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移星月 朱婷
「電影《靈契》,連自稱同人的資格都沒有。來日方長,江湖不見。」
3月11日上線愛奇藝的網絡大電影《靈契》,像絕大多數漫改真人作品一樣,又讓粉絲很「受傷」。
「製作團隊畢竟是專業的,網大應該做成一個什麼樣子應該比我們(漫畫家)更清楚……只要在前期做好了準備,深入了解這個粉絲的群體,所有參加這個項目的人都付出努力了,觀眾肯定能看得到 」。漫畫原著作者瓶子如是說。
但《靈契》的劇組恐怕要失望了,綜合豆瓣評分以及愛奇藝獨播平臺已經微博上等評論來看,他們的付出似乎沒有得到太多認可。
獲得「毀原著」評價的,還有《雙生靈探》《無罪之城》《白門五甲》等網大,除了《白門五甲》的原著人氣還未過億,其中不乏20多億,10億人氣的原著。
對粉絲來說,自己心愛的小說或漫畫IP,被真人影視改編毀掉,已經屢見不鮮了。從早期的激憤的「給導演寄刀片」,到後期佛系的「我不看就好」,粉絲們的心態也在被迫進化。
然而我們還是要問一句,為什麼受傷的總是粉絲,漫改網大,到底是成就了這些有無限潛力的IP,還是毀掉了它們?
因為是耽美,所以改毀了?
網大《靈契》改編自同名漫畫,是騰訊動漫的熱門IP之一,原著的人氣超過40億,絕對的S級IP,多次登上月票榜前十甚至第一。
原著的故事主線發生在青年楊敬華和端木熙之間,講了兩人籤訂契約,共同戰鬥的故事,其中女性角色秦詩瑤是配角。2016年,《靈契》已經有了動畫改編作品,動畫第二季在今年2月上線。動畫稱「國產第一基番」,但由於耽美題材的敏感性,官博選擇了堅稱「熱血少年友情戰鬥番」的宣發路線不動搖。
儘管動畫在劇情的連貫性和配音上也受到了吐槽,但人物關係故事主線並沒有篡改,總體來說,還算是成功的動畫改編。在B站的評分,動畫第一二季目前評分分別是9.4和9.7分,全網播放量在2月份超過了2億。相比之下,網大版《靈契》3月11日上線愛奇藝,快一個月過去了,豆瓣評分只有5分,愛奇藝獨家播放量在1300萬,無論口碑還是影響力,都遠不如原著和動畫。
《靈契》網大的口碑失利,主要來源於和原著劇情相差過大,其次是演員的演技問題;劇情方面,《靈契》遭遇了耽美題材常見的改編問題:淡化雙男主的感情,強加男主和其他女性的感情線,甚至也不乏直接將另一位男主變成女主的情況。
然而耽美這一題材,目前在國內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據出版業的人士表示,目前耽美作品已無法出版了,即便是大神作者的耽美作品,也要改成友情向才能過審;而動畫方面,此前熱門的耽美動畫《世界第一初戀》《獨佔我的英雄》在沒有說明的情況下,就遭遇了下架。就在今天,一位粉絲過百萬的耽美小說的博主「紫色熄滅之純愛掃文札記」,也被封號。
另一方面,作為類型文學和類型片的一種,耽美對應的受眾是腐女群體,這類受眾追求的本來就是「男男之情「,要理解這類受眾對於給耽美改編作品強加男女感情線的心情,可以想像一下機甲,怪獸,戰爭,科幻等類型片愛好者,點開電影前以為自己看的《環太平洋》和《變形金剛》,結果卻看到了《小豬佩奇》的心情。
追究IP改編作品的動機,無不是為了吸引其原IP的受眾。但IP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有其相對固定的受眾,一旦觀影體驗造成了期待偏差,受眾不會買帳是理所當然。
然而現狀是,影視製作方一面試圖分享腐女經濟,在正常向的劇裡賣腐頻頻,另一方面,面對本來屬於耽美題材的IP,卻又在改編時將其變得不得不倫不類,類型混亂。結果就是,IP原有的粉絲不吃這個改編,作品也打不開圈外受眾。
此前,導演薛凌稱,「當我們拍攝一場男女主接吻的戲時,我收到原漫粉的私信說:「如果男主和女主接吻,粉絲們就要寄刀片」,因此我當即決定刪掉這場戲。」但事實是,網大版最終依然出現了男主和女性親吻的場景。這樣的改編,顯然對原著粉絲並不友好。
儘管漫畫作者在首映發布會上表示「這個題材的改編難度上是非常之大的,我特別能理解網大製作團隊、劇本創作團隊,能做成這樣相當不容易」。
但粉絲這次連原著作者的帳也不買。在原著粉看來,這不是改編的問題,這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甚至是侮辱原作。「既然不想兩個男主的搞曖昧,那也不要拿男主和女配搞曖昧啊。 「無語,尷尬癌犯了,毀了毀了」,這一類的評論比比皆是。
誰的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IP改編,到底誰受益了?
