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2020-12-21 詩酒當趁年華

裡爾克說:「一個詩人,他在山裡有一所寂靜的房子,他發出的聲音像是淨潔的晴空裡的一口鐘。」而汪曾祺先生,不是詩人,卻勝似詩人,他的內心永遠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居一間寂靜的小屋,寫自己的山水。他的文字平淡質樸、潔淨優美,猶如迴蕩在晴空裡的鐘聲,像幽谷裡的山泉,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認識汪曾祺先生,是從吃的開始。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頭一紮進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鹹鴨蛋的紅油此時仿佛在讀者的嘴邊。

他的香椿拌豆腐「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令人一箸入口而三春不忘。他總是三言兩語就把美食寫活了。讓食物的香氣躍然紙上。

他筆下的西瓜是「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簡單的文字,讓人仿佛感受到西瓜的清涼,為炎熱夏天增添的清爽氣息。

還有「鱔魚米線,鱔魚切片,醬油湯煮,加很多的蒜瓣;葉子米線,豬肉皮晾乾油炸過,再用溫水煮開....」真是好有食慾!

關於臭豆腐的那些事兒——「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有一位同志,南京人。愛人到南京出差,問她要帶什麼東西。『臭豆腐』。她愛人買了些,帶到火車上,車廂都大叫:『這是什麼味道』!」,還有另一段文字「我們在長沙,想嘗嘗火宮殿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每每看到,總是忍不住地捧腹大笑,好生有趣。

他的文字簡單,卻讓人默默咽了口水,有種被治癒的感覺。

再讀多些,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汪老頭。他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總是在生活中尋找樂子。菜市場在他的筆下,便讓人感受到「人間煙火氣,最扶凡人心。」——「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活樂趣」,菜市場裡有最鮮活的氛圍,那些吆喝叫賣以及嘈雜的人來人往,均被汪曾祺先生剔除去,仿佛加了濾鏡,增添了些煙火氣。的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就必須有熱愛的東西,生活的意義在於,有意義的生活。

人間有味是清歡,人能將日常瑣碎過得有滋有味,才是大智慧。汪曾祺先生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註解,一蔬一飯,真實有味,一草一木,皆有生氣。

喜歡汪曾祺文章的人,大抵都喜歡他文字傳達出的那種閒適和幽默,常令讀者忘了他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他的作品比同時期的作家多了幾分輕盈和優雅,少了些戰火紛飛且大災大難的沉重感。

當他被誤解、被質疑時,他說:「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有我這裡是一點熱的。」;當他失意、懈怠時,他又說:「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當他感慨歲月靜好時,他就寫下了一句:「四方食事,不過人間一碗煙火。」我實在是難以想像,怎麼會有人可愛成這個模樣。即使生活有多不如意,也不能停止愛它,按照汪曾祺自己的說法是,汪家人具有「隨遇而安」的特性。

他的文字總能治癒人們。在平凡的歲月裡,他說「世間最為普通的事物,往往平中有奇,淡中有味。」,在和家人的相處中,他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在庸常的日子裡,他說:「一定要愛些什麼,恰是草木對光陰的柔情。

他的作品中沒有太多的槍林彈雨、生離死別,而是表達了一個普通人對普通生活的熱愛,在艱苦卓絕中的不屈。他的手不僅是看書寫字,還做農活,下田挖地、砍柴挑梁,他也幹。但他毫不抱怨,依然樂觀,幹完農活回家,就在房子裡看書、寫字、畫畫。

果然,沒有生活的積累和反覆研磨的實力,文字就只是段子,而不能稱之為文章。

汪曾祺先生曾描寫過梔子花:「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汪曾祺先生原來也是這樣放肆的人。

汪曾祺的文字,總叫人心靜且涼,思想伸向遠方,告別季節的枯萎,步入失真的童話。「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幾隻小鹿,歡快地在原野上跑來跑去,嘴裡愜意地咀嚼著艾蒿,一邊不時追逐打鬧。那場景真的很美,讓人有想親眼目睹的欲望。時間交錯,輕重緩急,近郊遠景,以前不經意的細節統統被放大,被定格。讀他的文字,總會感慨,原來那些早已消逝的過往,從來不曾遺忘掉。

當悠揚的歌聲,逆流而上,穿越時光,再次回到那深重醇厚的古代文明,我知道,從這一刻開始,我愛上了自然,愛上飛鳥,愛上詩歌,愛上村莊,愛上阡陌,愛上一株平凡而普通的草木。它們跨越千年,依舊青翠茂盛,有著淡淡的香。

文如其人,汪曾祺先生的人生雖然浮浮沉沉,經歷無數的苦難與挫折,但是依舊寵辱不驚,保持著對生活的熱忱和豁達,創造著積極樂觀的文學人生。

作為一位作家,汪曾祺先生受評頗高——「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確實,文壇上喜歡汪曾祺先生文字的人很多。

賈平凹說:「汪是一文狐,修煉老成精。

梁文道說:「像一碗白粥,熬得更好。

沈從文說:「最可愛的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馮唐說:「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閱讀時開窗就能聞見江南的荷香。

人常說:餘生很長,請跟有趣的人一起。那麼,閱讀汪老的文章無疑是使人生獲得一種圓滿,讓我們也變得更加有趣真實。聽著,看著,走著,心也會不由地跟隨他一會兒嗟嘆,一會兒笑出聲來。那一顆天然活潑的童心,那種散漫的稚氣,總在不經意間冒出來。

有些作者的文章就是有這樣的魔力。細細品來,娓娓道來,慢慢地流淌出來,那是文人的雅趣和大愛,瀰漫出的永遠是溫和從容,歲月靜好。

總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有短小精悍的,也有長篇大論的,沒有固定章法,但又自成一體。讀他的散文,就像對面有位和藹慈祥的老者,繪聲繪色地給你講一些有趣的事兒,也可以增長閱歷。在他的講述中,你會發現,即使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兒,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再平常不過的花花草草,也能給你講出不一樣的趣味來,而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獨特魅力。

