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
連續幾天,長春市的溫度持續偏低,雖然多日未降雪,但也讓小夥伴們再次感受到了什麼叫東北式的美麗「凍人」。
而在12月19日,一條「長春路面灑水結冰導致交通事故」的消息迅速衝上了熱搜,一時間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議論,有網友不禁質問:這麼冷,還灑水?
先來看一下這條網上的消息:
某平臺爆料:近日,長春市一處地點發生交通事故,因路面結冰,騎手下車推行,結果後方一輛機動車失控「追尾」,導致有人員受傷,而事故原因則是該處路面剛剛被灑水清理導致結冰......
該消息發布後立即引來了網友的熱議。
有網友表示:這麼冷的天還在灑水,是嫌路面不夠「光滑」嗎?
也有網友發布觀點,一定要嚴查灑水的工作人員,是統一灑水還是該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
甚至,有網友還聯繫到此前長春市一條街路多車相撞的新聞......
但隨著該消息的不斷發酵,有部分理性網友也提出了質疑。
網友@老李和老趙:1.反覆觀看該視頻,雖然是夜間畫面,但道路兩旁樹木仍然是綠色且茂盛的,「目測」來看,長春市能找出這樣的「樹」怕是有點難。
該視頻並未交代具體地點,對一個老長春人來說,目前還沒看出這是長春的哪裡。
難道,這還是一件「烏龍事件」?
12月19日下午,中國吉林網聯繫了長春市相關部門,進入冬季之後,尤其是氣溫較低的情況之下,環衛部門已經停止了路面的灑水作業,其他部門也均表示近幾日並未接到類似的舉報和上報消息。
隨後,中國吉林網再次檢索,並最終找到了與該視頻「相似度」99%的一則視頻,用「相似度」是因為該視頻較之前的視頻更為完整,內容也相對真實可靠。
據多個權威媒體帳號發布,該事件發生在12月16日,地點則是江蘇揚州,事件起因是因為某公司轉運淤泥時弄髒路面,灑水車低溫作業導致結冰,摩託車司機經過時下車推行,此時後方車輛駛來剎車不及導致事故。
而該條報導中,視頻畫面顯示的灑水車車牌號為「蘇F」打頭,被採訪人也並不是東北口音,而事故發生的地點名為「長春橋」。
網友@無數次回眸在留言中表示:剛看了這個新聞說是長春,我只想說,要是長春,灑水車的水在半空中就凍住了你們信不?
網友@我愛我家則表示:做(作)為一個長春人,剛看到新聞後感覺很氣憤,但是後來發現之前看到的視頻有些「斷章取義」,有關「要素」全被省略,就說是長春?這個「鍋」俺們不背!
中國吉林網了解到,因低溫天氣灑水結冰導致事故的事件在全國多地都曾發生過,而長春市相關部門也有明確規定,氣溫低於零攝氏度原則上不再出動灑水車作業,但也有個別公司和工地為了清理轉運建築垃圾、泥土等私自僱傭灑水車清理的事件發生。
其實,關於「灑水車如何科學灑水」的話題,全國多地也都有著可借鑑的「他山之石」。
此前,北京環衛集團發布規定:室外氣溫低於5℃時,停止機械衝刷作業;遇中雨(含)以上天氣時,也應暫停機械衝刷作業。
2019年,鄭州市城市管理局下發文件要求:氣溫低於4℃,停止夜間衝洗、灑水、噴霧作業;氣溫低於2℃,停止溼掃作業。
2020年,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規定:最低氣溫為5℃及以下時應暫停衝洗作業,特別是橋梁、坡道嚴禁灑水衝洗作業,防止造成路面結冰影響城市交通安全。
江西宜昌道路清掃作業時間由白天變為夜間,避開車輛人流高峰期,洗掃範圍覆蓋城區所有A、B級道路,採取「夜間徹底衝洗,白天巡迴保潔,循環灑水保溼潤」的洗掃作業模式,為了控制揚塵汙染及霧霾天氣,白天每2小時一次對城區內主幹道進行灑水降塵作業。
河南三門峽每天根據時間、氣溫、氣候等因素,選擇溫度較高時段灑水;人流量大的路段錯開出行高峰;調整灑頭降低水壓,避開行人和車輛。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志明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截圖)