貓眼網大專業版顯示,《靈契》製作成本300多萬,網大上映首周累計分帳212.3萬,截止3.24日,分帳票房已經跌到2.9萬。之後再無數據顯示。即便《靈契》網大能收回成本,想必也談不上收益。
《靈契》的網大計劃,屬於騰訊等多家聯合發起的「比翼新電影計劃」之一。
該計劃在2017年5月,由騰訊影業、愛奇藝,二十世紀福克斯、新片場影業、伯樂影業、好傢夥影業、新浪娛樂等 7 家公司推出, 主要內容是由騰訊影業提供10部漫畫IP,這 10 部漫畫來自騰訊動漫,分別為《雙生靈探》、《無罪之城》、《獵魂師》、《我是殺手女僕》、《不結婚》、《花悸》、《末世人間道》、《靈契》、《私人英雄》、《白門五甲》。
整個比翼計劃資金籌備約4000萬,騰訊影業和新片場作為主要發起方,各自認領一半,再由其他5家認投,差別就是投多投少的問題。
10部IP的版權隸屬於騰訊影業,由騰訊影業授權改編,資方按比例共享改編權。 從製作層面,騰訊影業和新片場各自負責五部。另外,還有部分資源方面的扶植和置換。
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中表示,這十部網大不是現在時興的,以賺快錢為目的的低成本網大,其本質上是一個扶持年輕導演,著眼於未來的人才培養計劃。「小的導演永遠沒有機會,大的永遠在市場上賺錢,誰去做未來呢?」
被選中的導演有的出自新片場的社區平臺;有的則是以前和某個人才扶植計劃裡打過交道的。比如《花悸》導演黃璜,還有之前一直拍廣告的《私人英雄》導演黃梓航、以及來自美國主要拍短視頻作品的王天尉等等。
許多導演是初次拍網大,缺乏經驗之外,還要面對成本低和周期緊的問題,據了解,「比翼新電影計劃」裡的好幾部網大,拍攝周期在十幾天。不過15天拍一部網大,事實上也是網大的常態。
而以4000萬10部的投資來算,比翼新電影計劃的單部網大平均成本在400萬,在2017年網大領域至少屬於中等水平了。
對比翼新電影計劃的導演來說,能擁有這個拍攝機會,毫無疑問是成長的機會。
誰在買單?
IP原作者對於改編網大,又是什麼心情呢?
「我覺得能把這個作品做出來非常不容易,而且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終於能上映了,我覺得應該是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態」。在首映會上,《靈契》作者瓶子如是說。
這或許是真心話,甚至連粉絲都表示想開了。一位粉絲就表示「二次元變三次元這種事情我已經想開了,只要作者大大能受到足夠的版權費然後創造更好的漫畫,我就滿足了。」而瓶子則表示,拍動畫自己都沒有收入,拍成網大好歹還有個版權費。
青年導演得到鍛鍊,原作者得到版權費,原著粉絲雖然不滿,但也可以選擇不看。
由此看來,一切還算皆大歡喜,但真的是這樣嗎?
就當前來看,為失敗的改編買單的依然是IP本身。
從這些漫改真人作品的受眾來看,其主要消費者依然是漫畫和動畫的原受眾。從二次元到三次元,真人改編作品並沒有為漫畫擴大影響力,反而是消費著IP原有的影響力。儘管粉絲們看起來非常「拎得清」:原著是原著,改編是改編。在批評改編作品的時候,也算是順勢宣傳了下「漫畫。但要非原著粉絲因此去看漫畫,導流效果恐怕是微乎其微。
同時受損的,還有網大市場本身。在網劇成功走上精品化的道路後,網大市場依然沒有沒有真正爆款出現。據統計,2017年的網大數量已經接近兩千部,但市場影響力依然很弱。「網大僅佔網生內容的10%市場,對視頻網站吸引新會員的貢獻力度不及網綜和網劇」,《魔遊記》製片人丁宇曾如此表示。
我們可以說這個領域發展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興事物在成長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上述計劃負責人也表示過,「這件事(比翼新電影計劃)我們一定會長期堅持不懈地讓它運作起來,絕對不能把它做成公益事業,一定是一個可以運轉的商業模式。」
至少從現狀來看,要達成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分鐘一集的泡麵番,會改變動畫產業嗎?
浮出水面的二次元兒童色情,
誰「成就」了B站科裡斯?
天使輪估值4億,
頭部條漫公司「幕星社」獲騰訊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