《2012》特效巨爽,值得一看
    2012年世界末日的瑪雅人預言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2012年已經過去了很久,世界末日也成為到了無稽之談,不過針對這個預言,在2009年曾經拍攝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災難大片《2012》。而且電影中還有大量的中國元素,比如電影中的末日主題「方舟計劃」就是施行與中國的西藏,電影中看能看到很多中國的軍人還能聽到純正的普通話,可以說非常的舒服啊,這就能明顯地看出好萊塢已經發現了並開始看重大陸電影市場的潛力所以才這麼煞費苦心的安排這些中國元素。
  • 瑪雅5大末日預言:太陽會殺死我們,你信嗎?
    瑪雅世界末日的流言還在網絡上擴散著,有的說12月21日之後世界將迎來一個和平的新紀元,更多的則是預測災難性天文事件的發生。世界和平當然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對於行星碰撞之類的預言,大可不必擔心。末日預言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古代瑪雅人長曆法的一種誤解,因為最終2012沒有到來那麼由此必然我們的理解是一種誤解。
  • 《鋼鐵蒼穹:方舟》發先導預告 壓軸柏林電影節
    本周,備受矚目的《鋼鐵蒼穹》系列第三部《鋼鐵蒼穹:方舟》在柏林電影節上正式對外公布首款先導海報。    先導海報細節耐人尋味 科幻巨製初見端倪    在先導海報中,太空人漂浮在空中觀察著地下深不可測的峭壁懸崖,遠方是浩瀚的宇宙星空及瑰麗壯美的地球。海報整體大氣磅礴,諸多細節神秘又耐人尋味,登月飛船和太空人臂章上鮮豔的五星紅旗似乎也意味主角將是中國,此外海報也與影片基調保持一致,如同其他科幻大片一樣令人浮想聯翩。
  • 銀幕女神 | 羅密·施奈德電影回顧展
    時至今日,在奧地利和德國等德語地區,每年聖誕節總有電視臺重複播放電影《茜茜公主》。而全世界範圍內,那些痴情的影迷和專業的電影人們,也沒有一時一刻不在重溫她的經典。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將通過舉辦奧地利女演員羅密·施奈德作品回顧展來作為全新推出的「銀幕女神」系列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