他慈祥、風趣,實則也經歷大風大雨,平生經歷過許多的坎坷與磨難,但是,當他講起過往時,依然是人間裡的那些細枝末節、一花一草、一葷一素,用一顆豁達的、細緻有愛的心體會人世間的風風雨雨。

汪曾祺先生是未有世俗汙濁氣,但沾人間煙火色。這個可愛的汪老真的是一個有趣的靈魂。因為甚至有時有趣的不只是世界,而是以溫和目光凝望這世界的他的眼神。

所以最後我只想說,人間真的有很多值得,有很多很多的小幸福、小辛運、小快樂就隱藏在身邊的點點滴滴裡。

有句話是怎麼說來的,這世界先愛的我,我怎能不愛它。

清茶一杯,閒談片刻,便是愜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如何能像汪曾祺一樣體會到世間真情呢?耐俗而已。而在俗世中的 我們也多半只是俗人一個,可要想不過得有點興致,則要去追求人們所不屑於追求的——幸福感。培養對萬事萬物尊重和慈悲的眼光,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境界躍進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之境界。培養一種對於人間慈悲而真誠的關切, 洞察小人物的真情也是給予自己一個洞然明白的觀照,才能把舊的變成新的,從「俗」的體味出一 種「不俗」。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人間草木皆有情還是《葡萄月令》這堂課,董一菲講得很美,很詩意。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讀《汪曾祺談吃》
    □周齊林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
  • 二十卷《汪曾祺別集》:「人間送小溫」之外的激蕩與豐沛
    汪曾祺的一首小詩中寫道:「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市面上汪曾祺最賣座的書似乎都是談花花草草、吃吃喝喝的作品,「人間送小溫」成了其作品最關鍵的註腳。汪曾祺之子汪朗認為,這種逐漸走向雞湯化的作品並不能概括汪曾祺的全部文學主張,「他也有激憤的時候,也寫過許多針砭時弊的作品,也主張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吃: 品人間至味,容天下之事汪曾祺的第一嗜好是吃。布裡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平時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吃貨的最高境界,大約就是汪曾祺這樣眼見為食。有一句話是,海納百川的吃東西,品嘗人間至味,經歷得多,自然能心中化解萬事。
  • 汪曾祺《人間草木》: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每當讀汪曾祺的書時,心便如進入桃花源一般,變得悠然平和,安定自在。看他寫瓜果蔬菜草木蟲魚,才發現,有些美是只屬於有心人的;看他寫普通人的生活,才發現這人世有那麼多的悵惘,有那麼多值得嘆息和同情的地方。正如他的老師沈從文在《邊城》中寫的那樣:「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人間草木·夏天》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他幽默生動的筆觸,和不經意間流露的生活哲學,更是令人每每讀之,都能咀嚼出不同的人生況味。文字之外的汪曾祺,更是一位「雜學家」,他喜歡讀雜書,書法、繪畫雖無師承,但自成「隨性」一派,還畫過兩套植物圖譜。汪曾祺少時學過吹笛子、唱戲劇,對各地美食情有獨鍾,閒來逛菜市、買菜、做飯,更是奉為人生一大樂事,稱他為「生活家」亦不為過。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曾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汪曾祺先生的美食隨筆集《肉食者不鄙》。汪曾祺先生不僅愛吃、會吃,還頗會寫吃。我這時才開始寫作,我的最初幾篇小說,即是在這家茶館裡寫的。茶館離翠湖很近,從翠湖吹來的風裡,時時帶有水浮蓮的氣味。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對他,我喜歡用汪老頭兒或者是老頭兒、汪老這樣的詞,不太喜歡用汪曾祺先生或者是汪曾祺,就是因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近感。從昨天到浙江美術館就開始看展覽,細細地讀,今天上午再繼續看,把汪老的文與畫對比著讀,感觸很多,我想我還會再繼續寫一些觀展體會。
  • 劉豔萍 | 讀汪曾祺《車前子》有感
    劉豔萍 | 讀汪曾祺《車前子》有感 2020-12-15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相比於那個時代的文人有種針砭時政的尖銳,汪曾祺更有種抽離時代的灑脫。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賈平凹曾這樣評贊汪曾祺:「讀汪曾祺的文章可以心地釋然,他的可貴之處在於,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對生活都保有一種熱忱和灑脫,不緊不慢,悠然自得。」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2017年,參加完汪曾祺逝世20周年紀念活動後,《汪曾祺別集》戲劇卷的編輯陶慶梅和汪家兄妹一道回北京,回來後,她忍不住和同事慨嘆:「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一家人呢?」和汪家兄妹見面後,才明白她口中的好是怎樣的好。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名純粹的文人
    我事寫作,原因無他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這是汪曾祺69歲時寫的詩,雖然調侃的成分居多,但仍然一語道破了他成為作家的原因——數學不好。
  • 《汪曾祺全集》出版:為何汪曾祺是不可替代的
    3月2日,「春三月,我們一起懷念汪曾祺」發布會在京召開,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者楊早出席。汪曾祺的寫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跨越兩個時代。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風格平淡質樸,親切自然。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婚姻家庭】汪曾祺:好的婚姻,都是充滿煙火氣息
    巧的是,汪曾祺是最懂吃的那個人。早在西南聯大讀大學的時候,他就帶著到處吃。東月樓的鍋貼烏魚、映時春的油淋雞、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他都如數家珍。難得的是,汪曾祺好吃,但好吃不懶做。結婚之後,他成了家裡的主廚。生活裡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家人吃得高興,盤盤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